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5556575859606162» / 7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CD佳丽大荟萃兼谈【音响发烧三大定律】的应用--高文Goldmund E... [复制链接]

查看: 127584|回复: 753
581#

musicwalker 在 2006-10-23 0:49:57 发表的内容
新阶段,英国的CD机机,也正在发生演变,厂家在音响性的改进方面不懈努力不断……

但是,根据俺之【音响发烧上帝公平定律】在未有质的飞跃之前,音响性的改进,往往伴随的却是音乐性和谐的损失。上帝是公平的!

英国的CD机机,在音响性得到不断改进之后面,所伴随的又是什么呢?颇耐人寻味。

有感想之烧友,不妨也来说一说……


谈听完LINN,回过头来听英国NAIM(名)、ROKSAN(乐圣)之CD机机,对上述问题肯定有所感触……
TOP
582#

来自英国的全兼容播放机剑桥Cambridge Audio DVD89

作者:聿 名

  Cambridge Audio(剑桥)是英国著名的Hi-Fi/AV品牌,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产品向来具有相当高的性价比,表现一流而价位适中,因此在英国及欧洲地区一直备受各阶层消费者的关注,获得的奖项也不计其数。数年前,Cambridge Audio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及上架率都很不错,但是当AV狂潮被掀起,低质低价制品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时,Cambridge Audio由于要保品质、无法降低售价,而不得不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退守在经济较发达、消费品质要求较高的地区。但是在其家乡欧洲由于没有类似的市场问题,所以Cambridge Audio的日子应该还是过得比较滋润,新产品的研发步伐迈得很快。目前除了Hi-Fi和家庭影院器材之外,还有能与电脑驳接操作的“音乐服务器”及“多房间系统”等前卫产品,试想若没有良好的经营状况作支撑,研发工作就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畅。
  
  2005年底Cambridge Audio推出了新的80系列DVD播放机,现在已经有DVD85、87、88、89等不同档次的四个型号。作为此系列中最高型号的DVD89,不但具有相当广泛的碟片兼容性,还同时配备了DVI和HDMI两种先进的数字输出接口。视频方面,DVD89除可以播放常规DVD-Video之外,还能播放因网络而兴起的DivX Pro(MPEG4)视频文件;音频方面除了CD之外,DVD-Audio和SACD两种高端音频格式也来者不拒,相反DVD89却不具备低端的MP3音频和JPEG图片播放能力,我想这与厂家所坚持追求的高品质理念有关。事实上,用高级音响设备播放MP3音乐、以及用视频信号来显示JPEG图片,效果确实都不理想,同样的工作交给IT设备来做显然更为合适,所以设计师干脆就在DVD89中将它们摒弃。而在碟片的物理格式方面,CR-R/RW和DVD-R/RW当然也难不倒Cambridge Audio DVD89,从网络上下载的DivX Pro视频通常都是刻录在这些碟片上。

  外观上,Cambridge Audio承袭了大多数英国产品都坚持的简洁、朴素风格,不过品牌特征仍然强烈,远远地看上一眼就知道是他家的产品。DVD89有着薄薄的铝合金面板、薄薄的机身厚度,均采用银灰色表面涂装,片舱位于面板中央略偏左的位置,比较吸引眼球的则是下面的一长排LOGO;靠右侧是一个面积不算大的资料显示屏,以及几个小小的常用功能键。

  再来看背后的端口,视频方面配备有HDMI(带音频输出)端子、色差端子、S端子、复合视频端子以及DVI输出各1组,此外还有在欧洲普遍使用SCART多功能接口;音频方面则有2声道模拟输出、5.1声道解码输出,以及同轴、光纤数字音频输出各1组,可说是应有尽有。交流电源输入采用的是大型通用插座,而非通常用于低功耗设备的小型接口,为发烧友换线调整器材表现力提供了可能。

  DVD89的内部结构也十分简洁,基本上就是电源、机芯及印刷电路板三大部分。和市场上绝大部分DVD播放机相同,Cambridge Audio DVD89用的也是高效率开关电源,并且是由Cambridge Audio自行设计的,而其它很多同类产品则大都直接购买专业厂家生产的通用型电源产品。电源性能历来对AV器材的影音表现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DVD89中Cambridge Audio对电源予以专门的重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在电源部分增加了一个有机材质的外盒,外盒上表面印有剑桥的LOGO,以及设计于剑桥、英国、伦敦的英文字样,一方面可以起到美观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提供更重要的绝缘保护作用。

  DVD89的机芯属于通用型产品,事实上这样的机芯也运用在众多高价产品当中,材料科技和制造水平的不断进步,已经使得以前为发烧友所不屑的廉价机芯性能得有了巨大的进步,和Hi-End产品中的特制品实际上已经没有本质上的差距了,而Hi-End产品之所以要用特制品,一方面除了确实对总体表现有帮助外,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要与其身价相匹配。电路板上主要的数据处理芯片是MT1389EE和MT1392E,前者是主流的单芯片DVD解决方案之一,内部不但有音视频信号解码处理,同时还集成了机芯伺服电路;后者则是HDMI输出的专用芯片,通过它还可以将普通DVD的480i/p信号转换成更高的720p和1080i信号输出。
  
  DVD89带有Dolby Digital(杜比数字)环绕声解码功能,可以直接输出5.1声道的模拟信号,另外也支持播放多声道格式的SACD和DVD-Audio,不过对于DTS格式则只能输出数字信号。音频通路的数模转换芯片是Crystal CS4360KZ,内部具备有6个24bit/192kHz的DAC电路,适用于多声道环绕声以及SACD和DVD-Audio的传输。另外,对于多声道音效的一些基本参数设置,如扬声器规格、有无超低音、各声道的延迟及电平调整等功能,DVD89也一应提供。

  Cambridge Audio DVD89的画质可谓优秀,明显高于此价位带的平均水准。与之配接的是BenQ PE7700 DLP投影机,属于高品质的中价产品,本期中另有专文评介,为了检验DVD89视频输出部分的模拟信号处理能力,先还是采用的色差信号进行观看。画面的信噪比很高,通透且层次丰富,明锐度适中,暗部与高光部分的细节都还原得很好。其色彩表现趋向于追求自然,同时又有较为饱和度和色彩纯度,但并不显得过分浓艳,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非常适合进行长时间观看,对于具有怀旧风格画质的电影场景(如《浪人》一开始酒馆内外的片段)而言,表现相当出色,黑色部分深沉凝重而又不缺乏细节,很容易就让观看者产生共鸣情绪;而对于色彩鲜亮、对比强烈的画面(如《绿巨人》中在沙漠里与直升机搏斗的片段),视觉冲击力也丝毫没有欠缺感。

  再以HDMI端子输出,由于传送的是数字信号,画面的安定性有所提高,同时由于此时省却了不少的模拟处理环节,因此画面的特性也有所变化,不过变化不是很大,从表现上来看类似画面的伽玛值被提高了少许,暗部的细节更为突现,但对于全屏暗黑场景来说则略有一些发灰。不过完全不必为此担心,DVD89也提供了包括亮度、对比度、色彩以及伽玛值等一系列画质调节功能,用家可以随心所欲设定自己喜欢的画面风格。

  虽然通过HDMI可以输出经过提升转换的1080i信号,不过大家还是要慎用此功能。实际的对比结果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将DVD信号提升为720p输出是最为合适的,除非你播放的碟片码率足够高,否则还是不要用1080i为好。我们试看的多数碟片在用1080i输出时,细节都有轻微的损失,轮廓的分明度也受到了一些影响。原因何在?很简单:提升转换实际上就是一种插值运算,对原始信号来说是一种人为的失真。如同放大制作照片,质量不高的底片放成数寸大小的照片看上去可能会很清晰,但放大成数十寸时,反而让人感觉画质下降,只有高质量的底片才适合制作大照片,也就是同样的道理。

  音频方面,通过遥控器上的“CD MODE”功能键,可以关闭Cambridge Audio DVD89的视频电路,同样的功能在日系机种上通常会冠以“纯音频模式”加以强调,而Cambridge Audio的低调作法也可以看作为英国的传统风格之一。无论是播放CD、SACD或是DVD-Audio,DVD89声底呈现出的重量感与稳定性都令人称道,坚实而力道十足,富有大家风范,音场的度与深度、音像定位的鲜明程度等完全能与更高级的机种平起平坐,同时高频泛音也表达得较优秀,听交响乐时,每当乐队齐奏时这一感觉让人印象尤其深刻。解析力颇佳,大音量时乐器质感丝毫不显粗糙,音场最后方的结像都表达得非常清晰,低频的线条也很明朗。如果是聆听女声声乐,可以展现出非常好的飘逸,与此同时乐队伴奏中的细微之处也得以良好重现,打击乐器的声音非常清脆,层次与透明感十分良好。但在输出动态方面,毕竟受档次所限,线路设计与元器件的选用都未达到顶级水准,所以还有值得改进之处。

  与市场上具备同样功能的竞争对手相比,Cambridge Audio DVD89的价格不算便宜,但却提供了比对手更高更全面的性能,音质画质表现都具备挑战高极机种的实力,所以此机仍然延续了Cambridge Audio的高性价比产品理念。对于温度还不太算高的AV发烧友来说,纯粹以低价位冲击市场的产品自然是看不上眼、听不入耳,此时不妨去考察一下这台Cambridge Audio DVD89,可谓是目前三千元级全兼容播放机中的最佳选择之一。
TOP
583#

评Naim CD2与CD3 CD唱盘 赖英智

声音特色:频率不是特别宽,细节、空气感与解析力只属中等,不过Naim有一种特别的感染力,全无数字声,表现像极了上好的LP系统。 试听搭配器材:Proceed PDT II转盘/Theta G Va数类转换器,Restek Concert CD唱盘。扩大机Audio Research LS-5 MKII前级/VT-150SE后级,Sonic Frontiers Line 2前级/Pass Lab Alpha 5。参考喇叭Genesis II.5。数字线ART。讯号线Audio Research、ART。喇叭线Power Station。电源线:Power Station、Power Source。


    CD3规格:16 Bit/4倍超取样系统,频率响应10Hz-18KHz+0.1dB,输出电平2V,输出阻抗10欧姆,失真率与噪音<0.1%,尺寸3x17x11.8吋。售价:168,000元
CD3规格:16 Bit/4倍超取样系统,频率响应10Hz-18KHz+0.1dB,输出电平2V,输出阻抗10欧姆,失真率与噪音<0.1%,尺寸2.2x16.9x11.8吋。售价:80,000元,

代理:志仁(02-5604599)

    女人心海底针,音响迷的心却像风,同样让人捉摸不定。如果一个品牌三天两头就改款推出新产品,玩家们会觉得上当受骗,认为设计者是拼命在捞钱。如果一个牌子十年如一日,发烧友们很快会失去新鲜感,同时讥为古板、落伍。该多久让产品的生命周期更新一次?说不定这比设计音响器材还难呢! 古板、固执与传统、耐用,就看你从哪个角度来看 英国Linn与Naim同属于古板、落伍的一群。过去他们相惺相惜一起打拼,后来意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保守固执却始终一致。我们很难想象,Linn的旗舰数字系统Karik/Numerik要卖二十几万台币,居然连平衡式输出都没有,更别提HDCD这些新玩意了。可是Linn就有办法把CD的声音做得跟LP一样,让人轻轻松松的融入音乐之中。
你一定不相信,Naim比Linn更过分,一部十几万台币的CD唱盘,没有平衡式输出,没有数字输出,没有HDCD译码,甚至还是十六位/四倍超取样的古董线路,他们老板是不是头壳坏掉了?当然不是,如果做出来的产品没人买,公司早就关门了。Naim的最大市场是在美国,其次是德国,只有在英国与亚洲比较吃不开。英国人并不富有,多数只买得起Arcam、Misson、Marantz、Cambridge等便宜音响;亚洲人都是大金主,像Naim这种价位居中,不豪华不光鲜的东西又很难吊胃口。其实,我认为Naim与Linn是卖给聪明人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几乎用不坏,声音也不会因潮流演变而淘汰,他们的固执真的有道理。

    Naim自己不生产LP设备(他们都搭配Linn一起销售),不过他们却一直是模拟音源的拥护者,直到现在,所有Naim的扩大机仍然看不到CD的标示。形势比人强,当新推出的CD/LP软件比例达到数千比一的时候,Naim也不得不投入数字器材制造,他们第一部推出的产品是超高价的CDS,采电源分离式设计,也从这个时候开始,Naim缔造了好几项「固执记录」:

    一、坚决反对将转盘与数类转换器分开,即使最高价的CDS也是一台完整的CD唱盘。Naim的数字工程师Roy George认为S/PDIF规格根本就有问题,传输的界面也有问题,与其大家吵来吵去争论ST光纤、AES/EBU与BNC同轴何者为优,干脆就通通不要用。把转盘与DAC装在同一个机箱中,使用同一个震荡器提供的时钟讯号,也没有Jitter的困扰。看到Krell、Mark Levinson、Sonic Frontiers、Theta等几家主要的数字厂商纷纷推出一体式CD唱盘,Naim说不定抱紧棉被哈哈大笑:早告诉你们了嘛!为了避免消费者受不了广告诱惑而移情别恋,Naim连数字输出都不装了,想找一部数类转换器回来争风吃醋?门都没有!

    二、绝不采用花俏而不实际的设计。最贵的CDS面板上有六个操控按键,CD2与CD3则只有停止、播放、前一首、后一首四个按键,简单到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会操作。这样朴实的风格在任何一部Naim机器上都能找到,也没有人抱怨使用不便啊。至于需要聪明的地方,就交给录音卡座/前级/CD通用的遥控器吧,顺带一提,Naim的遥控接收相当灵敏,因此放在墙角书堆中也没关系。机箱也是一样,Naim设计了口字型的机箱给他们的机器使用,零组件就直接套在里面,简单却非常坚固,在上面压个一百公斤都不虞变形。CD3考虑到成本因素,机箱比较简化一些。
    三、不盲目赶流行,我们可以从DIN接头与老式的数字线路暸解Naim的独特见解。包括已经被CD2取代而停产的CD1在内,所有Naim的CD唱盘全部都采用十六位/四倍超取样设计,他们认为CD的规格不过才十六位,扣除上下两端的非线性区域,经常使用到的资料不过才十四位-甚至更低。记得十八位芯片刚推出时,就有人说:真正线性的十六位,要比非线性的二十位更实用。的确,Naim使用了Philips特别精选的TDA1541 S1皇冠级芯片,规格显示它在-90dB的低电平处仍有低失真的特性,数字滤波也是Philips SAA7220四倍超取样芯片,它们全被固定在一片悬浮避震的线路板上。老归老,只要提供稳定且干净的电源,十六位芯片也有不错的表现,CD2从400Hz-20KHz频宽内Jitter的RMS值只有55 Picosecond,就是个很好的说明。 至于DIN接头,Naim曾对香港、新加坡等地新代理商的抗议提出说明:台湾已经跟我吵了十五年,我还是认为DIN比RCA接头好。不追逐潮流,才是Naim可贵的地方!为了让全世界各地经销商信服,Naim在工厂中摆了两部一模一样的扩大机,一部装DIN头,一部装RCA头,欢迎大家比较声音。结果试过以后,大家都乖乖闭了嘴,DIN无论是稳定性与声音表现都远超过RCA头。5 Pin的DIN头其实只用到三只脚,左右声道各一,另一只脚接地,类似XLR平衡接头。由于接触紧密且面积大,阻抗特性不变,地线又独立(使用中可以直接拔起来而不会有碰的巨响),光从这些方面来看好处就已经不少。CD2或CD3都提供一组英国Chord制造的DIN转RCA头的讯号线,方便其它非Naim扩大机玩家使用。本地代理商也提供DIN头让音响迷换用发烧线,我想说不定把前级也换成DIN头会更好一点。说到不赶流行我还想到一点,早期Naim 1综合扩大机所用的电容,都是超过十年的旧货,不要怕它们,将这些电容换上名牌补品以后声音还真是难听。十六位芯片与DIN接头,是Naim对声音有所坚持的具体表现。

    四、不大量生产,设计音响是一种哲学,制造音响则当成一种艺术。尊贵的劳斯莱斯汽车,当工人亲手完成水箱栅栏之后会留下签名以示负责;经典的Sonus Faber Guarneri Homage喇叭,老师傅同样会在豪华的说明书内签名来分享创作的喜悦。Naim虽然没有这么啰嗦,但他们不像传统生产线,一部机器经过许多人共同组装完成,Naim工厂内的每一个人,都具有把机器从头到尾装配完成的本领。这么笨的方式费时又费钱,Naim却认为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品质一致,久用不坏。

    从上述的说明大概可以暸解,什么样的人会购买Naim?不会是打电动玩具长大的新新人类(除非哪天复古风潮吹向音响界),不会是理论至上的科技派人士,也不会是追求名牌时尚爱美族。Naim都卖给了一些不喜欢换机、不喜欢复杂、不喜欢故障、不喜欢刺激的真正音乐爱好者。不会有人拿劳斯莱斯来飚车,同样的不会有人拿Naim去斗机,但要论到宁静舒适与气派,劳斯莱斯当仁不让;要论顺耳耐听与音乐性,Naim也毫不客气。因此以下的文字我不打算替Naim在Hi-End领域找出一个排名,而着重在CD2与CD3两部CD唱盘的差异表现。

    结构大同小异,CD3的价值价格比最高从外观看,CD2与CD3几乎一个样,CD3比较薄一点,轻一点,电源线是固定的,除此之外像极了双包胎。事实上两部机器的内容有百分之八十以上也都相同,拆开比较时,直觉印象就是弟弟CD3蛮划算的。两者所用的传动机构都是飞利浦CDM-9,但经过大幅的改装。原本我以为那独特的旋转式抽屉是自动的,弄了老半天才明白需要用手拉开,播放时还得用手推回定位才会动作。最早Naim的CDS使用上掀式设计,厂方很满意,但顾客反应使用不便,所以他们重新开发了此独一无二的抽屉。整个抽屉由金属制成,CDM-9悬吊在里面,加上超轻质量的唱片镇以后,同时拥有了抽屉式与上掀式的优点。由于有抽屉与机箱的双重避震,Naim说麦克风效应干扰比传统方式少了40%。

    Naim支持轻质量唱片镇(事实上飞利浦的白皮书也清楚标示唱片镇重量的限制),大而重的唱片镇看来壮观且安全,使用时却会让马达负荷吃紧,使用更多的电源,同时会将震动传到CD片。不过CD2与CD3的唱片镇实在又小又轻,粗心的我有两次就不小心让它们「飞」到机箱里面。 两部唱片里面都只有一块线路板,数字部分完全相同,模拟部分才有一些差异。CD2使用PMI OP42来做电流/电压转换,直接交连的模拟输出级每声道也用了两颗OP42串叠工作,左右声道的零件全部配对挑选过。CD3将所有PMI的Op-Amp改为Burr-Brown OPA604,其余大致相同。差异比较大的是电源部分,CD2使用了英国Holden & Fisher的上等环型变压器,各两个10,000与4,700μF的英国BHC滤波电容,TO-220封装的晶体稳压总共有六组。CD3变压器较小,滤波只用了两个10,000μF的电容,稳压也剩下四组。

    兄弟阅墙龙争虎斗,还是CD2的表现略胜一筹 试听时大部分使用Sonic Frontiers Line 2前级,因为它才有RCA输入可与Naim配合,后级以Pass Lab Alpha 5为主,喇叭则有Genesis II.5与Sonus Faber Guarneri Homage。由于讯号线无法更换,所以无法报告CD2与CD3在这方面的潜力。倒是电源线部分有一些发现,最近台湾引进天价级的美国NBS蛇王线,最顶级的Statement一条电源线要卖八万多台币,次一级的Professional也要六万多台币,当然只有超级Pro才能染指它们。我试着用一条NBS Professional电源线插在CD2身上,才一转身,发出第一段旋律的剎那间,怎么整个都不一样了?CD2整个长大起来,隐然有Theta的味道,圆润又像Sonic Frontiers,的确太神奇了。我不会推荐大家都这么疯狂,NBS有比较便宜的「Dragon Fly-飞龙」系列线材,国外评论说依然有NBS顶级线材的味道,有兴趣不妨尝试看看。CD3连电源线都不能换,用家就专心听音乐吧。

    在不做A/B比较的情况下,CD2与CD3的个性不太容易分辨出来,它们的频率响应都不是拉得很开,低频比较轻,高频比较暗,中频不突出,细节与解析力普通,动态比较温和,节奏感很好。这样的印象来自与Theta GVa等高价数类转换器的比较,如果与其它十万元级的产品放在一起,差距就不会那么大,应该有的音响特性,Naim并没有减损什么。只不过把CD2与CD3拿来竞赛一番,CD2还是明显的要胜出一筹,我猜想OP的影响还是其次,电源才是主要的关键所在。 拿着放大镜挑毛病,真正差异并不是那么大 CD2的低音凝聚,线条干净,回放鼓声与低音提琴有更好的冲击力与微动态表现。音场则明显要宽了许多,舞台轻易可以拉到喇叭外侧,连带的CD2听起来比较开阔广大,视线自然通透,堂音的流动明显,更具有Hi-End音响的架式。除了宽度外,CD2的深度也更远了,小提琴协奏曲中独奏者与最后排定音鼓的位置多了一米,因此压迫感消失了,层次与定位不知不觉的浮现出来,简单的说就是画面变立体了。高频段CD3的延伸好一点,虽然规格标示都一样,但CD2的人声气音较少,小提琴高把位较圆滑,钹声与三角铁却是更具实体感。有一点一定要说明,CD2比CD3高明的地方,全在于一份难以形容的自然感,那是由巧妙的高中低音域平衡与轻松流畅所构成的,它会让聆听者觉得:音乐本来就是如此。以个性来讲,CD2趋向斯文端庄,表情细致。 CD3个性比较接近男孩子,大而化之,孔武有力是它给人的第一印象。仔细分析却发现CD3不是真的有力,它的低频段较柔软,量感比较丰富,线条蓬松一点,控制力没那么紧密,但表现弦乐器时反而带来规模更大与演奏者更多的感觉。换上一段注重节奏的Fusion录音,就能知道CD2终究还是哥哥,低频往下的延伸多了一份权威性。低频如此,高频也是一样,CD3的延伸比较受限,中音的上段少了一丝澄清无染的视觉感受,所以透明度也不如CD2,连细节似乎也受了影响。CD2的高频坚实还带着一份重量感,CD3重量感减少,小提琴的板子声不明显,强音时毛边会多一点。再说音场表现,CD3比较趋前,宽度与深度皆不如CD2,管弦乐团的气势相当,对音乐厅空间描绘就比较弱了一点。整体而言,CD3就是缺少CD2那样的自然流畅感。 我花了很多时间比较CD2与CD3的差异,好不容易归纳出上述的结果。这里要提醒读者,其实两兄弟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文字里的「比较」常常是吹毛求疵用放大镜来看的。单独只听其中的一部,连我也不容易指出谁是CD2,谁是CD3。这么说来,CD3还是划算一些啰?是的,我一直认为CD3更适合推荐给多数朋友使用,如果你的预算不成问题,CD2甚至CDS则是高段的选择。
    坚持模拟的Naim,连CD唱盘都有LP的味道 规格上标示CD2与CD3的高频只到18KHz,你瞧,这又是Naim保守的具体呈现。不过放心,这里的18KHz是±0.1dB的理想线性状态,再往上还是有,只不过开始缓缓下降了。这样够用吗?要知道六○年代录音所用的麦克风与录音座高频响应都很少超过15KHz,有人会指责Mercury或RCA的录音不延伸吗?有人会嫌LP的泛音受限吗?没有错,从规格标示就能知道一家厂商负责的态度,Naim认为这样已经足够把CD里的音乐讯息传递出来,其它的枝微末节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利用Genesis大喇叭听音乐,经常都能发现录音里隐藏了许多连录音师都不知道的极低频噪声,有些是器材的辘声,有些是麦克风的回授振动,有些则是空间的共鸣。客人来访时,我偶尔会拿这些唱片吓吓他们,但对欣赏音乐而言,这些极低频噪声并没有任何意义。同样的,Naim不将规格定为0Hz-20KHz±3dB,因为他们知道音乐并等于数字。 对Naim来说,音乐就是听起来很平静、舒畅,没有压力的。太多高价数字器材做不到这一点,包括我自己使用的Theta GVa在内!它们也许细节多得房间装不下,音场大得像棒球场,巨幅动态出现时无人可挡,或者高频飘逸回转直上云霄,但要论到轻轻松松,温和柔美,这样的目标反而是越来越远了。MBL 1611、Linn Karik/Numerik都有类似的美感,在它们的世界中,数字与模拟的鸿沟快要看不见了,Naim两部CD唱盘也一样,它们像好鼻师,以灵敏的嗅觉专挑好吃让你享用!
TOP
584#

阿混 在 2006-10-23 3:42:52 发表的内容
MUSICWALKER兄的精神令小弟佩服至极,如果说发烧友选择CD机的态度像医生的话,那兄俨然己是病理学家了!兄对英国机的理解通彻足可感天动地。如果只有2万元预算.兄会作何选择呢?


俺想,要俺回答这一问题,先温旧一下。

前面已经谈到--

【音响发烧三大定律应用之一】

发烧之时,尤其高烧神志迷糊之际,极有必要客观冷静地扪心自问:音乐性和音响性,哪个放在首位?

如答:音乐性和音响性,两者都要,两者都放在首位。
那么,根据【音响发烧上帝公平定律】在未有质的飞跃之前,音响性的改进,往往伴随的却是音乐性和谐的损失。上帝是公平的!
不好意思:要么别再发烧,从此一了百了!如要继续发烧,则必须取舍--到底将哪个放在第一位?

想清楚了,抉择了,肯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编辑musicwalker
TOP
585#

Naim旧旗艦 CD機 CDS3 + XPS
[upload=jpg]Upload/2006102412584455253.jpg[/upload]
TOP
586#

NAIM CD5X CD PLAYER

[upload=jpg]Upload/200610241394429994.jpg[/upload]
TOP
587#

英国cd机exposure 2010cd机之内部结构--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6264&ftdate=20051027&ntypeid=10
TOP
588#

Linn Genki CD播放机  
[ 作者:刘畅    文章类别:转自hc360慧聪网    点击数:5449    更新时间:2005-2-28 ]

Linn(莲)公司素以高级音响器材而著称于世,可能是有些发烧友希望其产品都卖得便宜一些,推出一些“超值”的器材来,Linn确实向市场推出了一款低价但有“贵族血统”的CD播放机,这就是Genki。它的表现没有让人失望,有着超值的特点,同时也具备了其“大哥”Ikemi和Sondek 12播放机的优点。
    这款播放机有着非同寻常的尺寸。它就是一个黑色的盒子,但却比大多数家庭影院器材都要小。近看其前面板,在液晶屏幕下面是一些方形和圆形的按键,光盘屉位于前面板下方的中央。
   其机箱的材料摸上去感觉就像高质量的塑料,顶盖特别坚固。CD光盘屉也非常浅,进出十分流畅。
   操作性

许多专门面向发烧友的器材制造商在操作性方面做得都不怎么好。Linn的这款器材也是如此,其遥控器上的电源键什么事都不能干,而且也没有待机键。遥控器上有一个显示屏睡眠模式键,但奇怪的是,按下它只是将显示的字符变成了两个短横线,并不会将显示屏并闭。









其随机播放和穿梭键在启动前有很长的响应时间,好象播放机在开始播放前要把光盘上所有的音轨都要搜索一遍一样。各种按键在形状和颜色上也没有区别。我猜想Linn可能是想让所有的用户都配套一只通用型遥控器吧。


聆听

Genki播放机真正的强项在声音表现上。我一下子就被其宽阔的声场震住了。有些播放机会把各种乐器定位在离听者不断变化的距离点上,Genki却能始终如一地将乐器准确地定位在各自的位置上。有时,我会听到一种乐器位于非常远的地方,但你丝毫也不会感到声音有不平衡的感觉。


除了令人佩服的声音分离度外,另一个亮点就是其声音的清晰度。人声表现得效果最高,尽管准确的聚焦会让你感到缺少一些生动和亲切感,但我认为缺少音染是件好事。在一些录音优秀的唱片中,其杰出的分离度和空间感达到引人入胜的地步。


播放07乐队的专辑《简单的事》,表现出播放机在表现微妙细节方面的特持,吉它和合成器的声音特别的自然,充满了节奏感。琴键、弦乐、贝司、各种打击乐器都表现得惟妙惟肖。播放马友友的《大提琴组曲》,表现出了明快的节奏感和大提琴丰富的质感。闭上眼睛,你能清晰地感觉到提琴所特有的松香味和木质感。


总而言之,这的确是一款优秀的播放机 。
TOP
589#

NAIM CDX2 CD PLAYER

[upload=jpg]Upload/200610241345891356.jpg[/upload]
TOP
590#

朴实的NAIM  CD2  (1996年)

[upload=jpg]Upload/200610241685239978.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