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13141516171819» / 22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试重写音响系统XX要 [复制链接]

查看: 32431|回复: 215
151#

SUNdeSONG 在 2005-1-18 13:50:42 发表的内容
harvey 在 2005-1-18 10:22:28 发表的内容
[SUNdeSONG兄,谢谢您的热心协助,我的notmail信箱经常难接上(太挤塞了) ,请再email到我另外的email信箱:

Chanharvey2000@yahoo.com 或
havychan@tom.com

谢谢。



已发到Chanharvey2000@yahoo.com 。


信箱裡仍沒有收到
TOP
152#

sorry,SUNdeSONG兄,我忘記打cn應該是:

Chanharvey2000@yahoo.com ,cn
TOP
153#

音响圣经
TOP
154#

从头看到此,不是一天两天能消化的,先生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佩服佩服.
TOP
155#

大大真是太牛了,佩服啊佩服,可以算是音响圣经了。
TOP
156#

写结语之前先说明一点事实,所写帖的都十分凌乱,需要补充的地方彼彼皆是,这项工作只好等待在重新整理时去做了。

结语

在我的另一个帖子 <怎样的声音才算是好听的声音呢?>里,有人说:好听,就是好听!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65082&page=7

这简单的六个字,令我想了很久:为甚么「好听」这样难答?原来「好听」所牵涉及的聆听心理是十分复杂、高深,因此是这样难答!

任何音乐活动,都是人内心的听觉活动(hearing activity),脑子里的听觉活动。这种活动涉及的心理现象,主要是听觉意象(hearing image)。音乐感知(music perception)、音乐记忆(musical memery)、音乐想象(musical imagination)等都是内心的音乐活动。

音乐是门听觉艺术,音响回放出来的音乐的聆听心理活动,是以耳朵的听觉去听、以脑子去分析鉴赏,这就是我们聆听音乐时的“内心听觉”,所进行的一系列与听觉有关的音乐活动。这些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听觉意象的建立,因此,笔者认为,内心听觉是人在内心(实际是头脑中)进行的,以音乐感的认知为基础,去形成和完善音乐意象,最终目的是希望这种心理活动能够完美。

我们这种内心听觉是一种欣赏音乐的能力、是一种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在欣赏音乐过程里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能力,就是这种能力令到我们的听觉具有鉴识性、判断性意识。内心听觉与一般所说的音乐听觉不同,音乐听觉纯粹是外部听觉对音乐的感知与记忆,只是孤立地对某种声音产生的听觉意象;内心听觉则以外部听觉此为基础,进一步将声音在心理上的分析比较,它是对音乐整体性的听觉意象,它的意景有时甚至超出这个意象,它不是外部听觉在脑子里的纯粹复制,它已经摆脱了外部听觉束缚,令乐内心听觉与先导性与创造性能力结合。

这种内心听觉,可以说已经贯穿了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活动过程。演奏家也是如此,他在演奏时,也总是在内心提前听到那些将要奏出的音响,提前于外化的真实音响对音色、力度、速度等要素的分寸感做出判断,以便调整自己的演奏动作求得自己满意的声音效果;我们聆听音响欣赏音乐,并不单纯是听觉器官的活动,它是一种内、外结合的听觉活动,当欣赏主体以耳朵听音乐的时候,内心的听觉也总是在不断地帮助他对感官听觉作出判断。

但是欣赏音乐活动的内心听觉的形成、先导性与创造性能力所起的作用等,各个聆听音响的朋友也会是不同的。取决于聆听者的聆听经验等诸多外在内在所具备的条件。

下文中,笔者试举一个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学习过程中的例子,以描述聆听器乐演奏中,自己的内心听觉是怎样活动的:

笔者试举的聆听韦伯(Weber)的钢琴作品#65 <邀舞>(Invitation to the Dance),它是一首华丽的回旋曲,非常简单易懂,而且形象化。我聆听的版本是经已由柏辽兹(Berlioz)改编了的管弦乐乐曲。开始时描绘舞场的引子,朴素的大提琴旋律是男主角,婉转妩媚的木管乐器是女主角,反复地重现模拟男主角与女主角在细语对谈。然后另一个大提琴旋律兴起,表示男主角邀女主角共舞,木管乐器的女主角回答另一新旋律,表示女主角客气地婉言推却;男主角坚持的再次邀女主角共舞,由于谈话间彼此渐渐熟落,女主角欣然同意共舞。

引子结束而进入一首华丽的圆舞曲。它也是一首稍为大型的回旋曲,快三步的节奏感非常强烈,在基本旋律的变奏中,加进新的材料速度、力度、起伏跌宕、互相对比的结构,描写了不同的舞蹈状态,令聆听彷佛置身于舞池里,领着女伴翩翩与舞于人群之间。旋律委婉、质朴节奏、流畅、多变结构,由引子、主题乐段、主题的多次变奏及尾声构成的。风格古朴典雅,生动秀美。

柏辽兹在配器上所下的功夫是卓越的,以朴素的大提琴旋律代表男主角,婉转妩媚的木管乐器代表女主角,更是可圈可点,处理舞会的热闹气氛、人们的兴致、翩翩起舞的形态,都能绘画出玲珑浮凸的、栩栩如生音乐景像,景色迷人令人彷如亲临现场。这就是一种以耳朵「看」到音乐舞台、以耳朵「触摸」到音符的抽象景界。

  
   聆听者第一次聆听时,一定不会意识到这种景像。不断地聆听两三次,头脑就会对这首乐曲形成一定的听觉意象,接下来聆听演奏此曲时,结合前两次的听觉积累内心中记忆,由于脑子里已经建立了声音的怀念记忆(romantic sound memory) ,无论以甚么乐器演奏这这首乐曲,都立即会形成表现此曲的新的音乐意象。

以上便是我的内心听觉,在器乐演奏的整个活动过程。笔者将这个心理活动分为两个部分,听觉意象的形成,和听觉意象指导演奏。因此我们讨论内心听觉就从两个方面着手,其一,内心听觉能力是随着听觉意象的不断完善形成起来的,其二,内心听觉发挥作用,是通过形成的听觉意象,进一步指导自己去调整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效果,好的声音才能够得以实现的。

(未完,待续)
TOP
157#



既然音乐内心听觉,是人的大脑中基于以往聆听音乐的积累、与新发生的音乐音响相结合的心理活动,因此,有目的地对自己在这方面加以培养、提高,在音乐音响实践中,就有可能发挥更加积极的效用。

聆听音响音乐,事实上可以说是一个二度创造音乐空间的过程。因为器乐演奏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不仅是创造而且又是再创造,即二度创造。「再创造」就是指它是在作曲家一度创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必须以乐谱形式的音乐作品为再创造的依据,准确的把握和领会音乐作品的真谛,并在所创造的音响中正确地体现出来。聆听音响音乐呢,这种活动就是二度创造后的「再创造」了!因为它是建筑在录音师的二度创造基础上,再以音响系统去「再创造」出录音师的二度创造的声音重现的效果与音乐听觉意象。

听觉意象是心理学专业名词,那么什么是意象呢?聆听者的心理学简单地立即想到:它就是音象(sound image)。人在感受客观事物时,刺激就在头脑里留下印迹,在这之后,刺激物虽已消逝,但印迹仍在头脑里保持,必要时这印迹又能显现出来,在头脑里再现客观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意象。意象实质上是一种感知,是过去感知事物形象的再现,它是记忆的重要形式,也是想象力的基础。

听觉与视觉差异在于:视觉在现实环境里可以看到东西,清晰地知道东西的外貌、颜色、质素,甚至可以用触觉去深入了解;听觉在现实环境里只可以听到东西,感觉到东西的音像轮廓、音色的美丽、音质的好坏,却无法眼见或触摸。声音是不在场的抽象物体,只可以随着时间去聆听它甚至最细致的存在,而不能够像视觉般去观察细看。

不在场这个词在这里意味着数种不同的事物:首先,它可以表示为某些实际存在的,但由于是在别处而并没有出现在眼前;其次,它还能表示为某种实际并不存在,必须创造出来才能存在的事物。声音的意象也具有 「不在场」事物再现出来的功能,也具有产生出从未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功能。声音这一个‘不在场’的事物,发烧朋友在音响回放方面获得愿望的满足,它却有时仅可以满足简单渴望,而不可能就能达到满意的意象景界,需要不断的努力、提高自己通往创造力的能力。因此,意象是使发烧朋友不再消极地去适应现实,不再被迫受到现实局限的驱动力。

音乐的重现靠音响系统,感受音乐的美丽依赖于听觉,因而人们头脑中显现的音乐基本是听觉意象,音乐意象其实就是指听觉意象。正因为音乐意象具有创造的能力,我们才说内心听觉具有创造的能力,二者具有同一性。内心听觉这一心理过程,主要是音乐意象出现和发挥作用的过程。当然这一心理过程,需要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发挥,如感知、想象、联想、记忆、情感及意象等协同配合,互济互补,不过主要涉及的是意象这一心理过程。因此对其它心理因素就不一一论述了。

笔者认为,成功的音乐意象,应该是与主体内心需求,相符的主观音响效果。因此,成功音乐意象的出现,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听觉意象是随着音乐的多次刺激,不断发展变化直至成型的。在这个过程中,内心听觉也实现了它的形成过程。

每一次音乐刺激,大脑都会产生音乐感知。由于音乐艺术的不确定性,和主体的个体差异,因此,每一次所形成的感知,都会有所不同,因为感知更深入了;相应地形成的音乐意象,也会有所改变。经过多次的音响刺激,必然会积累到逐渐丰富的音乐感知,故音乐意象是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和升华的。

内心听觉不仅贯穿了意象形成的过程,而且以形成意象为最终目的。内心听觉在形成意象的过程中,随着外部听觉音响积累的丰富不断得到提高。内心听觉活动的具体表现,就是人们常说的「做到心中有象」的演奏音响效果”。我们聆听音乐时,总会无意识地感觉到了什么,又捕捉到了什么,尽管这一切来得太快,稍纵即逝,然而这一现象确确实实的存在着。很多人这样说:在聆听音乐时,内心确实体会到了另外的不同的东西,比如说「想象」:聆听的某一个瞬间,眼前确实是呈现出一幅或明或暗的意景。

其实,人们的这种体验反映出演奏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另一种心理现象,那就是由内心听觉产生的音乐意象。在意象形成过程中内心听觉要求听觉主体在极短的时间经历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条列心理过程,随着外部听觉的重复刺激,这一心理过程的序 进得到了高度的概括,这时听觉意象出现了,我们感受到、体会到和捕捉到的就是经过高度概括的意象。但是这一形成的心理过程是无意识的,因此我们会有这种似有若无的感觉。如果我们了解了内心听觉在演奏中形成的心理机制,将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变为有意识的形为,必将会对我们演奏中主动形成所期望的音乐意象助一臂之力。

这里我插入一个消息:<您喜欢真,还是美>这帖子复活了!由2004-5进入2005-1,讨论更显精采。我在这里正好谈及类似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建立自己的听觉意象呢?我的观点趋向现实,说喜欢真是自己在骗自己,一方面「真」的确是可遇不可求,何况「真」不一定好听!因此我欣赏的是「美」,是情人眼里的「美」就满足了。

http://bbs.hifi168.com/bbs/article.asp?ntypeid=10&titleid=54580&page=16

大脑中储存信息相匹配的感知材料,其实不断地受到全新的音乐感知材料所充实着,后者便会很快参与到音乐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中形成意象,而那一部分新的音乐感知材料便会存储在大脑中为下一次音乐的刺激奠定坚实基础。音响发烧朋友的音乐感知,随着聆听音响的不断反复刺激,聆听经验便会越积累越多,感知材料积累得越多,意象的形成便会越容易。
好听不好听评鉴标准也就会越来越明确。

人的意象的种类很多,有多少种感觉就有多少种意象,但主要是视觉和听觉两种,发烧音响人则以听觉方式占据优势。他们的内心听觉,是随着听觉意象的不断完善形成起来的。音乐知觉不仅仅是形成意象的基础,并且在聆听过程意象作用中同样也参与,只不过这两个心理过程中,知觉参与的形式是不同的。前者是从大脑中存储的与音乐相匹配的音乐感知,提炼出来形成音乐意象,而后者则是以事先形成的音乐意象,反作用于音响声音刺激所形成的新的音乐感知。这两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并且共同组成内心听觉的整个心理过程。这整个过程也正是我们通俗所讲的「找感觉」,「发挥想象力」的内在心理过程。

我们知道意象,是对不在场音乐的、内心听觉的心理过程显现,是以音乐感知为起点,而音乐感知则往往是与具体的东西相联系,能再现的只能是当时在场的事物。进一步说,感知来源于我们的每一瞬间所感受的具体刺激的反映,因而它也是我们感受音响刺激的最直接的方式。

我们在欣赏一片音乐软件时,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这些基本的音乐语言要素排列组合、相互配合,构成了这部作品特定的、而又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当它通过乐器以音响的方式去表现。声波的振动使我们体会到了强烈的听觉感受,并进一步引发情绪、情感方面的共鸣体验。这一典型的欣赏过程,恰恰也正是一个典型的音乐感知的过程,由此可知与具体客观音响联系,最紧密的便是音乐感知。在我们聆听音乐过程中,乐器的音响效果刺激着感官,而且在极短的时间内,音乐运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由内心听觉要求音响自己脑子,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过程而凝聚成意象,再由意象反作用于音乐主体……这种情况尽管是可能的,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由于这种瞬间形成意象的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

在极短的时间内音响刺激听觉器官,音乐感知是我们感受到音乐的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因此,我们所形成的意象,只是由乐器产生的音响刺激所形成的音乐感知,再由音乐感知直接控制与调整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的状态,意思说音乐感知,是音乐回过程中听觉意象转化为动态音响形式的介体。聆听音乐时由内心听觉形成的听觉意象,这个过程也是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所需的音响回放出来的声音,就是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同时聆听的技巧也随之逐渐成熟起来。

里必须指出的,强调意象以作为理解音响声音这种再创造心理过程的关键,决不等同于不负责任地将意象的作用盲目夸大,而只是认为意象是演奏再创造心理过程中,能够产生创造的、重要的心理机制方面的根源;由内心听觉产生音乐意象的心理过程,也离不开情感、想象、思维等因素的参与,尤其是想象,想象是另一个高层次的心理活动,但想象却不能离开意象,意象才是想象的基础。

聆音响过程中,受过训练的、具有强烈的目的性的、主动意象的心理机制,与音乐作品的内在情感逻辑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一幅幅快速变换的、符合作品的意象画面,聆听者以想象力将之进一步丰富化,主体的思维也参与其中,便获得最低程度的定性解释,并以此作基础进一步发展意象,并进而运用发散思维等等各种创造手法,控制意象的运动过程,在艺术的似与不似之间,追索某种平衡,思维实际上起到的是控制与规范意象作用,以便走向自身审美偏好的作用。由此可看出形成内心听觉这一过程,涉及到其它很多感性和理性的因素,这就是整理好这个帖子后的新题目:<音响系统的感性与理性的分析>
TOP
158#


听觉意象能力水平的确存在着个体差异,音响发烧的「道行」因此亦有深有浅。本着这点,笔者将平时用来训练自己聆听「道行」的方法,供诸于大家共同探讨。先之声明,恐怕这些方法对音乐爱好者的帮助较多,至于音响爱好者嘛——恐怕帮助甚微!

方法一:多听是获得良好音乐感知的关键。我们听一首音乐作品时,由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基本的音乐语言要素,首先进行内心的排列组合、相互配合,构成了这部作品特定的、而又是丰富的内涵与形式。当它通过音响器材回放出来的声音时,声波的振动,使我们体会到了强烈的听觉感受,并进一步引发情绪、情感方面的共鸣。这是一个典型的「音乐感知」过程:一方面我们感受到了音响的物理刺激,另一方面,这一刺激感受与我们曾经有的聆听体验的相似性的原则,相互匹配形成某种程度的认识,进一步归入大脑的记忆机制之内。我们听得越多,大脑中所储存的音乐记忆也会越多,当我们再次听音乐时,它与我们相似性的体验相互匹配,这种积累的相似性的体验越多,我们就会越容易对刺激我们的音乐,作出一定程度的反应。

多听还包括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应该全部投入音乐意味,要扩大自己对音乐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像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

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从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感知能力,同时还可以积累各种音乐风格的情感体验。因此对于器乐演奏者来讲不能只听一些与自己所学器乐相关的音乐还应该多听其它音乐作品,如声乐,管弦乐作品等,尤其管弦乐作品由于它所含的音色丰富,使我们对于各种乐器的色彩、技法、性能都能有一定的体验。

方法二:积累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很有用的,在此我们把它作为一种服务于我们聆听音乐的手段。将理性的知识,融入感性的体验之中,是学习音乐知识的目的,也是学习音乐知识的正确途径。积累了关于理论方面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读法等,另一方面是积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所属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作品的创作意图等,这样会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学习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自己聆听乐曲时的理性分性,还能通过这些知识,去进一步了解和体验音乐的丰富内涵,便能令自己在聆听时产生感知的共鸣。
  
方法三:歌唱是人类本能的、原始的音乐表现手段之一。人的嗓子是最纯的、最卓越的乐器。唱歌不仅是最直接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且是最自然地感受音乐的方式。因此,训练自己带着情感的唱歌,会诱导我们对音乐的体会、情绪的培养都会有很大的裨益。

方法四:假如能对音乐术语的特定了解,就会对不同的音乐术语、不同演奏手法、音乐术语在音响效果的相应的表现,比如说,重音,同音连线、倚音、边线……去体现音色作一步认识。以演奏和弦重音为例,重音不仅要在力度上有强的效果,时值要饱满,而且发出的声音既干脆又有弹性,以跳音记号为例,一般来讲跳音要求声音短促,干脆,有颗粒性。
通过训练音乐记忆力为提高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提供储存手段

要提高内心听觉中的音乐听觉意象,记忆力的训练必不可少。闻说:


(三)通过训练音乐想象力来完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

    听觉意象是音乐想象的基础,内心听觉的形成离不开想象。如果说感知是评判内心听觉形成容易与否的关键,那么音乐想象则是评判内心听觉发达与否的标志之一。因而音乐想象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的完善内心听觉。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一些粗陋体会,聆听音响音乐中还会面临其它很多具体问题,不过玩音响是一种艺术,需要仔细分析和研究,才能逐一解决这些问题,从实践里逐步完善自己的经验。
TOP
159#

继续交代一些学习心得做下来的功课。

从研究音乐家的脑子得到的结果,音乐和语言在大脑里是由独立的区域负责的。1953年俄国作曲家Vissarion Shebalin在经历一次的撞伤后,丧失了听说能力,但是他的作曲能力依然保留,直到10年后去世。因此,脑子里存在一个「音乐中心」的猜想看来是可信的,尽管近来的研究出现了略有不同的理解,音乐和语言(心理学家侧重于研究语言与脑的反应)有其共通性:它们的功能都是传达信息,掌握着一套用来组织识认要素的规则(分别对应于音符和单词)。神经科学研究所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了一个在脑叶前的区域,它能够正确处理音乐和语言的语法,是大脑的其它部分处理语言和音乐的相关部分。
  
脑成像技术,可以提供给我们一幅大脑响应音乐的清楚纹理图像,这些图像显示出耳朵如何向大脑传递声音的。像大脑的其它的感觉系统一样,听觉的传递是逐级进行的,神经冲动序列,从耳朵将声音传送到大脑的处理听觉中心——大脑听觉皮层。处理声音的过程,如音乐,开始于内耳(耳蜗),它将复杂的声音,如小提琴声,分解为相应的频率单元→然后耳蜗经由不同的听觉神经,分别传送这些信号序列→最后这些信号序列到达位于脑颞页的听觉皮层。听觉皮层中,不同的细胞对特定的的频率具有最好的响应能力,相邻的细胞有解调同一频率的能力,这样听到的声音就不会有间断。这种相邻细胞的解调相同频率的能力,在颞叶的表面就形成了一幅「频率地图」(frequency map)。
  
但是大脑响应音乐的本质,依然复杂难解。音乐是一个复杂的声音序列,理解它需要抓住声音序列的各单音的相互关系。大脑的很多个区域共同参与处理音乐的各个成分,考虑一个乐音,必须包括频率和响度。据猜想:听觉细胞一旦成功解码某一频率,下次遇到同样情况时,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解码。
  
研究音乐本身结构时,节奏(音符的长度和间隔)、和弦(两个或更多同时发出的音符的关系)和音色(两件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音符的差异)大脑的对节奏的吸引关注程度表明,大脑的一个半球更擅长于这一方面,问题是不同的任务或不同节奏,大脑要有不同的处理能力。例如,大脑左颞叶处理抽象问题较右颞叶强,因此,聆听者想抓住一段音乐的主题时,左颞叶的工作会比较频密。这一点在聆听和弦时就更清楚了:脑皮层成像发现当乐曲是和弦的时候,位于右颞叶的听觉皮层更活跃;音色也是由右颞叶听觉皮层负责的。据医院有关病历的统计,那些大脑脑颞叶改变的病人(如切除),如果病变在右侧,病人就会缺乏音色识别能力,而左颞叶切除的,却不会有这样的现象。他们的脑右颞叶,在听到平常的声音,辨别到熟悉音色时,立即会兴奋。
  
脑反应的强度与听音经历和训练相关,稍微的训练就会显着改变脑反应激烈性。10多年前,科学家还是说听觉皮层中每个细胞的解码能力是不变的;现在根据对乐曲等高线的研究结果,证明细胞解码能力,是会随着学习的过程改变,特定的细胞会对引起注意的和记忆中的声音格外敏感。学习使大脑改变,使更多的听觉细胞来响应重要的声音。这种细胞调整过程存在于整个大脑皮层,「编辑」频率地图,令到大脑以更大面积的细胞来处理重要的声音,因此大脑能够由听到重要的音,来决定其听觉皮层的组织。
  
这种大脑对声音的熟习调整「培训」过程或会相持久,但不需要强化训练,而是随着时间逐渐加强,需要持续时间。发育中的大脑识认机体是大脑储存重要刺激的一种方式,以调动更多的脑细胞来处理这些聆听到的刺激。脑成像技术可以发现大脑皮层中,不同区域的数以千计细胞中的平均变化。长期调整学习的影响,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能够在嘈杂的房间里一下子听出熟悉的人的声音。
  
聆听音乐对大脑的灵活敏捷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促进了大脑发育,因此发烧朋友的IQ可能比较普通人高。即使在没有音乐的环境里,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记忆聆听到某首乐曲,幻想象到那些你熟悉的乐曲,并且在脑子里演奏着它。科学家扫描音乐家的大脑发现:测试音乐家在听音乐或者想象着在聆听同一首乐曲时发现,听音乐的时候,脑颞叶的很多区域活动;而在头脑中想象乐曲,这些区域液同样活跃。

对音乐家的研究扩展了研究结论,确定了大脑具有为适应处理音乐,而会调整其内部连线的能力。经过某些训练,会提高那些处理变得重要的声音细胞的数目,强化学习使大脑反应敏锐,发生气质性改变。音乐家们每天都要练习好几个小时,就显示出这种变化——他们的反应异于常人;他们脑中相关的区域超常发育。

试验发现:在听钢琴演奏的时候,音乐家的左脑半球听觉区域的反应面积,比较常人多了25%。这种情况说明聆听激发的大脑皮层激素液,只会发生在聆听这种乐音时,但其它的声音则没有这种现象。研究者进一步发现,那些4-5岁孩子对钢琴、小提琴及纯粹音调的脑反应图像,显示出那些在家里常听音乐的小孩的听音分析能力,比那些听不到者要提早三年。音乐家对声音更加敏感,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大脑有更多的听觉皮层。

音乐家的听觉皮层的体积是常人的130%。音乐训练提高了这种大脑组织的百分比,这暗示出音乐学习适当提高了处理它的神经细胞的数量。还有,音乐家的大脑中,有更多的细胞用来指挥演奏乐器的手指。小提琴家大脑中接收从第二到第五手指(食指到小指)信息区域的面积明显增大,因为这些手指在演奏小提琴时要做快速而复杂的动作。脑皮层中相应右手的区域就不增大,它控制琴弓,没有特殊的手指动作。常人的大脑中就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样的脑强化现象也存在于小号演员,但会对其它的乐音没反应反应,例如,小提琴。

音乐家也可能两手都发达,如键盘手。因而可以推断其两个脑半球上动作控制区域,有相同的增长。这似乎是事实。这两个通过神经纤维联系运动指挥区域,音乐家的比常人的大。再者,那些早年接受音乐教育者的此区域面积也更大。这驱动皮层的确切尺寸,大小与小脑相当——大脑后部起运动协调作用的区域——音乐家的亦较大。

最后,终于谈到大脑在聆听到音乐时的、感性的、强烈的情感机制了。开拓性的工作发现80%的成年受试者,聆听音乐时有身体反应,包括颤抖、欢笑或流泪。调查几百名青年男女,70%的选择喜欢音乐,因为它能“宣泄感情,表达感受。」受试者在聆听欢快、悲伤、恐惧或者紧张的曲子时,测量他们的心率、血压、呼吸及其它生理指标,每种音乐刺激了不同的情绪,但其导致了生理变化这个结果是一样的。
  
直到最近对脑的工作机制所了解的,其中的一个线索来自一个双侧脑颞叶受伤的病人,听觉皮层区域受伤,她的智力及常规记忆都正常,语言能力亦没有问题,但她听不懂音乐了。不论是一首熟悉的乐曲还是反复听一首新的,她分不开无论多么不同的两首曲子。但是,对不同类型的乐曲,她仍有正常的情绪反应。她能够完全正常地,随着一首特别的乐曲结束她的情绪反应!从这个例子上以看到,脑颞叶是理解音乐所在区域,但不存在情绪反应,与脑颞叶前突的内外均有关。
  
2001年的脑成像实验说明了那些脑与音乐情绪相关的区域。这次研究采用温和的情绪刺激,和谐音和不和谐音。和谐音的频率之比通常有一个简单的值。例如中音C(大约260Hz)和中音G(大约390Hz),他们的比率是2 :3。在同时演奏这两个音时,产生悦耳的「完美第五」间隔(fifth intervals)。相反,中音C和高音C(频率大约277Hz) ,具有复杂的频率比8 :9,是令人难受的,产生“粗糙”的声音。为什么会这样?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发现,当听到和谐音或者不和谐音时,大脑相关的区域会有情绪反应。乐音激活右脑半球的前缘区域(反馈系统的一部分),是皮层下面的一部分,对应的噪音激活右脑回部海马体,即是说,有两个反馈系统各自处理相应的情绪反应,在大脑处理情绪音乐时工作。因此发现了「不同的活动形态,联系到不同的脑半球区域。」
  
同年,为音乐如何使人高兴,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当扫描听音乐中高兴得颤抖的音乐家的大脑时,发现音乐激活的是由食物、性和致瘾药物刺激的同一反馈系统。总之,迄今为止的发现证明:音乐具有它的生理基础,大脑有处理音乐功能组织。相当清楚的是,很多大脑的区域,在理解乐曲或是情感反应上,共同参与了特殊的音乐处理过程。音乐家们具有某些额外的、超常的脑部结构。

末了,笔者总结的说:发烧的朋友的学习聆听,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改善自己的大脑敏锐性和分析能力。一方面不断地聆听,提高大脑单个细胞对的声音反应敏锐性;另一方面增加聆听音乐的种类,令大脑参与这一反应的细胞的数目增加。在音乐与自己的大脑的培训里,不但能够深入理解音乐本身和它存在的理由,还会淘陶冶了自己的修养和气质。
TOP
160#

想不到偶然对“施与受” 说一点感想,竟然引起大家的音响的一番感触,说明我发这个帖子对大家确实有些许帮助的。我许久以前就说:玩音响是一种永久不熄的学习过程,因此,我现在还是不断地在学习。这已经成为我的乐趣,无所是事的老人还能做些甚么呢?除了聆听音乐,还要学习音乐……

说起来令人觉得滑稽,记得曾经看书知道舒曼曾说:「每日必备的课业,你必能成为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因此我特意下载回来Bach的十二平均律『平均律钢琴曲集』(well-tempered intonation on the clavier)。从前认为这种乐曲非常枯燥,对它一点兴趣也没有,我最近竟然有兴趣聆听了。怪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