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D新世界
SACD是否會成功?
劉漢盛
SONY SCD-1,售價500,000日幣,限量生產每月500部。器材提供︰北歐音響(02-25773935)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2Hz-100kHz(SACD)/2Hz-20kHz(CD),動態範圍大於105dB(SACD)/100dB(CD),訊號雜音比大於100dB,輸出電壓2V(RCA)/4V(XLR)。外觀尺寸430╳149╳420mm(寬╳高╳深),重量27kg。
<圖片>
SACD終於上市了,打響第一炮者是勢在必得的SONY。
SONY對於SACD的推出早已準備多時,選擇在今年五月推出應該是策略上的運用:一方面搶先DVD-Audio的推出,另一方面則配合著CD唱盤市場的極遽萎縮。
從SONY推出Beta錄影系統以來,我們在市場上看到了許多產品推出成功與失敗的例子:Beta系統整體而言好過VHS系統,但是最後的贏家是VHS;雷射光碟剛推出時有幾種規格,但是最後統一市場者是Pioneer的Laser Disc;DAT的效果無話可說,可惜因為版權保護的問題而無法在消費市場成功;MD曾經一度即將宣告失敗,卻在日本眾廠商的推拱之下硬生生地取代錄音機市場;MP3音響效果平平,網路下載耗時,但是年輕電腦族卻趨之若鶩,現今已成為一股熱潮。
許許多多的例子告訴我們,產品優劣不是決定勝負的唯一因素,掌握推出的時機與市場潮流恐怕才是致勝之道。在DVD-Video光碟機的擠壓之下,傳統CD唱盤與D/A轉換器幾乎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預算有限者早已將重播CD的任務交給DVD-Video硬體,而預算無限者也因為期待新音樂格式的來臨而暫停購買。此時,正是SONY認為的「天時」。未來的大潮流在那裡?在影音結合、在多聲道,而無論是SACD或DVD-Audio都具有這二方面的功能。在掌握潮流上,SACD也算作到了,不過第一代SCD-1還只是單純的二聲道機而已,預計要到下一代機種,才會有多聲道的出現。
除了掌握天時與潮流之外,SACD還要擔心什麼?第一,它要擔心DVD-Audio的正面競爭。畢竟,這是「DVD論壇」所共同支持的格式,而這其中包括了十大主要廠商,這股力量不容忽視。第二,它也要擔心日後是否會有影音結合的DVD機種?也就是說一部DVD機就已經包含了Video與Audio的用途。在技術方面並沒有執行的困難,問題的癥結點是生產廠商要不要給消費者那麼多!
當然,我們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主流軟體廠商到底支持誰?
所以,面對SONY SCD-1的推出,我們不必用久旱逢甘霖的心態去迎接,也不必興奮於它的效果。我們要思考的是它到底能夠為消費者、業者創造什麼福祉?如果SACD能夠切中消費者與業者的需要,它將會成功;否則,將與其他已經被人遺忘的系統一般,化作塵埃。
SACD新世界
探索SACD新世界之一 -SONY SCD-1徹底剖析
劉漢盛
或許,當我們將類比波形以各種形式切開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要以新的數位科技去把失落的東西找回來。很顯然的,SACD已經比傳統CD更進一步,把失落的東西找回更多。
今年一月,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ES時,就已經看到SONY的SACD唱盤了。當時只是覺得SONY這部原型機外觀看起來蠻厚重的,是一部精心設計的產品。<圖1>
六月,當論壇在第一時間取得SONY這部SCD-1唱盤之後,我一看,咦?這根本就是一月時我在CES所看到的器材嘛!原來SONY早在當時就已經把事情準備好了。
精緻作工的重裝甲產品
等我把SCD-1抱回家時,才真正體會到它的「重量感」 - 一部SACD唱盤可以作到將近30公斤,那真的是不容易。由此可見在這場世紀末(或稱下個世紀初)的新軟硬體格式中,SONY勢在必得的決心。
等我慢慢的研究了這部機器,這才發現它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重裝甲唱盤。上蓋厚,底蓋更厚(一公分),而且側蓋也是用很厚的鋁板製成,側板上還貼有補強條與阻尼物質,甚至連機械拾取系統底下都以厚金屬為底墊。從這麼拼命的作法來看,這部SCD-1絕對下足了成本,它給人的第一眼印象是成功的。
它是個慢郎中
還沒看過SCD-1唱盤時,我曾推想到底它要怎麼來讀SACD與CD?看到機器內部,終於真相大白,原來SONY還是採用二個雷射頭來分別讀取。或許也因為雷射頭要判斷送進來的軟體到底是哪一種,所以頂蓋關起來之後的後續動作到音樂唱出來可說是超慢的(部份原因是因為轉軸要先從最左邊走到最右邊),甚至連那個頂蓋的關蓋動作也是超慢的(不過很滑順)。如果遇上了性子急一點的人,可能會等得不耐煩。
頂蓋動作慢是因為馬達慢慢拖,以避免噪音。那讀取動作為什麼會那麼慢呢?一方面要先判斷是否SACD;另一方面則是顯示字幕。在顯示幕上,它會有文字顯示這張SACD的曲目,這是以前CD唱盤所沒有的噱頭。可能就是因為雷射頭要先讀取許多基本資料,所以音樂才會那麼慢才唱出來。不過,即使我事先在頂板上選擇了SACD或CD,按理說它已經不需要分辨,但是其唱出音樂的速度還是一樣慢。
謹慎精緻的作工不容易被超越
從箱內所看到的線路板以及配線上看來,我可以感覺這仍是一部傳統日本器材的作法,只不過較接近日本高級機種般,包括機箱與各方面都作得更精緻罷了。看到這麼精緻的外觀機箱,或許我們可以這麼推測:第一代的SACD唱盤在未來聲音的表現也許很快會更好,不過其謹慎的態度與精緻的作工恐怕很難被超越。
<圖2>為了要與DVD-Audio競爭,SACD也有多種規格,例如可以與CD相容,並以二個雷射頭讀取。
由於這是從未見過的新產品,因此我對於其內部所用各種晶片與零件並無概念,只看得出上面印著SONY字樣。比較清楚看得懂得就是一塊上面印著DSD的晶片,想當然爾那就是SACD的心臟部位。
SACD理論上的好處
或許很多人會誤以為SACD系統所採用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錄音方式是很新的科技,其實不然。Philips很早就推出位元流D/A轉換系統,而SONY也在三、四年前就推出DSD,不過幾年下來並未將多位元系統打敗。可以說,SONY與Philips發展這套系統已經有許多年,只不過這次二大廠商藉著世紀末大家期待改朝換代的心情,舊酒新瓶地將DSD系統加了個更適合時代的名稱,叫作「超級CD」。
由於要與DVD-Audio競爭,SACD也有多種規格。例如可以與CD相容(二層設計,一層為CD,另一層為SACD,並以二個雷射頭讀取);也可以容納多聲道;還有影像。它摒除傳統CD使用的PCM錄音方式,而是用DSD方式錄音。它沒有以多位元的方式將音樂訊號分成細微電壓(16bit就有2的16次方種不同電壓對應,24bit就有2的24平方種不同電壓對應),而是用1bit位元流的方式,把所有訊號以每秒280萬次(44.1kHz取樣的64倍)的高取樣方式,直接把類比音樂訊號波形以脈衝方式轉變為數位訊號(所以稱為『直接位元流數位』)。
<圖3>SCD-1的操作方式與一般CD唱盤沒有什麼兩樣。最左側的SACD/CD按鍵主要是用在雙層軟體上,一般單層SACD唱片或是普通CD唱片都可以經由系統自行判讀。
100kHz的頻寬值得省思
由於取樣次數高,所以取樣過的波形很圓順,比較接近原來的類比波形。再者由於不採用多位元,省卻位元轉換程序,降低了因為數位濾波而可能產生的失真與雜訊。還有,由於不像多位元系統般容易(位元愈高就愈容易)受到電源或外部干擾的影響,因此理論上品質會比較穩定。
除此之外,在製造成本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1bit成比本多位元(例如24bit)數類轉換器還低,在未來價格降低戰中比較容易佔上風,只是它的碟片製造成本會比較高。
DSD錄音方式可以輕易把頻寬延伸到100kHz以上(傳統CD只有20kHz),動態範圍也可以達到120dB(現階段傳統CD的24bit解碼晶片理論上可以作到144dB動態範圍,不過實際上無法達到那麼高)。問題是,目前的擴大機規格並未放寬到100kHz,喇叭更未見到頻寬達100kHz者,所以這項規格可說英雄無用武之地。從SCD-1背板有限制高頻的切換裝置來看,本機的頻寬也已經自我設限在50kHz或70kHz。所以,讀者們倒不必擔心自己的音響系統無法再生100kHz的頻寬,因為目前這個數字只不過是個理想值而已。
<圖4>SCD-1的背板有平衡式與非平衡式類比輸出端,數位輸出則是用在播放CD唱片時的16bit/44.1kHz規格。
它不是多聲道機
有關SACD的DSD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優點,請讀者參閱「音響論壇」第125期,我在CES報導中已經詳述過它與DVD-Audio的各項比較,在此我僅簡單陳述。以下我從它的操作說起。
SCD-1並不是一部多聲道機,而是純二聲道唱盤,這讓我有點失望。SACD唱機無疑可以容納多聲道,為什麼SONY不搶先推出呢?我想,一來缺乏相關音樂軟體,再者它也想觀察DVD-Audio要端出什麼菜,好作為第二代機的改良參考。換句話說,目前這部SCD-1只不過擁有未來訊源的一半功能而已,大家更期待的多聲道功能仍然還要等待。以這個角度觀之,一般消費者對於SCD-1的購買慾望一定會受影響。
可以切換SACD或CD
在面板上,SCD-1只有一個電源開關以及一個顯示幕,所有操控按鍵都安排在頂板前沿。最左邊是頂蓋開關,往右依序為一組四個小按鍵 - Time、Text、Digital Out與Filter,分別為時間顯示、文字資料顯示、CD數位訊號的輸出控制,與五段數位濾波控制。再來就是SACD/CD切換鍵、Play鍵、暫停鍵、停止鍵、以及往前往後尋曲等功能,這些操控鍵與CD沒有差別,我不需說明,唯一要提醒您的是SACD/CD切換鍵要在停止時才能切換。其實SCD-1可以自動偵測,所以即使您不按這個鍵也沒關係。當然,假若您事先就選好,SCD-1可以省卻辨識的程序。
<圖5>SCD-1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重裝甲唱盤,上蓋厚,底蓋更厚(一公分),而且側蓋也是用很厚的鋁板製成,側板上還貼有補強條與阻尼物質,甚至連機械拾取系統底下都以厚金屬為底墊。從這麼拼命的作法來看,SONY這回真是下足了成本。
50kHz與70kHz的衰減
在背板,您可以看到RCA與XLR輸出各一組,旁邊還有Balanced Out切換,使用不同的端子時請不要忘了切換。再往右看有一個Command Mode,可以作CD1/CD2切換,這是遙控切換開關︰使用SCD-1時,請將開關放在CD1位置,假若想要遙控另外一部SONY的CD唱盤,則要切到CD2位置。
再往右,寫著Standard/Custom,而且還以一塊小鐵板封在Standard的位置上,可以看得出來這不是平時切換用的。這是什麼切換開關呢?Standard代表您所使用的擴大機就是一般擴大機,此時SCD-1會提供50kHz-30dB/Oct的衰減。假若您使用了頻寬超過100kHz的擴大機,就要切到Custom,本機提供70KHz-30dB/Oct的衰減。例如SONY備有TA-E1、TA-N1前、後級,以及SS-1ED喇叭,其中擴大機的頻寬為5Hz-300kHz,使用這套前後級時,您就要切換下來。這是為什麼?為的就是怕那麼高的頻率所帶來的干擾。我記得幾年前有一廠牌高級後級,它的頻寬好像也超過100KHz,但是很容易引起干擾或高頻震盪,後來在台灣就消失了。日後,當我們想要享受100KHz的頻寬時,恐怕不能不考慮干擾這個問題,這是後話。
最後,就是播放CD時的RCA與Toslink二組數位輸出端子。您可以利用SCD-1當作高級CD轉盤,另外配用外接式D/A轉換器使用。我想,一般音響迷大概都會選擇使用RCA端子。
集SONY音響技術之大成
值得注意的是,SONY把幾年前就開始使用於CD唱盤上的雷射頭不動、CD移動的機械系統用在SCD-1上面。同時,使用在SONY CDP-MS1唱盤上的24bit五段高頻衰減濾波線路VC24也用在SCD-1上。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窺知,這部第一代SACD所使用的技術有許多是SONY已經行之有年的東西,可說集SONY音響技術之大成。
在使用SCD-1時,操作方式與CD並無二樣。您打開頂蓋,拿起金黃色CD鎮,將SACD片放入,然後按Play,靜靜等一陣子,會聽到輕微的「搭」一聲,音樂就流瀉出來了。到底SACD會發出什麼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呢?我想這是很多人都在期待的。而我呢?我倒並不期待它會有驚天動地的表現。為什麼?因為一來DSD的錄音方式幾年前就有,SONY唱片裡也有許多這樣的再版片,以前聽過也沒有感受到驚天動地的表現。再者,1bit的位元流技術與晶片也早已在平價CD機種中應用。我所期待的大概就是:當從錄音開始一直到製作成光碟、播放出來都一條龍式的採用DSD技術時,我到底會聽到什麼樣的聲音表現?另外,我期待SACD的多聲道系統,不過這部份的期待當然落空了。
<圖6>SONY近年來極力推廣的「CD動,雷射頭不動」傳動方式,也被運用在第一代SACD上頭。
整體而言表現比CD更上層樓
用SCD-1當然就要去買SONY第一批推出的那13張SACD,我第一張聽的SACD就是Keiko Lee的「Beautiful Love」,從封面上看不出她的嗓音竟然那麼低沈與富磁性。我的第一個印象相當不錯,就好像我以前聽到JVC XRCD的感受:聲音清澈,細節很多,堂音很自然,人聲質感直接。
第二張聽的是「New Band Music」,感覺也不錯。沒想到日本人竟然也能把管樂演奏錄得像Telarc唱片。內中管樂的空氣感、吹氣感都相當好,聲音也很豐潤細緻。沒錯,連聽二張SACD,我都感受到細緻的聲音特質。
第三張我聽的是Telarc那張複合片,內中包含同樣曲目的SACD與CD,這是特別提供音響迷比較用的。同樣的,這張SACD層的感覺也不錯,不過我覺得CD層的表現也很好。直覺上,我還是覺得最源頭的錄音效果最重要,只要錄音很傑出,以CD格式來聽也很好。像Telarc這張本來就錄得很好,所以即使用CD層來聽都令人感動。
與幾部高級CD唱盤作比較
全部十幾張SACD分幾天聽下來,我慢慢對SACD有了更深的認識。此外,為了瞭解用SCD-1當CD唱盤時,它的表現比起一些高級CD唱盤又會如何,我也花了許多時間在作這方面的比較。有關軟體的相互比較結果,我另外分幾個小篇來寫,您可以閱讀另文。而在硬體的比較方面,我把家裡現有的Vimak 2000數位訊源,高級的Sphinx 32電源分離式CD唱盤,頂級的Marantz CD-7唱盤,以及SONY DVP-S7000 DVD光碟機都拿出來比。
當然,我們比較的是唱CD,其結果如何呢?老實說除了SONY 7000之外,其他每部CD唱盤都有勝過SCD-1的地方;當然,SCD-1也有許多勝過它們的地方。最明顯的就是SCD-1堂音、細節、層次感、空間感的確都比較好,不過其他CD唱盤也都有它們的長處。例如Vimak的整體聲音較厚,低頻量感比較豐富;Sphinx 32的弦樂音色與質感、聲音的光澤、速度感方面也勝過SCD-1;Marantz CD 7的高頻中頻溫暖感覺也勝過它。
想買SCD-1要考慮軟體供應
從以上交叉比較的結果,我認為假若您只想把SCD-1當作SONY 高級CD唱盤來買,那是無可厚非的。它的售價雖然不低,但也不能說非常貴。用這樣一部器材來唱CD,您擁有的除了聲音表現之外,還可擁有「第一」的快感。不過,您要體認到還有別的CD唱盤在聲音表現上並不輸給它。
假若您真的想買SCD-1來唱SACD軟體,您唯一要考慮的是軟體的數量。短期內,我想會有幾家發燒小廠配合推出軟體,但是礙於要更換錄音設備,並不是所有錄音室都願意配合。當然,為了推動SACD,SONY一定會大力推出軟體,您也只能照單全收而已。根據DVD的經驗,如果沒有多家主要廠商配合推出軟體,硬體就算表現再神也沒有用。至於以後會不會因為與DVD-Audio競爭失敗而變廢物?這絕對不會!至少它還是一部高級CD唱盤,您也可以把它當作高級CD轉盤。無論如何,它還是有用的。
SACD的新鮮印象
最後,我想為初次聽到的SACD聲音下個新鮮印象:
平均說來,它會比一般的CD表現還好,例如細節、堂音、層次、空間感等都是它的優點。但是,對於最富音樂魅力的一些音響特質,例如中頻飽滿、低頻的密度與彈性、音色等等,它未必就會勝過傳統CD。舉個例子,它的小提琴表現仍然顯得太油滑光亮,缺乏真正小提琴該有的稍暗木頭味,而且雖然細節多,但是擦弦質感仍然不夠真實,不過大提琴表現就比較好。很有意思,這與我第一次聽到CD時的感覺幾乎一致。當然,SACD的聲音表現肯定又更上層樓。
此外,我也覺得SCD-1就是帶有SONY的聲音特質:清亮。我不是說它低頻不夠,它的低頻夠,但是沒有魅力;它的高頻細緻突出,但是也少了一些魅力;它的中頻飽滿,仍然缺乏魅力。要注意,我所說的魅力是LP唱片的那種魅力。
對於聲音的魅力,我很難用文字來形容。或許我可以說:SCD-1的聲音就是太「清」了,就像魚翅的高湯濃稠度稍微不夠。CD上市十幾年下來,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LP雖然在動態範圍、低頻向下延伸方面遠不如數位系統,也摻雜了各種可能的音染在內,但是我們在聽LP時,所得到的聲音就是比較接近真實樂器所演奏的聲音魅力,這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當我們將類比波形以各種形式切開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要以新的數位科技去把失落的東西找回來。目前,SACD已經比傳統CD更進一步,把失落的東西找回更多。但是,它還是沒有把最迷人的聲音魅力完全找回來。未來,DVD-Audio能夠找回更多嗎?沒有人能夠肯定。我這次所聽到的SACD音效就能為它下個定論嗎?當然不能,所以我強調這只是個聆聽的「新鮮印象」而已。未來,如果軟體與硬體數量更多時,論壇還會陸續為您作測試報告。
純SACD軟體試聽結果
先說SONY那張SACD測試片。小提琴仍然有尖銳油滑感,琴弦摩擦與琴腔共鳴的細節仍然不夠,不過大提琴質感非常好,鋼琴則算普通,一般CD也能夠有很好的表現。爵士人聲表現不錯,不過別忘了那是特選片段,許多CD與XRCD也能夠有這個水準。爵士樂演奏表現很好,不過也有許多CD的錄音能夠達到這個水準。
Telarc那張測試片,是我認為所有聽過的SACD中整體表現最好者。它的聲音細節豐富,音質柔軟豐潤,音色溫暖,高頻段與低頻段的平衡性非常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錄音的成就還是很重要的。如果錄得不好,不管是SACD或未來的DVD-Audio,結果還是一樣糟糕。
至於華爾特指揮的莫札特38號與40號交響曲,我就不想再把CD找出來比較了。因為我覺得這樣比下去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如同LP或CD的不同版本會有不同的效果,拿PCM方式錄製的數位母帶去轉換成DSD形式的SACD,同樣也會有好壞高下之分。
其餘幾張SACD錄音都有相當好的水準。不過,如同許多日本錄音,它們走的都是清澈乾淨的路線,感覺上這些錄音就是缺少濃稠的味道。唯有「New Band Music '99」這張管樂演奏頗有Telarc錄音味道。
以Miles Davis「西班牙素描」與「Kind of Blue」的SACD版與CD版作比較
很有趣的是,在這裡有二個結果。在「西班牙素描」方面我認為SACD並沒有討到好處,反而踢到鐵板。為什麼?SACD在第一首一開始左邊的響板樂器,與中間的樂器主旋律位置都比較後退,樂器線條也比較細,沒有CD版那麼飽滿與前傾。管樂的吹氣質感與樂器體都變細,而且形體小一些。高頻量感比較突出,如鈸就比較清楚。
整體而言,「西班牙素描」CD版的樂器形體比較大,音像比較飽滿,音場位置也比較前面,質感比較鮮明。SACD版應該說就是比較細緻,鈸也因為其他樂器形體變小,聲音退縮到後面而顯得比較清楚。
而「Kind of Blue」呢?那是天差地別!SACD版比CD版好太多了。不僅音像凝聚浮凸飽滿,有活生感,音質也很美,而CD版就顯得瘦小乾枯,感覺上好像營養不良的樣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雜音透露了一些訊息。SACD版的母帶雜音非常大,這表示它沒有作雜音消除或衰減的工作,因此保留了大部份的原音,而CD的雜音很小,這也表示很多音樂訊號也隨著雜音被消除而不見了。
以這樣的差異而言,您說哪一種比較好呢?這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就我自己而言,我會喜歡「西班牙素描」的CD版與「Kind of Blue」的SACD版,因為比較鮮活真實,而且音場的前後景深也比較好。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將舊的訊源重新以DSD方式再版時,仍然會遇到許多不可預知的結果。因此,再版的SACD並不一定保證會勝過CD版,當然也可能會因為以前CD的再版不良,而使得SACD有更接近原音的機會。
用DSD再版CD與原版CD作比較
使用比較軟體: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
這張CD絕對是音樂迷與音響迷的共同名版,很多人都擁有它,所以我會想用它來作比較。無論用哪部CD唱盤來唱,都呈現一面倒的結果:原版CD勝過DSD再版CD。而且,這是天差地別的勝過,任何人一邊工作一邊聽都可以聽出來,與Telarc那張複合測試片要仔細聽才分得出高下的結果差別很大。
到底原版CD好在那裡呢?好在整體的聲音非常平衡、圓融,音質的軟硬程度非常適中,低頻豐潤有彈性,聲音具有光澤與甜美的味道。DSD再版CD則顯出硬調的聲音,從高頻到低頻都顯出冷硬的調子。不僅甜美的味道盡失,連聲音的平衡感也損失很多。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您是用什麼理論上更進步的方式去再版,只要再版過程不夠仔細謹慎,所得到的差異就會是天差地別,而這種天差地別的差異遠比新舊Format的差異來得更大。
<圖7>SCD-1隨機附贈二張SACD唱片,其中這張Telarc測試片是我聽過的SACD中整體表現最好者。
以Telarc SACD Sampler的SACD層效果與CD層來作比較
當我以SONY SCD-1來唱Telarc這張複合軟體時,可以確定SACD軟體勝過CD軟體。請注意,這張CD上的二種軟體都是以DSD方式錄成,只不過一種作成CD,另一種作成SACD而已。
為什麼訊源錄音方式相同,最後作成的產品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表現?這是因為SACD從頭到尾貫徹1bit的位元流作法,而CD在將母帶製成CD版時,就必須轉換成16bit/44.1kHz的CD規格,可以說為德不卒。
在此,我還是要提醒您,這二者之間並不是天差地別的差異,您還必須認真聽才能清楚分辨。
SACD的音響二十要表現:
「音質」更細緻;「音色」沒有特別感受;「高中低頻段量感的分佈與控制力」無法比較;「音場表現」更寬更深;「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無法比較;「透明感」差不多;「層次感」更好;「定位感」更好;「活生感」更好;「結像力與形體感」差不多;「解析力」更好;「速度感與暫態反應」差不多;「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差不多;「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沒高下之分;「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更好;「細節再生」更多;「空間感」更好;「整體平衡性」無高下之分。
從以上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SACD的確在許多方面得到品質的提昇。不過,這些提昇並不是讓人覺得非買不可的提昇。如果要作個比喻,我覺得似乎在聽JVC的XRCD時也可以得到這些提昇。您可以因為SACD的這些表現提昇而去買它,也可以不去買它而繼續聽原來的CD。
此外,不同的CD唱盤還是有它們各自的特性。有的中頻低頻比較厚,有的低頻量感比較多,有的高頻質感比較柔等等。這些特性並不是SCD-1可以勝過的;換句話說,SACD的訊源與CD相較,已經有相當多的提昇,不過以後您在購買SACD唱盤時,各廠牌的特性與優點仍然會左右整體表現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