帐号
注册
密码
登录
关闭
安全选项
找回密码
记住我
我的中心
登录或注册新用户,开通自己的个人中心
HIFI168首页
快速搜索
帖子标题
作者
版块
发烧论坛
»
发烧专区
»
HiFi乐趣
»
为何国内出不了像样的大部头音乐作品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返回列表
1
2
3
4
下一页
查看:
6442
|
回复:
35
为何国内出不了像样的大部头音乐作品
[复制链接]
查看:
6442
|
回复:
35
发送短消息
UID
129578
精华
3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神农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1785
积分
1826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11-22
神农
论坛博士后
1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17:25
|
只看楼主
这里的大部头主要指交响、协奏曲等大型作品。也听过一些,甚至有的吹嘘得如何不得了的,总感觉乐曲构思、表现和发展手法很贫乏,脱离不了简单直接的窠臼,以及世俗大众“喜闻乐见”的口味,距离“境界”二字差得很远。是不是只能在“小打小闹”的范围内玩一玩小巧功夫或者“大音希声”的动作,遇到需要大型乐队表现的、结构复杂、和声色彩多变的内容,就无能为力了。实际上我认为中国风格的乐曲是世界音乐大厅里通向另一扇宝库的大门,这个宝库里进进出出的人不少,但尚未有人能将里面的宝藏能以大型器乐的方式地发掘出来,呈现给天下的听众,也许我孤陋寡闻而已。《大地之歌》、《图兰朵》等不过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传说”,距离真正的“中国风格”尚有很大差距。
分享
转发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29578
精华
3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神农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1785
积分
1826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11-22
神农
论坛博士后
2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18:05
|
只看楼主
留位。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60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cmos88
组别
论坛博士
生日
帖子
438
积分
443
性别
注册时间
2010-10-13
cmos88
论坛博士
3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18:52
|
只看该用户
一个伟大的文艺复兴会造就一大批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但是中国时下需要的何止是这个? 所以在“黄河”,“东方红”,“梁祝”之后就没有超过它们的作品了,不足为奇。
cmos88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18:53:15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9750
精华
0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解碼器
组别
论坛发烧友
生日
帖子
16
积分
16
性别
注册时间
2010-10-14
解碼器
论坛发烧友
4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19:52
|
只看该用户
呵呵,連流行歌曲都是滿大街的“口水歌”,就別說什麼大部頭了!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64120
精华
16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卖油翁1
卖油翁1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0-2-24
帖子
4436
积分
4539
性别
注册时间
2005-12-15
卖油翁1
论坛博士后
5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21:15
|
只看该用户
是该拷问一下了?与大国形象不符
老夫老矣!!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25788
精华
4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bennylookli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773
积分
80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8-08-03
bennylookli
论坛博士后
6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21:26
|
只看该用户
有文化了 才会有好作品
玩hifi的乐趣在于—自己快乐!
能和朋友一起分享更是快乐!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3295
精华
14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BOM标志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帖子
5326
积分
8190
性别
注册时间
2010-08-20
BOM标志
论坛博士后
7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23:23
|
只看该用户
????????????????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168808
精华
1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entwine
组别
论坛博士
生日
帖子
200
积分
207
性别
注册时间
2010-10-08
entwine
论坛博士
8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23:25
|
只看该用户
朱践耳的十几部交响曲还是可以的
辛沪光也不错,尤其蒙古风格的小品,不知《梁祝》算不算大部头啊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78117
精华
38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残剑831
残剑831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6807
积分
1464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3-11-06
残剑831
论坛博士后
9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23:47
|
只看该用户
这个在当年上西方音乐史课的第一堂课时老师就提到了,简而言之:西方几百年发展形成的复调音乐与和声思维早已深入了其文化土壤当中,而主调音乐恰恰是在此丰厚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这和我国千年来一直传承的单音音乐创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我国开始研究和声体系至今仅仅100年左右,试问在哼着单旋律线歌曲成长的一代代国人与从小在弥撒曲中成长起来的西方人在和声思维的概念和直觉上能一样么?
TOP
发送短消息
UID
78117
精华
38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主题
搜索帖子
残剑831
残剑831
组别
论坛博士后
生日
19720110
帖子
6807
积分
14641
性别
注册时间
2003-11-06
残剑831
论坛博士后
10
#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1-10-01 23:52
|
只看该用户
原帖由
entwine
于 2011-10-1 23:25:00 发表
朱践耳的十几部交响曲还是可以的
朱践耳的《江雪》和《纳西一奇》我都比较喜欢,尤其纳西一奇。马思聪此类作品也有不错的素质,在用传统技法进行创作的现在作曲家中叶小纲也是不错的,没有郭文景那么有个性,传统风格更多一些,比较学院派一些。
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23:55:22
TOP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返回列表
1
2
3
4
下一页
高级编辑器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默认表情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帖
登录
|
注册
发表回复
查看背景广告
隐藏
发新主题
发烧专区
HiFi乐趣
音乐唱片
器材用家专区
在线试听
交易论坛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浏览过的版块
音乐唱片
硬件交易
软件交易
TOP
设置头像
个人资料
更改密码
用户组
收藏夹
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