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永远的红色经典!!(阿龙) (第7页有试听) [复制链接]

查看: 18787|回复: 159
51#

虽然说是《交响音乐沙家浜》,基本上全是以唱为主的,管弦乐在里面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我不知道能不能把这部作品看作是中国版的“布兰诗歌”?总之京剧《沙家浜》本身就好听,改编不费多大力也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与《钢琴伴唱红灯记》不同的是,这部作品没有用京剧的原班人马,而是用了中央交响乐团合唱团自己的声乐演员。这些学习意大利美声的歌手,现在得要唱出京剧味道来,想必是挺为难的一件事。不过他们还是做到了。

这个版本的录音也很不错。
最后编辑浊水河上的桥
TOP
52#

这是这个系列的碟面。

《小二黑结婚》同样也是郭兰英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流传最广的就一首“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了,其它的唱段没什么听头,很幼稚的感觉,小芹娘的唱段怪里怪气,用来搞喜剧气氛还可以,但确实难听。而且除了郭兰英,其他几位的唱功也都不敢恭维。

同样还是“中国歌剧原版珍藏本”系列,非常精美,从收藏角度来说很不错。

经典唱段

清凌凌的水来蓝格莹莹的天
TOP
53#

昨天买回一套93年百利版的《白毛女》。现在百利的唱片不多见了,这套唱片也是买的中唱的72年录音版,唱片非常实在,没有注明用过任何技术重新处理,既不是24BT的,也没有HDCD,更没有真空管重新混音。我与中唱的版本做了比较,中唱的注明为HDCD。

因为中唱的电平高一点,所以出来的声音偏大。此外两者几乎没有任何差别,看来HDCD并没能提高多少音质,当然,中唱的也没有输给百利,因为声音太一致,我怀疑它们都是用的同一母带压的片。

不过从心理上,可能更容易接受百利版,毕竟那个中唱的油印制品似的封面,和碟面的制作都让人难以接受。

当然,如果你不在乎这些,那么中唱版一张才10元,倒是超值得很。
TOP
54#

eric 在 2005-7-10 10:18:44 发表的内容
谢谢浊水河上的桥兄转贴这么多好贴,辛苦了。


别客气.
TOP
55#

京剧《沙家浜》在样板戏中多少有点另类。首先是它塑造的伶牙利齿的阿庆嫂要比其它样板戏人物更具个性化,在所有人物都要求体现共性时,阿庆嫂的个性给人的印象太深了。其次,由于剧本主笔是著名作家汪曾琪(他当时并不出名,但到了八十年代初期在文坛名声大噪),所以我们竟然在以革命口号为主的唱腔中,听到了这样美妙的,绝对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至今看来也是无比生动的唱词: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洋。

要说好听,我也认为首推《沙家浜》,它的精彩唱段太多了,几乎首首好听,除了现在我们常能听到的《智斗》,其它不少也都广为传唱。《沙家浜》同时也是几部样板戏中最有京剧味的,它可以让那些怀旧的戏迷同样听得摇头晃脑。

可惜,它的主演阿庆嫂的扮演者洪雪飞90年代中在一次赴西北的演出中因车祸而亡。我知道,不会再有任何一个人演的阿庆嫂能超过她了。好在我找到了这部戏的DVD。

经典唱段:

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

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智斗

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TOP
56#

[upload=jpg]Upload/20057109184685455.jpg[/upload]
TOP
57#

[upload=jpg]Upload/20057109284057757.jpg[/upload]
TOP
58#

[upload=jpg]Upload/20057109454941387.jpg[/upload]
TOP
59#

[upload=jpg]Upload/20057109523751326.jpg[/upload]
TOP
60#

《阿诗玛》和《刘三姐》也都收入这个系列里了,严格说它们都不能算民族歌剧而只是电影音乐。两部作品家喻户晓。《阿诗玛》还有些歌剧的味道,《刘三姐》基本上就是山歌。说到《刘三姐》我想起77年电影重新上映时的盛况。在桂林的所有电影院里,全部通宵达旦地放这部片子,一天二十四小时轮轴转地放映,观众还是拥挤得怕买不到票,这种盛况维持了最少一个多星期才算过去。现在的电影只讲票房收入,不计观众总数。一部大片动辄七八十元,那时的电影才一角五分。一个两千人的电影院坐满也就三百元的票。假如大家以同等票价来计,《刘三姐》肯定要将那些好莱坞大片远远抛到后面了。

《刘三姐》在东南亚受欢迎的程度也绝不逊于大陆。香港原来的上座冠军一直由《乱世佳人》保持,居然被事隔十多年后复映的《刘三姐》大大反超。这部片受欢迎除了风光好,歌好听外,另一重要原因是里面没有政治的东西,可以为各种不同社会体制的观众所接受。它的抒情与轻松幽默对都市人都是很好的调剂。在我今天看来的确是有点刁蛮的刘三姐,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人物的内心需求,如果在今天,我们可以视为一种“仇富”心理的发泄了。哈哈。

可惜的是《刘三姐》的录音非常差,是这批历史录音里最差的,61年的电影录音剪接,那时的电影录音本身就不讲究,现在听起来声音失真度很大。如果你不是非常特别的《刘三姐》迷,建议你不要买这张唱片,买个DVD回来看吧。反正这部电影我看了最少十多遍。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