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来聊聊一些RCA唱片及一点简史----- [复制链接]

查看: 25328|回复: 118
31#

也許,但RCA發行的片及各種系列太多了,
估計還要靠這些片,狠狠的撈一大筆......
3-5年應該還沒問題,,我想..
TOP
32#

RCA有不少委托DECCA在英国录制的唱片,录音师自60年代早期一直到80年代初都由WILKINSON录音,这批唱片中除了大家熟知的《皇家芭蕾》和《读者文摘》系列外,还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比如说《乱世佳人》《星球大战》等一批电影原声。
TOP
33#

落後了20年是有點誇張,,3-5年我就相信..
我認為在那時德國的技術是較領先一些的..

如果在那個時代像鋼琴是獨奏的話那效果當然會比協奏曲
好多了(小提琴也一樣)..樂團編製一大,當時的錄音技術難以克服.

他的我有1-4號的鋼協2CD,及一片他彈蕭邦的曲目..記得是出5CD一套的在當時...但幾乎聽不到一次....印象模糊,,依稀記得類似你講的.比較忠實,色彩沒那麼豐富..
所以我不隨便說他彈的如何如何,(我鋼琴不常聽的),所以才問你如常聽或許能加料聊點心得...
TOP
34#

栩栩如声 在 2006-5-21 19:43:35 发表的内容
讨论RCA,这个创意非常的好!


樂海無邊,個人能力及其有限.
還望各位朋友多多補充加料充實內容 !!!
TOP
35#

我平常不聽LP的,這次是剛好有相同的曲目順便聽.
78轉的年代大概在1930年左右至1940年初.
拉赫曼尼若夫自己的錄音也大約橫跨這個年代..

錄音效果不好在那個年代實在是非戰之罪,時代的進步總是在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慢慢前進的,
不過在那時我相信歐洲在某方面的錄音技術/器材是比美國進步的..在2戰後美國才有大幅的進步甚至領先...
聽這種錄音要從另一種心態視之,不必強求.

拉氏自己演奏的鋼協1-4號,你沒有沒聽過 ??
雖然錄音效果一般,也歡迎你說說心得.
TOP
36#

我只是记得看香港HIFI音响的某一期时候,在谈到ORMANDY的费城乐团时候说到过RCA的78转唱片在那个时候比英国落后了20年之类的

我并不是说要抱着什么心态听历史录音,只是相比起同时的录音,例如HOROWITZ的早期的30年代录音,拉氏在RCA的录音音质就真的是差的过分了.

我只听他弹的拉三, 四个字形容, 从容不迫. 大部分的人对这个版本的看法是不外如是, 说什么演奏家演绎自己的作品不是最好的云云.
更有甚者说拉氏的录音在当时已经算是弹得不错了(言即现在弹得比他好的大有人在).也有在本论坛见过说拉氏在录音时候是十分紧张的,连他自己本人也承认云云.

事实是怎样?听多几次便知道了.....
TOP
37#

2戰後幾個主要戰勝國從德國挖走了不少這方面的東西及人才,這對美或英(俄國較不長進)幫助其實相當大,至少加速了研發進程..
RCA是個大公司,本身的研發能力也算監強了,在2戰前電影就已慢慢興起,雖說他在跟BELL(通訊業的巨擘)旗下的Western Electric公司這方面的競爭老是落於下風,,但其根基還是很深厚的.

當然鄺版提到的都是其中的幾個重要環節,這方面牽涉的範圍很廣且息息相關,,至少在那時候這方面的錄音/電影.工業是如此..
TOP
38#

直到LIVING STEORO系列之前,RCA和欧洲大唱片公司的录音水平差距不少,比如说托斯卡尼尼和同期的克伦佩勒,两人在50年代初的单声道录音效果差别就非常巨大,所以就有文章曾经提及托斯卡尼尼晚年听到克伦佩勒的录音,不禁凄然泪下。
FELIXCAT网友曾经提及过CBS当时几个曾参与第一代立体声技术开发的工程师于50年代初跳槽到RCA,RCA公司到立体声技术来临时RCA的录音技术突然出现飞跃可能与此相关。
TOP
39#

.[/quote]

這個Aida就是RCA歌劇系列在羅馬歌劇院錄的,,
竟然早在1955年就錄的.指揮沒聽過,不知是哪號人物,
此套我也沒拆封聽過,(大都聽卡拉揚/Decca那版)
裡面竟然也沒小冊子..


[upload=jpg]Upload/2006522095112422.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6522010823830.jpg[/upload]
TOP
40#

6.卡拉扬/维也纳爱乐 比才/卡门歌剧选曲 60190-2-RG
     1963年录于维也纳

这套卡们原本是3cd完整版的,在此是1cd的精选集,老卡的片基本上我是不太买的尤其是DG的片,但他在Decca及这片的歌剧系列我却有买几张。原因无他这些录音都是相当好的,而且阵容亦坚强,此片出动了维也纳爱乐‵还有维也纳国立歌剧院合唱团(含童声),大家听的也应该很多了,而且卡门的版本也不少。

此版的人声定位很好,独唱是最符合比例大小的,(跟乐团的比例)也就是说歌者的形体恰当不至于有”血盆大口”的情形发生,很多片的比例都偏大而夸张了,维也纳爱乐的音色一如以往高贵略具金黄色的音质令人听起来就是那么的迷人优雅,(常听的人应该有此体会)比较美中不足之处是此片中的异国风光的狂野度是较为不足的,不知是不是维爱太有”气质”的关系,虽然很少买老卡的片,但在此不得不承认他对歌剧指挥还是具有某種美感的。

[upload=jpg]Upload/200651612103328278.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