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巴赫的平均律 [复制链接]

查看: 16101|回复: 81
1#
记得有一次从海南回家的途中,飞机一侧的发动机空中停转,机上人们的恐慌可想而知,我却异常镇静,我不是个很珍惜生命的人当然也就不怕死。当时心中唯一掠过的念头就是觉得没有了生命就意味着再也听不到巴赫的平均律了。仅此而已。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的回答是,是为了快感,快乐的感受和感觉。我感受过的最强烈的快乐感觉,一是来自异性间的交往,二是来自音乐的摇荡。前者带给我的多半是短暂而善变的,而后者往往是持久和恒定的。巴赫的这48首前奏曲和赋格就是这样的音乐。我搞不懂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惊叹它们的艰深难懂,我几乎是一听锺情,很难想象会有人不被它们迷住,也许是我们现代人太复杂了,喜欢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我只能这么解释了。我很少谈巴赫,不敢谈。我喜欢谈肖邦,因为那接近我的本我和自我,而巴赫,可能是我的超我吧(哈哈,不知道怎么说,只能借用我的专业术语了)。多年来,总喜欢在早餐的时间听巴赫的平均律,那种温柔抚慰的声音和人间闲适寂寞相交融的乐趣会让我一天都感到轻飘飘的。晚上也喜欢用巴赫的平均律来终结一天。我喜欢把所有的灯光都关上再听巴赫,只有CD舱的显示灯亮的寂寞。琴声响起的瞬间,一生中所有的回忆和梦魇都会凝固,所有的东西,包括我自己的存在都会变成一种背景,临时隔绝外面那个烟火喧哗的世界,音乐才是唯一的主角。在低低的吟咏中,似乎有一种温暖的东西会降临下来。它融化在弥漫的夜色之中。让我的心境变的平静和平和。我是钢琴迷,自以为懂得钢琴世界的压抑和苍凉。但巴赫的平静有时候会让我受不了,比如第一首,看谱子时会觉得单调无比,但听来听去终会听出巴赫真挚而孤独的悲情。每当我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时侯,我都会听巴赫的音乐,让自己更快乐或更不快乐。音乐中的一切,在平均律中都有了。
我的平均律唱片不多,最初听平均律是从希夫开始的,清澄的录音确实让人满意,但希夫太冷静了,仿佛弹的不是钢琴而是古钢琴,冷飕飕的,真有一点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古尔达堪称钢琴大师中的异数,他在飞利浦留下的这4张平均律唱片肯定是他一生中创造的奇迹之一,是充满灵感的演绎,尽管有时候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多。正象一位知己在给我的短信中说的:缺点多的人优点才会多。既然说到平均律,古尔德是无论如何躲不过去的,说实话,我可能至今还没有听懂他的演绎。他对巴赫的解读是剔骨见髓的,几乎把所有肉质的东西都抽离了,留下的只是线条和一个几何一样的巨大空间。这是古尔德的巴赫,而不是我的巴赫。哈哈,我现在还不想离开这个星球,我还是更喜欢在俗尘中打滚。里赫特的平均律是我最后听的,也是目前最喜欢的。对了,我喜欢的是里赫特的普罗艺术版(JVC版)而非更有名的RCA版。这是大师在因斯布鲁克的现场广播录音。里赫特把巴赫当成了一个人而不是神,他的的演奏富有情感。加重了效果,构成了明显的起伏线。有一种极富魅力的推进性,这种渐渐的推进会把每一个音符以最小的直径渗入你的心田,就像真正的武林高手,是以一股内力伤人于无形。面对这样的音乐我只能选择闭嘴。
[upload=jpg]Upload/2005111814331879541.jpg[/upload]
最后编辑chopin
分享 转发
TOP
2#

Edwin Fisher 的,太好听了!
第一串音符出来,就让人激动不已!
最后编辑dinu
TOP
3#

肖邦兄的好文温暖我心.
最近正重温图蕾克的平均率,从丝丝杂音中一层层剥出来的灿烂,同样温暖我心.
TOP
4#

bwv1041 在 2005-11-18 20:08:14 发表的内容
图雷克,怎么没人喜欢?
还有吉尔伯特。
听见巴赫我就晕了,见了就收,平均律都有好几套了。


都收了谁的?
我也收了一点,但是还有几张没见到。
兰多夫斯卡、季雪金,寻找中。我一般很懒得用时间找唱片的,平均律除外。
TOP
5#

只听过普罗这一版,没有比较,不过说不上喜欢。主要是对这类冗长的作品没感觉,就觉得闷。
也许以后会喜欢?……也许没有以后了。一个四十来岁的人如果不喜欢,我不太指望在60岁那年出现奇迹。
不过也还是会听它。在上网的时候。选过若干种做背景音乐,发现它是最不吵的。也许它的魅力已被我在潜意识中领悟?
TOP
6#

说起来有点暴殄天物,我听平均率最频繁的的一段时间是在写毕业论文那段时间。往CD-ROM里一塞,往往复复播了好几轮,边写边听。不亦乐乎?苦中作乐?记不太清了:)
费思的是,现在对着音响正襟危坐听时,遍地找寻那时的感触与心境,逝者如斯,已然踪迹全无啦,正如自己的年华一般。
TOP
7#

Gould的是我第一套平均率。一拿上来听当然很入耳。后来又听了S.Richter和Schiff的,再回头看Gould,发觉他的并不是我想要的。至今,平均率也是Gould的Bach中我唯独不喜欢的。
感觉Richter在RCA那版的音色有些蒙,还有些下盘不稳的意思;演奏上倒算可以接受,总体不是太满意。他在JVC的录音没听过,看来有机会还是要听听。
Schiff的情况在我这就和Gould正好相反了。初听感觉平平,就那样,只是录音很好。后来不对了,发觉每次要找平均率都先想到了他,结果自然听他的次数最多了。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最喜欢的钢琴版本就是Schiff了。
后来和一些朋友谈起,居然发现他们也和我感觉一样,有人还提到他老师的钢琴课上,讲到平均率版本,总说听到最后还是Schiff啊。
当然Schiff这版是争议很大的,似乎优缺点显著。看过不少评论,不喜欢的,说他轻浮肤浅,缺乏深意;喜欢的,说他流畅清新,简洁自然。
我当然是偏向他的“优点”了,他的弹奏就是规整端正,而又平浮安宁,流于自然,没有烟火气,确如一些评价所说“像在复习教科书”。而且他惯用的Bosendorfer琴的音色,也的确符合他的风格。他似乎简化了Bach音乐中的一些深奥的东西,但迎合了像我这样的一般现代人的情趣。不过我也有些奇怪,Schiff除了Bach外的一些曲子我倒觉得可以适用关于他缺点的普遍评价。
还听了E.Fischer的,比较艰苦,最终半途而废。手头还有Tureck1950年代在DG录的,至今没有抽出时间认真听,听说是个很好的演绎。
  
既然钢琴版本里还没寻得“十全十美”的,倒不如去听听大键琴版本的。不知不觉我听的键琴也不比钢琴版少了。首推Gilbert的。真正的演录俱佳,音色华丽,光鲜欲滴。套用一句发烧俗话:拼死以求:)
Landowska版这种重型经典,真的要以忠于自我的态度评价起来,往往是桩吃力不讨好的事,这里索性不谈了吧。
后来又草草听了Leonhardt和DG大禾花里Kirkpatrick的,都感觉一般般,可能要慢慢来了。
最后编辑netwilliam
TOP
8#

mahler2004a 在 2005-11-19 0:53:09 发表的内容
李赫特在RCA的录音,"贝多芬式"只是他表现出来的一面,这一面在第一卷表现得特别明显,会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但是到第二卷,李赫特宁静的与宽松的处理方式明显增多,音色也变得透明起来,十分耐听,有个性,同样也有艺术性.


你听得很仔细。的确,RCA版中,第一卷和第二卷的演绎取向差异很大。第二卷里和后来在因斯布鲁克的广播录音很接近,一样很精彩。
我见过有人将此两版比较之后,推荐RCA的。真搞不懂,此人真的听了没有?
TOP
9#

感觉李赫特弹出来的是贝多芬式的巴赫,楼主不知道去过欧洲没有,在教堂里的感觉让我对李赫特太过肉感的平均律很不以为然,反而众评很“离经叛道”的古尔德在我听来就是教堂里的神圣之声。。。
TOP
10#

李赫特在RCA的录音,"贝多芬式"只是他表现出来的一面,这一面在第一卷表现得特别明显,会让人有些无所适从.但是到第二卷,李赫特宁静的与宽松的处理方式明显增多,音色也变得透明起来,十分耐听,有个性,同样也有艺术性.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