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帕格尼尼小协,谁能超越拉宾"的我见 [复制链接]

查看: 9159|回复: 40
1#
对于"拉宾是帕格尼尼小协的代言人,没有人可以超越他"一说,看来近期在本论坛是得到很高的支持率。尽管我的拉宾CD套装碟己购回来长达10年之久,但过去对它的聆听频率相当低,且一直没有给我留下深刻的、值得回味的印象。看了以上一片对拉宾的赞扬声,我抱着学习、求是的目的,把手头上包括拉宾在内的五位小提琴家演奏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协的第一乐章听了一遍,个别重点再重复聆听,并将我的聆听比较结果提出与大家商榷。限于水平,并且没有作过LP的比较,比较版本全部为CD,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比较版本如下:
1.拉宾演小提琴、古森斯指挥爱乐乐团,1960年录音,EMI,CD号:CMS 7 64123 2 A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517474035582.jpg[/upload]

2.阿卡多演小提琴,迪图瓦指挥伦敦爱乐乐团,1975年录音,DG 415 378-2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517514694382.jpg[/upload]

3.沙汉姆演小提琴,辛罗波里指挥纽约爱乐乐团,1989年录音,DG 429 786-2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51758399866.jpg[/upload]

4.谢霖演小提琴、吉卜逊指挥伦敦爱乐乐团,1976年录音,Philips 446 572-2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519152536627.jpg[/upload]

5.帕尔曼演小提琴,佛斯特指挥皇家爱乐乐团,1972年录音,EMI,CDC 7 47101 2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519185239110.jpg[/upload]

聆听比较后有如下印象:
1.从CD比较的结果,完全没有给我任何"拉宾是帕格里尼小协的代言人,没有人可以超越他"的感觉。
2.以上5个版本的演奏者都可列入名家,沙汉姆虽然比较年轻,但个人一直觉得他是现代青年小提琴家中演奏古典音乐的杰出代表。拉宾的演译风格显然与其他四人截然不同。这种风格的差异在五人中以拉宾和帕尔曼这两位同门师兄弟为最突出的两个极端。拉宾的演奏风格为刚劲有力、琴音明亮并具有穿透性、音乐内容的表达方式非常直接。而帕尔曼的演奏风格为一贯的阴柔、委婉,琴音温暖、抒情,十分明确的抑、杨、顿、挫,如泣如诉极具歌唱性和富有想象力地演奏帕格尼尼。不知这样的比喻是否适当,我试图用武术门派特点来形容,我把拉宾的演奏形容为一个健硕、肌肉发达的武师在演示硬桥硬马、威武迫人、虎虎生风的洪拳,而同门师弟帕尔曼却以一位炉火纯青的太极高手姿态出现,静如处女、动似脱兔,内功深不可测,看似闲悠其实处处蕴藏杀机。说实在,我个人认为帕尔曼的演绎更能表达这个乐章第一主题的轻快、华丽而亲切的旋律和第二主题优美如歌的旋律,同时更具音乐的感染力。其他三人阿卡多、谢霖和沙汉姆在小提琴的演奏风格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和具有相当高的水准,但如果以上述这两极不同风格倾向来说,他们都倾向于帕尔曼这一边,而与拉宾大相径庭。讨论中有认为阿卡多在这首协奏曲的演绎及录音不及拉宾,我个人有所保留,作为比较公认的帕格尼尼专家阿卡多,拉别的作品未必很突出,但拉帕格尼尼则正是他的长处。至于录音则更不用说了,1975年的阿卡多版录音无论在小提琴与乐队的录音都明显优胜于1960年的拉宾录音,主要在音场、定位、清晰度、细节的表达和动态都以阿卡多版占优,对录音的综合评价,五个版本对中,录音年代最早的拉宾版最包尾。
3.在我手头上能查到的有关<<企鹅>>评介的资料显示,只有帕尔曼版评三星带花,阿卡多版与沙汉姆版评三星,谢霖版未见有企鹅的评介,但以上四版均被林逸聪先生的<<音乐圣经>>推介,唯独未见该书对拉宾版本的推介,也未查到<<企鹅>>对拉宾版本的推介。我手头资料有限,以上列举未必全面。一本书刊的推介与否亦未必能完全准确,但<<企鹅>>是一本在评介过程既考虑音乐性又同时兼顾到音响性的很有江湖地位的音乐评价刊物,参巧性是较强的。
4.我常说,对音乐(也包括音响)的喜爱与评价都是十分个人化的,这五个版本我最喜爱的是帕尔曼版,其他三个版本都不错,拉宾版我只是作为另一种与众不同的演奏方法去欣赏,完全没有”Paganini 代言人“的感觉。我的这些看法完全是个人性的,或许谬误不少,但看来与最近本坛许多DX的看法有出入,特提出来希望得到指正。
5.我比较的软件全部是CD,是否用LP来比较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呢?我不得而知。记得好象曾在一位资深拥有高级LP器材与优质LP软件的发烧朋友家中听过,但似乎未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明确的记忆。
最后编辑Dr.PAN
分享 转发
TOP
2#

对于演绎的取向,这里确实有很浓厚个人取向问题,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
但如说录音效果,新比旧好就不见得,我反而觉得立体声早期(57~67年间)的录音是最优秀的。录音技术确实在不断前进中,由“胆咪”到“石咪”,由“三咪”到“多咪”,到可控制多声道的调音台,电子混声器,但大唱片公司的录音技术发展方向是快速,简便,易行,针对大部分并非“发烧友”的音乐爱好者。早期立体声录音的思路是“简单是最好的”,虽然对录音师的技巧依赖程度很高,而且演出有不满之处必需重录,耗时较长,但比较而言,所录下的是“演出的声音”较符合“发烧”的原则。到后期的制作方式,通过控制台,可对每一声道进行微调后整合,录音工作难度是缩减了,所以有“指挥家背后还有操纵杆”之说,时间也更快,但过程多了人为因素,这对音乐欣赏影响不大,但对于“发烧”来说则未见得是好事。但我绝不是说新技术绝对不好,比如说TAS榜最为推荐的两间唱片公司喇叭花,RR的录音技术比之前的新,他们针对的是“发烧”,用更简化的方式——直刻,跳过了母带。TAS榜推荐的古典,JAZZ唱片有这么多60年代的旧录音原因正在此。
至于《企鹅》的权威性当然是不可否认,而且会推荐多个版本,基本把演录具优的版本作出评价,但不能说没有遗漏,并以此作为唯一依据,比如说大卫的贝多芬小协,这么出名的版本就没有推荐。
TOP
3#

看来我和邝兄确实存在一些不同看法,但不要紧,我们完全是好朋友之间的探讨。
立体声早期确实有一些至今还非常值得欣尝和保存的录音,但不能说大多数。但立体声早期艺术家的演绎却有不少是空前绝后的,这更是我收藏及保存的理由。录音技术与录音器材总的趋势是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的,但很遗憾的是就古典音乐的指挥与演奏家这个层面来说则并非如此,多数越陈越香。录音技术所反映到古典音乐的重播无非在于更接近"真实的现场"与符合发烧友要求的HiFi 性,我觉得现代录音技术总的来说是进步的。另外,我们从重播CD所得到的聆听效果不仅取决于原始的模拟录音,更重要还在于模—数转换的再每带化技术及制碟技术,这更严重和直接影响到CD重播的效果。LP讲究直刻及重刻的批数,它直接与重播效果有明显关系,所以不少越古老越值钱,新刻制的很多不被发烧友受落,因为它没有A/D转换过程,录音母带保存越长时间越差(哈哈!在邝兄与那么多LP资深发烧友面前讲LP我心里不踏实,错了务请斧正)。但CD则是另一回事,十多年来,A/D转换技术有有长足进步,近几年制作的CD,也包括再母带后制作的CD,绝大多数重播效果比CD问世头几年的CD有明显进步多了,如果再加上HDCD、SACD这些更先进的技术制式,进步更大。这种现象,在我大量同一录音版本的不同时期制作都可得到重复。顺便说一句,在回此贴之前,我又比较了一次Rabin vs Accardo,差别依然很大,差别之处见正文。
好朋友,欢迎您抽空再来鉴证、鉴证。
最后编辑Dr.PAN
TOP
4#

kuang 兄,我说包尾是指"主要在音场、定位、清晰度、细节的表达和动态都以阿卡多版占优,对录音的综合评价,五个版本对中,录音年代最早的拉宾版最包尾。"在我的系统重播中的表现确实如此。这也不奇怪,拉宾这个录音在1960年的立体声早期之后,录音技术与器材随着科技进也有不断进步。
至于拉宾的小提琴技巧与对帕格尼尼第一小协的演绎的水平与其他几位的比较谁高谁低,起码我自己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是,无资格去评价。但我觉得拉宾在该"刚"的时候确实热四射,但在抒情段该"柔"的时候,就不仅比帕尔曼差很远,而且不及另外三位的柔情与动人。这5位都是高水平的演奏家,以我个人来说,我只是把他的演奏作为一种风格去欣赏。如果把小提琴独奏与乐队整体表现加上录音,以能令我感动与投入的帕格尼尼第一小协来说,又或者只能让我选择一个版本保留的话,我会把它放到第4或第5位候选者。但对于喜欢拉宾这种风格的朋友来说,我绝不会和他们争论的。再次说明,这是非常个人的感觉,在高水平的作品演绎中,我常说只有你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有时很难说一定谁最好。另外,<<企鹅>>的评价也不能不承认是一种相对有一定水平的表达。很希望有这这些或更多版本的朋友也比较、比较及发表高见。
最后编辑Dr.PAN
TOP
5#

讨论诱发我再一次聆听比较Labin vs Perlman,仍然是第一乐章。我从没有在短短的两天内反复复比较几个版本的经历,上述的交流、讨论是促使我这样做的原动力,幸而帕格尼尼这部小协不仅不容易听厌烦,反而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有兴趣,这也不是许多音乐能做到的,完全是这首协奏曲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然后不可磨灭的是演奏家的演奏艺术所使然。
比较的结果有如下印象:
  Rabin 与 Perlman 版的差距越听越大。Rabin 的特点已于上述,但越听越不如初听能令我投入(短短两天内已听了三篇),他的小提琴演奏在刚阳方面比海菲兹(奏其他乐曲)虽然相近甚至更进一步,但在激情与柔杨的抒情衔接、转换的技巧及令人感动与投入的程度相距颇大,而与Perlman在这首协奏曲的比较中,更是帕尔曼演奏更能令人动情与投入,我有不少Perlman 的CD,也听过他的现场演奏,未必都是十分出色,但在这次的演奏我觉得是接近完美。至于两个乐队的比较从CD重播的角度来说,差别可说是巨大的,Fisher 指挥皇家爱乐乐团在重播时有极象真的乐队阵容,与独奏小提琴的协奏天衣无缝,乐队平衡度极佳,各部乐器定位清晰、明确,完全符合天碟要求。本来只听第一乐章,但竟不知不觉听完全曲,这是这张CD魅力之所在。无怪乎这是我个人所知道的<<企鹅>>评介<<帕格尼尼D大调小协>>唯一一张三星带花,我认为实至名归,并呼吁大家不妨找来听听。
最后编辑Dr.PAN
TOP
6#

这样的好帖不嫌多啊
Paganini我更喜欢马尔科夫的狂放(埃拉托公司出品)
TOP
7#

       我的意见是,EMI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立体声录音,细节表现方面的确是不够Decca那么讲究,但是这个时代的EMI录音,胜在声音够圆润甜美,高频去得尽,这点是十分吸引人的。
TOP
8#

dr kuang 在 2003-9-6 13:24:37 发表的内容
拉宾这张“炫技”色彩比较浓,在有的地方确实如PAN老所说之刚劲有力(如第一乐章的华彩),热力四射,但到了抒情乐段,他又能“柔”得下来,总的说就是演绎的起伏比较大,对比更强,刚柔兼备。


我也有此感觉!
TOP
9#

潘先生:您好!这部作品我只有沙汉姆和拉宾两个版本.在这部作品之中,有许多如歌的旋律,但变化多端,起伏较大,感情比较外露.就这两个版本而言,拉宾的表现更为自由欢广,更具有热情奔放的情调,特别在第三乐章,更充分表现他轻盈而灵巧的弓法.而沙汉姆在第二乐章的表现得较有暖意,但却过于含蓄.这个版我平时很少听.以上纯属个人意见,不对之处还请潘先生和各位多多指点.
TOP
10#

虽然我只是听过拉宾的版本,对于其他的一无所知,但是潘老的帖子令我受益良多,看来要找个机会印证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