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请各位推荐贝多芬交响乐版本 [复制链接]

查看: 4777|回复: 29
11#

我有马舒尔模拟版的贝交,也不错!
TOP
12#

當然會有雜音,尤其是用耳機聽時.
這些都是從LP原始母帶轉錄過來的.
如果要像日本阪把雜音處理掉,那原本音色會略失.
我要強調的是美國的轉錄會比較以原味保留,,並不會像日本一樣喜歡加油添醋.
TOP
13#

克伦配勒版、托斯卡尼尼版、瓦尔特版、伯姆版、克路易坦版、索尔蒂版怎样!
最后编辑zelenka
TOP
14#

只要你听进去了,什么版本都有他的好处。
TOP
15#

小克莱伯的4。6非常好,值得收藏。
TOP
16#

推荐加德纳的
TOP
17#

novak 在 2005-9-17 21:53:19 发表的内容
怪不得,我在Amazon上试听,噪声蛮大的了。


Amzson上的試聽音質不好.(好像才幾十K)
主要那的價格不一,照理說Living Stereo的定價應該都是一樣的,
而不是分版本.
TOP
18#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62523066.jpg[/upload]

贝多芬:第1交响曲a *、第2交响曲b **
《莱奥诺拉》序曲第2首b ***
《费德里奥》序曲c ****
《雅典的废墟》序曲b *****
《普罗米修斯的子民》序曲a ******

演奏:
a 维也纳爱乐乐团
b 伦敦交响乐团
c 伦敦爱乐乐团
指挥:魏恩加德纳
录音时间/地点:
* 1937年10月19日,维也纳Mittlerer Konzerthaussaal;
** 1938年3月2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
*** 1938年2月14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
**** 1938年10月7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
***** 1940年2月29日,伦敦金斯维音乐厅;
****** 1936年2月25日,维也纳Mittlerer Konzerthaussaal;
NAXOS HISTORICAL 8.110856

我必须承认,在过去我从没有机会听到魏恩加德纳(Felix Weingartner,1863-1942)指挥的贝多芬作品。因此,拿索斯公司发行的这位指挥家指挥的贝多芬全集令我非常惊喜。对于现在的录音工业来说,处于战略上考虑,很难想象在这个时候EMI会发行一套全集。这张唱片是拿索斯发行的一个系列中的第一张。

虽然他的声誉有些日渐衰落,但是在他那个年代,魏恩加德纳却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人物。在指挥的同时,他还创作了大量作品,伊安?朱里亚(Ian Julier)在他内容翔实的评注中对此是这样描述的:“他的许多作品在首演之后很快就悄无声息了”。魏恩加德纳的声望主要是建立在他的指挥上,尤其是指挥贝多芬的作品。对于这张唱片,他指挥的力度和忠实令我印象深刻,既便是乐团并非十分完美。伊安?朱里亚所引述的内维尔?卡达斯(Neville Cardus)对其的评论很值得看看,卡达斯认为魏恩加德纳是属于“讲究教养的音乐时代,那种注重良好行为和品味——并且有学术味道的时代”。这张唱片的内容确实证明了这种评论。

很巧的是,我最近也正在聆听拿索斯公司发行的托斯卡尼尼指挥的贝多芬《第1交响曲》,而这个录音与这里发行的魏恩加德纳的录音仅仅相隔了6天。听上去,魏恩加德纳对乐队的控制显得更为有力。这并不意味着我更倾向于哪位指挥家——他们俩人的指挥方式都显得很优秀。然而令我深信不疑的是托斯卡尼尼指挥下的BBC交响乐团甚至要好于魏恩加德纳指挥的维也纳乐团。我的同事乔纳森?沃尔夫在品评同样的魏恩加德纳演绎的曲目时指出,在录音的时候魏恩加德纳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之间显得不是特别兴奋。这可能就是原因,但是我后来又听了他的贝多芬第7和第8交响曲的录音,并且也是同一时期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而这次的演奏就变得生动而活泼。

在这个演绎中,魏恩加德纳不同于托斯卡尼尼,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回避了呈示部的反复部分,让我觉得有些遗憾。第一乐章显得非常高贵,而后的快板清晰而迅速。第二乐章轻盈而自然地表达,使我觉得这样的诠释很贴切,当然我感觉托斯卡尼尼的版本要更好些。极快板乐章轻快而活泼,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贝多芬称该乐章为小步舞曲。我不太能够确定关于速度的标注“活泼的极快板”的具体速度,但是音乐的内容很容易让人感觉是谐谑曲的味道。终乐章华丽而欢腾,可以看出指挥家为此倾注了很多心血。

这张唱片中剩余的许多内容是在伦敦录制的,《第2交响曲》也是同样。从一开始,我就感觉伦敦交响乐团的演奏出的音色比维也纳爱乐显得更为厚重,并且我不认为这是不同的录音所致。在演奏的一致性上,伦敦交响乐团也显得更为优秀。如同《第1交响曲》一样,魏恩加德纳在开始的快板乐章显得清晰而直白,并且特别略去了呈示部的反复。整个乐章韵律优美,而关键的重音也给予了恰当的考虑。在小广板乐章,我觉得伦敦交响乐团的管乐要比维也纳爱乐的显得更为温暖。事实上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这个版本都有一些优秀的特质。谐谑曲显得活泼生动,而终乐章有着顽皮的情绪。总的来看,这是一个非常成功而又轻快的演绎。

所有的序曲都很优秀。在《莱奥诺拉》第2序曲中,魏恩加德纳在起始乐章中表达一种犹豫的感觉,而在快板中又有富于动态的急迫感。《普罗米修斯》的演奏优雅而敏锐,我认为维也纳爱乐在这里的演奏要好于在交响曲中的演奏。伊安?朱里亚为唱片撰写了有趣而实用的评注,唱片内容取材于美国哥伦比亚出版社,转制由马克?奥伯特完成得很优秀。唱片难免会有一些噪音,但是并不会影响对音乐的聆听。通过我的听音设备,我觉得《第2交响曲》的转制尤为成功。

这张唱片可以证明,魏恩加德纳远非一位不值得考虑的贝多芬作品的诠释者。我非常喜欢这张唱片,并且期待着这个系列其他作品发行。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71292967.jpg[/upload]

贝多芬:第3交响曲《英雄》(1)、第4交响曲(2)
维也纳爱乐乐团(1),伦敦爱乐乐团(2)/魏恩加德纳
录音时间、地点:1936年5月22-23日,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1), 1933年11月13-14日,伦敦修道院大道EMI第一录音室(2)
CD由马克?奥伯特(Mark Obert-Thorn)转制
唱片号:NAXOS HISTORICAL 8.110956

魏恩加德纳生活在一个政治家们并不十分邪恶的年代里,虽然从1936年开始情况已经发生了转变,但是他仍旧保持了自己演绎贝多芬的风格,就好像他认识贝多芬。《英雄》的第一乐章发展得很迅速,但是随着音乐的进行,你并不会有音乐被牵着走的感觉。开始的曲调富于歌唱性,好像是一个优秀的四重奏团演奏起了贝多芬的《拉兹莫夫斯基四重奏》第一乐章。魏恩加德纳处理音乐的过渡游刃有余,甚至好过你所期望的对音乐的忠实性表达。对于基本速度的处理,他也很机敏,没有什么差错。总体上的效果就是滴水不漏的乐章,以及充满了内在的活力。

在快速的第一乐章之后,就是音色宽广的“葬礼进行曲”。魏恩加德纳并不试图强调每个音符。他着重于乐曲的发展,使得音乐有种令人难忘的高贵的说服力。如同大多数指挥家对乐章采用非常缓慢的速度处理一样,他让乐曲平稳地发展。有时候,当进行曲的主题在弦乐上重复时候,他又采用了较快的速度,而后当弦乐演奏降E大调悲歌时候又突然转为慢板。这的确是一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

可能把自魏恩加德纳之后的数位指挥家对该乐章的处理时间列出来会比较有趣。奇怪的是,仅仅比魏恩加德纳用了更长时间的是一向较快的克莱伯,而最快的是魏恩加德纳的崇拜者鲍尔特。中间的两位是经常被评价指挥比较慢的:

克莱伯(Erich Kleiber,阿姆斯特丹,1950):15分25秒
魏恩加德纳:15分11秒
Keilberth(Bamberg):14分46秒
克伦贝勒(Klemperer,爱乐,1955):14分43秒
鲍尔特(Boult,伦敦爱乐乐团):13分01秒

魏恩加德纳指挥的谐谑曲非常活泼,在三重奏部分没有丝毫的松懈,而终乐章则表现得稳定而有力。对于行板,也没有处理成柔板,最后的急板也非常优秀。录音在有些时候显得不太稳定,使得高潮部分有衰弱的感觉。但是不论怎样,战前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在有着很好音响条件的乐友协会音乐厅的演奏的确令人热血沸腾,印象深刻。与同一张唱片上的英国乐团相比较,维也纳爱乐乐团那种所谓的高贵似乎并不令人信服。他们的确有着统一的风格,但是在《葬礼交响曲》开始时候双簧管的演奏却很平庸,而这个乐章中弦乐部分音律也好像不是特别准确。从另一方面看,四个乐章中的号角都演奏得很华丽。不容置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录音。

如果你想了解充满活力与紧张风格(任何指挥家都比较善于刺激乐团)的不同,那就听听魏恩加德纳指挥的《第4交响曲》。虽然有着一个缓慢而坚定的开场,第一乐章实际相当迅速,但是音乐的柔和却让人不能觉察这种速度。音乐充满透明感,就好像是一个完美的四重奏团在演奏。第二乐章也是同样,美好的旋律的宁静流动与轻摇的伴奏,给了音乐一种优雅,但又不伤感的气质。魏恩加德纳的确是指挥活泼的谐谑曲的大师,第三乐章非常富于活力和坦率,仅仅是在三重奏的部分才稍有些松弛。从另一方面来看,他在终乐章的处理上也没有过度,速度恰到好处,每个16分音符都清晰可辨,同样,充满活力,而不是肤浅的华丽。

虽然奥伯特在他的评注中提醒我们,原来的声音“有着声学上的问题,以及录音的缺陷”,但是这次转制的结果却非常令人满意。与比彻姆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的版本相比,维也纳乐团演奏的《英雄交响曲》一点也不逊色。70年前的录音仍然可以作为一个典范,而现在很少能与之媲美。应当指出,这套录音非常珍贵,不仅是因为是78转的原因,还有那种在首次贝多芬全集录音中很难听到的活力和人性。



[upload=jpg]Upload/200591721114558614.jpg[/upload]

贝多芬:第5交响曲、第6交响曲、11首维也纳舞曲(作品号WoO.17)
演奏:不列颠交响乐团(第5交响曲),1932年3月
皇家爱乐协会乐团(第6交响曲),1927年1月
伦敦爱乐乐团(舞曲),1938年10月
指挥:魏恩加德纳
唱片号:NAXOS HISTORICAL 8.110861

在拿索斯公司发行了普菲茨纳(Pfitzner)指挥贝多芬作品的唱片之后,如果有人再不熟悉魏恩加德纳的贝多芬版本,那么现在就是改正的时候了。假使以内在的速度和音乐的刻画作为标准,而将魏恩加德纳与托斯卡尼尼混为一谈,也没有什么教益。普菲茨纳的版本充满纯正的浪漫主义情绪,音乐节奏自由而舒展。与之相比较,魏恩加德纳的版本则有着有力的控制的感觉,在《第5交响曲》的行板乐章,即便是在需要速度的乐段,比起托斯卡尼尼1930年纽约那个已经比较遵从速度的录音版本,这位老指挥家还要快出1分半钟。

然而,速度最多只是说明了部分问题。他演绎的贝多芬被称为“瘦牛肉”,这种说法让我有所触动。他的音乐很厚重,但是并没有过度负重的感觉——这里没有低音的回响,各个乐器部也没有饱和之感。《第5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声势浩大,但是并不极端,一种有克制的动力控制着表达。行板乐章正如同伊安?朱里亚所评注的那样,着重于情绪的表达。第1和第2小提琴充满活力,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引出乐章热情的韵律,没有一丝不恰当的急促(我怀疑其他指挥会以此为借鉴)。第三乐章的赋格曲部分刻画优美,而终乐章中那种着重的控制有着魏恩加德纳的特点,音乐的密实感处理得审慎而得体。不列颠交响乐团演奏出色——他们以前录制过其他作品,并且乐团包括一些在那时候来自其他乐团的成员(毕竟大多数在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的英国乐团成员在二战期间仍然在这个或者是那个乐团演奏)。

对于《田园》的第一乐章,他展现出音乐内在的韵律。开始的这个乐章,他用了9分钟,而普菲茨纳用了11分钟,这并不奇怪。在《溪畔小景》乐章(音乐速度很快,爽快而清新),他比普菲茨纳用时少3分钟(我不告诉你们他的用时比比彻姆的少多少,因为这个乐章目前被演奏得越来越慢)。开始的部分很生动,潺潺的声音十分醉人——这对魏恩加德纳来说的确是一个奇怪的用词,但是的确如此——拨奏曲的韵律优美,低音管和单簧管的独奏快乐迷人;一个速度很快的乐章,我相信比很多其他版本都要快,但是充满感情,给了作品一个优雅的刻划。我不能确定那些富于特色的木管乐器的演奏者是谁,但是协会乐团的确雇用了一些杰出的音乐家,其中包括单簧管演奏家查理?椎伯(Charles Draper)和他的哥哥,低音管演奏家保罗,三位英国圆号演奏家,以及长笛演奏家弗兰塞拉(Fransella)和莫奇(Murchie)。在《乡民欢乐的聚会》乐章中,布莱恩的演奏也非常出色——一场活跃欢腾的聚会。《暴风雨》乐章充满了巨大的动态,铜管乐器光辉灿烂。整个终乐章的7分48秒(普菲茨纳用时10分51秒)是一个渴望与控制在一部交响曲中交互作用的典范。从第一个音符开始,这也是作品逻辑上的高潮,而音乐不屈不挠地推进和变化,最终简洁地结束。

作为唱片的补充,唱片还收录了指挥家在1938年与伦敦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轻松的维也纳舞曲,音乐优雅而充满深情。马克?奥伯特-索恩的转制工作非常杰出,音乐富于深度和清澈度。这套录音是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的一个里程碑——第一次录音,并且仍然是权威的版本之一。
TOP
19#

reiner_fans 在 2005-9-17 20:19:19 发表的内容
萊納的貝 5 ,7 stereo的.
沒有花俏的演出,
但綿密而緊湊的音樂張力,令人回味無窮.
要多品味幾次..

我听了一点点,好像录音有背景噪音?
TOP
20#

当然,除了贝九其它的也听。只是他的版本实在太多了,有时不知该买那个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