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园夜雨 在 2006-4-12 17:40:57 发表的内容 Brendel : 说实话,我真不知道他怎么成名的,贝多芬一般,Mozart和Schubert哪来的歌唱性呢?真不知道他一天学者学者的,学的是什么 。E.Fischer的Schubert听过吧?还有Curzon的D960和即兴曲 ,真够灵气。尤其E.Fischer 流浪者幻想曲弹的那么大气潇洒 真是诗人一般的气质。Brendel就想学他的“自由速度”可惜啊,这东西是学不来的,他想挖来他老师那的所有东西。K330奏鸣曲有两版,一个是在萨尔茨堡的现场,一个在录音室;声音不延续,哪有歌唱性可言?分句一般。听听E.Fischer的第8首即兴曲,就会感觉到Brendel的处理,完全两个等级,完全两个品位。.
哈哈,这一段评论强呀,楼主还是多听听,再下评论吧. |
歌唱性 …… 自然要通过声音的歌唱来表达,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这个不用说了吧?
不管你怎么研究 哪怕象Brendel这样的“学者”型人物 研究历史也好 背景也好 再研究音乐的分句啊 力度布局安排啊等等
这一切的一切 都是为了塑造一个音乐形象对吧?而这个音乐形象不能光用“说”的吧?音乐可是要“听”的啊 最终还是要通过演奏 …… 也就是声音表达出来
Mozart Schubert的作品的“歌唱性”旋律是人人都知道的 可你怎么对待这个“歌唱性”呢?怎样“唱”出来呢?对比着Lupu Schnabel Curzon Haskil Moiseiwitsch的录音听听吧 。
要记住:“自然”的音乐表现 往往要比Argerich Pletnev 等等那样充满个性与变化的表现困难的多 。
就象一个人说话一样 平心静气的 用不同的语气和词语组合已经能很好的表达感受了
何必非要哪个地方突然大声一下 或者突然没声 装聋做哑的吓人呢?呵呵
所以,别太感性哦!自己的喜欢的(处理方式)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而你不喜欢的,也不一定是错误的,但总要有个通则:就是声音和音乐表现。这个要慢慢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