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CD新世界
探索SACD新世界之二 -SACD首部曲SONY SCD-1
柯逸郎
SCD-1的音質特徵在CD與LP之間,因此就算是當作一部單純的CD唱盤使用,SCD-1的五十萬日幣定價仍然算是物超所值。若是再加上SACD的播放功能,以一機二用的選購考量來說,它更是一款值回票價的好器材。
去年聖誕節前夕,吾友藤本建文兄在賀年卡中提到,他正在Philips總公司負責DVD及CD-RW(可重複錄製CD光碟)等規劃制定事宜,同時也進行Disc Recorder for Video的開發工作,並且朝向錄放影機普及率的目標努力中。其中他還提及︰「Super Audio CD的聲音聽過否?噢!那是錄音技術開發以來最令人感動的一種Media。」<圖1>
從那天起,我一見到人就問及是否聽過、或是體驗過SACD,可惜絕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是否定。六月底楊主編來時談到,希望我能先瞭解一下SACD的相關資料,並且會設法找來器材和軟體供我試聽。一直到了七月初,SONY SCD-1與首批13張SACD唱片終於到來,編輯部同時還提供了一本131期的StereoSound,自此我也瞭解原來日本SONY已經在5月21日正式推出了SACD唱盤,並且開始著手研究這種新的數位音頻訊源。
在頻率響應上全面勝出舊有CD規格
話說在多年前的一次通信中,藤本君曾經告訴我,在CD市場規模成型的同時,許多音響廠商與唱片公司就有了一致的看法︰Philips最早制定CD規格時,若能將取樣頻率提升至200kHz左右,音質肯定會更令人滿意。相信就是為了改變這種無奈, DVD-Audio才會將取樣頻率制定在192kHz,預計於今年聖誕節前後即將在美國市場推出,與SACD呈現短兵相接的情況。
Super Audio CD,這是SONY公司集最先進的數位技術,就規格上可以輕易凌駕於傳統CD的新產品,且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代純數位音頻的訊源主流。由於目標建立在「現階段最接近原始錄音」的音響重播理想,因此SONY工程師以研發多年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技術為基礎,徹底摒除過去CD所採用的PCM數位錄音方式。這是將超寬頻帶音域的訊號,直接轉換成1bit之數位脈衝,音樂訊號大小以Pulse波形密度(濃淡)來表示的方式。理論上,藉DSD技術運用下的Super Audio CD,有著超越100kHz的寬裕再生頻率響應,且就聆聽範圍而言,同時可以得到充分的動態範圍。
情報量、極高頻延伸為最大賣點
以往CD所採用的PCM方式,其縱軸主宰所能重播的頻率響應,也就是決定於44.1kHz的取樣頻率﹔縱軸則主司電平大小,以量子化16bit之基準圖線上下交替來表現之結果,其變換下的數位訊號即呈現出階梯狀的型態。DSD(Direct Stream Digital),亦即是將音樂訊號經1bit Digital轉換成源源不絕的脈流型態而得名,形成與空氣的疏密波動非常接近之形狀。它的取樣頻率為2.822MHz,也就是CD的64倍,量子化分解音質於1bit所形成之結果,讓DSD技術的總情報量為CD的四倍!而音樂訊號予以1bit量子化的變換過程,係採用Delta-Sigma調變方式。Delta-Sigma的特點之一,就是對量子化過程中所產生之誤差,可於訊號輸入之同時予以回授(Feed Back) - 也就是說,以微弱訊號將0與1先行反轉再送還之。於基準音量高的部分,1的脈衝記號會多些,基準音量低的部分則是0的存在較多。因此,其輸出訊號所得的波形,與傳送到人耳中的疏密波形非常接近,亦即DSD所形成之數位訊號,與類比訊號有非常酷似的波形。
動態範圍與頻率響應之擴展,可以使錄音效果更忠實呈現,而Delta-Sigma調變方式可以使量子化的Noise平坦化(雖然人耳聽不到),且能夠確保高頻響應的品質上升,稱之為Noise Shapping。就是為了這個因素,DSD必須將取樣頻率設定在2.824MHz如此極高點,量子化所產生的雜音也就會提升到聽覺範圍以外區域。理論上,DSD在聽覺範圍內的訊號雜音比,可以達到120dB的動態範圍,而高頻區域雜音所可能帶來的不良影響,則可於再生過程中以類比低通濾波器來解決。再者,DSD理論上已經有1.4MHz的極高頻延伸特性,但著眼於量子化雜音的影響,因此SACD唱盤的低通濾波器可以選擇在音質最適當之平衡點上。這類低通濾波器與昔日PCM錄音最顯著的不同,在於後者低通濾波器衰減的曲線非常急促,而SACD則以逐漸衰減的曲線下滑,因此無論如何也可以達到100kHz以上的極高頻延伸。
<圖2>SCD-1的底板厚達10mm,並以七支長方形的高碳鋼切削成型著力支柱連接頂板,型成一個極高剛性的框體。內部可以看到許多高度不一的高碳鋼柱,這是用來進行機械接地的處理,以消除不同金屬材料之間的不良共振。
有更高層次的設計出發點
在數位音響的發展過程中,SONY一直都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世界各大Hi-End發燒名廠,甚少有不採用與該公司技術合作的生產方式。就拿我正在使用的Accuphase DP-80/DC-81系統來說,轉盤部分即是採用當時SONY最高級分體式機種的重要結構零件,再加上Accuphase自行設計的音質相關部分。須知研究開發的問題,並非一般小公司的能力範圍所及,SONY如此大型商社人才濟濟,系出早稻田大學的工程師比比皆是。因此從1983年CD問世至今,在新開發電子零件與電腦軟體程式精進之下,基於難以量化的經驗與相互學習成果,CD唱盤在高級化、精緻化方面確實有了相當令人驚訝的燦爛成果。
SONY社長出井伸之先生,對SACD有著極高的期許。他在數位音響音質改善的技術開發成功後,基於實現SACD的目標,毅然投入人力物力著手SCD-1的設計製作,一舉突破數位音響過去的音質界限。由於這款一號機基本設計理念乃是設定在最高表現的定位,因此必須製作出一部非常精緻、豪華,具有高性能與高信賴度的唱盤系統。在追求高級優質化的設計點,以及製作加工的水準上,必先粹取該公司最精良的陣勢作為基礎,於是整體性與各部分細節都列入最高度精緻的考量,從理念成型一直到完成機型的構造,得讓人感受到無一不是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技術展現。
基於精緻化的理想,以及製作水準與定位上的考量,出井社長著眼於DSD技術對音質的有效提昇,比起CD所用的PCM技術高出許多,此時與其將時間人力繼續投入CD的發展,倒不如好好的用在SACD上頭。換句話說,SACD相較之下有更值得「高級化」的理由來進行製作。其實自CD問世以來,開發者無不投入資本與精力在改善CD的音質上,然而經過十幾寒暑的努力,SONY認清了一個事實︰CD的技術發展至今已經遇上了瓶頸,此時不如先將令人詬病的44.1kHz取樣頻率問題放在一邊,然後把Bitstream的技術充分應用,務必使SACD的品質與品味更向上推進。於是,達成最高標準的聲音表現與製造品質,便成為SONY公司在開發SACD過程中的基本態度。StereoSound中出井社長與菅野沖彥的訪談,提及之「質與量」的看法即為上述。
CD是基於大量生產的出發點進行開發,後來才逐漸向上提昇品質,因而無法達到高度聲音表現的水準﹔SACD則具備了高水準製作的要求與內涵,自然得由高層次的方向來追求品質與品味之能事,因此SCD-1採高級路線設計是可以預期的。
最高級器材的機械結構品質
外觀設計,是器材予人高級與否的第一印象。SCD-1採用頂部置入SACD唱片的設計,進出口處的頂蓋以左右滑動進行開啟與關閉。由於此處必須固定頂蓋的馬達,絕對要有足夠的堅固性作為基本考量,因此廠方以6mm的厚鋁合金板,固定在七支長方形的高碳鋼切削成型著力支柱上。底板則是由二片5mm鋁合金結合而成,諸如唱盤驅動馬達系統座、電源供應部分、電腦LSI線路板、以及類比訊號電路板(採用比較硬質的Glass Epoxy材料,對音質有相當大的幫助),全部分層安裝在這個高剛性的框體中。
SCD-1的內部各組成部分,還由許多高度不一的高碳鋼柱進行機械接地,以消除不同金屬材料之間的不良共振。此外,在各種材料的配置固定處,還裝置了經過特殊設計的安定墊片,進而將所有經由電磁波、電子零件震波,亦即是器材內外所有可能產生或受到的干擾,全部予以有效排除。確保器材在安定的條件下工作,實為高級機種的必備特質,就這方面而言,SCD-1未出場就贏了一大半。
與同廠高級CD機種同樣的讀取方式
SCD-1另一讓我深感設計合理且讚賞之處,就是SONY獨家的雷射頭固定之讀取結構。以往我們所看到的CD唱盤皆為雷射頭移動之設計,SCD-1則是固定雷射讀取頭,以Spindle Motor承載唱片進行移動。由於SACD的雷射頭可提供720nm與680nm二種極短波長光束,若由此處進行移動拾取失真率會較高,也就是說精確率會較低﹔由極精緻的傳動機構來進行正確移動,只要邏輯電腦調校得宜,拾取精確度便會大大提昇,這便是令我最感讚賞的地方。
以往我用DAT錄音,重播過程中會充分感受到DAT確實比CD擁有更豐富的情報量,而且雜訊更少。究其不同於CD之處,即為DAT的拾取磁頭不需進行機械式移動,而是以磁帶轉動配合讀取之故。
另一個合理的比對則是來自於LP。其實SONY獨家的雷射頭固定之讀取結構,與過去慣用之軸承支點唱臂以及正切唱臂的理念非常近似 - 小小的Pick Up部之移動,確實很難維持其精確度。SCD-1經由機械結構上的高完成度,加上非常精確的電腦邏輯運算,並配合軟體上所錄製的指令,隨時提供最高完成度的精確播放動作。再加上SCD-1還可以播放CD唱片,在自動設定(判讀)方面必須有一連串的邏輯動作,細細回想起來,真令人感到匪夷所思。電腦與LSI的成就,真是讓人不敢想像。
介於CD與LP之間的音質特徵
或許很多讀者會想知道︰我試聽SCD-1之後的感想如何?我用哪些方式來比較LP、CD與SACD之間的差異?還有我如何謂即將到來的新數位時代下定論?以下請聽我娓娓道來。
我先將SCD-1連接到300B SE擴大機上,同時還以YBA CD-1 Signature唱盤,以及包含Yamaha HX-10000 Phono放大器在內的LP系統(Lyra Parnasus唱頭、Kuzma Stogi Reference唱臂與Stabi Reference唱盤),喇叭則為Jensen G-610C Imperial。以聆聽音樂在各部分的表現力為主,所以我不刻意去拿出Miles Davis或是華爾特的LP版來與SACD作比較,CD唱片則分別在YBA與SCD-1上進行播放比對,因為就我的想法而言,在幾種不同時空背景的Format之間比較並不切實際。我從CD一出現就買進器材,主要原因是為了能夠欣賞如Miles Davis之一流爵士樂手的CD,對LP版本已不復見的事實稍作彌補。因此,除非為了試聽器材的絕對必要,我不會重複買同樣曲目的不同Format軟體。其實不同的播放系統理當會有不同的重播特性,而且硬體與軟體皆然,所以我的LP與CD是並存於不同的世界裡,也就不用去計較其間的好壞優劣。
<圖3>SACD的雷射頭可提供720nm與680nm二種極短波長光束,若由此處進行移動拾取失真率會較高,也就是說精確率會較低。所以SONY採用獨家的雷射頭固定之讀取結構,由極精緻的傳動機構來進行正確移動,只要邏輯電腦調校得宜,拾取精確度便會大大提昇,這便是令我最感讚賞的地方。
我想要告訴大家的是,LP與CD存在我的系統中是各有所需,而不必去進行無謂的比較 - 因為唱片主宰了一切,是因為有了軟體,我才能從中獲得重播的樂趣。既然抱著這樣的心情來聽SACD,還用LP來作參考標準並不見得有意義,因為它們的確有其獨特的定位。就使用功能的角度來看,LP唱片不能放在CD唱盤上播放,但是CD唱片則可以在SACD唱盤上並存,這是我認為SACD非常具有存在意義的一個重點。由此看來,SCD-1重播CD唱片的優點,正是SONY傳動機構所示範給大家的另一章︰Fixed Pick Up具有更清晰可辨的音像與定位,包括極為豐富柔情的中音頻段表現力,而且此音樂特徵正與播放SACD軟體的表情一樣可愛。
SCD-1的音質特徵在CD與LP之間,因此就算是當作一部單純的CD唱盤使用,SCD-1的五十萬日幣定價仍然算是物超所值。若是再加上SACD的播放功能,以一機二用的選購考量來說,它更是一款值回票價的好器材。
播放CD的表現能力乃是一大重點
我將一些Telarc與Chesky的CD唱片在SCD-1上進行重播,也試過了伯恩斯坦版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第五樂章,甚感其音樂處理之優雅、華麗的可貴之處,而音像更是本機最受注目的地方。或許會有讀者們感到好奇︰在SACD唱盤上討論播放CD的聲音表現,是否有點不對勁?其實我乃是針對SCD-1本身的功能,以軟體為取向來著眼參考。即使當場有13張SACD軟體可供試聽(另外還有二張隨機附贈的測試片),我卻以為SACD與CD相比才是時代進步的結果呈現,彼此之間會有輸贏仍是不爭的事實。在數位音響的世界裡,光是CD軟體中的音樂情報,仍然有許多部分被「失真」隱藏而聽不到,因此在優秀的CD唱盤上播放軟體,所釋放出來的聲音情報與音樂表情,會更有利於音樂重播之結果,這通常也是入門機種與高價機種之間的差異所在。吾人須知,在音響重播的各個環節中,所產生的速度與相位特性有其必要之能量,與減少失真或比例不實之間的努力,都得用心去努力達成。
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大部分的唱片公司都能積極投入這個市場,進而帶動SACD的成功。也或許高級機種如Mark Levinson的CD唱盤,能夠再加上一只讀取頭,另外加裝一套解碼系統,成為新型的雙用機種,以因應市場的動態。未來的SACD唱盤,肯定會有一段很長的雙讀取頭時期,因為CD從1983年問世以來,這麼長的時間已經在市場上擁有的普及率不可能短期消失,一如LP也不可能被取代是相同的道理。SACD的音質比較起CD確實有長足之進步,即使和類比系統相比,它的每一面達190分鐘播放時間,多達230首可選曲目,以及雙層結構的訊號儲存能力,都絕非LP一面短短二十幾分鐘播放時間,且麻煩問題一大堆的狀況所能比擬。
前景可期的新世代數位訊源
雖然SCD-1與LP相比,在音質表現上仍有「相當」的差異,不過若換個方式來想︰我的絕大多數朋友,家中LP的聲音竟然還不如CD,而且他們還使用了很昂貴的喇叭系統,說穿了就是LP的調校方面出了問題而不自知。這時候如果改用SCD-1來取代,則更能勝任愉快。以現在的時代背景來說,實在不容許再以LP作為音質參考標準,畢竟在不同的人手中所表現之聲音落差太大,甚至連真正優秀的RIAA等化器都不多見,然而一流的DAC卻比比皆是。從這個角度看來,數位音響的出現也算是普渡眾生。<圖4>
對SACD的描述,到此可以暫告一個段落了。至於對新世代數位音頻訊源的前瞻,年底之前DVD-Audio即將問世,肯定屆時將會有一場大戰,我個人則是全面看好SACD。
SACD新世界
探索SACD新世界之三 -從錄音規格檢視SACD
楊德宜
將包括DVD-Audio在內的規格拿進來討論,好像和SONY SCD-1扯不上什麼直接關係,不過卻有助於我們認清一件事實:由於普遍流通的錄音器材受到限制,所以我們今天在SCD-1上頭聽到的聲音,很有可能根本沒發揮出這件器材的真正能耐。
SACD出現,對我來說最值得高興的是:下個世紀的數位音頻訊源爭霸,終於將規格抵定了。
您可能會覺得奇怪,SACD的規格不是和DVD-Audio一樣,都早在年初CES就已經明朗化了嗎?話是這麼說沒錯,可是過去將近三年的時間,我已經被這些搖擺不定的新數位規格給煩透了,就算有廠商信誓旦旦的告訴我未來一定會是如何如何,我總是回他們一句:「等器材問世了再說吧!」
錄音器材成為最大的限制來源
三年前,我們製作了「DVD專輯」,當時DVD-Video與DVD-Audio分家的觀念尚未成型,25位傳真回覆我發出十個問題的國外原廠設計者,也僅是期待24bit/96kHz的「高規格」能夠實現。
結果呢?DVD一分為二變成影音分家,DVD-Video的軟體只有區區24bit/96KHz,其中以低於此規格錄製的影片還不在少數。DVD-Audio雖然將規格一舉提昇到24bit/192kHz,不過受限於現今錄音器材的問題,我想即使DVD-Audio硬體真如計劃在年底推出,音響迷恐怕幾年之內還是無法完全享受這種高標準的真正好處。
至於搶先上市的SACD,雖然在規劃之初就將規格制定好了,不過它還是面臨了相同的問題:錄音器材並沒有辦法全面支援。
<圖1>目前宣稱加入SACD聯盟的專業器材廠商僅有四家 - dCS、Genex、Sonic Solutions(Studer)與SONY,其中只有dCS尚未推出DSD對應器材。
這種情況,就像是1983年CD剛問世時期的翻版。當時幾家號稱數位錄音先驅的唱片公司如Telarc、DMP等,其實早已著手全面數位錄音化一段時間了,Telarc甚至在LP仍為主流的時候就極力拓展數位錄音的勢力,一時之間「數位母帶」成為一種高科技名詞。只是當時有誰認真去想過,這些廠家真是徹頭徹尾的數位錄音嗎?他們所採用的規格到底是什麼?還有最重要的是,就算他們真是用了數位母帶,那麼從拾音、混音、後製作一直到了壓片過程,真的沒有經過任何A/D與D/A轉換嗎?
我想,眼前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不外乎SACD與DVD-Audio熟優熟劣,何者才會成為下個世紀的主流,還有我到底應該什麼時候開始進場購買等。其實這些問題在DVD-Audio問世一年之內肯定不會有答案,所以您不妨先別急,聽聽我從錄音的角度來看這二種軟體規格,或許可以得到一些想法也說不定。
數位迷思不勝枚舉
大家都知道,CD的規格是16bit/44.1kHz,雖然他一推出就被大家罵規格太爛,不過請先瞭解一件事實:就當時錄音器材的規格來說,除了取樣頻率可能會有點疑慮以外,16bit/44.1kHz還真是「公正」得無話可說。因為取樣頻率可以視為實際頻率響應的一倍數字,所以只要錄音過程中沒有閃失,您便可以從CD中聽到20kHz的極高頻;這正是普遍認為人耳聽到的上限。加上一般麥克風在8kHz以上就會急遽衰減,Philips工程師理當會認為44.1kHz的取樣頻率很夠用了。同樣從錄音的角度來看,位元數就是代表動態範圍,每一個bit可以換算為6dB的區域,所以16bit得到的最終結果就是96dB,這個數字正好符合一般類比器材的動態範圍(80dB基準值加上16dB的Headroom)。這時候錄音室所需要作的,僅是找一種規格稍微好一點的載體,如16bit/48kHz的DAT來當作母帶,多出來的部份就當作是準備在壓片時的損失餘裕度吧!
<圖2>DVD-Audio試作機已經正式曝光,年底之前將會在美國推出上市。不過,短時間之內24bit/192kHz高標準很可能成為中看不中用的規格。
自此,大家應該是相安無事了,因為CD流行了十幾年,大家雖不滿意但也遷就了16bit/44.1kHz規格這麼長一段時間,其間還有許多Hi-End廠商努力研究,要讓這個先天不良的規格聲音好一點。老實說,這也沒有什麼問題,只要大家還清楚一件事:無論廠商如何大力宣稱,16bit就是16bit,它的極限就是只能再生96dB的動態範圍;44.1kHz就是44.1kHz,到了CD唱盤上播放就是最多到20kHz附近而已。在此,我列出幾項經常聽到的數位迷思,僅就錄音的觀點來加以說明。
……有些唱片的母帶是用Pioneer的DAT錄製,那種機器可以進行96kHz頻率取樣,所以你一定要買我的D/A轉換器,這樣才能從CD上聽到超過20kHz的極高頻。
錯!不管母帶用的取樣頻率是多少,也不管錄製過程是用了多少位元的載體,製作成CD之後最多就是只剩下16bit/44.1kHz,而且遺失掉的部分是不可能還原的。
……這部CD唱盤的內部有一種特殊線路,可以將16bit轉換成20bit,44.1kHz也會變成48kHz再行處理,所以聲音會不一樣。
聲音或許會不一樣(轉換過了嘛!),但是動態範圍與頻率響應還是那麼多,切記!切記!
……未來的DVD-Audio規格是24bit/192kHz,所以你只要用了這部數位介面,CD的數位輸出就可以轉換成24bit/192kHz,那麼所有的CD唱片都可以播放出DVD-Audio的效果。
這不但錯了,而且還錯得離譜。經過某些數位介面轉換後,您確實可以在高位元、高取樣頻率的D/A轉換器上看到某些燈號亮起來,不過那僅是代表訊號已經轉換成可以辨識的字碼,CD送出來的訊號仍然受限於軟體上的資料。所以還是那句老話:經過轉換,聲音當然會不一樣,但是16bit就是16bit,它的極限就是96dB動態範圍;44.1kHz就是44.1kHz,最後的極高頻頂多就是20kHz附近。想要獲得DVD-Audio的效果?唉……
如果您已經與我的看法取得共識,那麼請接著進入母帶的部分。如果,您還是對這些部分存有質疑的話,我建議您不妨作個實驗:把CD唱盤的數位訊號送進那些數位介面進行轉換,然後以高位元、高取樣頻率的D/A轉換器解碼,再利用儀器去測量類比輸出的極高頻,看看是否真能達到192kHz規格應有的96kHz極高頻?不過,張大眼睛看之前請先坐好,否則20kHz以上空無一物的慘劇發生時,萬一跌倒了怎麼辦?
<圖3>新數位載體的規格搖擺不定多年,對消費者與廠商都帶來極大的困擾。例如三年前業界普遍認定24bit/96kHz就是「DVD」的規格,許多廠商便搶先推出相對應的D/A轉換器。現在,這些器材除了作為DVD-Video的前置聲道解碼之用以外,好像還找不出有什麼作用。
現今普及錄音器材的天限
思考數位錄音的問題,不妨先將它想像為類比錄音的過程。如果我今天用一支廉價的麥克風,高頻延伸僅到5kHz,再用隨身聽來進行錄製,聲音效果肯定不會太迷人。如果我把這捲錄音帶拿到總編家裡的系統上放,再找一部最頂級的Nakamichi Dragon卡式錄音座,聲音聽起來可能會和隨身聽很不一樣,但是它有二項天限無法突破 - 頻率響應仍然限制在5kHz,動態範圍也只有卡式錄音帶的60-70dB而已。於是,我把這捲錄音帶上的訊號燒錄在CD上,然後用總編的Vimak數位系統進行播放,此時聲音聽起來可能又很不一樣(再一次,經過轉換了嘛!),可是頻率響應和動態範圍依然沒有增加,甚至很可能在轉換過程中損失了一部分!
現在,我要告訴您一個事實:無論是SACD或是DVD-Audio,如果真把預定規格和現今普遍使用的錄音器材來比對,上述的那個例子恐怕相當貼切!
前面提到過,Philips當初制定16bit/44.1kHz的CD規格時相當公平,至少當時的類比錄音系統應付起來夠用。而這十多年來錄音室也紛紛汰舊換新,引進最新的數位錄音系統,從16bit/44.1kHz……16bit/48kHz……20bit/48kHz……20bit/96kHz……24bit/96kHz。什麼!沒了?前面那個數字還可以接受,後面的數字怎麼沒向上跳到192kHz?
<圖4>目前我們對DSD的錄音設備所知仍相當有限,僅知途中這款Genex GX8500可以同時錄製DSD與DVD-Audio的規格,不過僅限於二軌,而且錄音時間很短。
其實是有的,不過種類極少,使用普及率還非常、非常低。況且,絕大多數的「數位錄音室」都還停留在20bit/48kHz的規格而已,以現在唱片工業不景氣的情況來看,要他們在短時間之內花二、三千萬去更新設備,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可以大膽的(但是很有把握)預測一種情況:在DVD-Audio上市後二、三年之內(可能更久),您所聽到的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軟體(可能更多),仍然是以20bit/48kHz規格錄製(可能更爛),然後再轉換成24bit/192kHz的規格。
這時候,您會發現二件很有趣的事:
一、 這種情況正和CD末代流傳的那些數位迷思很相近。
二、 從絕對嚴謹的規格來看,我提出的爛麥克風搭配隨身聽理論不但貼切,甚至還有些高估市場行情了。
多軌錄音將難以達到如此要求
讀者們可能會覺得很驚訝,專業領域的器材不是應該走在規格最前端嗎,怎麼會發生這種烏龍事件?對啊,我也覺得很奇怪,不過我奇怪的是DVD Forum幹嘛把規格定得那麼高,16bit/44.1kHz當初大喊不夠高級,不是也用了16年嗎?現在弄出這麼一個超級規格來,不但是讓專業器材廠商問題叢生,就算是專業領域的頂尖高手也得傷透腦筋。舉個例子來說,您應該知道AES/EBU是專業領域的數位介面,當初美國音響工程協會與歐洲廣播協會共同制定出這項110歐姆的規格,就是準備讓它在數位傳輸領域成為標準介面。可是這項公認規格好、聲音品質也好的介面,遇上24bit/192kHz竟然也踢到了鐵板 - 傳輸能力不夠!二大協會是否正準備制定新規格尚未可知,不過對於跑在時代前端的廠家如英國dCS,就乾脆一次用二組來進行傳輸。當我在雅弦錄音室裡看到如此奇景時,馬上楞在那裡說不出話來,難怪我收到AES會員的年會通知中,記錄了許多此類研討會時間表,看來業界龍頭也是頗為緊張的。
那麼嚴格說起來,專業器材的問題到底出在哪些環節上?其實每個部分都或多或少受到了限制。比方說,目前錄音室最廣泛使用的幾款數位效果器,其實內部處理晶片都僅有20bit的能力而已,這是其一;多軌錄音所使用的數位控音台,目前頂級的型號據了解也沒有超過24bit/96kHz,這是其二;數位多軌錄音座則是最大的問題,這是其三,也是最難突破的瓶頸。用過盤式錄音座的人應該都知道,專業錄音對盤帶轉速的最低要求是15ips(每秒行經磁頭的英吋數),真正講究還應該用到30ips才算數。不過進入數位母帶之後,帶子本身紀錄的是Data,所以轉速大為降低,磁頭磨損的程度也不至於太糟糕。可是隨著位元數、取樣頻率逐漸提昇後,Studer、SONY等數位錄音座製造商不得不加快盤帶速度,以便容納更多的Data進磁帶裡。直到後來SONY推出24bit/96kHz的系統,將盤帶速度增快至30ips時,Studer立刻宣佈棄守這個市場,因為他們已經看到了磁帶紀錄數位資訊的瓶頸 - 沒有人能夠容許這種超高度的磁頭磨損率。試想,當SONY為了因應DVD-Audio的規格,推出24bit/192kHz的多軌數位錄音座時,盤帶轉速勢必得提升到60ips(這可是前所未見的超高轉速),磁頭將得一百多小時就進行更換;我很難想像,有哪一家錄音室或是唱片公司會如此不計成本,讓帶子每跑一百多小時就花幾千美元去換一個新磁頭?難怪錄音器材界的巨擘Studer一看清楚情勢就立刻棄守,轉往唯一可行的未來之路發展了。
稀少的未來新希望
前面其實已經提到了,這種能夠充分符合未來規格的錄音器材不是沒有,但是非常、非常稀少,更別提市場上的普及性了。就我向雅弦錄音室陳建平先生詢問的結果,他也只查到一家英國HHB公司,推出了一款稱為「Genex」的產品,能夠支援DVD-Audio與SACD(DSD)的錄音規格。不過有趣的是,這款售價約近30萬元的錄音座,竟然是採用MO片來當作載體,而且在如此高規格下進行錄製,內部的運算晶片只能同時處理二軌的訊號,錄製時間還短得可憐。下列為這款Genex GX8500的錄音時間表:
八軌/20bit/44.1kHz ── 48分22秒
二軌/24bit/48kHz ── 145分52秒
八軌/24bit/48kHz ── 33分08秒
四軌/24bit/96kHz ── 33分08秒
二軌/24bit/192kHz ── 33分08秒
二軌/DSD錄音 ─── 59分32秒
以上時間為訊號未經壓縮,且以5.2GB的MO載體進行錄製。
<圖5>著名的Abbey Road錄音室,就是採用Genex GX8500作為最後階段的高規格數位Data儲存。不過,這種處理程序無論是錄製DVD-Audio或是DSD規格,事實上都無法發揮該種軟體的最大效能,重播時的效果當然也會受限。
<圖6>如果先瞭解錄音過程所受到的限制,您在聆聽新規格載體時就會抱著比較謹慎的心態,因為現在所聽到的聲音效果,很可能根本不是這款器材的極限。
據稱Genex已經推出新機型,不過基本功能與設計應該大同小異才是。由此時間表您也可以看出,為何DVD-Audio必須找上MLP壓縮訊號的緣故了吧!另外,就因為MO與硬碟等載體箱型之下比較沒有磁頭嚴重損耗的問題,所以各大廠商莫不卯足了全力,準備在未來推出可以容納鉅量Data的數位錄音裝置。只是在這些未來希望出現之前,無論是DVD-Audio或是SACD的錄製工作,都得面臨同樣的選擇:
一、 繼續用位元數、取樣頻率較低的器材錄製,然後在後製作的部分轉換為24bit/192kHz,或是SACD的1bit/2.822MHz。
二、 大舉買進Genex這類器材,以同步訊號進行串接,每一部都以最高規格錄製二軌,至少串接24部構成標準的數位48軌設備。
說實話,我認為不論國內外的錄音業者,選擇大舉買進的可能性都相當低。目前在HHB原廠型錄上看到的最高紀錄,也不過是一次用上八部而已,甚至連英國著名的Abbey Road錄音室,也是採用最後階段才轉換的下下策來維持過渡期。至於SONY目前推出的二批SACD,還有DMP、Telarc所完成的DSD錄音,到底試用何種程序,還有哪種載體所錄製的?說實話,我還查不到,因為Telarc和DMP一直沒有回覆我所提到的這些問題,而DMP的網站上也僅約略提到,他們使用了SONY DSD錄音技術的一號原型機。至於這款1995年推出的器材到底是控音台、是多軌錄音座、還是A/D轉換器而已?請給我多一點時間去查證,以便搞清楚這些人是如何炮製新一代數位規格。
評斷新機種之前
務必先認清軟體的本質
拉拉雜雜談了這麼多,好像和SONY SCD-1扯不上什麼直接關係,不過卻有助於我們認清一件事實:由於普遍流通的錄音器材受到限制,所以我們今天在SCD-1上頭聽到的聲音,很有可能根本沒發揮出這件器材的真正能耐。2.822MHz的取樣頻率,算換成實際狀況後應該可以得到100kHz的極高頻,可是聽起來怎麼一點都不像?萬一真的發生這種事,請先別急著為它下定論,或許您手上的SACD軟體根本就是20bit/48kHz錄音,最後再轉換成DSD的數位資料,如此一來不就像是把CD的數位輸出連接到數位轉換介面,再以24bit/192kHz進行轉換,僅能算是規格符合,效果卻一點都沾不上邊?
DVD-Audio與SACD之爭,肯定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拉鋸戰,現在斷定誰輸誰贏未免太過魯莽。請記得:規格的好壞,與產品成敗往往沒有直接關係,否則Beta何以會被VHS淘汰,而RCA這種幾乎是最糟糕的端子卻成為主流?就我個人的觀點,我期待SACD會成功,並且在短時間之內見到更多平價而質優的機種上市,更希望已經宣稱支持SACD的Hi-End廠商如Krell,能夠真如當初所承諾為旗下高價CD機種提供SACD升級計劃,擁護者也不枉在後CD時期還花費昂貴代價買他們家產品的一片苦心。
本文感謝雅弦錄音室陳建平先生提供資料
我的SACD初體驗
從SONY SCD-1到手,接下來火速向日本訂購首批13張SACD軟體,我是本次參與特別企劃的人當中與它相處最久者。不過,正因為瞭解軟體錄製的隱藏問題,還有從錄音角度多方比較SACD(DSD)與DVD-Audio的優劣,所以我不認為在此時多談SACD的播放效果能夠客觀。相反的,我和柯醫師一樣,對SCD-1播放CD唱片的能力格外注意,尤其是將它當作CD轉盤來使用的效果特別重要。因為SCD-1以五十萬日幣的售價能夠提供如此作工品質,對同等價位CD唱盤或是轉盤來說都是極大的威脅。所以我設定的試聽標準是︰如果SCD-1當作CD唱盤與轉盤的實力,能夠與同價位CD製品並駕齊驅的話,那麼它就會是一款值得購買的器材。畢竟,其他產品無法像SCD-1一樣播放SACD唱片,這又是一項附加價值。
試聽過程的參考標準為Marantz CD-7,其間也拿Theta GVa作為播放CD唱片時的數類轉換器搭配。我的結論是,SCD-1播放CD唱片絕對無愧於它的價位,播放SACD的效果則好壞不一,某些唱片聽起來令人感動,某些反而還不如Marantz CD-7播放同樣錄音的CD版,甚至連SCD-1播放CD版時的表現,有時候竟然和SACD版分不出高下。
我對SONY SCD-1所下的結論是︰以它播放CD唱片的效果,衡量作工品質與價格,我認為這是一款值得購買的器材。我一度非常心動,後來是因為實在受不了它的超慢速動作才作罷,如果您對這個部分不在意的話,SCD-1倒是十分值得考慮的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