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EMM LABS的一点话题 [复制链接]

查看: 14413|回复: 111
31#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32#

道理都对,XLR相对是多出点信息,搞得不好容易不耐听,关键看怎么调整了,信息多点不是坏事,呵呵
TOP
33#

CDSD CD/SACD轉盤

DCC2 數位類比轉換前級控制中心


最后编辑scfan
TOP
34#

CDSD/DCC2 impression
林治宇


要以絕對的角度來判定CD與SACD的聲音孰優孰劣,事實上並不是那麼容易,因為在我聆聽個過程中發現,播放SACD唱片的原始格式,在聲音表現上有明顯的差異。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SACD唱片,都是過去發行的類比錄音母帶轉製,或PCM格式的數位錄音轉換成DSD格式,只有少部分新發行的SACD唱片,從錄音過程開始便使用符合DSD規格的器材錄製,並能提供DSD多聲道音效。經過實際聆聽比較後發現,還是DSD錄音的SACD唱片才最容易凸顯出其輕鬆、寬深、大動態,及高解析的特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以CDSD轉盤+DCC2數類轉換器聆聽PCM唱片,所獲得的直接性及活生感同樣令人印象深刻,感覺有點像是將同一個錄音分別以LP及CD版本播放,LP唱片較能呈現透明、直接、自然的音色,CDSD+DCC2尤其能在透明的質感中,增添溫暖、膨鬆,卻又不失解析及飄逸高頻的特性,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编辑scfan
TOP
35#

科研级旗舰 在 2006-4-27 14:27:00 发表的内容
五一期间去斗鸡?要不要把陆的那台VIP扛来?:)


早斗过了,VIP大战EMM
TOP
36#

让scfan说说吧,他是在同一套系统上听的AB对比.我是在不同的器材上听的两台音源.
就我个人来说,我还是喜欢EMM Labs.Vip象巴特尔,力量十足,但不够细腻.EMM相对就显的不温不火,恰倒好处.同样是速度快,一个象在跑100米决赛,EMM象武侠小说中的"缩地成寸"似慢实快.音色方面vip 是标准的直来直去,黑白分明.EMM象幅画,给你色彩斑斓的感觉.
本来我是非常YY Burmester 001的,现在还要加上emm labs了.
最后编辑54888
TOP
37#

SACD EMMLabs CDSD/DCC2 從2.822MHZ昇頻5.844MHz
把所有的CD收藏全部變成SACD

文 郭漢丞


從1999年SACD問世以來,時至今日依然可稱之為「新世代訊源」,比SACD更早起步的DVD Audio,可能是唯一有資格能和SACD相提並論的數位音樂格式,卻因為防拷保護的問題錯失了商機,而SACD在Sony與Philips聯手出擊下,專輯數量不斷增加,逐漸擁有一定比例的市場佔有率。

SACD陣營日益強盛

雖然CD依然位居市場主流地位,SACD唱片的銷售數量還是遠遠跟不上,但在Hi End音響的世界裡,SACD已經成為眾多廠商關注的焦點,我們在今年的音響展當中,也可以看到許多Hi End等級的SACD唱盤,包括Lindermann、Ayre、Accustic Arts、Classe、Linn等,都推出優質的SACD唱盤,其他在會場上沒看到的dCS、Accuphase、Esoteric也都是SACD唱盤的支持者,像mbl這類已經擁有高檔CD轉盤與唱盤的廠家,今年也將推出SACD,而很早就推出DVD Audio唱盤的Audionet,近期也將讓其VIP唱盤增添SACD功能,SACD陣營的規模因參與者眾而日益強盛。

我們同時注意到目前新推出的SACD唱盤,有邁向「通用型」(Universal)的趨勢,譬如Ayre、Linn、Accustic Arts都盡可能的整合所有的數位格式,向上可讀SACD與DVD Audio,向下可以相容MP3、MP4這類壓縮音訊格式,除了Ayre之外,。其他如dCS、Accuphase、Esoteric等,則維持兩聲道的設計,並且突破Sony與Philips不開放數位輸出格式的限制,發展自己的一套數位輸出與數類轉換器。

對於二聲道的愛好者而言,關注的焦點應該還是在二聲道輸出SACD,國內首度引進的EMM Labs CDSD轉盤與DCC2數類轉換器,同樣屬於二聲道的SACD數位系統,不過CDSD與DCC2擁有一項極為吸引編輯部目光的功能,就是直接將PCM處理為DSD的技術,並且以SACD技術規格理論上兩倍的取樣頻率工作。

把所有的CD變成SACD

將PCM轉成DSD,聽起來很技術,講得白話一點,就是能把所有的CD變成SACD,光這一點就讓人心動不已。聽音樂幾年下來,相信大家手上都有不少CD收藏,雖然經過七年的發展,SACD唱片的價格已經從當年的千元以上高價向下滑落,起跳價格從四百多元開始,但是整體價格依然高出CD不少,要把心目中的好錄音一張張蒐集成SACD,不但要等唱片公司看好市場才推出,重新購買又是一大筆預算,現在只要擁有CDSD與DCC2,手中所有的CD都能變成SACD,怎麼不令人興奮?

我想再次強調:買下SACD唱盤不等於可以把CD變成SACD,大部分的SACD唱盤只有播放SACD層會使用DSD解碼,而CD層依然是PCM解碼,但目前可以執行DSD數類轉換的晶片,多半也內建了24bit/96kHz或24bit/192kHz的PCM解碼,所以新的SACD唱盤通常會直接將PCM昇頻到較高的格式,拉近與SACD的差距,但依然不等於把CD變成SACD。難道沒有其他SACD唱盤具備相同的PCM轉DSD功能?有的,dCS的Verdi La Scala唱盤與Elgar Plus數類轉換器也可以把CD變成SACD,不過方法不一樣,但是兩家公司都強調是獨家技術,詳情沒有公開。

推出時間較晚的CDSD與DCC2,技術上還是佔了點優勢,在標準SACD規範裡面,取樣頻率是2.8MHz,但EMM Labs還覺得不夠,再Up-Sampling兩倍成為5.6MHz。

不僅SACD可以直接昇頻為5.6MHz,連PCM轉換DSD訊號時,也能使用5.6MHz的取樣頻率。

特別重視消除時基差

在數位訊源當中,時基差(Jitter)是經常提到的問題,在數位訊號當中為了維持取樣頻率與運算的一致性,會裝設一個標準時鐘(clock)裝置,在一體式的CD、分體的轉盤和DAC當中都有,但是當兩部以上的數位器材連接在一起時,就會以其中一部的時鐘當作主要時鐘,讓數位訊號擁有一致的參考標準,才能避免時間不一致的情況。

一般我們說使用AES/EBU傳送數位訊號效果比較好,也是因為AES/EBU數位線其中就包含時鐘訊號的傳送,能有效降低時基差。

在CDSD與DCC2上面則是沿用專業器材的作法,將其中一部當作「主時鐘」(master clock),另一部當作「從時鐘」(slave clock)。要用轉盤還是DAC當作主時鐘?

用哪一部當主時鐘都可以工作,但是一般我們會把主時鐘設定在最接近數位轉類比的那一個關卡,避免傳輸之間的其他誤差產生。所以CDSD與DCC2無論哪一部當主時鐘,都可以運作,但說明書建議以DCC2擔任主時鐘效果最好。所以在測試的過程當中,

我們採用原廠建議的最佳方式連接。

清楚分辨PCM與DSD的差異

為了迎接CDSD與DCC2的到來,編輯部規劃了兩個試聽方式,先將器材送到洋活錄音室,由我和錄音室主人王秉皇先生共同試聽,然後再到我家裡的聆聽空間,由編輯部人員進行集體試聽。看看這套出自專業廠商邁向Hi End市場的新作,是不是能左右逢源,魚與熊掌得兼?

在第一次測試選在洋活錄音室,我們以平衡方式連接至Crookwood Master Brick前級,鑑聽喇叭則是主動式的PMC BB5+XBD。在這裡我們最關心的重點是SACD是否與CD有明顯可以分辨的差異?我準備了不少Hybrid SACD軟體,想要藉由SACD與CD層分頭比對,結果發現當CDSD讀取Hybrid SACD時,不能選擇CD層,只能由AES/EBU輸出PCM訊號。

在Diana Krall的「The Girl in the Other Room」當中,我們以SACD版與CD版(不是SACD的CD層)進行AB測試,在音質上SACD顯得流暢滑順,歌聲柔嫩嬌媚,但CD則較有衝擊力,聲音的顆粒感則比SACD來得粗糙。接著我們將CD昇頻為SACD,聲音的滑順與細緻程度明顯提升,再度與SACD版比較,CD昇頻DSD的效果與SACD相當接近,但Diana Krall這張專輯是由Al Schmitt負責SACD混音,原版SACD的動態還是比CD昇頻好一些。但是直接用CD轉SACD,就已經讓人感覺到明顯的差異。

接著我們比對Mercury最近推出的史塔克「巴哈無伴奏」SACD,CD層雖是原本Wilma Cozart Fine 操刀,但昇頻為DSD訊號之後,大提琴的滑順感更好,擦弦的光澤與與演奏神情更為逼真,那種彷彿回到錄音現場的音樂魅力,令人聽得入迷。

直接聆聽SACD層,則與CD昇頻差異不大,幾度交換試聽,昇頻與SACD層的差異不大,看來CDSD與DCC2將CD變成SACD的能力,幾乎可以與正式發行的SACD匹敵。

從上面的比對,我們發現新的錄音如果直接採用DSD方式製作,從CD昇頻未必比DSD好,但老錄音轉製成SACD時,CDSD與DCC2的昇頻就相當接近重發的SACD。

CD一樣實力不凡

在第二場編輯部試聽之前,我有兩個晚上可以好好享受CDSD與DCC2,我的聆聽重點擺在CD轉SACD上面,貪心的不斷換片聆聽。每次前後比對,昇頻為DSD的表現都會讓音樂的軀體(Body)顯得更軟調些,聲音的柔勁內蘊,換成PCM聆聽,則多一份陽剛之氣,有時候覺得PCM表現搖滾或爵士甚至更猛更爆,但在古典樂的表現,無論是小編制的室內樂,或大編制的管弦作品,利用CDSD與DCC2昇頻,都會讓音樂的旋律性和實體感更自然流暢。但我也必須強調,CDSD與DCC2不僅SACD能力不凡,光是把它當作CD來評估,都是一部令人讚嘆的超級CD唱盤,更不用提具備昇頻至DSD的能力了。

編輯部同仁在我家試聽時以五張SACD進行AB測試,在家裡的空間殘響比錄音室長一點,CDSD與DCC2也顯得較為活潑,但是依然在第一時間就讓我的參考訊源感到老態龍鍾。唉!怎麼又來一部讓人又愛又恨的訊源,愛的是聲音表現讓人馬上豎起大拇指,恨的是怎麼存款老是追不到器材價格。參考器材在聲音細緻度上還相去不遠,但是CDSD與DCC2表現出來的音樂密度與活力,則將參考器材遠遠拋在腦後,譬如「TAS 2005」,老虎魚的錄音本來就飽滿厚實,底盤穩固,CDSD與DCC2就是比參考器材多了許多細節,且聲音顆粒更為圓潤勻稱,請注意我不是說聲音形體變大了,而是密度高、細膩、緊緻的高情報量,將細節與場面都兼顧的完整表現,參考器材還夠細膩精緻,但聲音的規模感和整體感,則難以相提並論。

目前聽過最滿意的SACD

撇開價格的因素,CDSD與DCC2幾乎可說是我目前聽過最滿意的SACD唱盤系統!其他關於聲音的描述,可能都是多餘。不過先聲明要保留一點:我還沒有機會與dCS的Verdi La Scala與Elgar Plus比對,所以EMM Labs目前拔得頭籌。

對我而言,CDSD與DCC2具備兩大吸引力:不僅是唯一DSD昇頻的數位訊源,還擁有將CD收藏全部變成SACD的魔力,以後不用買SACD唱片,用PCM轉DSD聆聽,就可以邁向5.6MHz取樣頻率的世界了!

器材規格

CDSD轉盤

支援數位媒體:CD、SACD(二聲道與多聲道)、DVD-Video與DVD-Audio之AC3立體聲、MP3數位輸出端子:AES/EBU(僅支援CD與MP3數位輸出)、EMM Labs OptiLinks

尺寸/重量:435×400×140mm(寬×高×深)/11公斤

DCC2數類轉換器(含前級功能)

數類轉換功能:PCM轉換類比、DSD轉換類比(二聲道)

數位輸入端子:AES/EBU、SDIF、Opti TOSLink、PCM(ST光纖)、DSD原始檔、SDIF-3(DSD)、EMM OptiLink

類比輸入端子:平衡與非平衡各一組

類比輸出:平衡與非平衡(經過前級與Bypass前級各一組)

類比輸出阻抗:平衡100歐姆、非平衡50歐姆

尺寸/重量:435×400×92mm(寬×高×深)/11公斤
最后编辑scfan
TOP
38#

洋活錄音室王秉皇的意見

EMM Labs推出的CDSD與DCC2,在音質上可以明顯區分PCM與DSD錄音格式的差異,而且具備錄音室器材的特質,音樂表現沒有偏頗的取向。以我過去使用Sony消費級SACD唱盤的經驗,聲音表現偏軟,極高頻延伸聽得出修飾感,不過這也可能受到轉錄到DSD時的製作過程影響,CDSD與DCC2則具備中性 。聆聽CDSD與DCC2的過程中,我認為DSD格式錄音的軟體,最好還是使用DSD解碼播放,無論是DSD向下轉成PCM,或是PCM昇頻轉成DSD,或多或少都有可聽聞的瑕疵,最好還是直接播放SACD層的DSD資訊,而CD直接聆聽PCM。但EMM Labs擁有的DSD昇頻技術,確實對音質有所改變,尤其是音響心理學(phycho-acoustics)層面的影響,更是值得玩味。而具備靈活的sampling rate設定加上前級功能,可以省下一部D/D轉換器(digital-to-digital)與前級預算。
最后编辑scfan
TOP
39#

就价位来看,VIP是很有特点的音源,陆兄收到后请了几位朋友来听,大呼阳刚,整个改变原来系统声音走向。这两天陆兄正找线消火呢。
最后编辑scfan
TOP
40#

你猜得对,正找RCA呢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