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信神话 在 2006-5-2 0:56:54 发表的内容 [说法难以成立。4寸单元确实要比12寸单元瞬态响应要好,但是泛音落在中高音区。难道12寸落地的中高音一定比4寸书架的响应要慢? 低频泛音的好坏纯粹是频率响应是否平衡的问题。
|
不能这么看待的。
我理解:
任何固定结构、已知材质的物体本身震动特性而产生了它理论上的基音,所以具有一定结构的空间同样有着其基音。同样存在其泛音,在不考虑主动声波遇到障碍的情况下,当遇到主动声波的频率比基音更低的声波时,只有两个结果:一是通过产生基音与基音的泛音(包括奇次谐波与偶次谐波),二是房屋的物理结构的变化(损坏的过程)。而当空间内所有主动频率声音均低于房间基音频率时,可以认为空间特性并无产生其他频率!
而如果主动声波频率大于空间基音2倍,小于空间基音3倍时,
它大量产生偶次谐波而其他不规则波形,如果主动声波频率达到空间基音三倍时,偶次谐波和奇次谐波都正常产生。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音箱能够产生30hz低频时,如果房间基音为20hz时,房间内的声音会包含着许多30hz和20HZ声波及其谐波之间的大量复杂波形。如果房间基音为10hz时,音箱的最低频率刚好激发房间基因及其泛音,同时不会形成相干。
因此,房间基音才是音响器材的极限最低频率,其3分之一波长频率应该是音箱的极限最低频率。——这是相位不失真最大化对音箱与房间关系的要求。
泛音论的目的就是要求重视泛音的相位不失真表达。
如果房间不能容纳音箱的极低频(点),就产生着大量的房间基音及其往上延伸谐波,为我们聆听到的声音带来失真。如果房间刚好能够容纳音箱的极低频(点),也产生大量的房间基音的谐波,泛音也是多余地干扰我们聆听的声音,如果房间能够容纳波长等于音箱极低频点三倍的低频,那么,房间基音第一个藕次谐波和第一个奇次谐波就能顺利完成与音箱极低频点基音的过渡——从而避免无响室内音箱测试数据准确无误,实际使用上声音混乱不堪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房间扩展房间容纳极低频率的下限来进行音箱与房间耦合的调较,也可以通过提高音箱极低频点来迁就房间基音的限制。他们都是努力减少泛音失真的实际措施。实际操作上,第二途径更具可操作性,但是,如果实现不了音箱与房间的耦合,各种声音就不能充盈房间,单薄的现象就可能出现,如果能够让房间充盈声音能量,就是音箱极低频以下,房间也在为我们的聆听“出声”和出声,而且,相位失真的情况在空间声波关系上得到了有效的避免。
——以上这个表达可能不完善,但大意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