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无奈的接受! [复制链接]

查看: 10799|回复: 55
41#

我极同意楼主的观点,现在只能选偏向重播自己喜欢的乐器记忆相近风格的器材!不想太发烧!
TOP
42#

zhongruchao 在 2005-7-25 16:40:52 发表的内容
我发现咱这论坛里越来越往玄学里走了,不知是发烧发到高级水平了,还是走偏了,反正我看了后觉得不舒服。



不是走偏!一个字‘高’,两个字‘很高’,三个字‘非常高’,
我一直认为这个坛子不单是在HIFI方面高,而且方方面面都有高手。
有很多人认为科学家讲的东西才不觉得玄,哲学家讲的东西就觉得很玄,神学里讲的东西更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历史上很伟大的科学家最终也是走向神学。很多哲学家也一样。
这里高手能从HIFI的科学层面讲到HIFI的哲学层面,真是高!
TOP
43#

音响背后是文化

音响迷常把音响器材看成用指标来衡量的纯技术性的电子制品,就好比冷冰冰的仪器一般。虽然音响器材的都是冷冰冰的、没有生命的电子元器件,虽然音响器材的规格书上写满了用数字来表达的“技术参数”(technical specifications),但音响是用来回放“音乐”(music)的,而不是“声音”(sound)的。应该将sound看作是一个理性的、没有感情的字眼,而music,虽然用sound来表达,以sound作为媒介,但music传递的是人类的情感和思想,所以旨在回放music的音响器材的背后,蕴涵着文化,凝聚着设计师对音乐和“美声”的理解。我们不难从欧美各国的音响器材中,验证并体味音响背后的文化和审美观。

下文让我们拉扯地谈谈个人一些肤浅的体会,这些都是根据过去接触到及聆听过的个人意念,可以说完全没有群众基础,读起来会觉得「玄」。

意大利人属于热情而浪漫的拉丁民族,艺术上喜好豪华、复杂、花哨的设计装饰,注重外在的感官享受。所以在欧美各国的家具中,意大利式的家具看上去最是气派奢华,充斥着各种曲线、花饰和精美的细节。它的美是直接诉诸眼目,一点不含蓄的。意大利名牌音箱Sonus Faber、Chario和Opera不光外表做工如同意式家具一样豪华精美,声音也充分体现了意大利人对美声的追求:热情开扬、醇厚浓烈,给人感官之美。从纯粹的发烧精神上讲,我觉得大凡意大利制造的漂亮音箱,其声音都是明显美化了的,不真实的,仅能说是体现了意大利人对bel canto、对感性美的不懈追求。这是意大利式的文化!

法国人和意大利人、西班牙人一样,同属拉丁族系,但由于不同历史文化的熏陶,法国人在同样喜好感官美的同时,崇尚轻灵和含蓄,不如意大利人那样追求豪华和气派。所以法国的音响器材,如JM lab、Micromega和Yba等,同样有明显音色修饰的,一般地来说,却比意大利音响器材少了几分豪华,多了几分轻灵和飘逸的高卢气质。这是法国式的文化!

崇尚理性、力量和威严的德国,文化审美又是另一种形式,与拉丁民族的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差异甚大。德国器材的性格就像德国人一样,严谨、精准、朴实、理性、有时甚至到了“瘦硬”的边缘。大家可以注意到,我用的几个描述词:德国的“严谨”正对应拉丁民族崇尚的“自由”;德国的“精准”正对应拉丁民族的“修饰”;德国的“朴实”正对应拉丁民族的“豪华”;而德国著名的“理性”,当然也与拉丁民族特有的“感性”相对。这是德国式的文化!

德国器材的外表和声音一般都不追求“感官美”,不追求给人感官上的直接享受,但精密仪器一般的制作工艺和准确冷静的声音自有其拥护者。当然,并不是说德国器材只讲究精确而不具有美感。事实上,德国器材的声音也是美的,只不过那是一种更为深刻的美,更为内在而朴实的美,有别于意大利那种外在的、气派豪华的美。从高级德国器材的做工上说,一丝不苟,每个细节、每颗螺钉、每个接缝都细密而衔接到完美之境,令人无可挑剔,但这种做工毕竟是朴素的,和意大利器材那种追求花饰和外表美的做工完全不同。这就是笔者选用德国的Audio Labor前级、Restek Vector 前级和Exponent后级、德国在丹麦设厂生产的Dynaudio Consequence音箱的原因

盛产高级手表、以精细机械工艺着称的瑞士出产的音响也是如此,设计制造像精密仪器一样精益求精,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声音精致细腻而富于内在美,品牌不多,只有Goldmund、Revox、Ensemble、Ergo等几种,但件件都是精品,且每种都自成风格,非常有品位。

喜欢家具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丹麦家具的风格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派别,以简约(有时朴素得几近寒碜)而着称。如果说比起意大利和法国的家具来,德国家具已经显得很朴实无华的话,那么丹麦家具简直就是典型的艺术上的“简约主义”(minimalism)。由于森林广袤、木业发达,丹麦不仅以家具生产闻名,还以生产高级音箱着称于世界,像德国人买下一间高级家具厂而设立的Dynaudio、Avance到Sek,其特点是基本一致的:精致、冷静、宽阔、快速、大动态。一般来说它们没有意大利或英国音箱的那种“韵味”,而是更接近德国器材的冷静无染。我想,这和这个北欧国家清冷的气候、清澈的空气、开阔的地理环境应当不无联系。

“英国声”和“美国声”闻名发烧界,是国内发烧友最熟悉的流派。其特点差不多每个发烧友都能津津乐道,我想在此无须赘述了吧,但我想,之所以形成其特点鲜明的声音,背后隐藏的,也是两个国家人民的性格,而性格,和地理、气候、历史人文都是紧密联系的。笔者曾去过英国伦敦,对美国更是熟悉,我觉得,在有着沉重而久远历史积淀的英国,从那些略显陈旧的老式建筑物里,从狭小的居住空间里、从总是阴沉着的天气里、从并不富裕却仍坚定地保持绅士风度和自身品位的英国人身上,不难解释为什么英国器材总是如此体积细小,如此讲究格调,声音如此温暖厚重,自成一格,既不像德国和北欧器材那样清澈无染,但也不像意大利器材那样浪漫奢华。躲在面积不大而陈旧的小屋里,用细小的Linn唱机,搭配轻而薄的Rega放大器,推极富韵味的Spendor或Rogers喇叭,确实是一种特有的情调。

至于美国,由于是个文化大杂烩,人种和文化的来源可谓汇集了五湖四海,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复杂而自由,基本上任何审美风格在美国都有,也都能找到知音。传统上一般认为美国器材豪放、粗犷、注重低频的力度,体积重量大,外观威猛,但无论是外表还是声音都不如欧洲器材精致细腻。事实上仔细比照的结果,会发觉它也正是美国交响乐团和欧洲交响乐团之间的风格对比。美国文化的大杂烩性质决定了它能容纳各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和审美趣味,所以在有JBL、AR、Koss和Krell的同时,也有音色清澈透明的Thiel音箱。

对于日本音响,中国发烧友往往存在先入为主的偏见。各种杂志的评论中,总是出现诸如“萝卜味”(萝卜二字由来于香港人陯陷时期将日本人称为萝卜头)等、不知所云但又众口一词的东西。日本人赋予了音响器材最多的技术性,在研发新技术上投入的精力不少;一些新的放大器电路、数码技术、CD转盘结构、频响超宽的高音单元等,都是日本人搞出来的。也正是由于注重技术性的缘故,日本的器材最“值”,元器件和IC的使用最扎实,不像一些欧洲器材,价格高昂,肚子里却简单得令人生疑。不过,就像技巧无可挑剔、却被屡屡讥为“机械”的日本交响乐团一样,日本器材由于过分倚重仪器测试和技术指标,对人耳主观调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或水平不够,声音显得不如欧洲器材那么有灵性和个性。从技术层面上说,做得无可挑剔,但如果用来重放古典音乐等欧洲传统文化积淀的东西,就不如欧洲器材有神韵了。这是日本文化!

当然,上面只是宽泛的结论,具体到个体,又各有特色,而且有些器材是不尽符合其本国的文化特征的。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其它文化领域一样,近年来各国音响的总发展趋势是:个性和民族特征趋于淡化,总体上趋向于快速、宽阔、清淡、大动态的所谓“现代声”。这和以“快餐文化”为代表的崇尚高效、高速的现代文化的流行趋势是一致的。然而,在纯hi-fi界,特别是hi-end领域里,各个国家、各个品牌还是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色,尽管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现代声”的影响(比如传统英国声向所谓“新英国声”的转变就反映了这种影响)。这当然是好事,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如果什么品牌出来的声音都差不多,那音响发烧还有何乐趣呢?
TOP
44#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45#

scfan 在 2005-7-26 11:20:28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音乐就是是一个腌制或冷藏的过程,总是有失真或者变味,但是怎么腌制和冷藏,鱼总还是鱼,肉也还是肉,只不过鲜味丧失程度不同罢了。

器材回放就是一个制菜的过程,既然已经不是鲜鱼了,总要烧了吃吧?蒸、煮、烹,全在各家手艺了,当然能烧出稀世名菜,也有家常小炒,各有各的美味之处,不过无论如何是没有刚出水的活鱼那种鲜活啦。


比喻得好!我所以同意玩音响是一个再创造过程的意思,就是指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烹调方法。我曾经聆听过不少适配个人口味而配搭的组合,结果是各有千秋,观点与角度、个人对音色方面的喜爱、音响聆听系统及环境的大小……等等条件,都会有不同的结论。其中起决定性最大的因素,应该是聆听者的个人修养与文化背景……
TOP
46#

楼主讲得很有道理,吾心有戚戚焉。
TOP
47#

lamxiong 在 2005-7-26 21:53:36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7-26 11:46:15 发表的内容

请不要因为这个帖子的讨论而影响到自己情绪的消极低落,音响爱好者的优点在于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一天还没有把自己的音响系统的优点绞挖尽了,发烧还是需要的。

有时不要太过强求器材重播的完美,哪样是永无止境----因为器材不可能不失真的。否则会变成器材的奴隶,音乐精神就会被淹没了!


这样才算是理智的音响发烧!
TOP
48#

harvey 在 2005-7-26 11:46:15 发表的内容

请不要因为这个帖子的讨论而影响到自己情绪的消极低落,音响爱好者的优点在于勇往直前永不言败。一天还没有把自己的音响系统的优点绞挖尽了,发烧还是需要的。

有时不要太过强求器材重播的完美,哪样是永无止境----因为器材不可能不失真的。否则会变成器材的奴隶,音乐精神就会被淹没了!
TOP
49#

该用户帖子内容已被屏蔽
TOP
50#

谈及聆听音乐有益身心、延年益寿,我收集了一些资料:

“入静meditation” 实际上是一种大脑皮层自我保护性的抑制状态,此种状态,与睡眠者的自然抑制状态不可互相替代,但自我保护性的抑制状态优于自然抑制状态。此种状态,调摄身心,使习练者大脑皮层的α波与β波发生变化,促使大脑皮层细胞同步有序性增强。故此,“入静”,乃气功之核心与本质,而“放松”则是“入静”的必须前提。个人认为聆听音乐的状态,也可说是入静的更深入一层的境界,是一种具备指向、陶冶性的入静调摄身心境界,更可以促使大脑皮层细胞同步有序性增强。

音乐对人的影响力可谓是神奇的,它可以使人回忆,可以让人联想,还可以左右人的情绪。音乐已成为我们调剂生活的一大法宝。音乐对大脑的影响再怎么夸大,也不为过。一段老歌就能勾起人们鲜明的回忆,往事就历历在目一样。一段乐曲既能够让人得意忘形,也能令人悲痛难忍;它能激发高昂的爱国热情,也能鼓动宗教狂热;更有传说称音乐具有降龙伏虎之功效。

然而,尽管音乐对人类的心灵有着非凡的影响,但是音乐为什么具有这样的作用却是一个鲜为研究的课题。感受音乐和对音乐做出反应的能力深深地植根于神经系统的机能之中。虽然对音乐的处理大部分是在大脑的右半球中进行的,可是医学上还没有研究出哪些细胞是单独用来完成这项任务的,仅测量到人在聆听音乐或在弹奏乐器时,脑子里有不同的神经元网络会被激发。
大脑疾病会以特定的方式影响大脑对音乐的理解,如在癫痫病试验表明,对大脑左右半球中的某些区域进行刺激,会唤起“音乐记忆”——病人脑海中会清晰地响起以前听过的乐曲。颞叶受伤会导致所谓的音乐性癫痫病,患者听到乐声会发病。孤独症则更是让人迷惑不解。患有孤独症的人精神不健全,奇怪的是据统计数据表明,患者大多数却是技艺娴熟的音乐家;另一些人是具有非凡天赋的“音乐大师”。
相反,有不到1%的人则患有失歌症,或者说五音不辨。他们实际上无法分别乐曲,更不用说分辨两首乐曲的差异,并且他们无法学唱歌曲(虽然他们认为自己唱得很准。
至少对乐器演奏者来说,音乐显然会促使大脑的结构发生改变。由德国一所大学实验听力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小组,在测量专业音乐家们的大脑发射出的微弱磁场后,发现非常投入地演奏乐器会使部分大脑皮层产生可察觉的扩大,而这种灰质组成的大脑皮层,与一名具备出色的大脑功能的人有紧密的关联。
谈到音乐对感情的影响,种种迹象表明音乐能够影响很大脑内释放多量激素,包括可地松Cortisol(与激励和紧张有关)、寒丸素(与攻击和激励有关)和催产素(与影响养育行为有关),并且能够促使人体释放出天然的鸦片剂——内啡肽 endorphin。研究人员在使用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术后,发现当受试者听音乐时,在大脑中参与处理情感的某些部分似乎变得活跃起来。
虽然这些点点滴滴的研究让人想看个究竟,但是这些研究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解决音乐与大脑的很多秘密,其中包括这样一些最难懂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可以欣赏音乐?具有音乐才能的人类祖先是否更具有进化优势?或者音乐只是一种没有什么生物学价值的“听觉蛋糕”罢了?考虑到音乐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在是科学家寻找答案的时候了。
综观儒、释、道、医、武、艺、民间,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各种类气功、泛气功修炼方法,人们不难发现,透过其林林总总的繁杂外表,打捞其货真价实的核心部分,各家修持方法其实本质上是高度一致的,即无不追求“放松入静”。

连同印度瑜珈,美国超觉静坐,加勒比海妇女自我修炼的方法,前苏联亚历山大演员功统此在内,其道理均是相通的。即都要通过肢体精神放松而后入静的方法,先心理而后生理,先软件而后硬件,先灵魂而后躯壳的方式,使自己进入到“大脑皮层广泛的自我保护性抑制状态”。
对此种状态,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家已有许多既有的,通过实验而得出的发现:
——导致肉体和精神紧张的肾上腺和可的松减少;
——肌肉的紧张、氧的消耗和皮肤的传导率降低;
——大脑两半球活动同步化,脑电波变得协同一致;
——注意力更宜保持集中;
——反应速度较对照组提高约30%;
——敏锐感增强,一段时间后,周围世界似乎变得更清晰、颜色更鲜艳,快感更强烈。
除此之外,频率高、幅度小的β脑电波变为频率慢、幅度大的α、β波。这种电波有助于增强记忆,启发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加工信息和对刺激客体做出反应的速度。这种脑电变化不仅能促进大脑的发育和进化,而且脑更具内聚力和复杂性,丰富大脑中信息的传递。

依照神经科学的经典结论:特定感觉与情绪的改变,与某一区域释放出的化学物质有关,今天,这类物质主要是什么,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