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何国内出不了像样的大部头音乐作品 [复制链接]

查看: 6442|回复: 35
1#
这里的大部头主要指交响、协奏曲等大型作品。也听过一些,甚至有的吹嘘得如何不得了的,总感觉乐曲构思、表现和发展手法很贫乏,脱离不了简单直接的窠臼,以及世俗大众“喜闻乐见”的口味,距离“境界”二字差得很远。是不是只能在“小打小闹”的范围内玩一玩小巧功夫或者“大音希声”的动作,遇到需要大型乐队表现的、结构复杂、和声色彩多变的内容,就无能为力了。实际上我认为中国风格的乐曲是世界音乐大厅里通向另一扇宝库的大门,这个宝库里进进出出的人不少,但尚未有人能将里面的宝藏能以大型器乐的方式地发掘出来,呈现给天下的听众,也许我孤陋寡闻而已。《大地之歌》、《图兰朵》等不过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传说”,距离真正的“中国风格”尚有很大差距。
分享 转发
TOP
2#

留位。
TOP
3#

一个伟大的文艺复兴会造就一大批伟大的作曲家和音乐家。但是中国时下需要的何止是这个? 所以在“黄河”,“东方红”,“梁祝”之后就没有超过它们的作品了,不足为奇。
最后编辑cmos88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18:53:15
TOP
4#

呵呵,連流行歌曲都是滿大街的“口水歌”,就別說什麼大部頭了!
TOP
5#

是该拷问一下了?与大国形象不符
老夫老矣!!
TOP
6#

有文化了 才会有好作品
玩hifi的乐趣在于—自己快乐!
能和朋友一起分享更是快乐!
TOP
7#

????????????????
TOP
8#

朱践耳的十几部交响曲还是可以的

辛沪光也不错,尤其蒙古风格的小品,不知《梁祝》算不算大部头啊
TOP
9#

这个在当年上西方音乐史课的第一堂课时老师就提到了,简而言之:西方几百年发展形成的复调音乐与和声思维早已深入了其文化土壤当中,而主调音乐恰恰是在此丰厚的土壤中孕育出来的。这和我国千年来一直传承的单音音乐创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我国开始研究和声体系至今仅仅100年左右,试问在哼着单旋律线歌曲成长的一代代国人与从小在弥撒曲中成长起来的西方人在和声思维的概念和直觉上能一样么?
TOP
10#

原帖由 entwine 于 2011-10-1 23:25:00 发表
朱践耳的十几部交响曲还是可以的


  朱践耳的《江雪》和《纳西一奇》我都比较喜欢,尤其纳西一奇。马思聪此类作品也有不错的素质,在用传统技法进行创作的现在作曲家中叶小纲也是不错的,没有郭文景那么有个性,传统风格更多一些,比较学院派一些。
最后编辑残剑831 最后编辑于 2011-10-01 23:55:22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