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P,我不发烧
-----------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
近来接待来访的朋友,看到我用的平价DVD机和线材,我常淡然地说,我不发烧。
为什么要发烧?在HI END音响圈泡了20年,见识了太多的东西太多的人和事,我现在常常想,什么是发烧?为什么要发烧?
在20年前,我不会这麽想。
在那个国门初开,物质匮乏的时期,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望,发展为疯狂的幻觉,成为人们炫耀的资本,那时候,发烧,为物所狂是正常的,是不奇怪的。
然而时至今日,你拥有一套几万块的音响器材,能算什么?和身份有什么相关?
既然如此,那么返本归元,理性些,把器材当做必不可少的道具,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有不为而后有所为,其实才是真正的一种高贵和尊严。
我常回顾,关氏之所以在今天被认为不寻常,其实并非是技术和材料上有什么秘诀,而正是这种融化在平常人生中的,观念上的坚执。
因此在08年我筹划开发一对音箱的时候,并没有也不需要什么宏图大略,我只是已经不可能再找到可用的英国古董音箱来用,我只是为自己考虑做一对可用的箱子,也让为找音箱头痛的关氏用户多一份选择。
不求胜人,只为自用。
回想起来,这种清通简要,无欲无求的开发心态,恐怕正是国人很罕见的。这也许就是KSP最根本的秘密。
正因为此,我无形中做到了在搞这对音箱时,既不求奢华也不求俭省,既不求创新也不求怀古,英国音响哲学在我心中自然生发,却不必指认具体那对名器是蓝本。
记得当年曾为人们评价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这段话深为感动:他不亢不卑,在别人面前既不必妄自尊大,又毋庸假作谦虚,是个完全泰然自若的人。
这在开发KSP时,应该是很贴切的写照。
我定下的前提不过是箱子要比较容易推,适合MA-1用,所用的单元要是现在还生产的,易购的。
具体化下来,就决定采用最经典成熟的两路分音英国书架箱模式。为了兼顾灵敏度和衔接,采用西雅士8寸纸质单元和绅士宝9500高音单元,箱体采用最质朴的方箱子,背后倒相。
在计算容积和壁板厚度时,有意斟酌,保留适度的箱声,这是在样板阶段反复试听修改过的。一个不声不响的创意是将后背板斜放,使箱体实际上成为梯形体,用这种结构手段,解决取得适度阻尼,而不需要加贴阻尼层,也进一步提高整个箱体的灵敏度,使之容易推。
最后,KSP的成功超出了预想。
现在经过一年以上的实战考验,不但匹配MA-1成为我们的经典套装解决方案,而且竟然惊喜地发现KSP是万能适配的,就是用关氏的入门推挽机K6也推得很好。另外KSP配各种晶体机也很合适,在比较大力的晶体机伺服下,可以在40-50平方的房子里震撼发挥,管风琴沉至30HZ的低频表现得很完整,完全是一对高质素中型座地音箱的水平。
以一个低调的目标出发,KSP其实不声不响地解决了中国音响圈在开发音箱上多年的几个关键困扰:
1,
英国当年的BBC经典名器是不是已经不可能在今天再现?这个神话由于英国自己厂牌不再坚持BBC路线,而国人多年来仿制的山寨版BBC箱子有形无质而几乎让人绝望,也造就了对古董BBC箱子的迷信。而今天KSP的实践,证明不是这样。
2,国人HI END音箱制作应该追求什么方向?这20年来,国人的音箱制作比之于胆机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基本上停留在解剖,仿造欧美名器,或者采购最昂贵的单元疯狂臆造奇形怪状的"HIEND极品"这两条路上,结果除了在入门HIFI市场上留下少数可以用的东西外,基本上是制作了一堆令人遗忘的笑料,以至于在稍微资深一点的玩家圈里,不要把国产音箱当回事成为普遍常识。这其实是国产音箱厂商的最大耻辱。如果发挥一些联想力,国产音箱的困局竟然有几分像中国足球;就是已经把模仿和烧钱用到极致,结果停留在四不像,愈发迷失。到了这一步,就是制度和文化要起作用的时候了。KSP貌似低调,但在这方面走出的路,意味深长。
3,创新和发烧是否必要?曾经有一句HI END圈的名言:CES展览上每年出现最多的是新的音箱品牌,但第二年消失最快的也是新的音箱品牌。音响的定价是没有规律的,没有上限的,从审美意义上也是无法争论的。那么评价一对音箱,用什么做标准?我以为,如果陷于用创新和发烧为标准,恰恰会走入歧途。这还不要说国人的品牌,洋人的东西又能留下多少?从这种意义上说,我倒觉得在搞音箱上绝对应该本色和谦逊,有多少对音响的领悟就老实做那个层次的事,倒有可能做好基本的事。尤其现在地球资源环境危机,更应该拒绝那些打着创新和发烧旗号,显然没有长久价值的垃圾,集中人力财力于踏踏实实能够传之久远的的东西。BBC音箱在这方面正是一个范例。
一个社会,最后留之久远的东西,正是有着坚实内涵的东西。一时的喧嚣炒作,商业上未可厚非,但那不是我感兴趣的。我敬重的BBC音箱,都已经有20年以上的历史了。我也曾经说过,一对音箱如果不是10年后在二手市场还值得追捧,就不值得今天掏钱买下。可喜的是,KSP并不需要许久考验,在很多朋友听来,现在新品就已经是成熟的经典声音了,这也算另一个小小的奇迹了。
诚然由于关氏的商业运作不上规模,KSP现在在外观成熟度上还未尽人意,肯定在细节上会进一步完善;但对于所有人来说,更要紧的是将KSP的道路坚持下去,使之最终成为像K6和MA-1那样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