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jpg]Upload/200561018305899877.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61018311412656.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61018312862317.jpg[/upload]
OPK 7010 Frutwangler/ BPO
Schubert: Symphony No.9 in C major AD944 'The Great' <1942>
Brahms: Haydn Variations <1943>
OPUS KURA,成立于2000年,按官方的说法有两重意思:一,classic在日本的发音类似于KURASIKKU,因此KURA有古典的意思;二,KURA在日本是一种古老的仓库,用木头和一些灰泥搭建而成,因此KURA表达了古老而内涵丰富的概念。它陆续发行了福特的战时录音,这张舒伯特第九和勃拉姆斯海顿主题变奏是较新近的一张。
“伟大”是充满英雄性的演奏,较少阴暗的色彩,它充满了光辉;强有力的节奏感,通常用果断、短促有力的节奏;急促盘旋的弦乐声部,广而气息悠长的管乐;甚至某些地方歇斯底里般。不论怎样,说起这个战时“伟大”,你们肯定比我要熟悉许多,因此我想关注的是OPUS KURA自身独特的地方。
聆听OPUS KURA的转制,第一印象是什么?肯定是它凌厉、强劲的动态而又不失自然的音色,是一个具相当音响性的转制。那么它缺点是什么,留意一下背景细节,你发现观众的动静实在清晰极了,显示出极高的分析力,但是你留意一下别的,例如第二乐章开始的单簧管,很漂亮对吧?但是不觉得音色有点呆板么,福特的错?NO!因为转制中缺少些“弱细节”,单簧管的一些柔和暗色彩不见了。为什么会这样,看看最最突出的例子,弦乐部分,或者在强音齐奏时候,留意到哪些爆裂了的、含糊不清的地方吗,这些地方完全没了层次感和细节了,这是工程师Kiyoshi YASUHARA过分提升了动态和分析力留下的祸根,他没有处理好那些含糊的部分。不是说在历史录音中就要出现含糊的低声部,一个高明的转制会相当程度上处理好这些难题。
转制使用的不是原始的母带,因此也可以当作是祸根的一部分。在1942年初,帝国电台(RRG)已经开始使用最新开发出来的磁带录音机为福特进行录音了,不过在苏军占领柏林后,很多母带被带去了前苏联。大概在1956-1960年间,Melodiya发行了一些LP,不幸的是绝版后官方没有再版,但是却有许多其他形式标签的再发行,例如这次转制用的blue torch。俄罗斯归还一部分母带时,没有包括许多重要的演出,也许莫斯科广播电台仍然保留着母带,也许Melodiya使用母带后掉了包。看来即使能够使用母带的复制品进行制作估计已经是相当幸运的了!(当真不幸)
不管怎样,OPUS KURA的转制相当特别而且质量很高,虽然我觉得还是有致命的弱点。但是如果在正常的渠道得到这些CD的话,价格当真是太高了,因此音质有必要再完善。
20050610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