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复制链接]

查看: 5766|回复: 31
1#
偶尔接触到一个品牌。据称其技术上的突破在于意识并解决了以前大家没有意识到的导致失真的问题。

大意是:

真空管技术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由于电子在真空中流过不会对下一微小时段的信号留有任何影响。因而声音圆滑。

晶体管技术电子流过半导体后会留下“记忆”痕迹,这种痕迹会对下一时段信号的处理产生跌加影响。结果是声音毛刺感加大,相位模糊。

而传统的信号失真度测试都是基于正弦波/线性/非线性,测试仪器本身也存在“记忆”痕迹问题,因而不能发现这一“记忆”痕迹导致的失真。即使是目前最好的参考级器材,声称(按照传统技术测试的)失真度如何低,都没有解决此“记忆”痕迹问题。因而不可能做到应有的透明和清澈。


使用新技术的设计结果是:

“极其透明,清澈,纯净,平衡,自然,定位十分精准。现场感惊人。” 一些评论家认为”这是hifi领域里的新突破,声音甚至超过任何价位的器材”。

由于其发展时间不算太长,在其它顶级厂家的强大的技术积累(如电源处理)方面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最后编辑hifi40cn 最后编辑于 2008-06-26 16:58:44
分享 转发
A Naimed Audiofool fooled by both Naim and music.
TOP
2#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新突破

这个技术好多顶级的牌子都在应用,不过可能叫法不同。

是目前其实器材的失真已经控制在好小的范围,反而是使用空间和播放的软体的失真影响更大。

器材好不好,失真已经不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是一项基础指标。
音响的乐趣,在于演奏。
欢迎到访我的博客http://adam.lee.vip.blog.163.com/
累的时候听着音乐睡一会,闲的时候搞搞音响乐在其中。
TOP
3#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静态的失真已经很小了. 因为叠加的和原来信号一样.

但在动态下,记忆失真对音质的影响就大了. 差就差那么短时间内的一点点.
A Naimed Audiofool fooled by both Naim and music.
TOP
4#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失真分几种的!

功放的失真是万分之几,但人耳一听就听出!

喇叭的失真是几%,但人耳听不觉得有失真!
TOP
5#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很有趣的题目!

怎么不往下说了???
TOP
6#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能提起老浦东的兴趣真不得了.

不再说是为了避免:为别人做免费的广告,或对不合味口的人产生误导.

传统的失真模型中包括产生于线路带宽限制的失真, 以及非线性转换是否失真. 是静态的. 容易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矫正和"被掩盖"(不管是否有意). 测试也容易达到和符合目标.

而音乐信号是动态的. 影响功放"音乐味"的主导因素是非线性状态即动态下的失真, 是由有"记忆效应"的晶体管所产生的. 胆机由于没有"记忆效应"非线性失真是晶体管的1/10左右, 因而仅仅从"音乐味"上来说便宜的胆机可以轻易地击败贵价的石机, 当然除了其它方面如线性失真,功率,信噪比等.

音乐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在线性状态下低失真的功放没办法无失真地重放动态的音乐. 可以想象一下, 无失真的音乐波形,再叠加上另一个迟滞的影子信号(尽管幅度非常小), 而这两种波形又都是复杂的, 肯定在听感上有反映.

利用此概念设计的新功放的动态失真最多只是普通石机的1/1000. 结果是透明度被提高到了目前最高的高度.另外能量感,精确度,和低频谐波都有突破性的改善. 声音变得生动,丝绸般的圆滑.

有点像"逸之士"所描述的那样. 眼前的薄雾消失了, 声音就像演奏家真的在自己的眼前. 有评论家说"有点让我毛骨悚然".
A Naimed Audiofool fooled by both Naim and music.
TOP
7#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非常感谢!

大胆的提出了“动态失真”这个概念,不过“非线性状态即动态下的失真”这个提法我认为不妥当!

请勿介意!
TOP
8#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非线性状态即动态下的失真”

对不起, 我不是电子专业人士. 大部分是根据网站上的英文加上自己的理解组织的这些东西.
A Naimed Audiofool fooled by both Naim and music.
TOP
9#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感兴趣,但没看明白,讲讲清楚啊
发烧新兵,CD尚未玩好,又开始折腾LP
TOP
10#

回复:hifi领域里概念的一个新突破

简单说:

晶体管的性质在放大前一时段的信号时被改变了, 导致了它的记忆效应, 再放大下一时段的信号时自己叠加上了它的记忆, 导致了失真.

尽管很小, 却非常影响听感.

比喻: 你的眼睛盯住白背景上的一个黑色的圆形看三十秒, 突然将目光移到黑纸上, 你会看到一个浅色的圆形. 而它根本不存在. 只是眼睛的"记忆效应" 或"记忆失真".

好的眼睛, 无论刚才看黑还是白, 当被视物体改变时, 眼睛都不应该看偏色.

最后编辑hifi40cn 最后编辑于 2008-06-27 11:43:36
A Naimed Audiofool fooled by both Naim and music.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