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910111213141516 / 16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仁阳的“挥手之劳” [复制链接]

查看: 29095|回复: 156
131#

[quote]MBL1521 在 2005-12-13 11:55:16 发表的内容
97年台湾《音响论坛》出版,现在不知那里还能买得到?[upload=jpg]Upload/20051213177544239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2131784041475.jpg[/upload]
TOP
132#

刘仁阳调声技术大公开
调声基本守则一:要买对器材
Hi-End不等于Hi-Price,这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利用调整的技巧让器材实力发挥出来,在一定范围内达到极致辞表现,这就是Hi-End!不过利用一套三万元的器材努力调整,或许可以得到三十万设备的表现,但最终与三百万元器材细心整治后所得到的表现相比,仍会有一段距离。就像March小车可以跑一百五十公里时速,Benz大车也能做到,但前者已尽了全力,后者才刚开始呢。这种差距是器材的天限,无法强求,所以调声第一项守则就是:要买对器材!
什么样的器材才是「对」的?不一定是贵,例如BBCLS3/5A就是历久不衰的好喇叭,很适合刚入门的音响迷使用。多看(媒体报导、前辈玩家的搭配)、多听(听现场音乐,听不同的器材、不同的空间效果)仍是买音响的不贰法门。还要记住,买音响也需要「戒急用忍」,不要贪图便宜、崇拜名牌,更忌讳一次上街通通购足的方式。找朋友协助搭配,找有信誉的音响店推荐,都是方式之一,不过最后仍得用自已的耳朵判断。买对了器材,调整起来事半功倍;买错了器材,大罗神仙都不容易救起来。
TOP
133#

97年台湾《音响论坛》出版,现在不知那里还能买得到?

怪事,怎么传不上来照片?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134#

调声基本守则二:以真实乐器为标准
要怎么知道是不是买对了器材?问得好,只要听听看,它们播出来的声音像不像真实乐器就行了。或者我们还可以分两方面来讲,第一部分是器材本身,第二部分是调整认知。音响跟时代一样,出有流行趋势,只是没那么招摇明显罢了。在TAS的H.P.把喇叭往前拉以前,多数人听音响都是靠墙的,当然不知道音响与立体的三度空间感是怎么回事。在日本人炒作直热式三极管以前,多数人都已经忘掉了这种老掉牙的东西,所以也不知道它特殊甜美的韵味。当今音响界流行的大趋势是透明与高解析度。为了剖析更多细节,所以数位器材往高位元方向走,扩大机注重速度,喇叭则加强了高音。高音增加之后,就算低音不变,人耳的听觉平衡度仍会觉得头重脚轻,最怕的是高音多了低音又少了,偏偏许多Hi-End器材都往这个方向走,这种声音乍听非常Hi-Fi,却是不够自然真实。
第二部分的调整认知,更需要以真实乐器作标准。我们不敢讲说模拟现场演出,因为音响与真实音乐之间永远无法画上等号,音迷可以做到的,是让小提琴听起来像小提琴,法国号听起来像法国号。说得容易,要实行却是很难。小提琴除了基音以外,还有很丰富的泛音,所以需要高频响应良好的器材播起来才会生动。大部分器材都在高音域作文张,延伸有了,下面温暖的共鸣反而不见了,于是音量一大,琴弦立刻变成钢丝,或者音像变得小小一点,完全都不真实。法国号需要很丰盈的中低频辅助,才能把形体感表现出来,事实上是所有铜管乐器都需要很好的中频支撑,才能嘹亮又不刺耳,光辉又有光泽。简单的说,我们认为许多新的器材都有过度强调高音的倾向,调整音响,也可以说是整治高音的技巧。
TOP
135#

MBL1521 兄:你那对音箱很有特典,能不能介绍一下.
TOP
136#

雪天 在 2005-12-13 16:26:23 发表的内容
MBL1521 兄:你那对音箱很有特典,能不能介绍一下.

你可以参见本论坛我另一个贴的第7页: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titleid=83923&ftdate=20050923&nTypeId=10
最后编辑MBL1521
TOP
137#

庄兄,明后天发线,看看能否在老刘调整好的系统上再上一个台阶。
TOP
138#

MBL1521兄,您的那本《刘仁阳谈唱片》在哪买的?如何?能否贴一页看看?几米?
TOP
139#

我爱世霸 在 2005-12-14 11:29:45 发表的内容
MBL1521兄,您的那本《刘仁阳谈唱片》在哪买的?如何?能否贴一页看看?几米?

广州金海印二楼,李源和南方阿明都有,一口价每本55元,上下两册110元。[upload=jpg]Upload/200512141442334132.jpg[/upload]
TOP
140#

调声基本守则三:小心见树不见林
那么低音就不需要调整啰?当然不是,音域平衡,是让声音好听的主要条件。记得刘总编曾介绍过「频宽等式」理论,有人认为把人耳听觉上下限相乘:20×20000=400000,就得到舒适的音域平衡。例如一对喇叭的低音只能到40Hz,那么高音到10KHz就够了;低音只能到80Hz,高音甚至有5KHz就可以了,汽车音响就是很好的例子。换句话说,越往高音域发展,也需要有越丰富的低频相称,听起来才会悦耳;如果低音域贫弱,宁可让高音暗一点,听起来反而更舒服。针对全世界著名好声音乐厅所作研究显示,它们的频率响应分布相当类似;从65Hz-125Hz频段的比值是1,而125Hz以上直到5KHz的比值是1.25。如果以曲线图表示,低音域与高音域是缓降下滑的,广大的中音域是平顺的。这么说来,频率响应成一条直线的器材并不一定好听。
我们不要太多的高音,当然也不要太多的低音,平衡点的取舍除了牵涉个人口味外,还是要以真实乐器为标准。例如不能一味增加低频,让大提琴在舞台上像一棵树般的厐大,让男高音像河马一样开口。过多的低频除了房间无法消化容纳,造成驻波干扰,速度变慢,音色混浊之外,人听久了也不舒服。目前环绕声系统过度强调100Hz左右的重低音,经常一部动作片看下来,肚子跟脑袋瓜都像挨了几拳似的,自找罪受!如果受器材与空间限制,无法在高低音延伸得到突破,那么宁可将中频弄得平顺自然,一样会很好听,BBCLS3/5A又是一个好例子。
调声基本守则四:切莫一成不变
调声之道,存乎一心,只要基本原则掌握到了,戏法人人会变。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刘仁阳顾问个人使用的方式,你可以参考实验,可以比照办理,但不要以为只有一条路行得通,否则又会掉进死胡同里。你的空间跟他不一样大吧?你用的器材也不相同吧?所以不能刘先生用十个箱了吸收低频,你也跟着用十个,很多东西都必须实际情况改变。除了刘顾问传授的经验之外,你也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你也可以吸收别人的长处,只要调音的方向是正确的,就算自创门派也是可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追求好声音需要有的冒险勇气。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