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59172116697442.jpg[/upload]
贝多芬:第7交响曲 、第8交响曲、《艾格蒙特》三首选曲
维也纳爱乐乐团/魏恩加德纳
录音时间、地点:
1936年2月,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
1938年10月伦敦修道院大道EMI录音室
唱片号:NAXOS HISTORICAL 8.110862
拿索斯公司继续重新发行由魏恩加德纳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集。事实上,这位指挥家是首位完整录制全部九首交响曲的指挥。由于我对他指挥的第一、二交响曲印象深刻,因此很希望能够了解他会如何去指挥两部贝多芬成熟期的作品。伊安?朱里亚在其评注中指出,这里的两个录音都是魏恩加德纳对交响曲的第3次录音。前两次录音分别是在1923年和1927年,并且都是和英国乐团合作的。
对于《第7交响曲》,他指挥得很好。在第一乐章,很明显指挥家对于韵律有着很强的把握。有时候,我听到的版本中那种跳动的音符会变得松弛,从而显得拖泥带水,但是在这里却没有发生。虽然在韵律的处理上也并非十分完美,如同伊安?朱里亚所写的那样,韵律“从没有过度沉迷其中”。然而我还得说,对于这个演绎,的确没有1976年克莱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充满活力。我对魏恩加德纳充满了尊敬,因此用了我认为最优秀和灿烂的版本与他指挥的作品相比较。对于慢板的处理,魏恩加德纳处理得很庄严和克制,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有趣的是,整个作品的处理他并没有采取同样的步调。他以缓慢的速度开始,在长笛和低音管共同演奏的那一段(从4分38秒开始的第5轨)开始加快了速度,而后速度又更快了些,直至在大约6分28秒时恢复到原有的速度。谐谑曲并没有反复,演奏有力,但是并不像克莱伯那样有着惊人的动力。并且,我发现对三重奏的处理得相当慢,显得不是很理想。在这个速度下,音乐显得有些拖拉。有趣的是,魏恩加德纳和克莱伯对于第三乐章的处理时间基本相似,但是后者并没有省略音乐的反复,并且在三重奏上也不缓慢。
我同意伊安·朱里亚的看法,在终乐章的处理上,魏恩加德纳并不仅仅依赖速度来获得效果的做法非常恰当。音乐处理得很平衡,而内在的紧密感逐步发展,令人印象深刻。非常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录音条件下,号角并不像它们应该演奏得那样嘹亮。然而,我并没有发现魏恩加德纳把这个乐章处理得如同克莱伯那样富于狂欢的情绪(谁还能做到?),也许是因为克莱伯的速度明显比魏恩加德纳来得快。我作的另外一个比较是与1935年托斯卡尼尼与BBC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以BBC传奇系列发行),我发现这位意大利的大师在乐曲中始终传递着一种兴奋的情绪,并且……在终乐章中,号角有着更多的细节。当然,这个魏恩加德纳的演绎也是一个优秀,明晰并且力度控制得体的版本,维也纳爱乐乐团配合得也相当不错。
《第8交响曲》的录音也很成功。第一乐章活泼而令人兴奋;同样,也没有呈示部的反复。在乐曲的结束那种机灵的变化显得十分优雅。维也纳爱乐乐团把愉悦的第二乐章演奏得优雅而明快。在第三乐章,虽然保留了其他的反复,但第2次反复被省略了。终乐章并没有莽撞的速度,而是选择了恰当的方式进行了处理。总的来说,这是贝多芬作品的一个优秀、清晰并且动人的演绎,我非常喜欢。
作为唱片的补充,拿索斯公司加入了《艾格蒙特》中的三首曲子。序曲力度十足,比起最近我品评的1957年克伦贝勒的版本显得更加“传统”一些,因此听众也许会更喜欢这个版本。除了熟悉的序曲之外,拿索斯公司还收录了两首不太出名的伴奏曲,它们与序曲(第1轨)之间的时间间隔似乎比较长。序曲的录制时间与魏恩加德纳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第1交响曲》是同一天,后者被拿索斯公司收录入另外一张唱片。与其他曲目相比,对于序曲,乐团显得非常敏锐。另外的两首小品的录制地点有所不同,是在伦敦。魏恩加德纳演绎得很出色,虽然我必须指出克伦贝勒与爱乐乐团在1957年演奏的版本,采用了稍慢的速度,有着更深厚的情感。虽然音乐只有三分钟的时间,但是我们却能得到很多感受。
这些贝多芬作品的录音都是很难挑剔,并且遵从乐谱的客观演绎。录音的转制优秀而清晰,并且还附上了文笔准确、资料翔实的评注。甚至在60年后的今天,对于这些熟悉的作品来说,这些录音都可以给我们教益。我很高兴能够聆听到它们,并且肯定还会再聆听它们。它们很值得去研究学习,特别是在拿索斯公司所标出的富于诱惑价格的情况下。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163117904.jpg[/upload]
贝多芬:第9交响曲
大厦落成典礼序曲※
演唱:Luise Helletsgruber(女高音),Rosette Anday(女低音),Georg Maikl(男高音),Richard Mayr(男低音)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合唱团和乐团
演奏: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魏恩加德纳
1935年和1938年录制
唱片号:NAXOS 8.110863
虽然魏恩加德纳这套唱片的发行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巧合,但是他指挥的贝多芬的交响曲全集却是从音乐角度来看最值得推荐的唱片之一。这些录音也证明了魏恩加德纳对于音乐平衡、韵律以及速度之间关系的处理显得非常合理。音乐的表达自然,带有坚定的力度,很少有如此的情感和高贵的情绪。当我们聆听《第9交响曲》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他对情感深厚的表达显得非常清晰灵活。对于第一乐章,他控制得体,音乐的表现力和清晰度之间非常协调,速度的选择合理而敏锐。在对这个乐章控制的同时,他也避免一种肤浅和迁就性的表达。并且,他并没有滥用韵律,而是通过速度严格地控制了表达上的高贵感,而不是粗鲁地让人强迫接受,也不是音乐上的唯我论。
在“极活泼的快板”乐章中,维也纳乐团小提琴的演奏鲜明优美,木管乐也独具特色——巴松管和双簧管的演奏富有风格。慢板的演奏风格让我们感受到了魏恩加德纳所为人熟知的特点,也就是优美的小提琴的刻画,弹拨曲的切换,以及使用号角来增强音乐的丰满度。弦乐的抒情曲连贯一致,在吟诵性的终乐章中,低音乐器的演奏清晰,魏恩加德纳的诠释显得毫不拖泥带水。事实上,终乐章的演奏非常值得注意,因为它令人感觉到乐曲的演奏在横向和纵向上都有着一种控制。虽然有时候有些意外,但是合唱团显得非常精力充沛——伊安?朱里亚在他的评注中指出男高音偶尔有些不太理想——甚至包括四位独唱者中令人尊敬的男低音理查德?麦尔(Richard Mayr)。“急板”乐章的开始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是在“庄严的”乐段部分我们能感受到一种令人心动的力度,以及在“快速的”乐段中那种获得胜利的欢跃。魏恩加德纳用自己英雄般的投入使得这一切成为了现实。
与《第9交响曲》在一起的是《大厦序曲》,作品的诠释清晰而得体,韵律优美而平衡。原先哥伦比亚的录音有着良好而充分的动态,并且马克?奥伯特-索恩的转制非常成功。拿索斯为本张唱片选用了一张年轻的魏恩加德纳的照片,在整个这一系列唱片中也显得很合适。对我来说,魏恩加德纳的贝多芬全集仍然具有长久的洞察力,是朝气和智慧的混合体。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