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回响
日前,从杂志社转来读友陈逸麒兄远从英伦飘然而至的一封信,信中对我在本刊发表的一些小文有点正反意见,颇有可观。对于这样的回响,我欣然以向,且与我近期想谈的话题互为映照契合,在此挪用篇幅一角,既是回信,也是与各位读者聊天;就算没有集思广益之功,也可充街评巷议之娱吧。全信刊登于下(─ 想陈兄不至罪我):
近日拜读了您的大作《蠢伯们的派对》,对于您犀利的论点,感到十分佩服,相信对那些仍迷失于音响苦海中人,无疑是一记棒喝,希望所有的读者读完这篇文章后,都能有所顿悟。
上周,朋友寄来新的《唱片音乐月刊》,上面又有您的新作。这次您谈论是您的「另类音响观」,CD->单端直热Amp->全音域喇叭,我想这是一个极度简单的系统,对于今日仍沉醉于极端复杂系统的台湾音响客而言,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反省机会。「简单」对现代人而言,有时是件很困难的事,悲哀的是,人们常常还要把简单的事弄得更复杂,无怪乎,生活常是乌烟瘴气。音响系统也常是如此,扩大机要分离、电源最好分开;CD系统要分体、中间还得加个DTI。至于喇叭,分音器外置才是高级,再外加超低音。所有的媒体都对这样的组合方式赞不绝口,但却很少人用了这样的系统而得到满足。
我想整个音响工业十分欠缺反省,很少人想去提供真正简单价廉,又可以快乐享受音响音乐的方式。如果有,那百万器材要卖给谁。比方说,所有喇叭设计者,总是将灵敏度弄得很低,阻抗搞得很奇怪,使用家不得不用怪兽Amp。我想这个圈子像是个共犯体系,如果所有的喇叭都在98dB以上的话,ML、Krell应很快就倒闭了,谁需要一台耗电的大烤箱,瓦斯不是更便宜吗?
在此小弟有些疑点想和黄兄一起研究。在您文中提及,「加工得越少,音乐就以越接近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我颇为赞同您意见。但如果将音乐比喻成食物,那是不是说唯有生食、水煮或清蒸且不加任何调味料才能触及食物的精髓呢?不知这样菜您是否能天天吃且不厌倦?我个人以为一些必要的加工和复杂的处理有时是必要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过程。以您的喇叭系统来说,确实已达到喇叭设计最高境界,无分音器,没有多余的功率会被损耗。我个人对这支六吋半的日本单体也颇为神往。但我相信的是,一个单体是难以两端延伸,我不苛求它,毕竟以现代科技还是无法达到如此高要求,就好象我不会要求单缸的引擎和四缸一样有力。至于Amp部份,近来小功率单端管机大行其道,这种简单的设计对提高声音纯度应有相当大的助益,然而市面上好管一支难求,价格也不尽合理的情形下,是否鼓励消费者进场,仍有待商确。最后谈到CD部份,目前CD模拟输出电压虽然够大,但电流仍不足,我想加大模拟输出电流应非难事,只是会不会有其副作用,还需继续研究。
拉拉杂杂写了一大堆并不是想去否定您的概念,只是将我个人意见提出来和黄兄一起讨论。现有的系统格式已行之有年,但仍没有太大进步,寻找新方向是有其必要的。在结尾前想向黄兄请教一件事,不知您是否还在经营音响事业?以我个人理念,立场是很重要的,一个民进党立委痛斥国民党立委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意义,那只不过是狗咬狗。同样地,如果您仍继续经营音响相关事业,您所发表的文章,很容易被读者认为是变相的广告而不值一读,这是件很可惜的事。我想过去《现代音响》在评论中大赞木锥、贴片,同时又经营邮购生意,这种行径是为众人所不耻的。
非常感谢看完我的信,如有冒犯之处请多包涵。希望年底回国时,能有机会登门造访,当面向您讨教且聆听您系统。
祝 心情愉快
读者陈逸麒 于London 97, 6, 23
纵观全信,前面一大段(亦即「疑点研究」之前),陈兄发抒了您的一些看法,我个人很欣赏,特别是「共犯体系」一词,很明锐的点出了音响市场的某种怪现象。然而,是怪现象也罢,是偷机竟尔也能成功也罢,就自由市场的机制而言,消费者,乃至做为两端桥梁的杂志媒体,都无法自外于这个「共犯体系」吧!毕竟,有人买,才卖得成;卖得多了,也就成其主流,而杂志在中间则常扮演着「指引」的角色。大家,都在这个圈子里。
在这整个消费生态中,消费者的角色恐怕是最无辜的;而厂商呢,在商言商,除了商业竞争的因素之外,企盼音响工业能够自动自发的反省恐怕也很困难。这中间,恕我直言,恐怕媒体要负起一些责任。不说远的,光看近年媒体在评论文章中显现的几个趋向即可见一般:
其一、对再贵的机器都视为平常,既不加以严格检视把关于先,也不必详说分由于后,一切正常化、平常化。至多文末提一句「...不是大部份人所能享用....」云云。
再一、对毫无历史背景、研发来历的新厂牌、新公司胃口奇佳,只要敢把价牌高悬,媒体自动先敬三尺,引席荐位,从不知新厂牌的产品还有可靠度待验证。
又一、对「发烧补品」级的猛料零件几已达盲目崇拜之境,只要看到叫得出名号的零件,未开声即已一揖到地,立时为其「背书」者有之、「流口水」者有之。
还一、唉,算了!
试问,若你有心投入Hi-End音响产业,面对这些利多的「诱因」,谁不想做贵的(反正再贵都有人捧场)?谁不想一夕成名(参个展,收到订单,又一家Hi-End公司诞生了)?谁还惮精竭虑去搞什幺成本控制、讲什幺C/P值、还谈什幺工程设计 ─ 反正猛料尽出,谁与争锋。什幺?成本真的太高了!请参考前面两点。(台北捷运造价之贵,岂是偶然?)
再写下去当然还可罗列甚多,但无可奈何的说一句:终归没用。你以为我在骂杂志吗?是的,但只有一半,另一半,还得说回整个生态的问题。台湾,无论如何,地就这幺大,人就这幺些,因此就杂志而言,腹地极小。腹地既小,虽说发行密度极高,但发行量不可能大。发行量既不大,来自读者的发行收益就不可能多。发行收益既不多,杂志自然得转求诸于广告收益....。
好啦,站在「使用者付费」、「付费者受益」的不变法则下,谁才是「头家」也就再明白不过了。
明乎此,杂志也就不必再挣扎自困于清高,半推半就于「配合」了。高段者,首应弃清高于先,随而行迎合于后,才是上策。
说起来,台湾从没好好活过一本纯由读者「使用者付费」的杂志(校刊及政治、宗教类不论),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杂志既是因厂商们的广告支持而让您「优惠订阅」的,您又怎能苛求?事实上,以台湾的客观生态环境相衡,我觉得台湾所有的音响类杂志都办得太棒了!
那幺,为今之计该当如何呢?老话一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何?先从思考做起吧!这绕回了主题,对您信中所言「整个音响工业十分欠缺反省....」,我的看法却是 ─ 没有冒犯您的意思 ─ 消费者最无辜,但也最需要反省(可以先从「为什幺我让我自己变得这幺无辜....」开始反省、思考、自强,哈哈)!
又,读者中可能有不少人认为我有「反贵情结」,一派穷酸。后者属实,但我却不是一味「反贵」,我只是反对没有道理的贵、偷机取巧的贵,如此而已。好东西不可能价廉,但价昂者不必然是好东西。
* * *
终于,我们可以谈谈「疑点」了。
对于您提的「食物比喻」,我揣摩再三,仍觉暧昧中有点引喻模糊。
音响之为用,旨在「复制音乐(music reproduction)」,简言之,是有所「本(original)」,有媒介载体,也有所「复制物(replica)」的。整个事情是「明知其伪,而欲肖其真」。这个「肖」,自然是像不像、似不似「本」的问题,可食物,虽说也有道不道地的评断,但说起有没有个「本」,恐怕自由心证的空间太大了些。换句话说,用捆肘的方式烹五花肉从无不可,好吃,也就得了,但「很有创意的」把钢琴调成铁琴就未免可议了些 ─ 就「传真」的观点来说,音响与食物的调理自由度恐怕各有所宗。
在播放(replay)时,我们并不对真正的「本」(真实的演奏)加工,我们所能操作的「本」(CD、DAT等等媒体),其实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手的复制品了。但在录音的过程中,确实比较像你所说的食物喻,是将素材(真实的演奏)加以或轻或重的调味加工而成的 ─ 事实上也非加工不可,就好象把活鱼做成鱼罐头一样(本刊原名《罐头音乐》,一妙)。由于你只说「将『音乐』比喻成食物」,我却无法辨认你说的是真实的原演奏,或录音后存于媒体的,或从音响系统回放出来的「音乐」,暧昧中,实难同意或不同意你的论点。但我可以确定的是「越少加工,越接近『原貌』」(少剁一刀,至少更像条鱼),虽说,这个「原貌」(真实的样子与神韵)不见得合你的食物口味,更不知能不能天天吃而不厌倦了。因为,这根本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事。
揣摩再四,我猜,你的疑问是素材的品质与处理上的问题,就好象买到次等鱼(录音不良),却一意要生食(精准回放);或买到上等鱼(上好的录音),却丢到锅里红烧(加油添醋一阵恶搞)一样。我想,你所说的「一些必要的加工和复杂的处理『有时』是必要的,」应该是这个意思吧!上鱼生吃,次鱼清蒸,再次....随便啦,我想这是「老饕」们都懂的道理,而我也赞成你的意见(─ 在这方面,Cello Palette是最识其中三昧,也是Mark Levinson有史以来造得最好的器材之一)。这方面颇有可谈,但,就别为难编辑大人吧!以后再聊。
至于你提到的全音域单体,是的,正如你所言,有它的限制(两端延伸 ─ 实则不只如此)。这事,其实是钟鼎山林般的「宁取」的问题,是「舍得」的问题。有舍才有得。
我非常个人的认为,好的全音域单体像是水墨写意,凝炼而连续的笔触中意境深远,神魂俱在;而一旦分为二音路、三音路,乃至多音路,则像大幅工笔,钜细靡遗,尽得精巧细腻,却失浑然如如之魄─像是近距离看清明上河图。这方面,目前我只能认为是「趣味」的问题,就好象喜于齐白石的虾,或好于夜宴图一般,无关对与错的矛盾。遗憾,目前还没有综合两者优势,神既完,气也足的家伙。
但若说这是「以现代科技还是无法达到如此高的要求」,我说是,却又有些不以为然。历史上,科技总会在某种情况、时机下或急或缓的转弯。消费需求常常是左右这种转弯去向的动力。当人们还迷恋于「火力」,迷失于「过瘾」,以感官为感觉(有耳无脑之谓也),甚至以此互骄互恃的时候,谁会有空去搞些精致蕴藉的东西呢?所以说,这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假如有足够多的人大声喊「要」,自然就会有人想尽办法做出来 ─ Western Electric重新投产300B不就是个再鲜明不过的例子吗?
无论如何,趣味的世界里应该容得下很多种选择的。有人担心真空管老化的问题,却从未发觉到自己「换机」比「换管」还频繁。您或许忧于真空管亮起火光唱歌时青春渐凋,我却悔于要跟五分钟都听不下去的晶体机晨昏相省二十年;您遗憾于全音域单体两端延伸不足,我无奈于绝大多数的分音系统像是拼凑缝合成的科学怪人......。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不也都如此「事难两全」的幺?
轻松一点的说,这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事,虽说我心别有所属(主要是钟情于单端扩大机与全音域喇叭才有的「连续」从而「内在完整」的特质),也很乐意将这种「我找到了」的喜悦分享给同好,但我仍深自惕励着别落入「选A,别选B」的窄化观点,而希望能在「选A,或选B」的无垠灰色地带中,理出点道理。更直接的说,我衷心喜爱我的简单系统,也诚恳的提出了我的看法,但却从不认为这是放诸四海皆准、适用于任何人的唯一「标准答案」。毕竟,这会儿还有把音量开大到与现场一般,低音滚滚而来,就以为是「如临现场」、「原音重现」的人。他们的答案,应该会不大一样吧!
至于您的另一疑问,我的回答是:是的,我仍在经营音响事业(其实言重了,充其量也不过一方小工作室、一本小杂志而已)。但做为音响事业的经营者是不是就会让我自失立场、变相广告,而使文章不值一读呢?我想,这个答案不在我身上,而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这是一个是非黑白已然很难一清二楚的世界,而且拜电子媒体(Internet、BBS)发达之赐,益发五光十色,令人眼花撩乱。在利益交关的情况下,各种可能性都有,但若直接推论因有利益相关,则必然为伪;因无利益相关,则可信度较高,这样的想法,在这错综复杂的信息环境中,怎幺说都可能太愚直了些。因为,利益相关(立场)可能代表着潜在的偏见,却也可能意味着专业的见地;无利益相关,或许较客观,却也可能因非专业而缺乏可信度 ─ 更吊诡的的是,这中间没有「必然」的关系。
球员兼裁判,并不必然就表示这裁判会偏心或不偏心,一切归于你去评断他的裁判。老王卖瓜说瓜甜,并不必然表示瓜就不甜了,一切还得你吃了才知分晓。你看的商业广告可能字字真诚,你读的评论可能一味偏颇,反之亦然。这表示什幺?这表示形式与内容真伪「不相干」─ 内容的真伪是靠检验得来的,并不是形式即能保证。果尔形式即保证内容,那真是君子可欺之以方了。
友刊的例子也可做如是观。贴片、木锥有没有用(真或伪),用了(检验)即知,并不会因为它是杂志,而又做邮购生意,而有不同的结果(倒真为伪,或倒伪为真)。既是银货两讫,又非伪品、劣品,它就做到了生意的诚信原则,完成了交易。至于是否有效,又或奇效、神效,恐怕每个人期望不同,满意度各异,最多也只是未经实看试用的合理风险而已,而这,也可加以技术性的克服(美国即规定邮购品需有试用期及退款的保障)。此所以,我实在看不出这有何罪恶,陈兄之「不耻」,恐怕是言重了。
想想,开门做生意,总还有个童叟无欺的规范,白纸黑字的自卖自夸也有一定的公信压力,即连挂上「货既出门,概不退换」也属善尽告知之责,怎幺说都还算光明正大的买卖。若尔不是直接做生意,而是间接迂回的拿好处,前面挂着客观公正的评论羊头,内里大卖哄抬炒作的文字狗肉,岂就因「形式上非谋利」而内容清高了耶?看看我们周围,我们的社会比较像哪一种呢?又何以至之,孰令至之?或许就因为我们的世界有太多「君子」(可欺之以方而且一于方的那种)只看形式,不问内容之故吧!
再想想,一本杂志若做点邮购生意就被不耻,一个经营音响事业的人写的文字就不值一读,说句重话,恐怕是轻率的酷吏心态使然,而这样的判断力,也未免太低了些。
说这些,绝不是非难陈兄。从陈兄字里行间看来,对在下的期勉有之,关心有之。在下不过是借题发挥,一抒胸中块垒,也算薄助聊兴。抬杠难免,且莫挂怀。天马行空,茫茫渺渺,想起佛经中云「正人说邪法,邪法亦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亦归邪」,妙也。人与法、正与邪,其易耶?其难哉?识法不如知人吧,我想。
最后,谢谢陈兄的来信指教。年底如蒙下访,弟扫径以伫。
-- 发表于《音乐月刊》179期 @Aug. 1997/Jun. 2002最后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