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提琴音乐的Excellent Treasures [复制链接]

查看: 4712|回复: 24
1#
根据二十世纪的音乐史学家研究,乐器家族中最优美的歌手——小提琴诞生在意大利,大约是在十五世纪下半叶,提琴家族全面登上了欧洲的音乐舞台。而小提琴作为独立的乐器来演奏,大概是在文艺复兴以前就有了,但那时由于记谱方面的问题,这些作品都没有流传下来。
分享 转发
TOP
2#

今天重温这些小提琴乐曲中的珍品,我们无不为其具有的崇高深邃的意境、高超的作曲智慧和直到今天仍显新颖独特的构思所折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象海菲茨、梅纽因、米尔斯坦、奥伊斯特拉赫、谢霖、格吕米欧这些小提琴大师如此乐此不彼地投入这些作品的演绎中,并争相录制她们的唱片。因为,要完美地揭示这些作品中的内在美的源泉和深邃意境,需要什么样的盖世神功啊!
TOP
3#

阿尔坎杰洛•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是创建意大利小提琴"黄金时代"一系列作曲家中的先驱。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为独奏小提琴写了大约11部奏鸣曲和一首主体变奏曲式的《弗利亚》,除此之外还写了大约40多部为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通常是羽管键琴或管风琴)及低音乐器(通常是大提琴)所写的三重奏奏鸣曲,这些300年前创作的小提琴作品,至今仍被奉为这一音乐体裁的典范。这些于1700年在罗马发表的小提琴奏鸣曲集,越来越受到音乐家及音乐会听众的重视,尤其是最后一首《弗利亚》正是众多珠宝中最耀眼珍贵的一枚。
TOP
4#

但距今100多年前,情况并不是这样。将近300年过去了,他们的许多作品、甚至是他们的名字都因为年代久远及整个十九世纪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盛行而被世人及音乐家们遗忘了。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伴随着巴赫作品在整个十九世纪自门德尔松起被缓慢地再发现,在意大利和德国的许多图书馆和教堂里,不断有音乐学者们发现17-18世纪那些已经不为人熟知的音乐家的作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小提琴所写的独奏作品,也有一些是小提琴的乐队作品。人们惊叹于这些小提琴作曲大师的其中一些具有独特的音乐内容、深刻的构思、惊人写作技巧和完美的型式以及极其巨大演奏难度的作品为什么被埋没了几个世纪之久,但同时也发现,这些重新发现的作品中良莠不齐,即使是塔尔第尼、维瓦尔第这些杰出大师的作品,也有部分并没有什么天分和演奏价值。以门德尔松、费迪南•达维德(Ferdinand David 1810-1745,门德尔松小协的首演者,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和音乐学者)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学者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编订工作,将其中的具有艺术价值、最优秀并值得推广的全部作品编订出版(这也使得直到目前仍在进行的二十世纪以后的音乐考古工作分外艰难,现在再要发现一首价值超过维它里《恰空》或塔尔第尼《魔鬼的颤音奏鸣曲》的作品,几乎已经不可能了,这也可以说,门德尔松他们的工作是空前绝后地成功和杰出)。立即新兴的小提琴演奏家们就将她们列入了自己的演奏曲目,这些具有纯正古典风格的作品,由于表达情感方面和技巧方面的极高难度,成为小提琴家们炫耀自己琴技及演绎的试金石。这股潮流席卷整个二十世纪,以至于当年的克莱斯勒用这种古典风格和演奏手法写作的一些作品,都不敢用自己的真实身份发表,选择了一些17、18世纪不知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的化名来发表(像普尼亚尼、马尔第尼等),直到克莱斯勒成名后才敢公开这些作品的真实作者是他本人(这已经是与本篇主旨无关的后话了)。
最后编辑An-die-Musik
TOP
5#

小提琴音乐的第一个繁荣时期是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在意大利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他们同时也是杰出的小提琴作曲家。那时一个极其多产且杰出音乐家辈出的年代,在灿若星河的人物中有几个是直到今天仍广受敬仰且作品具有永久生命力的:科莱里、维瓦尔第、塔尔第尼、维它里、洛卡泰里、维拉契尼等。
TOP
6#

建议置顶!!!
TOP
7#

《弗利亚》是一种古老的慢速三拍子葡萄牙-西班牙舞蹈歌曲,本身结构与恰空和萨拉班德舞曲很接近,演奏起来象是独舞或双人舞,热情奔放。弗利亚舞曲从14世纪开始已经出名,后来这一舞曲到了科雷利手上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并进行了古典式的加工,17、18世纪的作曲家用《弗利亚》写作了许多炫技性的羽管键琴、小提琴和六弦琴独奏作品,比较晚近的例子就是Lizst的《西班牙狂想曲》和Rachmaninov的《科雷利主题变奏曲》。
TOP
8#

[upload=jpg]Upload/200572910234512813.jpg[/upload]

科雷利的这首《弗利亚》由主题和十八个变奏组成,这十八个变奏本身就是17、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学派弓法的百科全书,研究这些弓法对一位小提琴演奏者的左手技术养成具有极大的裨益。
要使这首《弗利亚》对听众产生深刻的印象,必需确定符合每一变奏特点的速度。由于所有的变奏都是用f小调同一调性陈述的,致使《弗利亚》带有某种程度的单调感。如果在实际演奏时,再加上缺乏相应的速度变化和丰富的色调变化,那么这首作品即使完全按谱拉得技巧上无懈可击,也只会使听者觉得索然无味。
TOP
9#

《弗利亚》的最初修订者是德国的伟大音乐学者David-Hermann,以后一些著名的小提琴家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又逐渐发展出各自编订的版本,其中最著名也最广为使用的是克莱斯勒编订的版本,其他还有象Francescatti也有自己的版本。
TOP
10#

下面我们来看看杰出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代表人物——米尔斯坦是如何来演奏科雷利的《弗利亚》的(他用的是克莱斯勒编订的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572911362067658.jpg[/upload]

米尔斯坦这个1959年的录音用了9’17”,一上来的主题就非常热情柔和而富于表情,第一变奏呈现出狂热的激情,第二变奏他的跳弓轻盈而有力,第四、第五变奏的和弦短而有力,第七变奏的颤音表现力极强,到了第十变奏又变得流畅如歌,第十一变奏宁静平稳,每一小节的第四个八分音符用重音突出,第十二变奏轻得象浮翔的羽毛,从十五变奏起变得活跃起来,与前面的各个变奏形成节奏上和情绪上的对比。到了第十八变奏的结尾起节奏再次放慢,速度渐趋平稳,结尾的华彩三连音乐段舒缓而一气呵成,具有着矜持而崇高的气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