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收碟双月展示 [复制链接]

查看: 5198|回复: 29
1#
五一长假,那里都没有去,猫在家里上网,整理平时购买的CD和DVD,太多了,没法一一汇报,就选一些近两个月购的CD碟,展示一下,美术界有双年展,我借用一下,就叫双月展,先上几张爵士。第一张[upload=jpg]Upload/20055514594288333.jpg[/upload]  在JS处看到这张碟时,我的心中狂喜,找她可有些时间了,一把抓在手里,生怕别人抢先,此碟的介绍见本论坛Mydisc DX的文章“爵士天碟缤纷录”一下引用:“1991年6月21日,著名爵士乐制作人杰森•迈尔斯(JASON MILES,也是优秀的键盘手)在纽约大名鼎鼎的“能量站”(POWER STATION)录音室,和另外一位制作人马科斯•米勒(MARCUS MILLER,也是一流的作曲家、贝司手)、老牌女歌手恰克•卡恩(CHAKA KHAN)一起忙着录制恰克•卡恩的专辑《我是这样的女人》(“THE WOMAN I AM”)。忽然,电话铃响了,是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打来的。迈尔斯•戴维斯要杰森去他的公寓,听一盘他刚刚收到的录音带。一干完恰克的活儿,杰森就上路去迈尔斯家。迈尔斯把杰森带到他的工作室里,说:“听听这个!”他放上一盘磁带,于是杰森听到了一个美妙的声音在拟声(SCAT)歌唱一段醉人的旋律。他兴奋地说:“我当然知道这是谁——伊万•林斯(IVAN LINS)!”迈尔斯说:“我想自己为他的歌曲制作一整张专辑。”杰森马上表示赞同:“喔,那是个绝好的主意!”

伊万•林斯是来自巴西的一位现代音乐家,他的歌曲和声很丰富,有令人难以置信的美妙旋律,演奏家和歌手们很容易演歌生情。很难找到一个优秀的爵士音乐家或者歌手还没有接触过伊万•林斯的作品的,象乔治•本森(GEORGE BENSON,爵士吉他大师和歌手)和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就演绎过不少伊万的歌曲。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伊万•林斯是一个很多产的创作人和一个风格奇异的歌手,可他从来也没有象其他巴西音乐家那样引起过普遍的关注,无论老一辈的卡门•米兰达(CARMEN MIRANDA)、安东尼奥•卡洛斯•乔宾(ANTONIO CARLOS JOBIM)、乔•吉尔伯托(JOAO GILBERTO),奥斯卡•卡斯特罗-内维斯(OSCAR CASTRO-NEVES)、罗伯托•梅尼斯克(ROBERTO MENESCAL)、卡洛斯•莱拉(CARLOS LYRA)、塞吉奥•门德斯(SERGIO MENDES)、路易斯•邦法(LUIS BONFA)还是和他同辈的米尔顿•奈西蒙托(MILTON NASCIMENTO)、吉尔伯托•基尔(GILBERTO GIL)、凯特诺•维洛索(CAETANO VELOSO)、多利•凯米(DORY CAYMMI)都比他更受公众和传媒欢迎。说起来,杰森还是在那之前两年到纽约伍斯托克镇参加一个朋友的生日聚会时认识伊万•林斯的。当时,杰森告诉伊万多年来自己是多么喜爱他的作品,而且听到过很多优秀的歌手演唱他的歌曲。所以,对迈尔斯为伊万•林斯录制一张歌曲专辑的设想,杰森是衷心拥护的。

不幸的是,1991年9月,迈尔斯•戴维斯去世了,录音之事只好搁浅。多年来,迈尔斯的这个主意一直折磨着杰森,他一直觉得非常遗憾——迈尔斯•戴维斯做的一整张伊万歌曲专辑,想想都是很过瘾的事儿!为了完成迈尔斯的遗愿,杰森决定自己找机会做这张伊万•林斯专辑。

一年后,杰森见到伊万在纽约市政厅演出,就跟他提到了迈尔斯的遗愿。伊万真的被打动了。当时杰森请他参与一个名叫“人民”(“PEOPLE”)的录音计划,那是为了庆祝联合国成立50周年。伊万把作品给了杰森——“FIESTA BRASILIERA”,很美,而且伊万邀恰克•卡恩一起演唱了一个版本。杰森和伊万之间更熟络了,他们两人的艺术轨道似乎已经被捆在了一起。

在完成《人民》专辑之后,杰森又制作了一张唱片,叫做《X先生》(“MR. X.”)。他录了两首伊万的歌曲,其中一首是伊万自己演唱的。尽管如此,杰森还是想做一张荟萃伊万所有歌曲的CD。他作过多次尝试,但是没法引起唱片公司的兴趣。

1999年春,杰森交付给TELARC公司《“天气预报”乐队音乐礼赞》(“CELEBRATING THE MUSIC OF WEATHER REPORT”)专辑唱片的母带。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向唱片公司重提伊万•林斯作品的录音计划。杰森阐明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如果其他杰出的音乐家能演绎伊万的歌曲,那么伊万和他的音乐必将扬名天下——他已经亦创亦演近30年了。杰森告诉TELARC的人,如果他们能考虑这个计划,他和另外一些杰出的音乐家都会加盟演录。可喜的是,几天后,在克利夫兰, TELARC的高层人士就告诉杰森,他们很欣赏这个计划,要杰森当制作人,组织一帮音乐家来参与录音。

杰森一回到纽约,马上就联系非常喜爱伊万作品的女歌手凡妮莎•威廉斯(VANESSA WILLIAMS)。当年杰森邀请凡妮莎参录《人民》专辑时,她就曾说过:“杰森,我知道你认识伊万•林斯。如果你将来为他做任何事,请叫上我!”凡妮莎的代理人回电给杰森说凡妮莎答应参与。接着杰森又想找另外一个名声显赫的音乐家来参与这个计划,于是试着联系斯汀(STING)。斯汀原名叫戈登•萨姆勒(GORDON SUMNER),在20世纪70年代是英国著名的白人雷鬼摇滚乐队“警察”(THE POLICE)的主创者、主音歌手兼贝司手,1984年“警察”解散之后至今,他的个人音乐事业也一直如日中天,甚至比在“警察”时期更有成就,曾数次获得美国权威的格莱美音乐大奖。功成名就的斯汀如今致力于实现自己少年时就有的爵士梦想,频频跟爵士和蓝调名家如布兰福•马萨利斯(BRANFORD MARSALIS,萨克管名家,著名小号大师温顿•马萨利斯之兄)、乔•亨德森(JOE HENDERSON,次中音萨克管大师)、埃里克•克拉普顿(ERIC CLAPTON,蓝调吉他大师)等人合作,在自己的音乐里渗透着爵士的概念。让杰森没想到的是,不到24小时,他就接到斯汀助手的电话,她说斯汀喜欢这个计划并且乐意参加。于是,这个计划得以正式开始运作。

伊万拿出了一些绝妙的作品,而杰森心里也在设想把这些特别的歌曲给特邀的各位音乐家来演绎。杰森首先拟定一个他打算邀请合作的音乐家的名单,结果发现这是他平时就经常合作的黄金搭档,如吉他手罗米洛•鲁邦波( ROMERO LUBAMBO)、打击乐手塞罗•巴普蒂斯塔(CYRO BAPTISTA)和马克•奎农(MARC QUINONES)。罗米洛是一位巴西吉他大师,而塞洛和马克在唱片中也融入了他们独特的打击乐概念。另外还有萨克斯手小格鲁佛•华盛顿(GROVER WASHINGTON,JR.)。格鲁佛非常喜爱伊万的音乐,他也是这个计划中第一个录音的音乐家,他那富有感染力的热情洋溢在“CAMALEAO”一曲中。

杰森做音乐已有25年之久,已拥有很多宝贵的经验,但连他都不得不承认制作这张唱片是件很爽的事。跟这张唱片有关的很多事都令他难忘:与斯汀共事,目睹他演唱《行走地球》(“SHE WALKS THE EARTH”)时的激情难抑;凡妮莎•威廉斯在《情舞》(“LOVE DANCE”)一曲中的精妙唱功,戴夫•科兹(DAVE KOZ,中高音萨克斯手)在《情舞》中出色的独奏,恰克和凯西在录音室里为《为爱痴狂》(“SO CRAZY FOR THIS LOVE”)即兴填词,云尼•科拉尤塔(VINNIE COLAIUTA,鼓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响应祈祷》(“ANSWERED PRAYERS”)一曲中的一个难度小节••••••这一切都是因为对伊万和他的音乐的喜爱。

现在,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张荟萃了伊万•林斯11首作品的宝贵唱片吧!

开始曲《行走地球》由斯汀演唱。斯汀是一个有着诗人般敏锐感觉和忧郁气质的音乐家,他的歌声沙哑而极有磁性,激情独具,他的贝司演奏(包括电贝司和低音提琴)也常迸射出灵性的火花。在此曲中跟斯汀合作的白人萨克斯手是大名鼎鼎的迈克尔•布瑞克(MICHAEL BRECKER),他曾与胞兄兰迪•布瑞克(RANDY BRECKER)一起率乐队到中国访问演出,在中国音乐家中引起震撼效应。在键盘、贝司、鼓和打击的铺垫下,斯汀的歌声散溢着他所特有的感性惆怅,从中可以听出他以前的名曲《金色田野》(“FIELDS OF GOLD”)一般浓郁的诗意味道,而乐曲中跳跃的芭莎洛华节奏和拉丁式的调性与对位技巧也时时让人感受到伊万•林斯的巴西灵魂。

如果你对凡妮莎•威廉斯的认识还停留在当年红极一时的首位黑皮肤“美国小姐”,或者是演唱《最好的留待最后》(“SAVE THE BEST FOR THE LAST”)一炮而红的乐坛新秀,或者是在帕瓦罗蒂的慈善音乐会上款款而歌的当红女伶,甚至是在《蒸发密令》里和阿诺德•施瓦尔辛格演对手戏的电影明星,那么在《情舞》一曲中她的成熟表现一定会让你刮目相看:嗓音绵厚,吐字清晰自然,从低音到高音、从真声到假声都有板有眼、游刃有余,情绪稍稍内敛而张力不减,在萨克管、吉他、键盘、贝司和打击这样典型的拉丁爵士编配烘托下,她的歌声中洋溢的慵懒爵士风情实在醉人。

对于很多美国音乐家来说,“巴西”这个字眼就代表着热情、豪华的人文环境和40年代的杰出女伶卡门•米兰达曾倡导的精力充沛、歌舞不休的生活方式,而巴西音乐也以它招牌似的轻松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有力的节奏赢得了他们的认同。听小格鲁佛以高音萨克管主奏的“CAMALEAO”,你很容易就会被这位美国音乐家所热爱的“巴西”感染和触动:引子中,在键盘和吉他的伴和下高音萨克管吹出几个缱绻感性的小节,那是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即将第一次登上他所向往的巴西大地,心里满是憧憬;过后节奏和织体突变,那是美国人融入了巴西,融入了芭莎洛华和桑巴的海洋里,一起歌,一起舞,一起尽情狂欢••••••

“纽约之声”是纽约一支素负盛名的四人合唱团,在这张向伊万•林斯致敬的唱片里,他们演绎了一首《响应祈祷》。在中高音萨克管、长号、吉他、贝司、电钢琴和鼓很拉丁化的伴奏下,他们的和声编配和发声方式也很拉丁化,似乎带有一种亚马逊热带雨林一般清新而质朴的土风气息,而且他们的音色有较强的拟声性,似弦乐,又似木管,与伴奏乐器的音色有机交融,极为谐调。

恰克•卡恩曾经应乔•亨德森之邀在他根据乔治•格什温原作改编的爵士舞台剧《波基与贝丝》(“PORGY AND BESS”,又译《乞丐与荡妇》)中演唱歌曲,当时另一位受邀歌手就是斯汀。此次她演唱的歌曲是她参与填词的,叫做《为爱痴狂》(“SO CRAZY FOR THIS LOVE”),轻松自如、练达流畅的演唱和沙哑中蕴涵力度与磁性的音色是她的招牌,而电贝司、吉他、鼓、打击的跳跃节奏更衬托出她的演唱中一种灵动的弹性。

来自老牌爵士乐唱片公司BLUE NOTE旗下的著名女歌手戴安娜•瑞夫斯(DIANNE REEVES)也演唱了伊万的作品《甜蜜的存在》(“SWEET PRESENCE”),柔情缱绻,沉稳内敛,每字每句的发音细节以及情感力量都经得住听者的细细咀嚼,体现出她非同一般的功力。和《甜蜜的存在》一样,女歌手莉莎•菲舍尔(LISA FISCHER)和男歌手詹姆斯•威廉斯(JAMES WILLIAMS)对唱的《你让我如此感动》(“YOU MOVED ME TO THIS”)、女歌手布伦达•罗素演唱的《夜曲》(“NOCTURNE”)中的键盘与电钢琴演奏者就是伊万•林斯本人,他的演奏很简洁,只是点到即止,但是却营造出很贴切、很到位的氛围,而且隐隐透出一种醉人的优雅气质——毕竟是作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是他人所不及的!其实,岂止是演奏,伊万还自己开“金口”用葡萄牙语唱了一首“SOMOS TODOS IQUAIS NESTA NOITE”,音色很有一种拉丁男人特有的磁性,韵味十足。

全碟中唯一的演奏曲是《艾利斯》(“ELIS”),吉他、键盘、贝司、鼓、打击等乐器尽兴完美的配合使这支乐曲灵动无比、鲜活可人,伊万•林斯的这首代表作真是名不虚传。你没去过巴西吗?你没经受过BOSSA NOVA的洗礼吗?那就好好听听这支动人妙曲吧!
《情事》这张拉丁爵士新碟可以说是以上众多才华横溢的演奏家和歌手对伊万•林斯的无私友情甚至钦敬之情的结晶。他们都来向这样一位伟大的巴西作曲家致敬,结果成就这样一张专辑,它把伊万的巴西灵魂和当代美国化的表现方式融为了一体。伊万•林斯是一个永不枯竭的创造力源泉。 他已经写出了难以计数的美妙歌曲,而且必定还会有更多无法数计的歌曲奉献给他的乐迷们。

我坚信这一点。”
第二张
[upload=jpg]Upload/20055515902918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551591949121.jpg[/upload]此碟也是我寻找很久的,那天不经意看到,和其他碟一起埋单的,至今不知道多少钱买的,以前有过教训,看到自己喜欢的碟,在犹豫不决买不买时已被别人买去,再问时已断货,好不懊恼,以至于心里惦记好多月不能放下。此碟介绍见Mydisc DX的文章“爵士天碟缤纷录”一下引用:“《遥遥西途》(WAY OUT WEST)
演奏:桑尼•罗林斯(SONNY ROLLINS)三重奏
厂牌:CONTEMPORARY
编号:CCD-7530SACD

CONTEMPORARY早年是美国西海岸最活跃的爵士唱片厂牌之一,于1951年由李斯特•柯尼格(LESTER KOENIG)创立,出版的爵士乐丰富多样,而现代爵士是它的出版重点。本碟于1957年由黑人次中音萨克管大师桑尼•罗林斯率领他的三重奏演录,制作人就是老板李斯特自己。

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桑尼•罗林斯早年学的是钢琴,后来改学萨克管,最初受路易斯•乔丹(LOUIS JORDAN)影响,吹高音萨克管,后来受到当时刚刚草创的比波普乐派的影响,改吹次中音萨克管。1949年,桑尼和硬波普钢琴大师巴德•鲍威尔(BUD POWELL)合作灌录唱片,并且从巴德的风格中受到启发,而杰出的钢琴大师塞洛尼斯•孟克(THELONIOUS MONK)和鼓手阿特•布莱基(ART BLAKEY)也都曾亲自指点过他。他曾公开表示,在萨克管领域,对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菜鸟”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桑尼•史提特(SONNY STITT)和迪克斯特•戈登(DEXTER GORDON)。1950年,桑尼•罗林斯加入了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乐团,显示了他不甘困守于波普乐派的意识,但很快于1951年退出。隐居两年后,他再次回到迈尔斯•戴维斯的乐团,参与演录了经典唱片《欧雷欧》(OLEO),展现了他令人钦服的原创性。1955年,桑尼与天才鼓手麦克斯•罗奇(MAX ROACH)以及杰出的小号手克利福•布朗(CLIFFORD BROWN)合作,声势一时无两!在合作无间的克利福•布朗遇车祸去世后,桑尼以巨大的毅力和惊人的创造力复兴了早期的“主题即兴演奏”风格,完全以旋律为轴心进行即兴演奏,旷世名碟《萨克管巨人》(SAXOPHONE COLOSSUS)给好几代乐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记忆,而1957年演录的本碟《遥遥西途》同样令人听之难忘!

在演录本碟时,三重奏中的低音提琴手是名头极响的雷•布朗(RAY BROWN),而鼓手则是谢利•曼恩(SHELLY MANNE)。《我是个老放牛的》(I’M AN OLD COWHAND)、《孤独》(SOLITUDE)、《来来往往》(COME,GONE)、《马车轮》(WAGON WHEELS)、《最伟大的爱》(THERE IS NO GREATER LOVE)、《西边出口》(WAY OUT WEST)6首乐曲,再加上《我是个老放牛的》、《来来往往》和《西边出口》的“ALTERNATE TAKE”即变奏版,一共9段录音,让听者对桑尼•罗林斯的“主题即兴演奏”风格有真切的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录音中桑尼的吹奏明亮而又谐趣,鼓手谢利•曼恩又与他呼应得轻松默契,整个唱片成为了后世萨克斯手们的“音调范本”。

除了在演绎方面的极高水准是众所公认的,这张专辑的录音也出类拔萃。 说到本碟的录音,我还是流俗一次吧——1988年的数码版唱片曾经被美国《发烧天书》杂志推崇为“爵士萨克管示范碟”!现在,它做成了这样5.1声道的双层混合SACD唱片,即使你已经拥有了它以前的几个版本,如果能够把这张SACD也搜求到手听一听,想必也会有一种新的感受••••••”
分享 转发
TOP
2#

如果只上传图片道简单,为了对自己负责,也为了论坛的质量,我要整理,所以要慢一些。请耐心等。
TOP
3#

这2张不错
TOP
4#

水星的《火鸟》图好像没看到?
TOP
5#

SORRY ,水星的《火鸟》刚才忘了上,补一张[upload=jpg]Upload/20055519372178029.jpg[/upload]
TOP
6#

产量也太低了吧,两个月才两张碟,平均一个月一张
TOP
7#

你儿子好可爱哦
TOP
8#

继续,要不然有谎报产量之嫌
TOP
9#

本来打算下午继续整理上传CD资料的,无奈LP发话:你整天不跟儿子玩,儿子都不认识你了。只得放下手中活,陪儿子到楼下玩,这是我儿子,整一周岁。[upload=jpg]Upload/20055519305233180.jpg[/upload]
最后编辑meng-yan
TOP
10#

附一篇陈小斌先生著的《唱片里的音乐与录音》中关于水星唱片的文章《MERCURY的  “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的录音特点》

    在立体声录音刚开始实用的年代,在当时出版的唱片系列当中,音响效果较为突出、受到各界普遍好评的除了RCA的LivingStereo系列唱片之外,就属美国MERCURY公司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了。说起MERCURY公司的历史,在50年代初期的时候它是一家以出版流行音乐为主、有时候也会从欧洲购买一些现成的录音母带去制成唱片在美国出售的小唱片公司。直到后来蜚声国际录音界的著名录音大师Robert Fine的加盟才使得MERCURY公司开始加入到古典音乐的制作领域。说起Robert  Fine的录音理念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首先找到声学效果最好的音乐厅堂,用最少的话筒去拾音,以求达到最为真实的现场音乐效果。MERCURY公司最早期的优秀录音是与捷克指挥家库贝利克指挥的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管弦乐曲《图画展览会》。尽管这是一个单声道的录音,但是这张唱片强大的动态和浓厚的音乐厅气氛还是使当时《纽约时报》的著名乐评家霍华德·陶伯曼(Howard Taubmen)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用一句话描述了自己亲身的体验:“living.Presence'’!这句话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现场的风采”。
后来,MERCURY公司也感到这个词用得十分贴切而传神,于是就决定用它来作为MERCURY公司自己的古典音乐系列唱片的名称。这样,在此之后MERCURY公司的古典  音乐唱片的封面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非常醒目的标志“living  Presence”。
    然而在当时很多人对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LP唱片的音质并不满意,人们感觉它的声音比较尖利,甚至有些失真,有时还会“跳槽”。因此,在MERCURY的  “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最初推向市场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后来,随着音响技术的发展,LP唱机、唱头放大器、前后级音频放大器以及音箱等各类器材的技术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人们用现代优秀的音响器材去再次播放MERCURY的LP唱片的时候,竟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强大的动态、生动的现场感加上清晰的层次,特别是良好的乐器质感使得人们对MERCURY的这些老录音刮目相看,大家重新认识了“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的独特魅力。这也使得许多当年不为人们重视的LP唱片身价倍增,有些甚至被炒到了惊人的价格。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如此之大的转变呢?经过分析不难得出结论,MERCURY的原版录音的素质相当出色,只是受当时重播设备技术条件的限制而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具体地说,当年MERCURY的录音采用的是1/2英寸的三轨录音机或电影胶片录音机,它们录音的动态范围要远大于当时的LP放音系统,而MERCURY的录音监制Wilma  Cozart采用的手动式调整唱片槽距的方法使得MERCURY的LP具有比一般的LP更大的动态,其对应的槽距已经超过了当时的RIAA标准所允许的最宽槽距,这是大多数普通的唱头无法承受的振动幅度,于是便产生了“跳槽”与失真。而如果在当今先进的LP唱机系统播放时,这样的信号动态完全能够被良好地拾取,从而使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为使更多的现代爱乐人和音响迷能够领略“living Presence”的魅力,MERCURY公司将许多“living  Presence"时代的优秀录音母带重新处理之后,以CD的形式再版发行,获得各界的称赞与欢迎。
    听过了MERCURY的唱片之后,我们会对它的录音音色产生深刻的印象,音场开阔、层次清晰,声部平衡好,现场感强烈。那么它与RCA的LivingStereo系列唱片相比较又有什么相同和差异呢?从话筒的配置上,MERCURY也是使用AB两支主话筒,外加一支“中置话筒”的三话筒拾音方法,与RCA不同的是它通常采用的是三支无方向性的电子管话筒——德律风根201,而且话筒的摆放位置距离乐队较近,这和当年的音乐音响的美学观念有直接的关系。从正确拾音的角度来说,录音的话筒应该位于声音效果最佳的位置,而当年
人们的观点就是认为音乐厅前排最中间的位置是最好的。因此录音师所要拾取的声音标准也就是以此为参考,所以话筒的位置如此确定也就不足为怪了。实践证明在这种摆位方式中,话筒的高度、下仰的角度和与乐队的距,离对于录音的声像层次、声部平衡及混响的拾取都有很大的影响,需要经过仔细聆听调整才能得到层次清晰、质感突出、音色通透,音场自然生动而且动态强劲的录音效果。这就是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最典型的音色特征。
    此外,在MERCURY的部分唱片录音当中也采用了与RCA的LivingStereo系列唱片录音相似的拾音方法,也就是采用心型指向的话筒作为AB制拾音的主话筒。然而这种方式录制的MERCURY的唱片音色就已经不具有MERCURY的典型音色、而是更加接近RCA唱片的音色特点了。这是由于使用心型指向的话筒时,不能够摆在过于靠近乐队的位置,因为这样将导致“堂音”拾取不足、声音发“干”,而且那时人工混响的使用几乎为零,所以必须依靠主用的AB话筒去有效地控制直达声与混响声的比例。因此,用这种方法录制的乐队纵深感就不如用三支无方向性话筒的方法,但是整体音响的融合度却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这已经比较接近RCA唱片的音色特点了。在这种方式的拾音中,MERCURY的录音师最经常使用的话筒就是德律风根的M56心型指向话筒。抚今追昔,虽然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的录音距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该录音的开山鼻祖、著名录音大师Robert Fine所创造的音响理念至今仍然被许多著名的唱片品牌所信奉。当我们在伦敦采访TELARC公司著名的录音大师杰克·莱纳先生的时候,他特别谈到了MERCURY的三话筒拾音对他们的启发和影响。
    为了记住MERCURY公司在唱片录音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贡献,我要特别写下一些值得聆听和收藏的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系列唱片中的经典作品,它们将使现代的音乐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深感受到那些半个世纪前的音乐绝响。
    唱片编号:
      芭蕾音乐《火鸟》MERCURY432 012—2
    《雷斯庇基作品集》MERCURY432 007—2
    《死之舞》MERCURY434 336—2
    《金鸡组曲》MERCURY434 308—2
    《Hi-Fi西班牙》MERCURY 434 349—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