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形式主义很重要吗?浅论音乐的本末问题【舞文弄墨】 [复制链接]

查看: 11933|回复: 56
1#
最近去了几个发烧论坛也包括这个论坛,坦率的讲是长了很多知识。不过也有一些问题,我这个人,如鲠在喉的话是一定要一吐方快的。对音乐或唱片亦即发烧,我自己的评价是门外汉,也就是喜欢而已。对我来说,入不入门并不非常重要。听音乐是一种独自的享受,与别人交流未尝不可,但还是自己听为重。

音乐这门艺术有个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标准。不象绘画或工艺文学诗歌等,一件艺术品只有一个,别无二件;一篇文章也是如此,作者也许可以创作另外的文章,但每次创作也只有一次。而音乐不同,音乐可以由任何人来演绎(你水平足够的话)。而演奏者的水平,大师和学徒很好区分,大师和大师之间就困难了。你很难准确定位海菲兹、米尔斯坦、奥伊斯塔赫等等之间优劣,哪怕他是多么的权威。即便是每个艺术家,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奏者,每个时期的水平也会不一样。比如古尔德两次录“歌德堡”,前后演奏时间就相差很大,从55时的率真朝气到81时的持重细凿,内涵变化更是巨细皆箸。这可能是受思想、年龄、技巧的影响大一些的原因吧。

从门外汉的角度来看,很多作曲家的作品正式出版的都有几十种或上百种之多,如此众多的版本也确实叫人取舍两难。看看书上的推荐听听专家的建议,除此之外好象别无他法。然而,唱片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我有时把它称为被艺术化的商品,不过它终归是商品;所谓“书本”或是所谓“专家”也很难说都没有一丁点商业意识。我们都知道《圣经》是没有广告的,但你见过不打广告的《CD圣经》吗?说这个的目的就想弄清一件事,任何评价或推荐,是标准的吗?

这应该毫无疑问,没有谁敢说自己是绝对权威。拉赫玛尼诺夫演奏自己的《第三钢协》应该算是非常权威的了,但他听了霍诺维兹的弹奏后认为他比自己弹得好。这就很有意思了。按常规理解,作曲家演绎自己的作品应该是权威了吧。事实上并非如此。勃拉姆斯被人问到谁演奏他的《第二交响乐》最好时回答说,他只在谱写此曲的时候在大脑中听到了最好的演奏。我想问那是谁演奏的?也许是上帝吧。

有很多发烧友,不管是真烧假烧,都喜欢比较版本的优劣。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怎么找寻某张绝版的唱片上,找到以后就相互把玩炫耀一番。有点象玩器材的“拼机”。使人顿生焚琴煮鹤之感。本来是听音乐反而忽略了音乐本身的价值,说实话有点本末倒置。太形式主义了吧?更有一些所谓的“大侠”们,到处宣扬某某的版本,言必称什么企鹅、TAS、CD圣经等等,要引经据典就必提刘汉盛等人,言之凿凿、信誓旦旦。在我看来,这都是一些急功近利的思维促就的。如此以讹传讹,使本身发展就不是很规范的发烧界更“唯碟是图”,甚至有扰乱市场之嫌(某些奇货可居的唱片早已是有价无货)。

本人不是太提倡在这种功利心理驱使下去听音乐,我不是发烧友,当初就立场明确的,音乐是供自己去享受的,而自己不会去被音乐之外的东西或音乐本身所束缚。我也希望大侠们不要摆出权威的架势。音乐的审美是一种独立性的创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学立场,这受个人的世界观、文化知识、社会经历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忒烦听音乐被人摆布,哪怕是想做左右我的思想也不行。所以我也不喜欢那些拿自我感觉去给音乐下定义、去摆布别人的某些大侠们。

BARENBOIM曾在书中提到:“每一首伟大的作品都可以有很多诠释,演奏者永远无法顾及所有的细节,在每次演奏时他只能对它窥视”。作为一个优秀的演奏者,他也许不能代表真理。但,相对那些华而不实的唱片追求者来说,我不能不认为他更接近于音乐的本质。音乐演奏的多样性赋予了音乐永远不一统的无穷魅力。每一个用心灵去演奏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在与作品心灵相通的一刹那间,他们也许都曾听到勃拉姆斯所听到的,只不过上帝每次演奏时也不会一样的。

这时谈论技术是显得不合时宜的,所有算得上大师的人都有值得称道的。细节的处理、声部的表现等等,也许只有专业人士才能体察。如我等初哥,确无能得窥其妙,就算听了几个“大侠”的指点也不行。某些“大侠”们本身就是半瓶子,乐理方面更是外行,所听所想也趋片面,如果初学者都照本宣科那难免误人子弟。形式的东西,再完美也是形式,外在永远是外在,它不能替代内涵。

我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人以此作秀的可能,我昨天谈到了“显摆”,也许我用词欠当,但限于本人文字运用的能力,我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以音乐及其附属来炫耀自身成就的行为。其实音响器材在某些人来言,和手里的移动电话,身上的名牌时装,开的车、牵的狗一样,是种难以用言词表现的心态,也许就象中国人的名片一样,是自己社会地位的象征而已。由于音乐产品(器材唱片等)的价值,衍生了追名逐利者。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特色,但也不会相差很多。

所以,我最后想对初学者提点忠言,当然是个人看法,无意左右任何人。一,不要轻信任何言论,要知道音乐没有标准,自己听着好的就一定是最好的。我以前听人说ECM的唱片是如何如何的好,好象以上海人最为疯狂吧?有的人收集了多少多少。后来买来听了一些,除了KEITH JARRETT的《科隆音乐会》等不负盛名外,其它唱片真的听不下去。可以说ECM的唱片录音技术是有独到之处的,但听音乐不是听技术,北欧的艺术风格我理解不了,有一些唱片纯粹是制造效果,这就食之无味了。

二,唱片买来的是听的,有些人家里存了几千张什么绝版什么孤版,听过多少?每张都听过吗?有的人买了几张唱片马上传到BBS,恨不得所有人都知道自己买了点尖货,其实这样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买唱片的目的是玩大于听,这种人不是真正的爱乐者。我记得有些人买了唱片连封套都不拆,干嘛,投资等升值啊?有人以此为生我不说什么,那叫经营运作。但我们初学者千万别学,这有什么值得学的?不要看着风光,其实无一用处,除了可以把你的钱烧掉。我还是那句话,你家里边唱片再多,也只不过是个收集唱片的。因为你与音乐无关,所以勃拉姆斯听到的,你永远听不到。

唱片只是一种介质,一个载体,它的价值来源于它所承载的音乐,不去听里边的音乐,那分文不值。
最后编辑lzyyj 最后编辑于 2008-10-30 06:37:52
分享 转发
TOP
2#

严重支持楼主的观点!不要本末倒置!
最近看到有人比较十款乌拉尼亚英雄,真是感觉悲哀。
这个论坛成为比较版本,炫耀版本的论坛了
TOP
3#

楼主好文啊!!是原创的吗??

我估计会有腥风血雨,嘿嘿
支持!然后赶紧闪!
TOP
4#

呵呵,一点浅见薄识,谈不上什么原创,要怕挨拍就不发了。。。
TOP
5#

浊水河上的桥 在 2005-8-30 20:19:08 发表的内容
007兄对古典音乐的热爱,有些人理解不了的.


不能理解别人的热爱,也许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热爱过.
TOP
6#

刚才重读了Felix兄既往所发的一些“近期所收好碟”这样的系列帖子若干,非但不觉得他砸向大家的那些深具诱惑力的绝版正价碟片是什么本末倒置和诱惑大家追逐之,而无一不是Felix大侠言之酌酌、修养到家的精华文章,这样的追逐版本,是让人敬佩的,而非跶踏的。这样的精神应该树立,只要有机会和信念,真正的爱乐者人人都应该学习。
TOP
7#

热烈欢迎lzyyj兄重出江湖!说出我的心理话了。
最后编辑KEN
TOP
8#

我也各有七八个大小无,二十个贝小协........
TOP
9#

老KEN,笑话我呢?当年的事回想起来也算幼稚,不提也罢。。。
TOP
10#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