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3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密度?WHO ARE YOU?&WHERE'R YOU?—感谢DR KUANG的艰苦求索 [复制链接]

查看: 15691|回复: 121
41#

KENTRYFO 在 2006-5-9 13:23:04 发表的内容


kick兄,路漫漫兮其修远,汝定上下求索否?


当然,已拟定调整方向,拟三年完成调整。
1、换300b为一稀罕300b,估计很少人听说过,见过的人就更少了。
2、换专线
3、换跳线
4、换845M,加大盾6922一对。
5、换后级电源线2根
6、喇叭线
7、cdp、前级电源线
8、换前级牛(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换)
前三步正在做,第4步8月前完成,第4步之后可能需要换后级垫材。
所以,任重道远呀!估计需要RMB30k,难呀!在哪里去找这笔巨款,中间尚需进碟约10k。

如果上天掉下一笔约5k的米,上西电300b。
最后编辑kick
TOP
42#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3#

密度和質感是相関的。
密度高的人声線條、乐器形象、音場深濶、空氣感等皆清晰可見;因以上各元素的質感觸手可及。猶如像素高的照片其映像細節、紋理、立体感皆比像索低的丰富,因其每点內的像素密度高;各樣東西的質感很清楚讓人易於分辨。
TOP
44#

密度-------------应是全频(高/中/低密度指局部)
TOP
45#

第一项只要价钱和状态合理应该买,即使买回来不用,古董胆一定升值,买了不会亏。
第八项建议三思而行,因为前级这DD需要经过比较严格的调声,要做好难度非常大,除了材料,仪器和工程师外,还很讲究设计者对音乐的理解和品味,我觉得还是直接换台前级会合理一些。
TOP
46#

正是!我刚才听音乐的时候,还想着问大家一个问题:听过信息量丰富而密度不足的声音吗?
TOP
47#

KENTRYFO 在 2006-5-9 21:21:45 发表的内容
乱刀侃翻 在 2006-5-9 21:10:13 发表的内容
扑通一声 在 2006-5-8 23:55:17 发表的内容
Dr kuang兄所说的密度,没机会听几十万的器材也没关系,直接听听乐器好了,也是一样,自己找找机会多了
别人练琴,音乐学院汇报演出,音乐会现场坐得位置好一点,再不行自己去学学钢琴或者吉它,哈哈


难得遇到一个知音!
我看不一定要听乐器,听听周围人们的说话声和生活的各种动静也是一样!


呵呵,你终于也来了!
    刚刚听了06年5月号《高保真音响》随书cd——北京国际音乐节精品选萃现场录音。.........这应该是一张还没经混音的录音片片。忽然想起:绝大不分录音师不会满意麦克风的所收录声音的密度。然后,通过艺术加工把它“糙”厚、或通过增加信息把它“织”密,而就刚才听的这张碟来看,呵呵,如果经过了加工,声音的确不会那么真实,可是又有可能不真实之余更加自然,哈哈。你们怎么看?


所以我经常和朋友谈一个个人观点:高保真音响的提法其实不如说是高仿真音响,以目前能达到的唱片录制的技术来说,从录制开始就有了很大的失真,好的录音师无非就是用高明失真的技术(混音等专业技巧)去修改录音时产生的失真,好的音响玩家也无非就是用高明的失真技术(调声技巧)去修改重播器材和听音环境导致的失真,录音师也好,玩家也好,说直白一点,目的也只有一个,不择手段,实现在家里也能听到最接近当天现场的声音感受!
TOP
48#

Dr kuang 在 2006-5-9 22:18:06 发表的内容
所以唱片里的人声和我们平时听到的人声有所不同。


好的录音师就是通过再次失真的手段让这些不同之处微乎其微!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耳机热,对一位录音师来说,耳机的功能只是用来找这些缺陷的,我认识的几位录音师在家里根本不用耳机,他们也用大音箱听音乐。
TOP
49#

Dr kuang 在 2006-5-9 12:43:20 发表的内容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5-9 12:32:59 发表的内容

那是由略微压缩频宽造成的“水袋效应”造成的听感:)
EMMLABS倒是真正的“信息量密度”



最近发现“密度”通常出现在有高级专业监听血统的声源,前级等器材上。
暂时打听到最便宜的够“密度”的器材是STUDER的调音台(二手八轨两声道调音台在网上只卖5000多RMB),不少高水平玩家和录音师都认为这台机子的效果超越现在多数几万元级的前级。不过想来现在我们很多奉为“天碟”的唱片当时就经由STUDER器材来制作,这个说法倒有比较大的可信性。


赶快去抢啊!——真的,如果有缘,我必0炎之!!因为我相信dr kuang听到了上帝的呼吸!
TOP
50#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5-9 13:19:16 发表的内容

这种推子式的调音台是直白音色吧?
另听人说可能会有动态压缩?


专业器材都强调中性,几次试听这类高档的专业器材的感觉是:和民用的高级音响器材不同,在一套系统中,除了“密度感”外,很难感觉到它的个性存在,会很容易听到环境和搭配器材的声音特点。比如说用来搭配高频比较明亮的音箱,就很容易出现高频生硬刺耳的现象。
录音用的调音台出现比较明显动态压缩的机会应该不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