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糟糕的马勒 [复制链接]

1#
最近砍柴兄的一席马勒,引起天下英雄群情激昂。推荐所爱,八仙过海。
我非常喜欢马勒,可能是事物都有两面,对于演绎不好马勒(或者说不对自己胃口的)的唱片,就会深恶痛绝。

早就想说出心里的痛,给各位选择不同版本马勒的筒子们一点参考。

第一:多南伊版,厚重多于轻快,我心中的第一是率真的。可到了他棒下变得故作深沉。买来听了一遍,实在没兴趣再听第二遍。

第二:阿巴多版(芝加哥),看了《日本唱片艺术》推荐才去买的。越是大师,越让我失望。拖泥带水、软拉吧唧,不该抒情的时候瞎抒情,该雄起的时候缺钙。真不知道日本媒体为什么喜欢这个版本(同时买的伯恩斯坦Sony版全面超越他),希望和维也纳合作的会有改进(还没听过)。

第三:索尔弟版,买的时候受到怂恿,说获得XX录音大奖。想想索老也是大师,感觉一好就买下了。回去听完感觉立马变样,索老像是在强暴这部音乐,特别是最后“爱情如是说”,死板而冷面,对其中的动态孜孜不倦地下狠手,怀疑索老刚看过施瓦辛格的《终结者》。

第四:马泽尔版,不知为什么,天才神通的小马哥在这里显得有些笨拙。充满灵性的主题到他手下变得死水一潭;作品的暗线(在作品中隐藏的恐惧的阴影)消失了(这一点海汀克表现地相当有厚度)。我想不是没在状态,就是还没对作品琢磨透就录音了。

第五:没有不满意的版本。

第六,第七:还没有完全琢磨好。

第八:这是部很难驾驭的曲子,手头几个版本却都不错,西蒙拉特的正在听。

第九:我早就对这张唱片有意见了,巴比罗里版。尽管有些好评,但是我的个人不喜欢它。如果说伯恩斯坦赋予第九以情感,卡拉杨赋予第九以希望,腾斯泰德赋予生命,海汀克赋予美丽,瓦尔特赋予宽厚,朱里尼赋予沉着......,巴比罗里似乎在完成任务,想想不对,人家毕竟是大师阿,于是听了很多遍以后,硬是没找出巴氏的“个人理解”来,可能是自己还没达到他的高度吧,也可能是在其他大师的包围下显得亏一些。夏伊的版本正在听,不发表意见。



以上拙见只限于自己收藏的唱片,相信还有不少朋友手里有更糟糕的演绎。哈哈,越是大师,越让人期待。

有朋友要问:你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自己去指挥试试。呵呵我要说:我不会导演,我可以不欣赏张纪中。
最后编辑jahal
分享 转发
TOP
2#

呵呵,我说的这几种应该不能说是糟糕的,只能说是我不喜欢的。

2、巴比罗利,冷,太冷了!
3、布列兹+VPO,几乎跟孔泽尔一个路子。本来对他很有期待的。华丽尔空洞。
4、卡拉扬,怎么这么慢啊?怎么都听不惯。抒情得不那么舒服。
5、腾斯太特,腾太热情了,伦敦的作品都有这特点。但是指挥对乐队的控制应该更有重要作用。我觉得腾没做好。
6、塞尔,电频很低,可能使得整个作品听来软弱无力。
7、没有。
8、不清楚。
9、都还可以,差一点的可能是布列兹。或许他的马勒新观念还不适合演绎这部作品。
TOP
3#

上山砍柴 在 2005-9-6 10:24:41 发表的内容
呵呵,我说的这几种应该不能说是糟糕的,只能说是我不喜欢的。

2、巴比罗利,冷,太冷了!
3、布列兹+VPO,几乎跟孔泽尔一个路子。本来对他很有期待的。华丽尔空洞。
4、卡拉扬,怎么这么慢啊?怎么都听不惯。抒情得不那么舒服。
5、腾斯太特,腾太热情了,伦敦的作品都有这特点。但是指挥对乐队的控制应该更有重要作用。我觉得腾没做好。
6、塞尔,电频很低,可能使得整个作品听来软弱无力。
7、没有。
8、不清楚。
9、都还可以,差一点的可能是布列兹。或许他的马勒新观念还不适合演绎这部作品。



我也不喜欢巴比罗里的第二哈,像是绅士踱着方步。因为马勒的每一部作品都要一种不同的演绎方式,所以巴老有些一把钥匙开2把锁了。当然,他的第五非常精彩。
布莱兹的新录音正在听。
腾斯泰德的第五是我喜欢的,青菜萝卜拉。
TOP
4#

7可以补一张:拉图尔在伯明翰的。
TOP
5#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6#

至今未敢涉足马勒领域,向各位致敬!
TOP
7#

还没有考虑收老马的碟呢
TOP
8#

ludwig2000 在 2005-9-6 12:40:40 发表的内容
天!我刚刚邮购了因巴尔的,还没到手呢~


实在不行就让它当“反面教材”啊!
TOP
9#

ludwig2000 在 2005-9-6 12:57:24 发表的内容

阿巴多的第二我也不太欣赏。主要原因是录音太“硬”了,很难想象在芝加哥交响大厅这个发烧音响的“圣地”怎么能录出这么烂的东西?不过阿巴多的演绎我倒认为还不错——除了结尾高潮处的大合唱部分演绎的太快了,而劣质的录音在此更加加重了演绎的急促粗糙的效果。可以说阿巴多这个结尾部分破坏了整部作品的演绎效果。

索尔第录过两个第三,60年代和LSO,80年代和CSO,不知道您指的是哪个版本?据说60年代版本要比80年代的好。

而马泽尔的第四,巴比罗利的第九我没听过,但是据说都是很好的版本啊~



被我批评的是索老和芝加哥的版本。哈发现他有虐待倾向。

对,同意阿巴多的芝加哥音响效果实在糟糕。
TOP
10#

说实话,马勒的唱片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小泽的和因巴尔的。
TOP
11#

[upload=jpg]Upload/2005961047988763.jpg[/upload]
不知道楼主所指的是不是这个版本,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第九》,如果是的话,不敢苟同。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第九》,楼主说卡拉杨赋予第九以希望,但我以为已经有些偏离了马勒的原意,过于辉煌了。当然听乐是非常个人化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建议楼主多听几遍巴比罗利的《第九》,也许会有新的感受。
TOP
12#

ludwig2000 在 2005-9-6 12:40:40 发表的内容


天!我刚刚邮购了因巴尔的,还没到手呢~




呵呵,别人不喜欢,并不代表你不喜欢。
有可能这是你听到的最令人兴奋的马勒。
不要失望!
TOP
13#

jahal 在 2005-9-6 10:05:47 发表的内容
最近砍柴兄的一席马勒,引起天下英雄群情激昂。推荐所爱,八仙过海。
我非常喜欢马勒,可能是事物都有两面,对于演绎不好马勒(或者说不对自己胃口的)的唱片,就会深恶痛绝。

早就想说出心里的痛,给各位选择不同版本马勒的筒子们一点参考。

第一:多南伊版,厚重多于轻快,我心中的第一是率真的。可到了他棒下变得故作深沉。买来听了一遍,实在没兴趣再听第二遍。

第二:阿巴多版(芝加哥),看了《日本唱片艺术》推荐才去买的。越是大师,越让我失望。拖泥带水、软拉吧唧,不该抒情的时候瞎抒情,该雄起的时候缺钙。真不知道日本媒体为什么喜欢这个版本(同时买的伯恩斯坦Sony版全面超越他),希望和维也纳合作的会有改进(还没听过)。

第三:索尔弟版,买的时候受到怂恿,说获得XX录音大奖。想想索老也是大师,感觉一好就买下了。回去听完感觉立马变样,索老像是在强暴这部音乐,特别是最后“爱情如是说”,死板而冷面,对其中的动态孜孜不倦地下狠手,怀疑索老刚看过施瓦辛格的《终结者》。

第四:马泽尔版,不知为什么,天才神通的小马哥在这里显得有些笨拙。充满灵性的主题到他手下变得死水一潭;作品的暗线(在作品中隐藏的恐惧的阴影)消失了(这一点海汀克表现地相当有厚度)。我想不是没在状态,就是还没对作品琢磨透就录音了。

第五:没有不满意的版本。

第六,第七:还没有完全琢磨好。

第八:这是部很难驾驭的曲子,手头几个版本却都不错,西蒙拉特的正在听。

第九:我早就对这样唱片有意见了,巴比罗里版。尽管有些好评,但是我的个人不喜欢它。如果说伯恩斯坦赋予第九以情感,卡拉杨赋予第九以希望,腾斯泰德赋予生命,海汀克赋予美丽,瓦尔特赋予宽厚,朱里尼赋予沉着......,巴比罗里似乎在完成任务,想想不对,人家毕竟是大师阿,于是听了很多遍以后,硬是没找出巴氏的“个人理解”来,可能是自己还没达到他的高度吧,也可能是在其他大师的包围下显得亏一些。夏伊的版本正在听,不发表意见。



以上拙见只限于自己收藏的唱片,相信还有不少朋友手里有更糟糕的演绎。哈哈,越是大师,越让人期待。

有朋友要问:你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你自己去指挥试试。呵呵我要说:我不会导演,我可以不欣赏张纪中。





都不敢苟同,我认为你列举的那几位都很好!尤其那个巴比罗利的柏林爱乐《第九》和马泽尔的《第四》,这两个演奏不光感动了听众的我们,也同样感动了演奏者的两支乐队。
TOP
14#

jahal 在 2005-9-6 10:05:47 发表的内容


第二:阿巴多版(芝加哥),看了《日本唱片艺术》推荐才去买的。越是大师,越让我失望。拖泥带水、软拉吧唧,不该抒情的时候瞎抒情,该雄起的时候缺钙。真不知道日本媒体为什么喜欢这个版本(同时买的伯恩斯坦Sony版全面超越他),希望和维也纳合作的会有改进(还没听过)。

第三:索尔弟版,买的时候受到怂恿,说获得XX录音大奖。想想索老也是大师,感觉一好就买下了。回去听完感觉立马变样,索老像是在强暴这部音乐,特别是最后“爱情如是说”,死板而冷面,对其中的动态孜孜不倦地下狠手,怀疑索老刚看过施瓦辛格的《终结者》。

第四:马泽尔版,不知为什么,天才神通的小马哥在这里显得有些笨拙。充满灵性的主题到他手下变得死水一潭;作品的暗线(在作品中隐藏的恐惧的阴影)消失了(这一点海汀克表现地相当有厚度)。我想不是没在状态,就是还没对作品琢磨透就录音了。
不。


阿巴多的第二我也不太欣赏。主要原因是录音太“硬”了,很难想象在芝加哥交响大厅这个发烧音响的“圣地”怎么能录出这么烂的东西?不过阿巴多的演绎我倒认为还不错——除了结尾高潮处的大合唱部分演绎的太快了,而劣质的录音在此更加加重了演绎的急促粗糙的效果。可以说阿巴多这个结尾部分破坏了整部作品的演绎效果。

索尔第录过两个第三,60年代和LSO,80年代和CSO,不知道您指的是哪个版本?据说60年代版本要比80年代的好。

而马泽尔的第四,巴比罗利的第九我没听过,但是据说都是很好的版本啊~
TOP
15#

An-die-Musik 在 2005-9-6 11:43:11 发表的内容
说实话,马勒的唱片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小泽的和因巴尔的。

因巴尔的没听过,但我买的第一套马勒就是小泽征尔的,也是感觉不太对味才买了后面乱七八糟不成套的一大堆,近几天因大家谈论马勒,又把多年未听的小泽拿出来听,感觉整个织体偏薄,但音响很透明,很纤细,部分乐章还是很美的。
TOP
16#

搞了套波恩斯坦的马勒全集,准备涉足马勒,不料大败而归。
TOP
17#

An-die-Musik 在 2005-9-6 11:40:45 发表的内容

巴比罗利当年应柏林爱乐之邀指挥了马勒的《第九》,这是二战后柏林爱乐的第一个马勒《第九》。演出结束后,全体乐队成员都向巴比罗利致以祝贺,因为这个演奏太出色了,很多乐队成员激动得热泪盈眶。数个月后,巴比罗利走进录音室与柏林爱乐再次演奏了这部交响曲,留下了这个极其成功的录音。


谢谢An兄,喜欢这样用道理说话的讨论方式。

哈这个录音能打动乐队成员,可是不能打动我。
就像无数人喜欢塞尔的马勒4,我就不是很喜欢。
仅仅是个人偏好。
TOP
18#

An-die-Musik 在 2005-9-6 10:30:46 发表的内容

都不敢苟同,我认为你列举的那几位都很好!尤其那个巴比罗利的柏林爱乐《第九》和马泽尔的《第四》,这两个演奏不光感动了听众的我们,也同样感动了演奏者的两支乐队。



音乐很主观。应了那句话: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青菜萝卜哈。

想必An兄也有不对自己胃口的马勒?
TOP
19#

chopin 在 2005-9-6 13:33:42 发表的内容


其实每个人领会的原作精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差异,我之所以喜欢巴比罗利《第九》就是因为巴的解释比较符合我的理解,那就是在马勒面对死亡的承担和接受中,既有哲学意义上的超脱也有无可奈何的宿命。而卡拉扬最后一个乐章给我的感觉是从死亡中走出来了,当然了这是他理解的马勒。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讨论还是很有意思的。



呵呵,我对《第九》的理解是:爱的显化。
死亡无法避免,在死亡之前,他以仁爱的眼光注视着,回忆着这个留恋过的世界和亲人。
对于死亡的态度,不是无可奈何,而是接受。他不想老柴一样大哭“我好惨”,也不象贝多芬“我还能活下去”。
他似乎与死神达成了一种默契:“我一定跟你走,让我最后再爱一下大地我的孩子们”。

马勒所有交响曲中,贯穿着一条线索,就是:爱。
他爱森林、生命、孩子、情、大地、宇宙......
尽管有时候遇到挫折而表现地晦涩,但是一直没有消失过。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最后,他已经不用再有所保留,他把一生的爱都浓缩在了这部交响曲之中。

马勒一生坎坷,他渴望被理解(在作品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有时候,命运对他并不公平。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爱着这个世界。这点象极了阿炳的音乐(受尽苦难,却在作品中表现地如此宽厚、大度)。

可能在几百年后,马勒音乐中爱,依然还会拨动着善良的人们的心弦。
TOP
20#

jahal 在 2005-9-6 13:15:22 发表的内容
chopin 在 2005-9-6 10:56:04 发表的内容
不知道楼主所指的是不是这个版本,巴比罗利指挥柏林爱乐《第九》,如果是的话,不敢苟同。这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第九》,楼主说卡拉杨赋予第九以希望,但我以为已经有些偏离了马勒的原意,过于辉煌了。当然听乐是非常个人化的,每个人的理解都会不一样。建议楼主多听几遍巴比罗利的《第九》,也许会有新的感受。



就是这张碟。谢谢建议。
我对卡拉杨的理解是:指挥家是对作品的第二次创作。如果以领会原作精神为最高理念,那么,所有的作品都会趋向于千篇一律。

翻译家尚且不能完全翻译字面上有形文字的意境,更何况音乐这样无形的艺术。艺术不同于科学的一项特点就是:发散性思维。
当然,你说的也对,如果偏离太多,把贝多芬演绎成马当娜就显得牵强。

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两者不存在对错的答案,世界因为不同而精彩。


其实每个人领会的原作精神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会有差异,我之所以喜欢巴比罗利《第九》就是因为巴的解释比较符合我的理解,那就是在马勒面对死亡的承担和接受中,既有哲学意义上的超脱也有无可奈何的宿命。而卡拉扬最后一个乐章给我的感觉是从死亡中走出来了,当然了这是他理解的马勒。不过我觉得这样的讨论还是很有意思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