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场,柏林爱乐全体到齐。
[upload=jpg]Upload/20048182144248010.jpg[/upload]
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组曲虽然挺“流行”,其实很看乐团的功夫。你想想,那一段段很有特色的舞曲,表面看作曲家是用某组或某种乐器的个性来表现不同风格,其实对乐手来说更是一道道叫劲的测评。演奏间,我是抱着挑剔的态度,仔仔细细地听;没得挑,无论是独奏还是配合,真完美。我特别该夸夸那三位女长笛手,个人吹得好,配合得也好。还有这两位竖琴手也不错,今晚任务重,真下功夫,中场休息时一直在苦练。
[upload=jpg]Upload/20048182183613892.jpg[/upload]
加演的肖斯塔科维奇的黄金时代也是很要命的,特别是管乐,也因他们出色的表演,最后Simon把两束鲜花转献给了他们。
对柏林爱乐的声音我们有两点浅薄的感觉,一是滋润,不仅是弦乐,连铜管的声音听着都特舒服。我LP说,听埃申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的NDR时,就感觉铜管显得太突出,有时亮得刺耳。我就瞎解释说这可能也跟他们两位指挥家的性格有关。Simon像一员儒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埃申巴赫则是大刀阔斧,电闪雷鸣。你听他弹琴就是火光四射的那种。再就是震撼。不知是不是因为我们就站在乐团的上方,强奏时真是震得头皮都发麻。
(埃申巴赫指挥NDR交响乐团和合唱团演出贝九)
[upload=jpg]Upload/20048182194854468.jpg[/upload]
你知道,在现场有时他们的演奏真能感动得你难以自制。双人舞(Pas de deux)Intrada是很动情的一段,我被感染、震撼得心都在发颤,到此段终了,真想大喊… …“Bravo!!!” 后排的一位男士实在控制不住,高喊了一声(此时此地,我觉得就该有这么一嗓子)。Simon转身送了他一个飞吻,继续指挥。
这一天过得,真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