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6315765829652.jpg[/upload]
卡拉斯的艺术如果只用一个词来解释的话——就是:激情,那种托斯卡式的冲动,那种给人以很强烈的感情震撼的托斯卡。她赋予了这个角色以激情,在很多方面,托斯卡反映了一个为艺术和爱情而生与死的艺术家,也就是玛利亚•卡拉斯她自己的人生。
当我们更仔细地来研究托斯卡这个角色的时候,我们就能从艺术家卡拉斯那里获得全新的理解,卡拉斯对托斯卡作出了全新的解释,因为卡拉斯,普契尼笔下的这部充满着激烈的戏剧情结的最成功的悲剧得到了全新的重生。这部戏中间有三个重要人物,在戏剧结尾时都死去了,这是部非常悲的悲剧。这部戏是普契尼为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悲剧演员Sarah Bernhardt而写的,第二幕结尾托斯卡杀死斯卡尔皮亚后的烛台仪式就来源于Bernhardt的创意,普契尼的写作受到她很大的影响。我们无缘生活在那个时代,但我们能够通过卡拉斯的伟大演出,完全深刻的理解普契尼写作时的意图。普契尼在第二幕结尾时的写作,完全就给人一种戏剧配乐的素描感。但好的演出,能够使这种最简洁的音乐产生最强烈的戏剧震撼力。
在普契尼的笔下,托斯卡是一位年轻的女歌唱家,一个率真、不深思熟虑的年轻女人,一个充满嫉妒心、但漂亮迷人的女性。很多女高音把托斯卡塑造成年龄丰饶而谙熟世事的女人,而男高音则与之相反成为了一个为这个成熟女性随意操控的木偶。但在普契尼的故事剧情中情况则正好相反,卡拉斯将她纠正为柔弱、具有女人应有的气质、年轻的女性形象,要这样的女性来杀死斯卡尔皮亚是十分令人惊讶的,但随着卡拉斯扮演的托斯卡充满着嫉妒之心和激动情绪的展现,她显现出的那种性感和嗔怒、骄横,使得她具有了对斯卡尔皮亚的憎恨、为救赎自己的爱人而置自己于不顾的力量,使得她最终爆发出杀死斯卡尔皮亚的力量。
卡拉斯第一幕出场时是一个爱情正处于低潮期的女人,对爱情没有自信、没有安全感,显得紧张兮兮、心情烦躁。普契尼的音乐在这里没有更多的提示到这点,但这在卡拉斯的演唱中以特有的张力和表情都显示出来了。第二幕中的“Vissi d’arte,vissi d’amour”出现之前,普契尼的音乐有很大一段空白,需要演员去很好地处理这之间的过渡,需要演员聚精会神地去倾听作曲家在这里未写出来的音符。而卡拉斯的信条就是:演员如果要感动观众的先决条件就是首先要感动自我,需要集中精神去倾听作曲家的音乐,倾听作曲家在音乐中倾注的情感——这里面已经包含了一个演员此时所应该做的所有表情和动作。这段话听来很抽象,也很难领会,但实际上就是要求演员用自己的表演来演唱,用一种毫无掩饰的坦荡来揭示人物、揭示自我,使这个人物和演员之间毫无任何障碍、隔阂。所以,在我们看这个第二幕的录影时,你会觉得眼前看到的这个人物不是卡拉斯自己,而是真实的托斯卡。向观众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卡拉斯每每打动观众的秘诀之处。
有理由相信,卡拉斯所表达的正是作曲家意图所表达的东西。卡拉斯自己也说:她演唱时最关心的不是剧本,而是关注于音乐,尽力去寻找音乐中的真谛,尽力去感受作曲家所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作为演员的任务并不是要去创造什么,而只是要去忠实地再现作曲家所要呈现的,或使之具有鲜活的生命感。而所有这些有时候作曲家并未在乐谱中完全注明,这就需要一位具有天赋的艺术家天才地去领会和再现它了。
对玛利亚•卡拉斯来说,其实她包含着两个人,一个是作为女人的Maria,另一个就是我们熟知并崇敬的作为艺术家的Callas。随着1965年7月5日她最后一次在柯文特花园剧院演唱《托斯卡》而退出歌剧舞台,在此之后,艺术家卡拉斯就死了。此后随着她内心永远的情人奥纳西斯的去逝,她也失去了生活的意义,作为女人的玛利亚也离开了人世,死于心肌梗塞这种既有激烈痛楚而又归于寂静无声的疾病。
[upload=jpg]Upload/20063157115127776.jpg[/upload]
[em26][em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