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张:李娜倾情精品大碟〈苏武牧羊〉
[upload=jpg]Upload/200522815411369500.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200522815412273334.jpg[/upload]
出版发行:上海声像
黄荟制作的《苏武牧羊》相信许多乐迷都听过,这是近年来国内出版的罕见的大器之作,它的配器和制作都堪称大手笔,为了更接近事件发生时代的特点,其中演奏的乐器都是仿照古乐器一比一复制,为的就是在作品中体现更多的“汉风古韵”,在歌手的选择上也煞尽心机,最后确定李娜才能担此重任,这张碟中堪称绝笔的是李娜的极高音,在〈归来〉一曲中,苏武“留胡啊十九栽,今天归来,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北海的牧人就往家赶,登上了长城就往南看,眼含着泪水就望长安…….流胡啊十九栽,今天归来,长安不见十九年,十九年苦难就对谁言,打起螺子你就快快走,十九年苦难就熬出了头,黄河万里归大海,回头不再入秦关……”唱到这里,十九年悲欢一起涌上心头,所有悲愁愤闷都一起再次出现在眼前,这时的唢呐也吹得哽咽起来,男声和唱不断反复:“苏武流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十九年,牧羊北海边…….”在背境的烘托下,李娜不断婉转向上升,越唱越高,将苏武流放异域十九年的悲凉一股脑倾泻出来,你可以看到,到最后几个极高音,高到让人无法想象,按制作人说:这简直不是人能发出来的声音。在制作上这张碟阵容庞大,音质绝佳,让人听后有“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感。这里人声的极高音运用堪称点精之作。李娜在张碟中又给大家建立了继《青藏高原》后的另一个高度,它也是李娜的绝唱。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汉书·苏武传》载: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赴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匈奴与汉和好,才被遣回朝,官典属国。苏武留胡节不辱,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不背叛祖国的气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苏武牧羊》为题材的音乐作品古已有之,而这张声乐套曲的唱片是一次新的尝试:作词:田青,作曲:黄荟,演唱:李娜。全曲由七个段落组成,整部作品气势磅礴,演唱、录音俱佳。 一、序歌:一个古老的故事 在一片旷野寒风的呼啸声的衬托中,李娜低婉的歌声娓娓地唱出故事的主题,把听者引向那遥远的年代。 二、骁歌:出塞 轰隆的低音鼓和雄浑的男声合唱,唱出急促的行进主歌,李娜高亢地吊唱出:"男儿今出塞,背后长河落日,眼前大漠孤烟……"。她那不亚于一位男子的豪迈嘶喊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悲壮的"出塞图"。 三、牧歌:贝加尔湖的冬天 又是一阵阵的狂风呼吼,伴着吹管乐悲凉的嘶吟,是那北海湖边的冬天,让人感受到边疆的荒野漫天飞雪的荒凉。女声带着叙事性的低吟唱出悠悠的草原牧歌。 四、琴歌:望月观花 悠扬的钟声与古筝缓缓地和奏,埙如泣如诉伴着女声唱出: "怕见月,尤其怕见月圆…… 怕见花,尤其怕见花艳…… 不是不爱明月,是因为月照故乡人,月圆了,人未圆; 不是不爱鲜花,是因为鲜花如人面,人面如桃花今不见……" 这里唱出了苏武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愁绪。 又"怕见明月,头上的月正圆 怕见鲜花,手中的花正艳… 这里更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