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开心你能够认真而细心地写出自己的观点,谢谢你对这种方式的认同和参与。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我不反对你的观点,但我希望站在一个反方的角度和你一起深入聊一下,所以我写了这么一大段话,假如你最初的内容是对这个唱片大加赞赏,那么我就会写一大段指出这个唱片缺陷的文字来,与你的观点对立,其实这不是较劲,而是借矛盾的方式来刺激对话,从而在双互的摩擦中吸纳一些自己欠缺的思想。
不过我对你的表达还是存在有不满足的地方,比如你写了很多字,但其实关键的评价还是一句不带具体分析的概括性结论:“加班赶工,潦草完事”。但没问题,我还是会非常感谢你的对话。
最后回答你的一个问题,也同时回答hifi-119——《雅鲁藏布江》没有使用西藏的音乐素材,无论是埙独奏部分的旋律还是人声吟唱的旋律部分,你举了李娜的《青藏高原》作为例子,这很好,但你不妨做一个尝试,你只听《雅鲁藏布江》埙的部分和《青藏高原》对照,你会发现他们的旋律是不同地域的本质,为什么我会只挑选埙的部分来做对照呢?因为,《雅鲁藏布江》的演唱方式和《青藏高原》的演唱方式是一模一样的,区别只在于两个歌手的音色和谁更成熟而已。但这是演唱的方式的相同,不是旋律风格或结构的相同,这点尽管不容易区分,但的确是不同。那到底《雅鲁藏布江》的旋律到底是什么风格。我想,如果我的知识结构没有出现偏差,那么《雅鲁藏布江》的整个旋律风格应该是——蒙古长调!
但我毕竟不是做地方音乐研究的专业人士,我对所有音乐的认识仅限于源自大量的聆听罢了,因此我这样说了之后,自己也会不免心虚,不敢保证自己的判断正确,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获得专业人士的确认,如果E版主能够代我们向雨林求证,那么我会非常感激。无论我的说法对或错,这个确认都是对我的进步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PS:“有种不成文的习惯”我先保留你的观点,在这里深入讨论,便完全超出了讨论音乐的范围,我们另外找机会详细聊一下。
真的非常感谢用认真的态度来对待我的胡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