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喜爱的提琴家和他们的唱片 [复制链接]

查看: 28154|回复: 126
11#

Music &Arts公司出的这是1969年米尔斯坦在斯特拉斯堡的现场录音,显现出米尔斯坦现场演奏的一贯热力和浓郁的柔情,可以说是三个演绎中感情最浓烈的一个,第二乐章简直就是如怨如诉,缠绵悱恻(我反复听了十数遍这一乐章,几到爱不释手,投入得不能自拔)。这里的揉音的处理,是众家版本中最最弱的。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后的一连串震音,显现出1969年的米尔斯坦技巧仍是无人能及(很少有人认识到,米尔斯坦实际上是在小提琴硬技巧上能和海飞兹、克莱斯勒等顶尖提琴家比肩者之一)。
[upload=jpg]Upload/2004103123221158242.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2#

JWang 在 2004-11-9 22:38:36 发表的内容
I feel sorry Kogan was not mentioned. However, I have never cared about Elman, Francesatti and Rabin.


非常抱歉,柯岗我还听得很少,不便于谈。我这个帖子不想包罗史上所有伟大的提琴家,只想谈我喜欢的那些提琴家和那些我很喜爱的唱片。您的这些LP发行于70年代,是当时唱片公司和乐迷们表达对Heifetz的致敬之意而发行的。
TOP
13#

ADWS 在 2004-11-11 9:14:04 发表的内容
他摒弃了“多愁善感的遐思、过于敏感的造作以及好幻想的哀愁”,说的好!但在抒发此类情感时,或许又成为他的弱点?


这正是海菲兹的强项,试看海菲兹演绎的布鲁赫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维尼亚夫斯基第二、格拉祖诺夫、柴科夫斯基、《吉普赛之歌》等等哪一个不是顶尖的和傲视群雄的。反而在贝多芬、勃拉姆斯和门德尔松变成了他的相对弱项。
TOP
14#

[upload=jpg]Upload/2004112616561078390.jpg[/upload]

勃拉姆斯的《D大调协奏曲》写来蕴育着火一般的热力和浪漫情素,一直就是考量小提琴家的试金石。海菲兹和莱纳这两位同样在舞台上不苟言笑、向来对自己及与之合作的音乐家要求极严苛刻的舞台巨星,都以对音乐一丝不苟,绝不放下身段妥协著名。在录制这首协奏曲的期间,莱纳因为接受不了海菲兹排练的进度缓慢而威胁一度罢演。可是,出于音乐上的惺惺相惜,他们合作的这个版本,在众多的名演中可算是最深刻、感人的了。使用的是RCA刚刚开发的Living Stereo身历声录音,这个四十年前以两支麦克风拾音的录音,一点也没有岁月的痕迹。首尾两个乐章,,海菲兹和莱纳的配合天衣无缝,以凌厉的气魄描绘出此曲的豪迈、壮阔的一面。第一乐章序奏之后,小提琴以快速的琶音登场,这一句海菲兹拉得一飞冲天,轻松逍遥、绝尘脱俗,其速度和力度髀睨寰宇,无人能及。海菲兹自己谱写的华彩乐段更是独具一格,技巧无与伦比,与乐队合奏之间气息相和、风格一致。第二乐章前奏的双簧管独奏,音色之凄美、力度音量控制之均衡、表情之丰富,在众多版本中无出其右。当时在第一次录音中,当单簧管首席Ray Still的独奏甫一结束,海菲兹忘情地以琴弓敲击琴背以示嘉许,乐团其它成员也纷纷跺脚以表喝彩,录音只好中断,从头开始,这一段插曲从此传为佳话。与其它温情泛滥的勃拉姆斯协奏曲的演绎相比,海菲兹的这个不朽名演,今天仍然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魅力。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5#

米尔斯坦1960年10月19日的Prokofiev《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Ansermet/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提起普罗科非耶夫的小提琴协奏曲,又名的演绎太多了,海飞兹、席盖第、奥伊斯特拉赫、斯特恩、敏茨等。在Music &Arts CD 972这套3CD中,米尔斯坦的这首D大调协奏曲几近被湮没了,应该感谢M&A公司找到了这个现场录音。这完全就是一个精彩绝伦、空前绝后的超级演奏,完全可以和海飞兹在RCA的普罗科非耶夫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并驾齐驱,成为难以超越的不朽经典。Milstein在这里尽显他多姿多彩的音色变化。他那极富穿透力的宏亮发音,在表现曲中诙谐诡秘的对比性主题时,极尽夸张调谐之能事,而与他在抒情主题中如歌似的美妙音色,成了天堂与地狱似的强烈对比。曲中数不尽的技巧性段落,到了米尔斯坦手上,仿佛摧枯拉朽,不但轻易应对,而且还关注以无比热力,以最流畅和最富戏剧性的手法表现出来。可以说,普罗科非耶夫对小提琴技术的多项崭新尝试,先有Szigeti,后有Milstein,由起始以至成熟,一前一后地将之实现了。此外,曲中宽广的抒情性主题和发展乐段,都是米尔斯坦大显身手的地方。米尔斯坦凭着他对旋律的天赋本领,用他的小提琴如歌地一一“唱”出来,抒情而不滥情,恰到好处。令全曲的对比性得到平衡发展。虽是1960年的现场录音,但母带保存完好,高频没有失真,完全可以显现安塞美和他的瑞士罗曼德管弦乐团的动态和音场。
[upload=jpg]Upload/200411821401849120.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6#

ZXW2216 在 2004-11-10 19:08:56 发表的内容

您这套宝贝是啥时买的??绝版了没有???


01年底买的,您问问Squaeli,他有没有,找四哥订一套。
TOP
17#

在音乐爱好者当中,无人不晓海飞兹这个响亮的名字,这位“不厌其烦的追求完美”的小提琴家在乐迷心目中,几乎成了既爱又恨的代名词。多有乐迷、乐评家及音乐家对海飞兹颇有微词,对他的演奏和为人、个性都有截然不容的两派说法。
海菲兹生于1901年的当时属于俄罗斯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3岁随父学琴,次年进入维尔纽斯音乐学院,5岁公开演奏,6岁即能毫不费力地演奏门德尔松协奏曲。8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Leopold Auer。[upload=jpg]Upload/200411102251491585.jpg[/upload]1912年,年仅11岁的海菲兹在柏林登台演出,在尼基什指挥下与柏林爱乐合作演出柴科夫斯基协奏曲,自此开始辉煌的欧洲巡回演出,再也没有接受过正统的音乐教育,当时台下就坐着克莱斯勒,音乐会后,克莱斯勒说“我很想把自己的小提琴摔坏”。1917年,为逃避“十月革命”,海菲兹全家取道西伯利亚前往美国,当时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赴美首场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当时在座的有米沙-艾尔曼等一大批著名小提琴家。30年代中期后,其演奏水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一代宗师,被誉为“小提琴皇帝”、“本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等等。

[upload=jpg]Upload/2004111022514626653.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8#

海菲兹在演绎古典主义作品时的音乐表现是恰到好处的,并获一致公认。他的演奏既宏伟严谨又技巧高超,艺术感觉既动静皆宜,又处处细致入微,各种妙处无不兼而有之。在演奏勃拉姆斯协奏曲时他表现得很含蓄,而又有内在的力量,他把节奏处理得富有张力,没有半点含糊,从而充分体现了他那特有的崇高理性、情节紧张、富有戏剧性冲突的那种表演原则。他摒弃了十九世纪小提琴表演艺术中的常见病,即多愁善感的遐思、过于敏感的造作以及好幻想的哀愁。他在演奏上还经常使用滑指手法,特别喜爱用一种又酸又涩的表情滑指,但它们往往和非常鲜明的重音结合在一起,给人开创出一种与其它演奏家截然不同的雄伟而又情节紧张的崭新的音响。他是一位气质高雅、严肃认真的音乐家,他讨厌那种装腔作势、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表演风格。他曾说“真正的音乐家要靠音乐本身来说话,掌声从来都只属于对音乐心怀虔诚的音乐家”。他在6、70岁高龄时仍每天练琴不断,从不懈怠。他常说“艺无止境,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到了顶峰之际,也就是他即将滑落之时”、“我同意Liszt的话: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大家都知道”。
[upload=jpg]Upload/200411102254573116.jpg[/upload]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19#

乐评家对海菲茨的演奏反应可谓两极分明,若非倾拜于他那近乎无暇的演奏技巧(这点大概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和独具一格的舞台风格,就是偏向以音乐正统自居,对他演出时冷酷的表情、偏快的速度、理智控制的琴音等特征大加挞伐,甚至他的曲目不够广也被视为他琴艺的缺陷之一。少有将音乐内涵、曲式风格以及当时同辈的一般演奏风尚及伴奏者的配合程度等因素综合考量,作出中肯的分析。实际上,海菲兹的演奏曲目偏狭,于他11岁早年出道各地旅行演出、录音,从此未再接受过正统音乐教育有关,须知在奥尔班上,那些他日后经常演奏的曲目(象西贝柳斯、格拉祖诺夫、普罗科非耶夫、科恩戈尔德协奏曲以及一大批现代作曲家的室内乐作品)都还未问世呢,他可说是完全靠一己之力学习、领悟并完美演绎这些难度艰深的作品的。至于说到室内乐,小提琴史上,除了后来的斯特恩大概没有哪位有象他那样多的室内乐录音。另外,目前所见,留下录音最多的小提琴家大概也应是海菲兹了,这么多产,就象后世对卡拉扬的评价一样,难免形成好恶评价不一。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位小提琴家能做到面面俱到,胜任任何一位作曲家、任何一种风格的任何一部作品的(克莱斯勒的莫扎特就不怎么样,约阿西姆拒绝演奏柴科夫斯基协奏曲,萨拉萨蒂从不演奏勃拉姆斯等德奥浪漫派作品,奥伊斯特拉赫、斯特恩曲目够宽的了吧,但他们不演奏帕格尼尼,巴赫也只有点到为止,至于不演奏巴赫小六无的小提琴家更是比比皆是)。如果硬要做到面面俱到,大概也就成为平淡无奇了。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20#

斯特恩是这样评价海菲兹的“提到小提琴的演奏史,有一些名字会立刻闪过眼前:帕格尼尼、魏厄当、斯波尔、依萨耶、……还有海菲兹。他把小提琴的境界提升到超凡绝俗的境界,这时我们以前都想像不到的。他那令人望尘莫及的优雅姿态、含蓄精深的琴音,以及左手惊人的技艺,让人一看(听)就能辨识出是海菲兹,无人能够与之匹敌。对我们时代的人们来说,”海菲兹“这个名字实际上就是小提琴的代名词”。
而海菲兹的老师奥尔是这样评价他的学生的:“Tere are Violinists,and then there is Heifetz”(意译就是:海菲兹不是在小提琴家行列之内,他是个例外)。

[em26][em26][em26][em26][em26][em26]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