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李元霸锤震四明山(天生神力,coda33.0桥接玩暴PMC IB1) [复制链接]

1#
话说隋唐第一条好汉李元霸虽短小精悍,却是天生神力,一对八棱紫金锤天下无敌。今天在本地徕卡大侠处,短小精悍的一对coda33.0桥接,展现出的力与美,让我见识到何谓气吞万里如虎,战鼓擂动,杀声震天。令旗一挥,六军出动,令旗一收,六军收兵。端的是,调度有方,收放自如。
一、让我见识了闻所未闻的离箱感,IB1箱子消失的无影无踪
二、如现场般的无比宽松
三、韵味足,活生感强,现场感太强烈了
分享 转发
TOP
2#

上33.0屁股图看看。
TOP
3#

回复 2# sm163 的帖子

由骨灰级烧友约翰李负责上图,前面的帖子也有图啊
TOP
4#

我有点动心了!
TOP
5#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1-1-23 21:36:00 发表
由骨灰级烧友约翰李负责上图,前面的帖子也有图啊
想看看桥接情况。
TOP
6#

图明天上.
TOP
7#

太郁闷了,我的器材总价比徕卡处高,声音居然不如徕卡处

       真真可杀的是SALON 3个8寸金属单元,照凯文的说法抵到一个17寸,吴大师的2402的15寸,低频居然比不过,IB1。
    罢了、罢了,大爷我火大了,不就是小级别的IB1吗。咬咬牙,一狠心又问老曹订了台33.0,嘿嘿,我也会玩桥接。赞一下,老曹服务态度不错,答应我下一台叫厂家参数做的一模一样。
TOP
8#

原帖由 花鸟虫鱼 于 2011-1-23 21:36:00 发表
由骨灰级烧友约翰李负责上图,前面的帖子也有图啊
想看看桥接情况。
TOP
9#

今天有点不爽,荷包又要瘪了

我这差了9条街的声音是不能听了,实在没勇气开机了,早点睡吧,明天再写。
TOP
10#

3个8寸最多抵一个14寸
TOP
11#

老严刚听完回家,真累了。
TOP
12#

原帖由 徕卡 于 2011-1-23 22:25:00 发表
老严刚听完回家,真累了。

是勃总吗?
TOP
13#

不是.
TOP
14#

看来这coda33.0桥接几乎没有搞不定的箱子!
TOP
15#

桥接后33.0的功率由330W变为1200W,
可以称作大力士了,我也和大家一样有个疑惑,是不是声音会变粗呢,我知道一台33.0喂不饱 SALON,但不经实战我依然不会买第二台33.0. 今天在徕卡处,听到桥接后的声音,简直和粗字是风马牛不相及,恰恰相反,桥接后的好处令我深深震撼,其实还有种玩法,双功放。富盛兄曾给我说过,喂饱SALON2MARK436,现在看来确实不是妄言,而是残酷的现实。
下面我将用肖邦的音乐,述说我的听感。
TOP
16#

我对肖邦夜曲演奏的解读

鲁宾斯坦的肖邦夜曲的评价相当高,我却认为相对平庸,晚年的他简直是错音大王,但听众还是原谅了他的老迈。俄罗斯钢琴学派,绝对是世界超一流的,涅高茨,费应伯格派的徒子徒孙更是占据历届肖邦奖半壁江山。其宣扬力贯指背,再弱的音都要让最后排听众必须听到的弹奏法,较适合德奥作品,尤其是贝多芬钢奏,李斯特钢琴作品。钢琴是砸下去弹得。我认为这种弹法并不适合肖邦的弹奏。
   法国钢琴学派以科尔托为代表带沙龙气质优雅气质的演奏,其强调触键轻盈,讲求音色高贵是最符合肖邦情感的。我国钢琴界受俄罗斯学派的影响极大,难怪80年代初弗朗索瓦的访华,我国的钢琴家惊呼肖邦居然可以这么弹。90年代皮雷斯为DG录制的肖邦夜曲,与上面两位大师的演奏是一脉相承的,用女性的直觉,演绎出格调高雅,诗情画意的新境界,无疑这是我最喜爱的夜曲。
TOP
17#

昨天下午闻讯和安德森一起到徕卡工作室听了两台CODA33.0桥接开声,推PMC IB2, 总体感觉饱满大气, 音场广阔, 难得的是桥接后输出功率增加到1200W, 但声音仍旧很细致(这和CODA后级在小功率是工作在甲类的设计方式有关,即使是桥接也是如此). IB2给推的虎虎生风, 声音的象真度非常好, 尤其在重放雨果碟那把二胡时拉奏的感觉非常真实.重放童丽也是细腻多情,有足够的水分.而重放大型交响以及一些爆棚的片段更是有酣畅淋漓的感觉. PMC的高频一般感觉是比较内敛,不事张扬, 但由于搭配的前级为德国的OCTAVE旗舰胆前, 在良好的音响性表现的同时系统体现出柔韧,委婉的气质, 并表现出蛋鸡系统独有的空气感, 让人感觉其高频表现毫不缺失,而是更加真实,厚润,这套系统和以前徕卡系统标志性的中性直接和硬朗的风格迥然相异,是我听过声音表现最好的一次.
说说昨天个人感觉的系统的一些不足:
首先由于皇帝位的沙发坐的比较近, IB2做了比较大的内拗,类似于正三角形的近场聆听方式,在大音压时有些压迫感,站在沙发后面听,平衡度好了很多,但低频有些轰隆声,不够清晰. 徕卡兄的听音空间比较大, 喇叭可以拉的比较开,我建议不妨采用平行摆位, 同时将沙发拉后,改为中远场监听的方式,相信会有更平衡和全面的表现.
另外虽然桥接后的CODA火力十足, 但低频真正的下潜并非十分理想, IB2飞起来了吗?似乎是,但同时好象并非沉到底, 因为我并未感到低频滚滚而来的按摩或者埋身的感觉, 如果一味的开大音量, 只是表面的大声压,而并非表现出真正的气势,规模感和重量感.我认为昨天CODA桥接后的全新系统的表现已经非常惊人, 但也许只发挥了5-6成,相信假以时日,经过机器的褒练和系统的调声,会有更震撼,乃至震惊的表现.
最后编辑wm711130 最后编辑于 2011-01-24 11:13:30
TOP
18#

为了提高所谓的10%的音质而再投入X万大洋,值不值得?还是有钱人烧的起啊。羡慕。
因爱而烧。由烧生爱。
TOP
19#

原帖由 灵岩散人 于 2011-1-24 9:50:00 发表
为了提高所谓的10%的音质而再投入X万大洋,值不值得?还是有钱人烧的起啊。羡慕。


提高的不是10%的音质,而是全部的音响要素.
TOP
20#

原帖由 johnleeh 于 2011-1-24 9:54:00 发表
原帖由 灵岩散人 于 2011-1-24 9:50:00 发表
为了提高所谓的10%的音质而再投入X万大洋,值不值得?还是有钱人烧的起啊。羡慕。


提高的不是10%的音质,而是全部的音响要素.

有量化的标准吗?听感完全凭个人的感觉与喜好。当然,有米人另当别论。哈哈,只是说说穷烧友的心里话,千万别当真。
因爱而烧。由烧生爱。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