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22711201641730.jpg[/upload]
这张碟,来自已故杰出的爵士女歌手BETTY CARTER(贝蒂·卡特),我把它译作《午夜梦迴》。
《午夜梦迴》在1963年初版时是LP,编号为Atco 33-152。摄影师斯坦利•鲁宾逊(Stanley Robinson)当时拍摄的封面照片是贝蒂•卡特的右侧头像,看得出微光是打在贝蒂的正面,她的额头、眼眸、鼻梁、嘴唇、下颏轮廓清晰,有着鲜明的非洲裔黑人的特征,从她卷翘的发尾可以想见她当年的一丝俏丽。这张照片堪称是光与影的完美结合,理所当然地被依样移植到了1992年再版的CD封面上。
《午夜梦迴》专辑中收入了包括同名标题曲在内的十三首歌曲,由两位名声显赫的爵士名家奥利佛•尼尔森(Oliver Nelson)和克劳斯•奥格曼(Claus Ogerman)分别担任编曲与指挥。其中既有对爵士老歌的翻唱,又有对新曲佳作的演绎,曲曲耐听,流传不衰。
《前路茫茫》(“Nothing More To Look Forward To”)是一首从创作、编配、演唱、演奏到录音都相当出色的歌曲。曲中的钢琴音色甜美,与人声依依伴和。贝蒂的人声循着优美的旋律曼妙歌唱,既有醇酒般酽稠的质感,又有轻纱般飘逸的风韵,气息悠长,连绵不绝,美仑美奂,令人迷醉!此曲曾在1963年2月发行过LP细碟,编号为Atco single 6254。
《当我堕入情网》(“When I Fall In Love”)这首由著名词曲作家爱德华•海曼(Edward Heyman)与维克多•杨(Victor Young)合作谱写的歌曲是流传最广的爵士情歌之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奈特•金•科尔(Nat King Cole)••••••众多前辈大师曾留下过极为经典的录音版本。贝蒂翻唱此曲时与编曲者相配合,曲始以低沉骤密的鼓点营造出厚重的情感氛围,之后人声及时进入。首句处理得低沉委婉、曲尽其致,浑不似路易斯与奈特的处理方式,而从次句开始,贝蒂的演唱即变得特别清晰醒耳,基调上扬,情意殷殷,隐隐有泣声,惟妙惟肖地体现了痴情人遭遇激情、喜极而泣的感人心境。值得一提的还有曲中的钢琴伴奏,音色甜美温润,乐句抒情至极,颇见功力。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贝蒂演录的这首名曲都不输于路易斯和奈特的版本,事实上,她的这个版本也已经成为众多爵士乐迷的珍藏。
《美妙人生》(“The Good Life”)一曲曾于1963年2月与《前路茫茫》收录在同一张LP细碟中。贝蒂的歌声开门见山,点出主题,一支加了弱音器的小号悠然相伴,隽永清新,很有情致。《照在满月时分》(“Shine On Harvest Moon”)歌中贝蒂的嗓音处理得极有磁性,而低音提琴的音色也录得很真切,有着明显的“牛筋”味。
《单调桑巴》(“One Note Samba”)一曲可说是整张唱片中的一个“异数”,风格与其它歌曲迥然不同。此曲本是巴西音乐大师、芭莎洛瓦(Bosanova)音乐风潮的开山巨匠、拉丁爵士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安东尼奥•卡洛斯•乔宾(Antonio Carlos Jobim)所作,由巴西词人纽顿•门登卡(Newton Mendonca)填写葡萄牙语歌词,后来乔宾等人把芭莎洛瓦音乐传入美国,自然也就把这首歌曲一同介绍过去,并且把原歌词译成了英文。贝蒂•卡特对各种风格的歌曲都能娴熟地驾驭,这首歌也不例外。它有着鲜明的桑巴节奏感,洋溢着芭莎路华风情,而贝蒂的演唱与这种拉丁乐风又是十分和谐的。她唱得比较即兴,声调幽默诙谐,在高音区更是轻松自如、举重若轻,甚至显得有些“饶舌”。曲中有一小段弗拉明戈吉他的独奏相当精彩,而在尾声中人声与吉他紧相唱奏,就如同是一支中高音萨克管与一把吉他在连连奏和,无疑使乐曲达到了高潮。
以上五首歌曲录制于1962年8月10日下午两点半至六点半的短短四个小时内,真可谓是一气呵成,由此也可以看出参与演录人员的经验与功力。这一次录音是由克劳斯•奥格曼担任领班,荟集了肯尼•巴雷尔(Kenny Burrell,吉他手)、谢利•曼恩(Shelly Manne,鼓手)、鲁斯•弗里曼(Russ Freeman,钢琴手)、康特•坎多里(Conte Candoli,小号手)、理查德•卡姆卡(Richard Kamuca,次中音萨克斯手)和蒙蒂•巴德威格( Monty Budwig,低音提琴手)等一流好手,还有四把大提琴组成的弦乐声部。
《心与灵》(“Heart And Soul”)和《叫我一声爱人》(“Call Me Darling”)两首歌曲都有些摇摆气息。前者由贝蒂•卡特先声夺人,导出低音单簧管沉雄有力、极具质感的乐句,铜管齐奏较多;后者速度稍慢,贝蒂的嗓音相应地更加抒情化、磁性化。两首歌曲中的低音提琴音色都比较抢耳。
唱片的同名标题曲《午夜梦迴》是前辈爵士乐大师塞洛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的名作,翻唱、翻奏者不计其数。贝蒂演唱这首歌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她在音区间自由变换、无阻无碍的高超演唱技巧。
唱片中还收入了爵士铁琴大师莱昂内尔•汉普顿(Lionel Hampton)的一首摇摆风格的作品《人人皆愚人》(“Everybody’s Somebody’s Fool”)。贝蒂刚出道时就在汉普顿的乐团里做歌手,那时是1947年,大乐团(Big Band)和摇摆乐(Swing)正如火如荼。几年后,置身于摇摆大乐团的贝蒂压抑不住自己对“菜鸟”查理•帕克和小号快手迪吉•吉尔斯皮(Dizzy Gillespie)等人音乐的喜爱,离开汉普顿乐团,与“菜鸟”交往合作,后来又与“节奏布鲁斯之王”、盲人歌手雷•查尔斯(Ray Charles)合作巡回演唱多年。此次她重拾汉普顿的作品,倾情演绎,以她具有宽阔感的高音诠释着爱情,其中寄托着她对旧日时光的纪念。
以上四曲录制于1962年12月6日晚七点至十点半,由奥利佛•尼尔森编曲并指挥。配器有菲尔•伍兹(Phil Woods)吹奏的中高音与次中音萨克管,丹尼•邦克(Danny Bank)吹奏的低音萨克管与低音单簧管,吉米•克利夫兰(Jimmy Cleveland)吹奏的长号,以及乔•纽曼(Joe Newman)吹奏的小号等,可见伴奏音色以铜管和金属制木管为主,给人“金光灿灿”的感觉。
这张唱片中,有一首歌是唯一的一首贝蒂•卡特自己的作品,那就是《何人何事何因何地何时》(“Who What Why Where When”)。此曲中,贝蒂人声的音色最接近于中音萨克管,浑厚而有坚实的质感,演唱起来如泣如诉,压抑着的激情直欲喷发而出。
《我迷惑》(“I Wonder”)是一首抒情慢歌,伴奏钢琴弹出了很美的音色;《基尔德尔主题(三星照今夜)》(“Theme From Dr. Kildare (Three Stars Will Shine Tonight)”)中,木管音色鲜明;《黑暗中的两支香烟》(“Two Cigarettes In The Dark”)中铜管鲜亮,一支中高音萨克管与贝蒂的歌声相伴始终••••••
以上四曲录制于1963年1月15日晚八点至十一点,乐手阵容与前四首的基本相同。
在这张唱片初版前几年,贝蒂•卡特的演唱事业已经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头上也有了耀目的光环,但她还需要一种“催化剂”来帮助她实现一个更大的跨越。《午夜梦迴》就是这种“催化剂”。当时有位乐评人巴德•卡莱尔(Bud Collyer)撰文说:“如果想听真正的贝蒂•卡特,请起立!”的确,以这张唱片为标志,潜心磨练多年的贝蒂•卡特已经真正地昂然崛起了,公众都会肃然起立,把钦佩的眼光投向她----一位百炼成钢的真正优秀的爵士歌者。自此以后,从观众狂热得可怕的阿波罗戏院到气氛严肃的卡内基音乐厅,贝蒂•卡特有了不容置疑的资格在每一个可能的舞台上演出,而在每一个舞台上,她那摆脱了传统爵士人声限制的超技演唱都有力地震荡着大家的耳膜。有意思的是,当时风采独具的她不经意中竟成了很多人心目中标准的“女友”形象,连著名的费城电台午夜爵士乐节目主持人乔尔•多恩(Joel Dorn)都每次说着这样的话开场:“这是午夜的费城,女友在此!”然后就放上一张贝蒂•卡特的唱片。
1997年11月,在第五届北京国际爵士音乐节上,我有幸在现场见识了贝蒂•卡特的大师风采。当时,她唱着温柔的情歌,歌中的柔情简直被她阐释到了最极点,观众们的情绪也被她煽到了最沸点,他们为之倾注的情感在秩序井然中也流泻到了极限,因为没有别的任何声响能比得上她的声音,连站在我座位边的剧场引座小姐都情不自禁地轻摇款摆、一脸迷醉!然而,极令人痛惜的是,次年也就是1998年9月,被可恶的胰腺癌折磨着的贝蒂•卡特终告不治,在纽约长岛的家中与世长辞,享年68岁。昔日歌谣,已成绝唱,真令人扼腕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