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听过西诺波里的“德语安魂曲”吗? [复制链接]

查看: 5406|回复: 21
1#
很棒的一张德语安魂曲录音,这大概是我找得到的最早的西诺波里DG录音。指挥捷克爱乐乐团的演出,录音很棒,80年代初的录音。第一次听这录音,其中那段恢弘的赋格演奏得前无古人,立即吸引了我。至今是我的至爱德语安魂曲录音。
分享 转发
TOP
2#

德意志安魂曲并没有错误,deutsche的音译就是德意志
TOP
3#

虽然很早就看到说正确的叫法应该叫德语安魂曲,但我仍然坚持地喜欢德意志安魂曲这个曲名,即使是将错就错。
只有德意志安魂曲这个曲名才能体现出这首曲子的气魄!
TOP
4#

[upload=jpg]Upload/200582412372330296.jpg[/upload]

指挥:西诺波利
合唱:布拉格爱乐合唱团
演奏:捷克爱乐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在于它不但是以德语演唱的("德意志"在此有"德语的"及"德国的"双重意义)、唱词摆脱了传统的拉丁语经文的规范,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在德国兴起的新教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是"德国的")。勃拉姆斯是从1857年开始创作《德意志安魂曲》的、那年他才24岁。到1861年,安魂曲已经写了四个乐章。1865至1866年间,为纪念母亲的去世,勃拉姆斯增加了两个乐章。到1868年写出最后的一段音乐(有女高音独唱的第五乐章)后,此曲才告完成,创作前后历时11年。最终版本的《德意志安魂曲》共有七个乐章。勃拉姆斯是个虔诚的新教徒,《德意志安魂曲》的唱词是他自己从路德翻译的旧约和新约圣经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段落中精心挑选编缀而成的。由于勃拉姆斯极其熟悉《圣经》,唱词编来浑然一气,不落痕迹,只就文字来论,已是大手笔。他写的音乐和他挑选的唱词配合得天衣无缝,在这里虽然也有哀悼,也有悲伤,但是没有传统的关于末日审判的恐怖,没有奉献、赎罪、超拔的内容,而是代以一种不同的关于生与死的信念: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如花,草必凋残,花必谢落;但是有信仰的,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会从上帝那里得到安慰。如果把这里的"上帝"换成"信仰"二字,就有着更广泛的涵义。
     从美学的崇高美角度而论,这部作品是属于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亨德尔的《弥赛亚》、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同一等级的,这是布拉姆斯年轻时的成名之作。由此可见布拉姆斯是站在怎样的起点上的。一砦网友说的好《德意志安魂曲》"是无声也无泪的哭泣",我说这是纯正德意志民族的克制的美。
TOP
5#

要听赫尔维格和加丁纳的。
TOP
6#

[upload=jpg]Upload/200582420372110439.jpg[/upload][upload=jpg]Upload/200582420373233592.jpg[/upload]
TOP
7#

菲利浦.赫爾維格(ZT)

Herreweghe, Philippe 菲利浦.赫爾維格,指揮

赫爾維格在多樣與廣泛的曲目上之獨特性,是他獲取成功之所在。其他指揮家沒有像他這樣因為橫跨六個世紀的音樂表演而獲得樂評的喝采。赫爾維格是典型的法國家族的名字,亦是法蘭德斯的文化代表,他榮獲許多聲望崇高的國際大獎,也是HarmoniaMundi唱片公司的最佳藝術家。
赫爾維格於1997年五月慶祝他五十歲的生日,他生於根特,學習醫學與精神病學後,他在音樂學校學習鋼琴而畢業於1975年。在大學期間,他創立了「聲樂協會」(CollegiumVocale),這使他受到哈農庫特與雷翁哈特的注意,他們隨後便邀請他加入巴哈聲樂曲全集的錄音行列。
赫爾維格的願望是能詮釋涵蓋從文藝復興時期至現代音樂的廣泛曲目,這使他成立了數個樂團,根特的「聲樂協會」(從1975年)大多針對巴哈與之前的作曲家;「皇家小教堂」(LaChapelleRoyale,1977年)的主要興趣是對巴洛克時期的法國音樂;而近些年成立的樂團,像「香榭麗舍管弦樂團」(OrchestredesChampsElysees,1991)對十九世紀交響曲的嶄新研究獲得了出色的評價;「歐洲聲樂團」(EnsembleVocalEuropeen)專注於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而「傾斜音樂樂團」(EnsembleMusiqueOblique)則是針對現代音樂。赫爾維格與這些樂團為HarmoniaMundi唱片公司灌錄了超過四十張專輯。
以巴黎為根基,「皇家小教堂」在1997年將成立滿二十週年,在1977年-比「時尚藝術合奏團」的成立還要早-赫爾維格成立這個合唱團的用意是表演十八世紀的法國音樂。「皇家小教堂」與「聲樂協會」合作的《巴哈馬太受難曲》,與以前任何巴哈音樂首次演出相比,1980年在巴黎的演出是造成首次巨大的衝擊。
「皇家小教堂」經常與「聲樂協會」及「香榭麗舍管弦樂團」合作而獲得高度的讚美,諸如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孟德爾頌的「伊利亞」、「保魯斯」與「仲夏夜之夢」、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莫札特的「安魂曲」。
赫爾維格最近在倫敦演出三次,在1995年三月,為慶祝「聲樂協會」二十五歲生日在聖約翰.史密斯廣場演出的巴哈「B小調彌撒」,接著又與「聲樂協會」在1996年的波姆斯音樂會,赫爾維格指揮了一場「充滿迷人的新鮮、色調、舞蹈般的變化之巴哈清唱劇與經文歌」(每日電報)。1997年二月於巴比肯中心的演出乃是「皇家小教堂」、「聲樂協會」及「香榭麗舍管弦樂團」首次聯合造訪英國,而獲得巨大的成功。
1997年四月二日,赫爾維格與波斯確吉(IanBostridge)、「皇家小教堂」、「聲樂協會」及「香榭麗舍管弦樂團」合作錄製莫札特的《安魂曲(HMC901620》發行。發行的當日並發佈了非常不同的承諾:他將與「歐洲聲樂團」合作,灌錄世界首次錄製、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卡爾多薩(ManuelCardosa)的宗教合唱作品。
TOP
8#

wangkan430 在 2005-8-24 19:42:50 发表的内容
shinelb 在 2005-8-24 18:40:27 发表的内容
要听赫尔维格和加丁纳的。

这个曲目没必要听古乐版的吧
请详细说说


同意!加德那的也不像说的那么好。录音很好。
TOP
9#

我的是西诺波里版。。。。
TOP
10#

zelenka 在 2005-8-24 12:40:47 发表的内容
     从美学的崇高美角度而论,这部作品是属于与巴赫的《b小调弥撒》、《马太受难曲》、亨德尔的《弥赛亚》、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庄严弥撒》同一等级的,这是布拉姆斯年轻时的成名之作。由此可见布拉姆斯是站在怎样的起点上的。一砦网友说的好《德意志安魂曲》"是无声也无泪的哭泣",我说这是纯正德意志民族的克制的美。






看到很多兄台的极其认真详致的帖子,而且都做得及时到位,化解了很多初到乐坛的朋友们的谜(念mei,去声)惑。
评价得极其中肯而切入,赞赏“纯正德意志民族的克制的美”。

另外,Manfred兄,不知你学过德语没有,不难学,学一点裨益甚多,这部作品无论从写作初衷和实际理解范畴上,译作《德意志安魂曲》都是明白无误且正确的。我喜欢勃拉姆斯的安魂曲甚过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其写作技术和深邃的情感、动听程度和意境都要胜过威尔第的安魂曲。
我最爱的版本是Rudolf Kempe和Karajan1949年的两个版本,都收在参考系列中,绝版多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