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3435363738394041» / 6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HIFI168的版主终于都全部倒下了! [复制链接]

查看: 82113|回复: 687
371#

LP最大的缺点就是有噪音,当年CD主要是靠这一点取代LP的,现在的二手LP哪张没点噪音哪,有个二手LP片商说,看LP烧友是否资深就看他能不能听炒豆
TOP
372#

llp 在 2005-10-8 20:36:35 发表的内容
朋友:你几年代出生,你吃过2至3拾年前农家猪肉没?煲完汤的猪肉味道,又香又滑-------隹肴LP。
现在工厂冻猪肉,又未味又鞋,还有激素药物------雪藏猪肉CD。


我不主张用不太相关的事物和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描述来比喻这次我们要讨论的话题。

假如按照新鲜和冷冻猪肉比喻,那么我们同理立刻可得出:所有老艺术家的演绎和录音都是又乏味又粗糙,只有年幼的艺术家的演绎和录音才又鲜又滑,对吧?
TOP
373#

开心果 在 2005-10-8 23:08:37 发表的内容
开心果 在 2005-10-8 21:35:37 发表的内容
felixcat兄,请教个问题,您说的“采样量化误差”,是指采样误差和量化误差,还是指什么。

felixcat 在 2005-10-8 22:43:48 发表的内容

采样的目的是为了量化被采样的标本,所以指量化误差。


felixcat兄,我觉得您对一些问题没有完全理解透。

其一,CD数码格式的误差有两种,一种是因抽样后再还原时产生的误差,注意这里讲的还原是指100%还原抽样值(没有量化前的值)。这种误差随取样频率的升高而降低。
另一种就是量化误差,量化误差与取样频率是无关,仅与量化的比特数有关。

其二,所以说“采用更高的采样频率就是为了进一步减少采样量化误差”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量化误差与取样频率是无关,仅与量化的比特数有关。


Sorry,这里我有个笔误。应该是“采用更高的采样频率就是为了进一步减少采样误差”。采样频率提高可以拓宽可采集的信号的频宽;量化比率的提高可以减少量化误差。
TOP
374#

harvey 在 2005-10-9 10:24:31 发表的内容
Raxel老兄一连发了三棍,颇难招架,看来Raxel老兄非常推崇Steve Hoffman这位专业混音大师,每次都会请他到来现场说法。
1.    我从来没有说过录音/混音制作过程中混音大师不会做任何手脚,反之,他们确实做了不少手脚,否则也成不了「天碟」!
2.    「SH说的混音步骤,不是录音步骤」,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自取麻烦去混音?
3.    「CD上面的确有大量的高频提升」,事实上LP的RIAA处理过程中也有大量的高频提升,压缩的问题仅在低频部份。
4.    「不论是LP还是CD,95%-98%以上的音质都是不符合发烧友要求」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普遍化、人人都可以享受到的罐头音乐嘛!
5.    「大部分录音/混音师的确不知道怎么干好本行」请问阁下所指的是那些录音/混音师?我看他们已经认为自己的产品非常好了,不是很畅销吗?
6.    「平时说的音质好的专辑是所有所以音乐CD/LP发行汪洋大海中极小的一部分」这些产品我却同意不谈也罢,它们都只是追求音响性的发烧友所追逐的。


1.不是我喜欢引用SH的话,而是那些大师你能够接触的机会不多,而像SH那样,你提问题,他愿意详细回答的机会更少.你同意吗?JWang不也特别喜欢引用某些大师的话,包括上面的TJ,只不过我找出了他引用的话不准确而已.
2.老先生资料这么多,知识这么丰富,怎么这些常识问题反而有疑问呢.不论录音多好,都要经过混音这个步骤.多轨录音,不downmix到双声道,怎么制作LP或者CD呢?
3.因为数码技术的出现,这方面变得容易许多,所以会被不好的混音师滥用.
5.你同意4,不同意5?有趣.
TOP
375#

Raxel 在 2005-10-9 11:11:30 发表的内容
LP方在证明观点的时候,可以引用专家的话,可以指出Jitter问题,而我回复的时候,这个不行,那个不能,为什么呢?

因为你没玩过,因为你是残疾烧友,你是病人,是你看大夫,不是大夫看你,晓得伐?
TOP
376#

前面还有几位其他网友听了LP没感觉,老先生是否一起审查一下他们是否真的听过啊?
TOP
377#

下乡种树 在 2005-10-9 11:21:54 发表的内容
Raxel 在 2005-10-9 11:11:30 发表的内容
LP方在证明观点的时候,可以引用专家的话,可以指出Jitter问题,而我回复的时候,这个不行,那个不能,为什么呢?

因为你没玩过,因为你是残疾烧友,你是病人,是你看大夫,不是大夫看你,晓得伐?


人家指出LP的不足就是有病吗?是不是玩LP都是偏执啊.不玩Lp就是残疾发烧友吗?那不玩开盘机的算不算残疾发烧友?
这种心理既偏执又残疾,看来真要去看大夫了.侬晓得伐?
最后编辑54888
TOP
378#

JWang 在 2005-10-9 11:56:35 发表的内容
〉你喜欢用举例的方式来讨论问题,

不是我喜欢,而是抽象点,你答非所问。


举例,不是抽象点.你搞反了吧.


〉如果说绝对数量,当然LP版本好的会多一些,毕竟LP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CD才20多年,

好!总算露了底,你也讲LP好的版本多了。LP年份长,故好版本多这个讲法根本没道理。95%以上的LP已转为CD,这些CD是不是可以在音质上超越LP?我看不可以。


LP版本好的多,是因为LP软件的历史优势,他们是在母带刚刚录制完成的时候制作完成的.一个厨师用新鲜的蔬菜,一个厨师用放了很长时间的蔬菜,如果前者的做出的味道好,说明是前者手艺好吗?现在经典专辑转制的CD,都是在母带存放了几十年,音质受损的情况下制作的.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模拟记录技术不是一种有利于音乐保存的方式.请你回答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许多玩家还追头版LP呢?请不要回避这个问题.


〉是否我举出5个反例,就说明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好,举几个给我看看。


说好规则啊.你们这方不是喜欢任意修改规则的吗.你们可以引用别人的话,我不可以,你们可以使用科学依据,我不可以.不公平的比试,有什么实际意义的.
TOP
379#

harvey 在 2005-10-9 15:41:31 发表的内容
你的第二点,就有点那个了。我曾参观了东莞展示的喊价YMB100万元的Clearaudio Statement唱盘,他们也不敢如你所想的:「第一时间公布这个好消息的」,尽管他们真的这样做到了!


100万人民币的LP自然不会差.但如果制作室,例如雨果的易有伍可以把他工作站里面的音频文件直接拷贝给你,回放出来的效果恐怕要比这100万人民币的设备回放LP的效果更好.其实目前数码软件还受到发行公司版权保护的限制.他们能够提供非常高的音质,但他们是否愿意这么做.看看DAT在市场上的命运.是它的技术不好吗?
TOP
380#

petershao 在 2005-10-9 15:54:22 发表的内容
JWang 在 2005-10-8 22:36:20 发表的内容
好了,别磨嘴皮子了!讲来讲去,最后还是这么几句。想得的通,很好。想不通的,自己拍拍脑袋再多想想。实在想不通,也没关系。如果CD可以把你带入音乐的天堂,我大力主张你继续听CD。

至于从玩音响的角度来讲,你如何认为LP和CD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没有玩过LP的朋友,你是一个残疾的发烧友。


我以前玩过,现在不玩了,算不算残疾的发烧友?


玩过开盘机吗?
如果没有,那按他的理论延伸,你现在是,以前同样也是残疾发烧友。最多是程度不同,可本质还是残疾发烧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