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近期所收好片(1.25):EMI天使版盛宴(当前介绍:Cluytens) [复制链接]

查看: 15685|回复: 54
11#

接着看第三款。

这个又是一个《女大不中留》选段的版本:

[upload=jpg]Upload/200512616543420738.jpg[/upload]

或许大家最熟悉的版本是Decca的Lanchbery版——原因无非是旋律动听并且音效好。因此我也建议不妨欣赏一下这个Wordsworth指挥皇家利物浦管弦乐团的版本。

他采用的是Lanchbery版同样的总谱(也就是Lanchbery本人改编版)。1983年的数码录音,音效好得简直让人吓一跳。按照“真实”这个标准来衡量,我觉得此版比Decca/Lanchbery版要好;又或者你会觉得Lanchbery版里面的木管组声音是青翠欲滴了,那么请欣赏一下此版,你将有新的结论。

对这首作品稍有不满:旋律动听是动听,但问题是听了好几遍,我似乎对里面的旋律留不下什么印象,左耳进右耳出。
TOP
12#

呵呵连续看了上面几张EMI之后,大家是否对那个天使商标有点审美疲劳呢?那么我们下面来看一张Decca的,放松一下。

这张CD相信大家一看封面就知道来头:

[upload=jpg]Upload/20051279383575750.jpg[/upload]

对于舒曼和格里格钢协的演绎,好版本实在是不少。以前我就推荐过Curzon弹奏的格里格钢协。到目前为止,假如有朋友想要开始聆听格里格钢协,我还是推荐首先听Curzon的,因为我觉得那是演录俱佳的。

但是直到接触了上面Decca的鲁普的正价版之后,我觉得假如要得到和现场真实的声音比较相近的效果,那么选择鲁普的这版是明智之举,下贴将详细道来。

(未完待续)
TOP
13#

netwilliam 在 2005-1-27 11:18:26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1271111396011.jpg[/upload]
Legends的再版felix兄听过嘛?效果有变化吗?


不过,不管怎样,我对于此Legend版是有很深的感情的。6年前的暑假,在等待高考成绩出榜的整整一个月里,我心情十分忐忑不安。就是这张唱片陪伴我渡过那段日子的(当时这个Legend版刚刚新出,我立刻去买下的)。每个晚上,我把舒曼和格里格的钢协轮着听。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14#

netwilliam 在 2005-1-27 11:18:26 发表的内容
[upload=jpg]Upload/20051271111396011.jpg[/upload]
Legends的再版felix兄听过嘛?效果有变化吗?


有人耳可闻的变化,下面将会说到 :)
TOP
15#

现在来说说我对Curzon版和Lupu版的感觉。

为何Curzon版能够吸引我呢?说实话,从唱片录音来听,Curzon的个性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好比假如你事先没有听过,并且蒙上你的眼睛,然后让Curzon、Arrau、Katchen等都弹一段让你听着分辨,你也未必能分清楚出谁是谁。再加上格里格钢协已经都是演奏和录音泛滥的曲目了,因此从演绎上来讲,我还真没有觉得Curzon和Lupu的演奏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两者的区别主要是在于音效上的不同。Curzon版因为录音年份稍早,所以有着那个时代Decca的声音特点,这是逃不了的,这种音效,是以美为特点。而Lupu则是73年的录音了,所以声音以真实为重点。

真实和美等价吗?这个真的不一定。上个月的纽约爱乐的音乐会,现场的,当然是100%真实。那么声音美吗?我的感觉却是:不美。和我觉得“美”的某些唱片一点都不像。

因此,正因为Curzon版的美,所以我推荐第一次接触格里格钢协的朋友听此版;但也因为Lupu版的真实,所以我推荐听完Curzon版之后应该听听Lupu版,以校正自己的音效辨别标准。

关于旧版和新的Legend再版的区别:我觉得新版把注意力放在了细节上,所以你留意每一种乐器的声音,都会发现效果很Hifi,但问题是所有乐器合在一起的整体效果,我怎么听都会有种言语描述不出来的不自然感觉。

至于正价版,值得一提的是它是采用AAD方式制作的,所以应该是最原汁原味的。并且听感上相当自然。听过正价版之后才明白为何这个录音是荣登TAS榜的。

尽管我们不应该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对于音效的关心之上,但音效没解决好的时候,音乐艺术的精神也是没法传递得好的。这也是百多年来录音技术前进的动力。

(未完待续)
TOP
16#

好,我们接着回到EMI中去。

创造出著名的“费城之音”的指挥大师奥曼迪(Ormandy),主要为CBS和RCA录音。但他也曾经为EMI留下少数的录音,这张录于1979年的巴托克管弦乐作品集便是代表:

[upload=jpg]Upload/20051281610178524.jpg[/upload]

请留意封面的左上角标着“新费城之声”(The New Philadelphia Sound),我心里觉得奇怪为何加个“新”字呢?

巴托克的作品总体上是给我一种“奇思怪想”的感觉的,尤其是他的标题作品,情节显得有些诡异。比如说《神奇的中国官员组曲》,源于巴托克同名的歌剧。这部歌剧里面有相当多的怪异事情,比如说某人不怕剑刺,吊在灯架上的人身上发蓝光,人干完那事之后身上伤口才留血死去......这些绝不是断章取义的。

尽管诡异,但标题音乐倒是比较形象的。所以20多分钟的组曲里,我们不但可以欣赏到奇特高超的音响,并且也可以权当看了一次奇幻电影。

本片还有另外一首曲目:《为弦乐器、打击乐和钢片琴所作的音乐》。这是一部着重配器和结构的作品,旋律并不好听。我觉得现代风格的作品,去听现场音乐会所得到的感受要比听唱片的要好得多。

音效一流。EMI 60-70年代曾经在美国录了好些录音,演得好,录得也张张发烧,总体水平比欧洲总部的要高。但奇怪的是,现在EMI似乎忘却了这一批录音,好久都没有再版了。要不是我偶然碰到,逐渐发掘,还真不知道EMI还有这么一批宝藏呢。
TOP
17#

接着是一张奇碟。

齐夫拉(G. Cziffra)绝对是钢琴界的传奇人物——无论是他的演奏还是他的生平经历,都会令人觉得像看小说那样入迷。因为齐夫拉的儿子名字和他老爸一模一样,所以下面称齐夫拉的儿子为小齐夫拉。

齐夫拉是土生土长的匈牙利人,并且他的钢琴也是在匈牙利学的。他在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学琴的时候,还跟随著名作曲家多那伊学习作曲理论——作曲的专业训练使得齐夫拉在将来演奏的时候(尤其是李斯特的作品),对于一些华彩部的处理(他很多时候用自己写的华彩),可用“魅力四射”来形容。有人说华彩的时候齐夫拉只是在炫耀自己的技巧,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华彩部的和音和旋律的发展,里面大有乾坤,相当有才气。很多钢琴家都写不出这么好的华彩的。

在二战之前,齐夫拉已经在东欧国家很出名了。二战他入伍打仗被俘入狱,1946年才被释放出来。那段日子生活困难,齐夫拉靠晚上在酒吧里面弹琴伴奏,赚点外快来维持家庭生活所需。也正是这段日子他发奋练琴,不单只把在狱中生疏了的技术恢复过来,并且水平更有长进,使得他以惊人的技巧的风格重现在钢琴界里。

后来苏联控制了匈牙利。由于政治原因齐夫拉被套上政治犯的罪名被捕入狱。苏联人还把齐夫拉的妻子和儿子——小齐夫拉给抓起来了。据齐夫拉回忆,这是最惨的一段经历。他的妻子和儿子生活条件很差,使得小齐夫拉差点死去。苏联人知道齐夫拉是弹钢琴的,就故意去摧残他的手:殴打他的双手、强制他用双手搬很重的石头。苏联人当时的确达到目的了——齐夫拉的手在狱中几乎被废了,关节松弛,根本无法再弹琴了。

折磨完之后,苏联人觉得关着齐夫拉也没多大意思,所以最后齐夫拉被释放出狱了。齐夫拉不死心,出狱之后他用了六个月的时间,通过变态训练方法,竟然奇迹般地回复了全部功力(有点像武侠小说了吧?呵呵)。这说明了齐夫拉的确是天生具有钢琴禀赋,不然的话为何两次几乎彻底地摧残都弄不垮他的钢琴技术?

1956年匈牙利事件,大批难民出逃。齐夫拉他们全家逃到奥地利去了。从而齐夫拉在西方国家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最后他们全家定居法国。

据看过齐夫拉演奏的人说,就算看着他演奏,有很多地方都不知道他是怎么就弹出来的。由此可见他的技巧是何等之强!实际上不用看了,只要听他的录音便能把人给吓住。假如说海菲兹是可以在小提琴上作任何事情的话,那么齐夫拉便称得上是可以在钢琴上作任何他想做的的事情了。

下面请看他的一张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录音:

(未完待续)
TOP
18#

齐夫拉弹奏的李斯特是最有名的:

[upload=jpg]Upload/20051291712021886.jpg[/upload]

上面提到过的几乎死去的齐夫拉的儿子小齐夫拉,后来成为一名指挥家了。他们父子俩在法国留下了几首钢琴协奏曲的录音,儿子指挥乐团,老爸弹钢琴,是父子档。上面这个录音便是由小齐夫拉指挥巴黎管弦乐团,齐夫拉钢琴独奏演出的李斯特两首钢协、《死之舞》、《匈牙利民歌幻想曲》,录制与68年和69年。

小齐夫拉命运真是坎坷,1981年死于一场意外之中,对于他老爸齐夫拉来讲,可真是“白头人送黑头人”啊。齐夫拉在他儿子死去之后,再也不肯和乐团合作演奏了。所以他的协奏曲录音尤显珍贵。

近年来EMI似乎有点忽略了齐夫拉的录音了。CD当中,据我所知除了这张钢协和另一张钢琴独奏的匈牙利舞曲精选出过正价版之外,其余的录音都是在廉价版中发行,比如说这张,还有老柴、拉赫马尼诺夫、格里格钢协,现在便都是在EMI的“Encore”廉价版里发行(不过匈牙利舞曲独奏那个录音倒是在世纪原音中价版里发行了)。

我特别喜欢这张EMI的正价版的封面设计,实在太棒了。构图大气、人物形象生动,这个封面让人一看上去就知道此碟非同一般。下面将评述齐夫拉的这个录音。

(未完待续)
TOP
19#

这里我想说说一种似乎普遍存在的逻辑:太展露技巧的艺术家,其演奏的内涵深度就不会太深入。俗话说就是“越是半桶水就晃得越厉害”。

因此我也见有人评论齐夫拉的演奏在技巧厉害之于欠缺深度。我没有仔细听过齐夫拉演奏的其他作曲家的钢协,所以对他的其他录音我不知其成果如何,无法评价。但是对于李斯特的这两首协奏曲和两首钢琴与乐队的作品的演奏,我觉得齐夫拉弹得太好了,深度广度皆备。

可能有人会反问:李斯特的作品素来都是技巧为主,思想性不多的,你何来说齐夫拉弹奏的李斯特具备思想性?对于这点我个人的看法是:说思想性,并非一定是要谈哲理、谈人生经验、谈大道理才算是深刻的;一种高雅、脱俗的气质本身就是思想的体现,两者不分高低,不分优劣的。李斯特的风格虽然并不是贝多芬那种大悲大悟,也不是布拉姆斯那种厚重的德意志气质,但是我们没任何理由说只有这样才算是有内涵吧?

当然我这里不是把各位作曲家的思想性相提并论——其实这些是不可以放在一起比较的,也无法去比较的。音乐是讲究感受,但我们亦无需一定要去把自己的感受额外地加工成文字可现的理论,才见得这个音乐是有思想的。实际上,有感受,就必定有思想的存在。

对于《匈牙利主题幻想曲》,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切卡斯基/卡拉扬/柏林爱乐的版本——此版是三星带花的名版。在没听齐夫拉之前,我的确觉得切卡斯基的版本很棒。但是谁知天外有天,我现在反而觉得齐夫拉的要比切卡斯基的好不少呢(无论是录音还是演绎)。尽管切卡斯基弹得很好,很有独特的气质,但是一听上去,明显齐夫拉在这首曲目上就比他强不少了。并且,在小齐夫拉指挥的巴黎管弦乐团的比较之下,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倒有点像仅仅是一个“名牌发声器”而已了。

最后稍费笔墨说一说录音效果。从我自己的器材来比较的话,我觉得齐夫拉的这张CD,可以列入我听过的钢琴与乐队的录音里面最好的其中之一了。这个录音,我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出来,音色、细节、动态(尤其是《死之舞》一段,动态之大,第一次听的时候吓了我一跳)、音场等等要什么就有什么。假如硬是要找毛病的话,我唯一觉得不足的地方就是在《匈牙利主题幻想曲》里面,有几处因为齐夫拉让钢琴发出巨大的声音,动态过大,导致录音在该几处有少许失真。不过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试想,整个巴黎管弦乐团全力演奏的音量,都不足以让录音产生失真;而齐夫拉全力弹奏出来的钢琴却让录音磁带受不了,由此可见齐夫拉的力度何等之大!

TAS、企鹅等等没有评论提齐夫拉的这个版本,绝对是他们的失误,也是他们的损失。想测试自己的音响器材、想感受正宗的匈牙利风格,这张CD绝对都能让你极度满意。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20#

呵呵,接着看齐夫拉的演奏。

直观上来讲,齐夫拉是我听过的钢琴家里面技巧最为辉煌的一位。比如说他在这张唱片的《匈牙利民歌幻想曲》里面的许多华彩,我就觉得不是每一位大师都能弹得出来的。

为了方便携带聆听,对于这个录音我主要是听这个日版为多:

[upload=jpg]Upload/200513015532119824.jpg[/upload]

选择日版为日常聆听所用实属无奈——虽然EMI的Encore廉价系列也有相同的再版,但是前阵子我买过此系列另一张CD的压片质量有问题,播放时调轨,所以这回实在不敢冒险,只能选购日版的。

此日版是上一年年底新推出的EMI 1300系列中的一款(04年12月8号面市的)。日版总喜欢同一个录音过一年两就再版一次。虽然这次标着是用了24bit技术的,但是风格还是和日版EMI一个老样子。日版EMI的最大一个特点(也是缺点),就是把声音弄得比较柔和,有“软”的感觉,或许是美,但是不真实,不忠于原始母带。

虽然如此,但是此日版却掩盖不了这个录音的超一流水平的事实。让我们先来看看齐夫拉的演奏。

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我觉得演奏的难度不会比拉赫玛尼诺夫的钢协难。但是齐夫拉就是弹得特别与众不同,让人一听就有“正宗”的感觉。比如说第一钢协开头乐队的引子完了之后,钢琴来了一段独奏,里面有一大串上行的音阶。就是这一段,齐夫拉特别突出了左手音阶的某些重音——就是这么普通的一段,他就创造出一种特殊节奏的感觉。听其他钢琴家弹奏的版本,我就仅仅听到一串上行音阶而已。所以说齐夫拉演奏的李斯特,高!——这真是让我们不能不服气的。

在两首刚协的其他地方,你都可以听到类如上面所描述的更多的东西。大家弹的都是差不多一样的音符,齐夫拉就硬是让你感受到更多的内容,这就是“正宗”的含义了。好比说,老外拉二胡、弹古筝,可能谱子上每个音都奏出来了,但是我们一听,感觉就是不正宗,不对味。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不是因为齐夫拉凭借自己的技巧厉害,所以弹得比较特别,让我们以为是“正宗”呢?我想这个是无需多疑的,因为早有对此深有研究的学者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论述了,我们尽管放心欣赏就行了。

两首钢协听下来已经让我欲罢不能了,结果后面两首《死之舞》和《匈牙利民歌幻想曲》更是让我为之疯狂。有人看过齐夫拉的演奏,说齐夫拉弹琴的时候,我们只见他的手时张时合,音符这样就瞬间流淌出来,以致我们都看不清他是怎么弹出来的。听过齐夫拉弹奏的《匈牙利民歌幻想曲》之后我对上面这种描述深信不疑。真实很难想象,仅仅三四秒之间,齐夫拉竟然能把整部钢琴几乎所有琴键,从最低的那个八度到最高的八度,用手指(不是用刮奏琴键那种方法)一个一个弹出来,并且还能让我们听得清清楚楚每一个音,甚至每一个音都是力度十足的!

可能我上面用文字描述不足以表达我聆听此曲时候的惊讶,各位假如亲自聆听便会知道了。

另外,不得不佩服小齐夫拉指挥下的巴黎管弦乐团。此唱片四首曲目全部都要求乐队伴奏,并且乐队的成分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我觉得是乐队50%,钢琴50%),所以乐队和独奏钢琴的配合尤为重要。

齐夫拉演奏的时候经常喜欢来个抢板或者来个自由节奏,但是巴黎管弦乐团却始终形影不离,并且还时不时跟齐夫拉“抢彩”,可谓是精彩纷呈。在《匈牙利民歌幻想曲》接近结尾的地方,双簧管的吹奏很特别,在乐句的最后一个音的结束时都上滑一下,这更加增添了匈牙利民族气息,太棒了。总而言之,整个乐团似乎都受到齐夫拉演奏钢琴的热情的影响,变得特别活跃+疯狂了。所以有人形容齐夫拉像“兴奋剂”,是不无道理的。

(未完待续)
最后编辑felixcat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