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omon 1947年与Dobrowen/爱乐乐团的EMI录音(Testament重发)具有风格化的特征,独奏家与乐队竞奏得厉害,Solomon屡屡与Dobrowen的乐队对抗得厉害,一副全力抗争的模样,他用的办法是比乐队稍稍抢出半拍,蓄意与乐队玩“时差”。
其它与乐队玩“抗争”的演奏还有Richter和Katchen。
Richter的录音可见的起码有EMI和RCA各一个,与指挥不咬弦的是EMI的1969年与Maazel/巴黎管弦乐团的那一回。这个录音,实际上我十分喜欢(我只有磁带,CD还未觅到),在这里,李赫特大玩音色、与乐队抢速度,但更主要的是投入了对Richter本人来说也少有的浓密的、幅度剧烈的感情,只是马泽尔的乐队显得冷冽、严肃,也毫不买账,与李赫特的丰富表情形成对比的极端,两人互不相干各玩各的,效果奇佳。但我还是清楚的知道:这个演奏,不是勃拉姆斯所要的。尤其在第二乐章“热情的快板”,马泽尔的乐队又冷又硬,俨然成了“无情的快板”,而这里,李赫特又采用了偏慢速度,两人面面相左,是竞奏味最浓的一个演奏。相对来说,Richter/Leinsdorf/芝加哥乐团60年的演奏就正得多了,李赫特演奏得也较流畅,但李赫特的个性仍十分突出,只是莱因斯多夫个性较温和,所以显得独奏与乐队还是合拍。但我还是十分喜欢前面那个生猛的EMI演绎。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