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南管/南音, 中国真正的古典音乐之一 [复制链接]

查看: 4064|回复: 31
21#

是的, 说那么多真还不如听一会儿, 百闻不如一见的成语得改写了. 听听那第一首"登鸛鹊楼", 还可听到动人的箫声, 这是传统的洞箫. 洞箫音色就是特别, 就好像山水画, 轻轻一勾勒,意境就出来了.

这张专辑对传统南管的编制有一点更改, 每段后头有齐唱段落, 平常南管很少这么多人一起唱的,可能想更符合现代人胃口吧. 另外, 还听到有一首最后竟然有多重声部, 这算很大胆的尝试.
TOP
22#

二、南音与梨园戏交融发展
  为什么南音古乐能世代相传,久唱不衰,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在历史进程中除了不断吸收兄弟乐种的声腔来丰富自己外,其决定因素是长期与梨园戏交融发展。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汴京(今开封)沦陷,北宋覆亡而迁都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往泉州。遗臣、遗民们纷纷南移,一时泉州成为南宋的陪都。这时泉州港处于兴盛时期,有“东方第一大港”之美誉。由于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文化的繁荣。以南音为基础,以带浓重的中州洛下正音的泉南腔为唱词吐音,并加以故事化了的梨园戏,此时应运而生。应该指出,它与宋室南迁而带来的宫廷文化如家庭班(又称家班戏)不能说没有关系。

  梨园戏以南音为母体音乐,以南音“曲”为主要唱腔,在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部分民歌以及其他戏曲声腔,诸如弋阳腔、昆山腔、青阳腔、潮调来丰富自己,而形成“上路”、“下南”、“小梨园”流派。南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宫廷走向民间,又从民间搬上舞台而形成一种个性独特,雅俗共赏的传统音乐。南音古朴、典雅、舒缓、低回的音调却最适合配以哀怨、忧伤、抒情、思念,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间故事,因而,极富感染力,与民众心灵相通,深受人们的青睐,有雄厚、坚实的群众基础。《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就有《陈三五娘》等梨园戏的痕迹。它不仅记有南音的滚门曲牌,同时还标有唱词及南音工×谱的撩拍记号,这说明南音与梨园戏的密切关系由来已久。

  梨园戏的产生不仅丰富了南音的“指”与“曲”内容,同时通过演出实践而对南音的撩拍、乐器、定音等方面作了发展。撩拍方面由原来二分音符为一撩而紧缩为四分音符为一撩;乐器方面则由品箫代替洞箫;定音方面也由“以工为商”为标准音的洞管定音法,一改为“以×代工”的品管定音法。由于南音与梨园戏在历史长河中互为渗透吸收,互为交融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从某方面而言,梨园戏对南音所作的改革更贴近现实生活,群众也更乐意接受,这无疑起到完善南音和充实南音的作用,让南音艺术更具生命力。

  不仅如此,闽南的其他地方戏曲,诸如提线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甚至芗剧(歌仔戏),它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从南音中吸收养分来丰富自己,如歌仔戏最富特色的大广弦,不就是从南音二弦演化而来的吗?同样,闽南诸剧种在面向民众的演出过程中又不断地丰富了南音,实践了南音,让南音更贴近群众、更深入人心,而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TOP
23#

上次在某杂志上看到南音在申请世遗,不知结果如何?
TOP
24#

耳目一新啊!如春风拂脸,清丽沁人心脾。所有华丽的词藻皆难以形容她优美的妙音韵律,只有亲自聆听到才能得到美的切身体会。在此引用该网页的一段话:王心心说:“南管是我的摇篮曲”。这位当代最重要的南管音乐家一语道尽了她与南管深厚的因缘。
她的南管演出,有种莫名的魅力,彷佛时空静止在那悠远的年代,世界媒体报导她是最具有东方古典美的演唱家。
她致力于南管音乐的教育,并成立「心心南管乐坊」来培养更多的南管听众;这次她以南管吟唱唐诗,再现唐人声腔音韵,并开启了欣赏南管音乐的大门。
TOP
25#

[upload=jpg]Upload/2005113015273943996.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3015275690661.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113015281138948.jpg[/upload]

上来一些台湾汉唐乐府南管演出的照片, 他们的服装找叶锦添设计(卧虎藏龙, 橘子红了) , 除去旧有的土气, 把民乐/国乐重新包装, 使之历久弥新.
TOP
26#

三、南音社团与南音艺人
  自唐以来,泉州海外交通就非常发达,移民现象十分普遍。然而,就像历史上中原人移居泉州一样,移民到海外的泉州等一带的闽南人,也必然会带去华夏音乐之珍品———南音。南音那深情、悠久的旋律与具有清商乐的“古士君子之遗风”最能勾起海外赤子的思乡之情,他们在异国他乡以曲会友,不分贫富贵贱地在一起共同切磋南音技艺。他们还十分赞赏与尊重技高一筹的南音人,特别是设管传艺的南音先生。历史上曾记载过被誉为“泉州南音状元”的陈武定(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1937年去世),37岁那年受聘束装渡菲,设馆传艺而受到旅菲侨胞热情接待的情况。

  生活宽裕的侨胞们慷慨解囊支付南音先生的薪酬,生活拮据的侨胞不但不受歧视,而且同样能得到学习南音技艺的机会。因此,海外南音社团特多,而且组织严密,活动频繁,可说凡有操闽南语的海外居住地,特别是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台地区便有南音社团组织。如成立于1820年的菲律宾长和郎君社与成立于1935年的国风郎君社,他们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为中华民族的音乐瑰宝能在海外侨居地发扬光大;为促进中菲文化交流与增进友谊作了积极的贡献。他们还不断地从南音发祥地泉州等地引进南音艺人赴菲传薪,培养新秀,使之后继有人。

  成立于1941年的新加坡湘灵音乐社的丁马成先生,他于1983年率领该社参加第37届英格兰世界民族歌乐比赛,一举夺得民歌独唱第三名及器乐合奏第四名的优异成绩,为南音在国际乐坛中首次争得了荣誉。该社又于2000年与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合作,编印了《南音名曲》一书,并赞助吴世忠、李文胜合作研制南音工×谱直译五线谱的电脑软件的科研项目。他们还于1977年首倡“东南亚南乐联谊会”,其宗旨是“宏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进行南音艺术交流、增进友谊”。海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南音社团还经常组团到各地进行演出与学术交流活动。他们还精心编撰整理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南音指谱以及创作贴近时代生活的新南音。有的还作了用钢琴为南曲伴奏的艺术尝试,为南音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努力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泉州是台湾的主要祖籍地,明代郑成功(泉州南安石井人)率部俘获台湾的士兵,则多为泉州一带的闽南人,他们也一定像历史上王审治当年率兵入闽所带来的中原音乐文化一样把泉州南音带到宝岛台湾的,故台湾的南音早已有之,而且社团众多,十分活跃。台南市南声社于1982年应法国文化部社会科学院邀请,在巴黎里昂剧场演出。法国国家广播电台从当晚10时至次日凌晨6时实况转播,被誉为是“欧洲音乐史上最长的一次音乐会”。法国《世界报》以《中国之夜———南管乐曲的丰盛》发表文章予以高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笔者到惠安崇武采风时听说,半个世纪前,该镇数以百计的渔民,因故回不了家而定居台湾鹿港。由于久别家乡而在同乡会所里造出一座位于崇武海滩畔、城墙边的关帝庙模型。老乡们经常聚在于此,边观赏关帝庙模型,边唱奏心爱的乡音———南音,以表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诸如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说起泉州的南音组织,那就更多了。据记载,最早当属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晋江深沪御宾南音社了。早期泉州市区的南音组织有“筠竹轩”、“灵裳阁”、“升平奏”、“回风阁”及“回风阁俱乐部”等。泉州周边各县市、各乡镇亦几乎都有南音社团组织。特别是在比较富裕的乡镇,南音社团活动则尤为活跃,被誉为“南音穴”的浮桥镇就是其中一例。这个富庶的小镇,人文景观极为丰富,笱江月色让人流连忘返,也孕育不乏南音人。夜晚,人们经常聚在桥头边的榕树下听老人们讲李九我的故事或接官亭的传说,远处还不断传来丝丝的弦管声。夜深,当人们返家路过下洲巷、祠堂口、和光宫,南音依然阵阵,清音雅乐不绝于耳。那时浮桥南音之盛,可见一斑。据浮桥下洲村84岁高龄的老艺人蔡百合介绍,早在60年前,就有许多资深的南音艺人在浮桥开馆设阁,收徒传艺,那时浮桥的“临江阁”在新门外一带名噪一时。当时,“延陵吴”13乡为“割香”庆典而举办的南音大会唱可说是盛况空前,那几天人们兴高采烈,到处张灯结彩、高搭锦棚,先由来自泉州城里及厦门等名社团登台献艺,然后13乡社团才一一登台演唱。“临江阁”出色的演唱让其他名社馆阁刮目相看。

  解放后,南音事业蓬勃发展。南音社团不仅有业余的组织,还有专业的组织。如1960年由视南音为无价之宝的王今生市长一手创建的泉州南音乐团,40多年来,不仅培养造就了一批南音专业人员在各地区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在各种赛事及访问交流活动为泉州争了不少荣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常年活跃在街头巷尾的众多业余南音社团,与群众的接触最为直接,也最受群众的欢迎,他们为泉州南音的普及与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泉州市南音爱好者、华侨、华人也不时给他们以各方面的支持与经济赞助,为弘扬泉州南音事业而作了可贵的贡献。

  三五成群,家庭式的南音演唱在泉州最为常见,可说比比皆是。以曲会友、以声传情是弦友们日常生活中的最佳选择。主人们对待来者,不管初交或深交,都会奉茶施粥,若遇知音还会备办酒席招待。南音的艺术魅力让他们相处得十分融洽和谐。
TOP
27#

http://www.musictea.com/music/cd4936.htm?t=%BE%B2%D2%B9%CB%BC-%CD%F5%D0%C4%D0%C4

这是前面提过的王心心静夜思的唱片试听. 虽然很难下载,但可到该网页后点击右方real player按钮直接在网上听听, 我听了一下,效果还可以, 一听心就静下来了.
TOP
28#

继续考古.

泉州南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积淀丰厚。它是以中原音乐文化为主轴并与外来多种文化及古闽越文化,当地民歌兼容并蓄、交融发展的产物。它与西安城隍庙鼓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山西五台山青黄庙音乐并称为我国四大古乐体系。它又与江南丝竹,广东粤曲同属为我国最主要的民间音乐。
  1984年在泉州举行的南音研讨会及1985年于泉州召开的中国南音学会首届年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撰写精彩文章,从史学、乐学、律学、音韵学、语言学、宗教学、社会学等多角度地对南音的历史价值、考古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研究价值予以评价。原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南音学会会长赵讽称它是:“一部活的音乐史。”原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黄翔鹏赞它是:“华夏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泉籍著名作家白刃则介绍说,美国华盛顿大学民族音乐学院,搜集世界各洲的民族音乐,加以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国的音乐是全世界最古老的音乐,而中国音乐之中,则以南音为最古。”

  让人欣慰的是,南音在“指”、“谱”、“曲”及古乐器、古工×谱、古唱奏法等方面,至今依然保存得十分完好,并流播广远、深受人们喜爱而为世人所瞩目。这种民族瑰宝之所以能在泉州一带生息、繁衍、发展,其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南音从中原走来

  我国黄河流域的中原古乐的许多遗响与南音有相似之处,如先奏的五音之乐、音阶与宫调理论;宫角绕商等多重角的旋法特点;汉代的谱式记号及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之演唱演奏形式;魏晋时期的工×谱与清商乐之古清商音阶;清商三调、相和五调等等均能在南音之中找其踪影。(拙挫文:《南音标准音诸问题》对以上现象已作了详细诠释,此文故之)难怪《泉州府志》载有明万历年间的晋江寒儒苏浚作诗云:“满径苍苍烟雨突,长空浪卷晓云沈。江头不断清商曲,留得春风与客心。”苏浚是位南音爱好者,他所指的清商曲若不是南音又能是什么呢?因此,古时泉州南音很可能也有清商曲之称谓。

  中原古乐之所以存活于泉州南音之中,这与历史上的几次大移民现象不无关系。永嘉之乱(公元304-309年),晋人衣冠南渡。宋太平寰宇记:“东晋南渡,衣冠士族,多萃其地,以求安堵,固立晋安郡,景云二年改泉州。”泉州考古学家们还不断发现晋江流域一带有大量晋人墓地,特别几年前,于丰州茂霞村发现晋代一墓葬,存有“部曲印”之陪葬品,这更是这一史实的重要见证。然而,南迁的晋人为了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记住这一史实,同时表以对晋国故土的思念而把原命名为南安江的河流易名为晋江。东晋亡后,南朝统治的一百多年历史,南迁在江左一带的晋人,依然觉得江左不比南方太平、安定,因此又小批量地陆续由浙江入闽北、转闽东,而最后又在这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偏安东南一隅,依山傍水,犹如世外桃源的晋江流域一带沿江而居。

  唐僖宗光启年间(公元885-887年)自河南陇亩起义的王潮、王审治兄弟入闽,据有闽中五州,立为闽王,建立闽国。这次移民时间短而大批量。其侄王延彬在南安设置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族如黄滔等纷纷迁地而南,一时泉州成为“海滨邹鲁”。此时的泉州经济和文化已相当发达,已是“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了。中原人的南渡,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同时也必然带来中原优秀的音乐文化,这对当时泉州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宋元泉州的鼎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TOP
29#

关注该帖,心动南音。楼兄能传上一曲南音,以飨耳福,谢谢。
TOP
30#

支持,再一次顶起来![upload=jpg]Upload/2005121234375034.jpg[/upload]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