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浦.赫爾維格(ZT)
Herreweghe, Philippe 菲利浦.赫爾維格,指揮
赫爾維格在多樣與廣泛的曲目上之獨特性,是他獲取成功之所在。其他指揮家沒有像他這樣因為橫跨六個世紀的音樂表演而獲得樂評的喝采。赫爾維格是典型的法國家族的名字,亦是法蘭德斯的文化代表,他榮獲許多聲望崇高的國際大獎,也是HarmoniaMundi唱片公司的最佳藝術家。
赫爾維格於1997年五月慶祝他五十歲的生日,他生於根特,學習醫學與精神病學後,他在音樂學校學習鋼琴而畢業於1975年。在大學期間,他創立了「聲樂協會」(CollegiumVocale),這使他受到哈農庫特與雷翁哈特的注意,他們隨後便邀請他加入巴哈聲樂曲全集的錄音行列。
赫爾維格的願望是能詮釋涵蓋從文藝復興時期至現代音樂的廣泛曲目,這使他成立了數個樂團,根特的「聲樂協會」(從1975年)大多針對巴哈與之前的作曲家;「皇家小教堂」(LaChapelleRoyale,1977年)的主要興趣是對巴洛克時期的法國音樂;而近些年成立的樂團,像「香榭麗舍管弦樂團」(OrchestredesChampsElysees,1991)對十九世紀交響曲的嶄新研究獲得了出色的評價;「歐洲聲樂團」(EnsembleVocalEuropeen)專注於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而「傾斜音樂樂團」(EnsembleMusiqueOblique)則是針對現代音樂。赫爾維格與這些樂團為HarmoniaMundi唱片公司灌錄了超過四十張專輯。
以巴黎為根基,「皇家小教堂」在1997年將成立滿二十週年,在1977年-比「時尚藝術合奏團」的成立還要早-赫爾維格成立這個合唱團的用意是表演十八世紀的法國音樂。「皇家小教堂」與「聲樂協會」合作的《巴哈馬太受難曲》,與以前任何巴哈音樂首次演出相比,1980年在巴黎的演出是造成首次巨大的衝擊。
「皇家小教堂」經常與「聲樂協會」及「香榭麗舍管弦樂團」合作而獲得高度的讚美,諸如莫札特的C小調彌撒、孟德爾頌的「伊利亞」、「保魯斯」與「仲夏夜之夢」、貝多芬的「莊嚴彌撒」、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莫札特的「安魂曲」。
赫爾維格最近在倫敦演出三次,在1995年三月,為慶祝「聲樂協會」二十五歲生日在聖約翰.史密斯廣場演出的巴哈「B小調彌撒」,接著又與「聲樂協會」在1996年的波姆斯音樂會,赫爾維格指揮了一場「充滿迷人的新鮮、色調、舞蹈般的變化之巴哈清唱劇與經文歌」(每日電報)。1997年二月於巴比肯中心的演出乃是「皇家小教堂」、「聲樂協會」及「香榭麗舍管弦樂團」首次聯合造訪英國,而獲得巨大的成功。
1997年四月二日,赫爾維格與波斯確吉(IanBostridge)、「皇家小教堂」、「聲樂協會」及「香榭麗舍管弦樂團」合作錄製莫札特的《安魂曲(HMC901620》發行。發行的當日並發佈了非常不同的承諾:他將與「歐洲聲樂團」合作,灌錄世界首次錄製、文藝復興時期作曲家卡爾多薩(ManuelCardosa)的宗教合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