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眼”看指挥家 [复制链接]

查看: 31992|回复: 220
21#

ADWS 在 2004-9-30 8:44:23 发表的内容
darajan兄觉得“历史感有余,精致感不足”,认识对了一半,“精致感不足”,乃你听历史录音的错觉,正如你说的“当时录音技术的折射”造成的,并非不精致,是因为当时录音技术还不足以完全还原这些细节,所以拿它他同3D、4D比难免错觉。
贝多芬交响乐本来就是历史的产物,它当然具有历史的烙印,其实卡拉扬、阿巴多、加德纳的贝多芬同样有历史的烙印。


错觉很有意思,我们且来谈谈。好像我在看一个黑白电视机,然后感叹道,这色彩真丰富啊,你看不要被黑白电视的错觉所迷惑了,这画面其实是异常绚丽的,我看到了很多红色,蓝色。
你到底看到了什么? 我的耳朵非常诚实的告诉我,我听到了一些不精致的东西。然后你的大脑开始加工了,这是历史造成的,不要被耳前的状态迷惑了。----?有这必要吗?  我们要理性的看待,我们要尊重大师,我们要尊重历史或者一些权威的历史评价。我想,除非你回到过去,亲耳听到那些杰出的演绎,你怎么能欺骗自己的真正听到的东西呢? 我们再也听不到4D录的瓦尔特的马勒了,听不到了,不要去幻想了,因为我很满意听到当代大师在相对技术成熟下的演绎。如果现在没有,则又另当别论了。

我再次强调历史价值是一回事,但我不会整天去为了某某原因守在这“评良心讲”都不精致的音乐面前。
有人可能会去买个黑白电视机去想象色彩多么的美妙。我敬佩他们,但不感苟同。

再者,那么是否真的技术直接造就了那些音乐,非也!技术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我所谓的不精致只是很小一部分包括技术。绝大部分是,这种演绎正的缺乏细腻的变化。这是对音乐的理解诠释问题,我所谓的历史感,是对当时的(较之当代)我以为并不太理想的相对统一的演绎风格的说法。你看托斯卡尼尼,他的处理精致吗? 我认为就算他想要细腻,可能当时的乐队还没有这个技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当然没有他们,可能没有后来的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无法听到那些杰出的演绎,但毕竟,后来者的绝对意义上的杰出是明显的。
最后编辑darajan
TOP
22#

音乐爱好者和音乐研究者对音乐肯定是有些不同理解的,出发点很不一样,虽然最终可能殊途同归。
那大多爱好者总体是基于自己的耳朵,感觉派,我想正是这个,有些人很理性,但其成分也多不了哪儿去。我想大多数爱好者在看到哪怕是最浅显的曲式分析的文章都会惊异的要杀人的。

所以,理性,免谈!
我只相信自己的耳朵!
所以,下面对古乐团有个看法,这东西没有太大价值,管他麦克,马克,拉斯拉屎,无所谓。这只是弄音乐的要另辟途径,所以极力寻找的新的方法罢了。时代的变迁会产生许多正常的良性的进步,所以古乐就像我们的上海音乐厅,弄不好会成生不太好的作用。况且,我说过,音乐绝对有可能超越作曲家本人的期望(在各种情况下)。音乐是个扑朔迷离的东西。古乐好像是返璞归真了,不得了了,其实也没什么,不就是一台大哥大吗?(没准什么时候,Mororola会推出仿古砖头大哥大系列,绝对会风靡一时)
贝多芬如果听到4D录音,听到柏林爱乐,可能会觉得这是人类的奇迹,他的第十一交响曲会取名献给进步的时代。我的话完了,谢谢各位憋着肚子看完。
TOP
23#

mahler2004a 在 2004-10-1 0:07:17 发表的内容
我们这样假想,把帕尔曼的琴音搞得细瘦干涩,模糊嘈杂,你还会指责他油滑吗?也许帕尔曼乐句链接处喜欢“炫”那一下子,在MONO录音中根本就听不见。克莱斯勒是否完美,你我都是道听途说。


与我心有戚戚焉!

我会一些音频处理,不妨将近现代的杰出演绎加上历史效果然后去和老前辈们比较一下。当然,这绝对不是一杆子打死。其实,我曾贴出一个贝九比较的帖子,可惜没人响应。当时我认为的最佳版本是从卡的DVD里录制的,属于模拟录音,效果很差,声部粗糙,层次含混,声音干涩。但对音乐的处理如何大家应该有耳共闻的。
我不明白这里的大多数高学历人士好像不太热衷贴个小段音乐什么的,虽然机械的比较结果毫无意义,不过我以为这才是玩麻,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听不同版本很难有个感性的对比。而同时对比则提升趣味不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