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peng_zqb 在 2006-3-1 15:51:54 发表的内容
松香味 在 2006-3-1 15:11:29 发表的内容 欢迎大家象xiaopeng_zqb兄弟一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共同讨论,下面回答xiaopeng_zqb兄的问题; 1、“基本上,箱体外型引起的衍射效应无法忽略,包括大多数正确设计的大厂低档箱子,他们都用各种手段来修正。” 个人认为,你所说的“各种手段”还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没有箱子这个物体存在,只是做了一些“努力”而已,“效果”与“忽略”的区别不明显。
2、不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理论依据在哪? 理论依据源于实践。你如果住在平原地区,注意观察雷鸣现象,大概就可以估算出来了,估算方法:记录闪电时间;记录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记录最后达到的声音的时间;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338m/s,可以得到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 这个距离/{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就是低频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 注意;我们说声音的平均速度为338m/s;它是以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声音的平均速度有取340m/s的,个人认为一般情况下这个精确度已经足够了。 假如: {闪电时间与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差}是5s, 闪电位置到我们的距离=5s*338m/s=1690m ; {最早达到的声音的时间与最后达到(结束)的声音的时间差}=0.2s(这完全与你认为“结束”的最小声音有关) 以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1690m /(5s+0.2s)=325m/s(大约值); 说明一点;这个实验的误差是比较大的,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所以只能是(大约值)。而且我也没有找到关于不同频率具体的速度是多少的相关资料,非常抱歉。 另外,这个实验只能比较1KHz左右为中心频率的平均速度与50Hz为中心频率的低频平均速度的情况,因为高频已经被空气、雨水“滤掉”了,距离越远滤掉的越多越“干净”。 在音箱喇叭安装时,我们只能考虑分频点确定后,两个频率段的中心能量频率(基本上在中频段和高频段)的“速度”差别,完全也是一个估算值。 因为家庭环境下音箱距离我们一般只有3~5m,中频段和高频段(比如950Hz与4500Hz)要跑完这个距离,“速度”的差别是不明显的,更何况我们最主要的还是要考虑分频点的衔接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过分强调计算数字,分频点的衔接就成问题了。我说的只是经验,不一定对。
3、你说的对,但瀑布图比较难看的懂,我说的是“可以理解为”,实际上频率响应曲线图里,1000Hz的位置也基本处在20Hz~20KHz频率范围图里中心位置,也是全频声音能量的平衡分割点,每个频率段的“能量”分布位置一目了然,方便直观,方便理解而已。
4、你说的对,实际中又是一个很有争议的问题,所以文中我强调“有效”一词。
5、倒相箱并无总阻尼一说。 接受批评,本意是安装到箱子后的阻尼系数。
|
继续讨论: 1、关于衍射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可参看我发表在《现代音响技术》上面的拙文(好象是2003年11期),文中定性和定量详细分析原因并提供测量结果和建议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停留在口头的感性认知。 事实上可采用类似贵族的镜像方法或THIEL的圆角过渡来大大降低衍射对中高频的影响,再配合恰当的分频电路,得到的效果才可以说是“忽略”了衍射的影响,而不是这些手段的效果与忽略差不多。 2、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而跟频率无关系(线性情况下,也就是排除非常高声压的情况下---例如180 DB),至于由于长距离传输引起的高频衰减那是存在的------这是另外一回事,不要拿它来说各频率声速不一样,至于闪电引起的雷声,传过来有高频有低频有拖尾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3、你前文说的“能量/频率分布特征”我理解为箱子辐射的总声能量。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总声能量在各频率的分布,与瀑布图(累积频谱延时图)也没什么关系。 |
我手上没有《现代音响技术》这个杂志,这样的文章我一定尽量找来看看。
声音传播速度与介质特性有关,这完全正确,固体物质就比空气传播声音速度快的多。不同的固体物质具有不同的阻尼系数,不同的阻尼系数对不同的频率“阻尼”就不一样。固体物质传播声音的形式主要是“弹性”直接交换传递;
但是,由于没有象空气那样的“弹性压缩”“弹性释放”的过程,对低频的传播能力比较差、损耗大。(固体物质的质量大刚性高,大幅度的低频震动就很难传递了)
有人会说;上万公里以外的地震不是可以测量到吗?那是用了人无法感知它也能感知的仪器。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用两个极端的现象来分析,再引申回来;
极端低频的传播(我们就讨论在空气里声音传播的情况)形式,我们可以理解为声音源对空气的“弹性压缩”与被压缩空气的“弹性释放”的过程不断连续的结果。注意:参与这个“弹性压缩”与被压缩气体的“弹性释放”的体积“量”相对就非常大,参与这个过程的空气‘质量’也大。
对极端高频的传播形式,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是声音源对空气的“弹性压缩”与被压缩气体的“弹性释放”的过程不断连续的结果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参与这个“弹性压缩”与被压缩气体的“弹性释放”的体积“量”相对极端低频就非常少,参与这个过程的空气‘质量’相对也非常小。
推动体积“量”大、‘质量’也大的空气,与推动体积“量”相对非常少、‘质量’相对也非常小的空气,两者相比:推动体积“量”大、‘质量’也大的空气,受到“阻尼”、空气‘质量’较大等因素影响就明显一些,表现如“弹性压缩”滞后、“弹性释放”滞后等;与推动体积“量”相对非常少、‘质量’相对也非常小的空气,“弹性压缩”滞后、“弹性释放”滞后等现象就小得多,更接近固体物质的“弹性”直接交换传递方式。
引申回来;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频率不同频率的传播速度就不同了。有些什么规律?我也不得而知。应该是这个频率高到一定的程度后,能够足以使“弹性压缩”、“弹性释放”的过程开始转向“弹性”直接交换传递方式转变或者“接近”时,他们的速度差别才会体现出来。或者随着频率不断升高就开始不断地向“弹性”直接交换传递的方式转变或者“接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