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蠢伯们的派对 转贴 [复制链接]

查看: 4475|回复: 18
11#

紫砂壶 在 2004-6-1 17:27:24 发表的内容
leslie深藏不露!

大哥,转贴啊,不是我写的:(
TOP
12#

应该可以实现哦,不过比电脑保值吧?
TOP
13#

好文章!是该自省一下,反向思维一下!
一场HIFI变革定要到来!
TOP
14#

继续转载黄先生作品

模型相对论(之一)

舍弟和我都喜欢制作比例模型,或者说,初期是我引领他进入这个世界的,而后来便自成一格了。我比较「专攻」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战机,很长一段时间只挑1: 72,觉得各方面都平衡些〈样式多、易收藏摆放,价格也比较无碍些〉,后来偏好1: 48;舍弟则兴趣广泛些,无论是大比例或小比例,从战机、航舰、火炮坦克、卫星航天飞机、金钢战士美妖姬的都在制作玩赏之列。几个月前他让我看一部刚完成的Honda 500,两星期前则是刚赢得大奖的F-1赛车,照眼前局势看来,我猜我很快会看到苏霍依〈苏恺〉27或幻象2000 ─ 他怎么看「两国论」我不知道,但他做的模型很够水准。
    
比例模型和音响回放有着极其相似的本质。两者都以「像真」为命题,也以终究「非真」为宿命。做得极好的比例模型确实能栩栩如生,观之令人恍惚,可你即使把它不但做得极好,甚至也以1: 1来做,在极度逼真的情况下,它仍然只是个「具体的假象」。
    
电影「异形」系列中有着生化人这样的角色,他〈她〉们的举止谈吐、应对肤触、情绪思维、一切的一切都与常人无异,无以分别〈─ 在电影中,他们都是因为损坏了,或该死而未死,才被人看穿的〉。要说比例模型「像真」的终极成就,大约是莫此为甚了,可他〈她〉们的「不是真的人」却又是如此的简单明了。
    
音响也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可以似极,但绝对非真。关于这一点,个人在本栏中已多次论及,也就不再赘述了。然而,在这个「似极而非真」的底线之上,还有无垠着墨处。
    
比例模型的「像真」,当然是有具体对象的,无论是船机炮车、娃娃房屋,都有所本。即使是出自卡通动画、工程蓝图这样不具体的东西,也都是先有其本,才有其「摹」〈模型〉的 ─ 无本而出的不属于模型,那叫......玩具?
    
 
音响回放的「像真(fidelity)」当然也是有所本的。而这个「本」,当然是进行录音时的现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深的音响迷们一谈到音响的调教、音质音色的判定,就义无反顾的说要「以现场为准」。
    
「以现场为准」,伟哉斯言!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到几乎可以被推定为错的程度。这是很典型的把问题「过度简化(over simplify)」,进而「想当然耳」的错误直觉。
    
在继续往下平铺直叙之前,且先让我厘清一些状况:当我质疑,甚或反对「以现场为准」的时候,并不表示我赞成或提倡「不以现场为准」,这完全是两码子事。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常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言明在先。
    
我质疑,或反对「以现场为准」的理由可以分几方面来谈:
    
第一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随手抓张唱片过来,「录于布达佩斯一所重建的教堂,6月26至27日,7月2至3日,1991......」我不确定您当时在哪,但我很确定我当时没在那所教堂。假如非得「以现场为准」,我只好坦白以告:我人没在,没个准。
    
对绝大部份的录音,我们都不是「目击证人」─ 或者该说成「耳」击证人?!─ 做不得准的。
    
第二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你越熟悉录音的制程,越了解这是一门创作。
    
「以现场为准」如若可能,其基础之一至少必须是录音师为您涓滴不漏、原原本本、钜细弥遗的收录了现场的一切,可古往今来从未有此可能性 ─ 尤有甚者,即或有可能,也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高明的录音师懂的多是取舍、强调、润饰、遮掩......的技巧,而这就像摄影师的采光、取景、控制曝光等等工夫一样。因此,当有人说「以现场为准」,我只能说「谢了!」。
    
我一辈子照起相来最帅的时候是陪老婆婚纱摄影时,俩口子都照得美美的。但假若非得「以现场为准」,我只好坦白以告:我那俏脸右边十吋就是打光助理那胖胖的手肘。没照进去,当然。
    
一句话,别忽略了录音这个「创作」的过程。
    
第三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哈!您都会背了。〉
    
事实上,我还可以举出至少二十九个同样「非不为,乃不能」的理由,但我觉得以上的例子应该已经说明了许多。
    
经过了这一长串的啰嗦,我实际要讲的是:音响之成事,确实该以「现场」为本的。只不过,我的意见是语意上应该精确一点:「以现场为准」不如「以现场经验为准」来得确实,而「以现场经验为准」更不如「以人生经验为准」来得妥贴。
模型相对论(之二)

「不行,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全然不是我想要的样子......」舍弟看着桌上一大叠刚洗出来的照片沮丧的说着。
    
 
我在一旁沉吟着。窜上跳下、跑进跑出,忙了一整天而只得到大失所望的效果,任何人都会觉得扫兴吧!
    
 
其实纯就照片的品质来说还算不差。我的意思是对焦准确,采光的角度以及曝光控制也都很好,照片中那些经过精心制作的各式比例模型呈现出很鲜明精致的形象。再挑剔的人也不会把这些照片说成一无是处吧?!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要的是一种更具真实感,更有实物般迫力的感觉......」原来如此,一大早就向我借了一整套摄影器材,在顶楼的阳光下跪了一整天,为的竟是这个─想把他的心爱模型透过镜头拍出实物般的感觉。得出的结果,嗯,却像是厂商的型录,果然令人沮丧。即使是费尽心机的做了种种「旧化」、「污化」的处理,拍摄时也刻意的松化了背景,照片中的亚伯拉罕M-1坦克仍然只像是某种极精细的高级玩具。
    
 
我想起了多年前在日本靖国神社曾看过的一景,制作者的意图大约也是这样的吧!那是一整队轰炸机〈印象中依稀记得是「飞龙」〉出任务的空中场景,背景画上了蓝天及远方稀疏模糊的点点机影,前景则吊着几架1:72制作得极精良的比例模型〈田宫或长谷川的?〉,间中甚至吊着几片用棉絮做成的云朵。整体做得很用心,尤其是模型的制作水准堪称一流,但观感上的失败却与舍弟的照片如出一辙。说来好笑,当时信步逛着,一眼看到这个场景时兀然有「这里怎的有家模型店」的错愕感,其欲像真而失败的程度也就不难想见了。
    
 
我的想法是,在营造真实感这件事上,他们都忽略了一些事,一些不只是模型做得够不够精细、够不够逼真的事。总的来说的话,那就是忽略了「观看者乃是人」这么一回事。
    
 
人的眼睛毕竟有视力上的天限,对于太过远的事物便没有办法清楚辨识。我们生活的周遭充满着空气〈即便是空气极干净的地方,如高空中〉,大气中悬浮的粒子也会构成视觉的障碍。而事实上,这些也就是西洋绘画「空气远近法」的基础。
    
 
基于这层了解,我们也就知道问题所在了。近在咫尺之内的1:72比例模型所要仿真的真实感应该是数百米之外的实物,而数百米之遥,及其间的空气,对我们的视力已经构成某种限制。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是没办法看得「如眼前般」那么仔细的。于是,无论是舍弟的模型照片或靖国神社中的场景,都因为太清晰的呈现出了太多「不可能」的细节而骗不过我们的视觉经验,也就是,反而不像真的。关于这一点,搞电影特效的专业人士应该经验多多。
    
 
把这点感想告诉舍弟后,舍弟很快便理解了,但要他把模型做得「简陋」一点〈手涂的效果往往比用喷枪涂装更真些〉,拍照时极精巧的加以错焦,或烧烟把空气弄浊一点,说什么他都不肯干了。
    
 
这让我想起了「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来了。一辈子画龙、爱龙,等真看到了龙却昏倒了。一心想追求真实感,做模型恨不得有某种分子缩小机好以等比例复制出最微小的细节,却没想到人类的感官心灵、身处的世界并不全然如此运作,甚至,某些事情还是背道而驰的。
    
 
舍弟还是继续做他那精细无比的模型,还是对某些欧洲出品的「不精细而真实感强」的模型嗤之以鼻,偶而兴起还是会扛起我那套相机为「爱作」拍照留念,唯一的改变是绝口不提真实感这回事了。真实感,多令人向往的字眼,但既无法想当然耳的轻易得之,而离断了「心有所感」的真实更往往无聊得紧,就像再真不过的真实一般的无聊。离真不离心,自得其乐的玩赏空间不也很好?若说离真必然离心,那玩石头的朋友岂非各个非痴即愚?
    
 
说起来,音响发烧友的处境其实也是一模一样的。明明早已经处于「感官超收」了,却还以为是解析力不够而使我们无法有足够的真实感。
    
 
真实的状况是什么?真实的状况是假如我们真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音乐厅中的讯息全录下来,忠实的把数十毫秒的残响、少得可怜的直接音与丰沛的间接音的混响比例......一股脑儿在家里照收照放,以为这样才够真,你会很惊讶于这结果哪叫Hi-Fi,简直No-Fi了。莫说是指挥翻谱声、单簧管按键声、钢琴矮凳的咿啊声没那么鲜明锐丽,连音乐都不免淹没在如潮的轰隆声中。
    
 
现场是现场,录音是录音,回放是回放。你的回放是你的回放,我的回放是我的回放。他们有一个共通的交集 ─ 音乐,但更多的是不可胜数的岐异。
    
 
谈真实感很沉重,自得其乐〈此处读成音乐的乐〉岂不好得很?
    
 
所幸,做为一种感动心灵的艺术,音乐的回放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心的向度而已。有人用音响听音乐,听的是音乐;有人到音乐厅听声音,听的,也就是声音了。
    
 
有发烧友尝言现场的超低音比之「他家里的」略逊,吾不敢称不是。衡诸日前北海道一游听到最多的一句惊叹句竟也是:「啊,都没有照片漂亮!」─ 哎〈不是唉〉,我欣然发觉自己已从欲辩忘言、欲哭无泪的境界提升〈或堕落?〉了不少。这会儿的我已能破涕而笑,抚掌点头了。天凉好个秋,吃毛蟹石狩锅,甚好,甚好。
    
 
其乐,自得。
继续转载黄先生作品

模型相对论(之一)

舍弟和我都喜欢制作比例模型,或者说,初期是我引领他进入这个世界的,而后来便自成一格了。我比较「专攻」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战机,很长一段时间只挑1: 72,觉得各方面都平衡些〈样式多、易收藏摆放,价格也比较无碍些〉,后来偏好1: 48;舍弟则兴趣广泛些,无论是大比例或小比例,从战机、航舰、火炮坦克、卫星航天飞机、金钢战士美妖姬的都在制作玩赏之列。几个月前他让我看一部刚完成的Honda 500,两星期前则是刚赢得大奖的F-1赛车,照眼前局势看来,我猜我很快会看到苏霍依〈苏恺〉27或幻象2000 ─ 他怎么看「两国论」我不知道,但他做的模型很够水准。
    
比例模型和音响回放有着极其相似的本质。两者都以「像真」为命题,也以终究「非真」为宿命。做得极好的比例模型确实能栩栩如生,观之令人恍惚,可你即使把它不但做得极好,甚至也以1: 1来做,在极度逼真的情况下,它仍然只是个「具体的假象」。
    
电影「异形」系列中有着生化人这样的角色,他〈她〉们的举止谈吐、应对肤触、情绪思维、一切的一切都与常人无异,无以分别〈─ 在电影中,他们都是因为损坏了,或该死而未死,才被人看穿的〉。要说比例模型「像真」的终极成就,大约是莫此为甚了,可他〈她〉们的「不是真的人」却又是如此的简单明了。
    
音响也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可以似极,但绝对非真。关于这一点,个人在本栏中已多次论及,也就不再赘述了。然而,在这个「似极而非真」的底线之上,还有无垠着墨处。
    
比例模型的「像真」,当然是有具体对象的,无论是船机炮车、娃娃房屋,都有所本。即使是出自卡通动画、工程蓝图这样不具体的东西,也都是先有其本,才有其「摹」〈模型〉的 ─ 无本而出的不属于模型,那叫......玩具?
    
 
音响回放的「像真(fidelity)」当然也是有所本的。而这个「本」,当然是进行录音时的现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深的音响迷们一谈到音响的调教、音质音色的判定,就义无反顾的说要「以现场为准」。
    
「以现场为准」,伟哉斯言!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到几乎可以被推定为错的程度。这是很典型的把问题「过度简化(over simplify)」,进而「想当然耳」的错误直觉。
    
在继续往下平铺直叙之前,且先让我厘清一些状况:当我质疑,甚或反对「以现场为准」的时候,并不表示我赞成或提倡「不以现场为准」,这完全是两码子事。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常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言明在先。
    
我质疑,或反对「以现场为准」的理由可以分几方面来谈:
    
第一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随手抓张唱片过来,「录于布达佩斯一所重建的教堂,6月26至27日,7月2至3日,1991......」我不确定您当时在哪,但我很确定我当时没在那所教堂。假如非得「以现场为准」,我只好坦白以告:我人没在,没个准。
    
对绝大部份的录音,我们都不是「目击证人」─ 或者该说成「耳」击证人?!─ 做不得准的。
    
第二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你越熟悉录音的制程,越了解这是一门创作。
    
「以现场为准」如若可能,其基础之一至少必须是录音师为您涓滴不漏、原原本本、钜细弥遗的收录了现场的一切,可古往今来从未有此可能性 ─ 尤有甚者,即或有可能,也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高明的录音师懂的多是取舍、强调、润饰、遮掩......的技巧,而这就像摄影师的采光、取景、控制曝光等等工夫一样。因此,当有人说「以现场为准」,我只能说「谢了!」。
    
我一辈子照起相来最帅的时候是陪老婆婚纱摄影时,俩口子都照得美美的。但假若非得「以现场为准」,我只好坦白以告:我那俏脸右边十吋就是打光助理那胖胖的手肘。没照进去,当然。
    
一句话,别忽略了录音这个「创作」的过程。
    
第三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哈!您都会背了。〉
    
事实上,我还可以举出至少二十九个同样「非不为,乃不能」的理由,但我觉得以上的例子应该已经说明了许多。
    
经过了这一长串的啰嗦,我实际要讲的是:音响之成事,确实该以「现场」为本的。只不过,我的意见是语意上应该精确一点:「以现场为准」不如「以现场经验为准」来得确实,而「以现场经验为准」更不如「以人生经验为准」来得妥贴。
模型相对论(之二)

「不行,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全然不是我想要的样子......」舍弟看着桌上一大叠刚洗出来的照片沮丧的说着。
    
 
我在一旁沉吟着。窜上跳下、跑进跑出,忙了一整天而只得到大失所望的效果,任何人都会觉得扫兴吧!
    
 
其实纯就照片的品质来说还算不差。我的意思是对焦准确,采光的角度以及曝光控制也都很好,照片中那些经过精心制作的各式比例模型呈现出很鲜明精致的形象。再挑剔的人也不会把这些照片说成一无是处吧?!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要的是一种更具真实感,更有实物般迫力的感觉......」原来如此,一大早就向我借了一整套摄影器材,在顶楼的阳光下跪了一整天,为的竟是这个─想把他的心爱模型透过镜头拍出实物般的感觉。得出的结果,嗯,却像是厂商的型录,果然令人沮丧。即使是费尽心机的做了种种「旧化」、「污化」的处理,拍摄时也刻意的松化了背景,照片中的亚伯拉罕M-1坦克仍然只像是某种极精细的高级玩具。
    
 
我想起了多年前在日本靖国神社曾看过的一景,制作者的意图大约也是这样的吧!那是一整队轰炸机〈印象中依稀记得是「飞龙」〉出任务的空中场景,背景画上了蓝天及远方稀疏模糊的点点机影,前景则吊着几架1:72制作得极精良的比例模型〈田宫或长谷川的?〉,间中甚至吊着几片用棉絮做成的云朵。整体做得很用心,尤其是模型的制作水准堪称一流,但观感上的失败却与舍弟的照片如出一辙。说来好笑,当时信步逛着,一眼看到这个场景时兀然有「这里怎的有家模型店」的错愕感,其欲像真而失败的程度也就不难想见了。
    
 
我的想法是,在营造真实感这件事上,他们都忽略了一些事,一些不只是模型做得够不够精细、够不够逼真的事。总的来说的话,那就是忽略了「观看者乃是人」这么一回事。
    
 
人的眼睛毕竟有视力上的天限,对于太过远的事物便没有办法清楚辨识。我们生活的周遭充满着空气〈即便是空气极干净的地方,如高空中〉,大气中悬浮的粒子也会构成视觉的障碍。而事实上,这些也就是西洋绘画「空气远近法」的基础。
    
 
基于这层了解,我们也就知道问题所在了。近在咫尺之内的1:72比例模型所要仿真的真实感应该是数百米之外的实物,而数百米之遥,及其间的空气,对我们的视力已经构成某种限制。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是没办法看得「如眼前般」那么仔细的。于是,无论是舍弟的模型照片或靖国神社中的场景,都因为太清晰的呈现出了太多「不可能」的细节而骗不过我们的视觉经验,也就是,反而不像真的。关于这一点,搞电影特效的专业人士应该经验多多。
    
 
把这点感想告诉舍弟后,舍弟很快便理解了,但要他把模型做得「简陋」一点〈手涂的效果往往比用喷枪涂装更真些〉,拍照时极精巧的加以错焦,或烧烟把空气弄浊一点,说什么他都不肯干了。
    
 
这让我想起了「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来了。一辈子画龙、爱龙,等真看到了龙却昏倒了。一心想追求真实感,做模型恨不得有某种分子缩小机好以等比例复制出最微小的细节,却没想到人类的感官心灵、身处的世界并不全然如此运作,甚至,某些事情还是背道而驰的。
    
 
舍弟还是继续做他那精细无比的模型,还是对某些欧洲出品的「不精细而真实感强」的模型嗤之以鼻,偶而兴起还是会扛起我那套相机为「爱作」拍照留念,唯一的改变是绝口不提真实感这回事了。真实感,多令人向往的字眼,但既无法想当然耳的轻易得之,而离断了「心有所感」的真实更往往无聊得紧,就像再真不过的真实一般的无聊。离真不离心,自得其乐的玩赏空间不也很好?若说离真必然离心,那玩石头的朋友岂非各个非痴即愚?
    
 
说起来,音响发烧友的处境其实也是一模一样的。明明早已经处于「感官超收」了,却还以为是解析力不够而使我们无法有足够的真实感。
    
 
真实的状况是什么?真实的状况是假如我们真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音乐厅中的讯息全录下来,忠实的把数十毫秒的残响、少得可怜的直接音与丰沛的间接音的混响比例......一股脑儿在家里照收照放,以为这样才够真,你会很惊讶于这结果哪叫Hi-Fi,简直No-Fi了。莫说是指挥翻谱声、单簧管按键声、钢琴矮凳的咿啊声没那么鲜明锐丽,连音乐都不免淹没在如潮的轰隆声中。
    
 
现场是现场,录音是录音,回放是回放。你的回放是你的回放,我的回放是我的回放。他们有一个共通的交集 ─ 音乐,但更多的是不可胜数的岐异。
    
 
谈真实感很沉重,自得其乐〈此处读成音乐的乐〉岂不好得很?
    
 
所幸,做为一种感动心灵的艺术,音乐的回放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心的向度而已。有人用音响听音乐,听的是音乐;有人到音乐厅听声音,听的,也就是声音了。
    
 
有发烧友尝言现场的超低音比之「他家里的」略逊,吾不敢称不是。衡诸日前北海道一游听到最多的一句惊叹句竟也是:「啊,都没有照片漂亮!」─ 哎〈不是唉〉,我欣然发觉自己已从欲辩忘言、欲哭无泪的境界提升〈或堕落?〉了不少。这会儿的我已能破涕而笑,抚掌点头了。天凉好个秋,吃毛蟹石狩锅,甚好,甚好。
    
 
其乐,自得。
TOP
15#

继续转载黄先生作品

模型相对论(之一)

舍弟和我都喜欢制作比例模型,或者说,初期是我引领他进入这个世界的,而后来便自成一格了。我比较「专攻」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战机,很长一段时间只挑1: 72,觉得各方面都平衡些〈样式多、易收藏摆放,价格也比较无碍些〉,后来偏好1: 48;舍弟则兴趣广泛些,无论是大比例或小比例,从战机、航舰、火炮坦克、卫星航天飞机、金钢战士美妖姬的都在制作玩赏之列。几个月前他让我看一部刚完成的Honda 500,两星期前则是刚赢得大奖的F-1赛车,照眼前局势看来,我猜我很快会看到苏霍依〈苏恺〉27或幻象2000 ─ 他怎么看「两国论」我不知道,但他做的模型很够水准。
    
比例模型和音响回放有着极其相似的本质。两者都以「像真」为命题,也以终究「非真」为宿命。做得极好的比例模型确实能栩栩如生,观之令人恍惚,可你即使把它不但做得极好,甚至也以1: 1来做,在极度逼真的情况下,它仍然只是个「具体的假象」。
    
电影「异形」系列中有着生化人这样的角色,他〈她〉们的举止谈吐、应对肤触、情绪思维、一切的一切都与常人无异,无以分别〈─ 在电影中,他们都是因为损坏了,或该死而未死,才被人看穿的〉。要说比例模型「像真」的终极成就,大约是莫此为甚了,可他〈她〉们的「不是真的人」却又是如此的简单明了。
    
音响也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可以似极,但绝对非真。关于这一点,个人在本栏中已多次论及,也就不再赘述了。然而,在这个「似极而非真」的底线之上,还有无垠着墨处。
    
比例模型的「像真」,当然是有具体对象的,无论是船机炮车、娃娃房屋,都有所本。即使是出自卡通动画、工程蓝图这样不具体的东西,也都是先有其本,才有其「摹」〈模型〉的 ─ 无本而出的不属于模型,那叫......玩具?
    
 
音响回放的「像真(fidelity)」当然也是有所本的。而这个「本」,当然是进行录音时的现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资深的音响迷们一谈到音响的调教、音质音色的判定,就义无反顾的说要「以现场为准」。
    
「以现场为准」,伟哉斯言!但实际上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到几乎可以被推定为错的程度。这是很典型的把问题「过度简化(over simplify)」,进而「想当然耳」的错误直觉。
    
在继续往下平铺直叙之前,且先让我厘清一些状况:当我质疑,甚或反对「以现场为准」的时候,并不表示我赞成或提倡「不以现场为准」,这完全是两码子事。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法常有这方面的问题,所以言明在先。
    
我质疑,或反对「以现场为准」的理由可以分几方面来谈:
    
第一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随手抓张唱片过来,「录于布达佩斯一所重建的教堂,6月26至27日,7月2至3日,1991......」我不确定您当时在哪,但我很确定我当时没在那所教堂。假如非得「以现场为准」,我只好坦白以告:我人没在,没个准。
    
对绝大部份的录音,我们都不是「目击证人」─ 或者该说成「耳」击证人?!─ 做不得准的。
    
第二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
    
你越熟悉录音的制程,越了解这是一门创作。
    
「以现场为准」如若可能,其基础之一至少必须是录音师为您涓滴不漏、原原本本、钜细弥遗的收录了现场的一切,可古往今来从未有此可能性 ─ 尤有甚者,即或有可能,也不可以这样做。事实上,高明的录音师懂的多是取舍、强调、润饰、遮掩......的技巧,而这就像摄影师的采光、取景、控制曝光等等工夫一样。因此,当有人说「以现场为准」,我只能说「谢了!」。
    
我一辈子照起相来最帅的时候是陪老婆婚纱摄影时,俩口子都照得美美的。但假若非得「以现场为准」,我只好坦白以告:我那俏脸右边十吋就是打光助理那胖胖的手肘。没照进去,当然。
    
一句话,别忽略了录音这个「创作」的过程。
    
第三个理由:非不为也,乃不能也。〈哈!您都会背了。〉
    
事实上,我还可以举出至少二十九个同样「非不为,乃不能」的理由,但我觉得以上的例子应该已经说明了许多。
    
经过了这一长串的啰嗦,我实际要讲的是:音响之成事,确实该以「现场」为本的。只不过,我的意见是语意上应该精确一点:「以现场为准」不如「以现场经验为准」来得确实,而「以现场经验为准」更不如「以人生经验为准」来得妥贴。
模型相对论(之二)

「不行,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了......,全然不是我想要的样子......」舍弟看着桌上一大叠刚洗出来的照片沮丧的说着。
    
 
我在一旁沉吟着。窜上跳下、跑进跑出,忙了一整天而只得到大失所望的效果,任何人都会觉得扫兴吧!
    
 
其实纯就照片的品质来说还算不差。我的意思是对焦准确,采光的角度以及曝光控制也都很好,照片中那些经过精心制作的各式比例模型呈现出很鲜明精致的形象。再挑剔的人也不会把这些照片说成一无是处吧?!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想要的是一种更具真实感,更有实物般迫力的感觉......」原来如此,一大早就向我借了一整套摄影器材,在顶楼的阳光下跪了一整天,为的竟是这个─想把他的心爱模型透过镜头拍出实物般的感觉。得出的结果,嗯,却像是厂商的型录,果然令人沮丧。即使是费尽心机的做了种种「旧化」、「污化」的处理,拍摄时也刻意的松化了背景,照片中的亚伯拉罕M-1坦克仍然只像是某种极精细的高级玩具。
    
 
我想起了多年前在日本靖国神社曾看过的一景,制作者的意图大约也是这样的吧!那是一整队轰炸机〈印象中依稀记得是「飞龙」〉出任务的空中场景,背景画上了蓝天及远方稀疏模糊的点点机影,前景则吊着几架1:72制作得极精良的比例模型〈田宫或长谷川的?〉,间中甚至吊着几片用棉絮做成的云朵。整体做得很用心,尤其是模型的制作水准堪称一流,但观感上的失败却与舍弟的照片如出一辙。说来好笑,当时信步逛着,一眼看到这个场景时兀然有「这里怎的有家模型店」的错愕感,其欲像真而失败的程度也就不难想见了。
    
 
我的想法是,在营造真实感这件事上,他们都忽略了一些事,一些不只是模型做得够不够精细、够不够逼真的事。总的来说的话,那就是忽略了「观看者乃是人」这么一回事。
    
 
人的眼睛毕竟有视力上的天限,对于太过远的事物便没有办法清楚辨识。我们生活的周遭充满着空气〈即便是空气极干净的地方,如高空中〉,大气中悬浮的粒子也会构成视觉的障碍。而事实上,这些也就是西洋绘画「空气远近法」的基础。
    
 
基于这层了解,我们也就知道问题所在了。近在咫尺之内的1:72比例模型所要仿真的真实感应该是数百米之外的实物,而数百米之遥,及其间的空气,对我们的视力已经构成某种限制。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是没办法看得「如眼前般」那么仔细的。于是,无论是舍弟的模型照片或靖国神社中的场景,都因为太清晰的呈现出了太多「不可能」的细节而骗不过我们的视觉经验,也就是,反而不像真的。关于这一点,搞电影特效的专业人士应该经验多多。
    
 
把这点感想告诉舍弟后,舍弟很快便理解了,但要他把模型做得「简陋」一点〈手涂的效果往往比用喷枪涂装更真些〉,拍照时极精巧的加以错焦,或烧烟把空气弄浊一点,说什么他都不肯干了。
    
 
这让我想起了「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来了。一辈子画龙、爱龙,等真看到了龙却昏倒了。一心想追求真实感,做模型恨不得有某种分子缩小机好以等比例复制出最微小的细节,却没想到人类的感官心灵、身处的世界并不全然如此运作,甚至,某些事情还是背道而驰的。
    
 
舍弟还是继续做他那精细无比的模型,还是对某些欧洲出品的「不精细而真实感强」的模型嗤之以鼻,偶而兴起还是会扛起我那套相机为「爱作」拍照留念,唯一的改变是绝口不提真实感这回事了。真实感,多令人向往的字眼,但既无法想当然耳的轻易得之,而离断了「心有所感」的真实更往往无聊得紧,就像再真不过的真实一般的无聊。离真不离心,自得其乐的玩赏空间不也很好?若说离真必然离心,那玩石头的朋友岂非各个非痴即愚?
    
 
说起来,音响发烧友的处境其实也是一模一样的。明明早已经处于「感官超收」了,却还以为是解析力不够而使我们无法有足够的真实感。
    
 
真实的状况是什么?真实的状况是假如我们真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把音乐厅中的讯息全录下来,忠实的把数十毫秒的残响、少得可怜的直接音与丰沛的间接音的混响比例......一股脑儿在家里照收照放,以为这样才够真,你会很惊讶于这结果哪叫Hi-Fi,简直No-Fi了。莫说是指挥翻谱声、单簧管按键声、钢琴矮凳的咿啊声没那么鲜明锐丽,连音乐都不免淹没在如潮的轰隆声中。
    
 
现场是现场,录音是录音,回放是回放。你的回放是你的回放,我的回放是我的回放。他们有一个共通的交集 ─ 音乐,但更多的是不可胜数的岐异。
    
 
谈真实感很沉重,自得其乐〈此处读成音乐的乐〉岂不好得很?
    
 
所幸,做为一种感动心灵的艺术,音乐的回放说难很难,说不难也不难,心的向度而已。有人用音响听音乐,听的是音乐;有人到音乐厅听声音,听的,也就是声音了。
    
 
有发烧友尝言现场的超低音比之「他家里的」略逊,吾不敢称不是。衡诸日前北海道一游听到最多的一句惊叹句竟也是:「啊,都没有照片漂亮!」─ 哎〈不是唉〉,我欣然发觉自己已从欲辩忘言、欲哭无泪的境界提升〈或堕落?〉了不少。这会儿的我已能破涕而笑,抚掌点头了。天凉好个秋,吃毛蟹石狩锅,甚好,甚好。
    
 
其乐,自得。
TOP
16#

同汗
TOP
17#

黄生
Blues

许是自己散漫的天性使然吧,总觉得自己在步入哀乐中年的当下,还说不清楚自己是干什么的。我的意思是,每当新认识的朋友问起我的职业,总是让我在抓耳搔腮支吾一阵后,才能勉强挤出一句轻轻的「音响」。
    
 
这当然不是因为「音响」这一行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地方,而是因为我所从事的音响,说实在,太冷僻了点。这么说吧,我可以打赌你绝对没见过我办的杂志─在这二千一百万人的岛上,只有一千人知道有这么一本音响刊物。而对你来说,在这586就将过气,刚有个只比信用卡稍大的3 G-byte硬盘上市的时代,「真空管」一词会不会太沉重了些?OK,现在你有点懂我的意思了。
    
 
我不怪你。我已经很习惯于每次我稍加补充说明时,对方那善意、专注,但困惑却如旋涡般在瞳孔中扩大的眼神。在缓慢的、带着同情意味的颔首中,他(她)若不是正努力于想出下个话题,就是悬疑于「音响嘛,不就是......?」
    
 
「不就是」什么呢?
    
 
这让我想起有一次到英国访问一些厂商,其中一家的经理在车上一边忙着操作方向盘,一边转过头来说:「在英国,一般人都认为花超过一千英磅买一套音响的人全是神经病(nuts)。」他用笃定的眼神和深深的颔首强调着。车抵目的地,下车时,我以绅士礼尊称他Mr. Loony。他会意一笑,回敬:「这边走,Mr. Maniac。」─ 他所造的,我所用的,都远远超过一千英磅。
    
 
但比起下一个例子,这真是小巫了。这一次,我与另一家厂商谈的话题是他在欧洲推销的一部扩大机,身价五万英磅(─「竟然」是日本造的)。场景还是在车上,高速公路。我半带戏谑的问他怎么会认识那么多船王、油王、地产王(要不然卖谁呢)?出乎意料的,他表情几近严肃的说:「我的客户反而绝少这样的人。买的人其实形形色色,但共通点是他们对回放音乐(music reproduction)这件事都很认真。」我听得一时肃然起敬了起来。
    
 
后来,我辗转听说了一些故事。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人去试听那部传奇的扩大机,他的BENZ就停在外头,第二次,他以现款买下机器,却得叫出租车了。他卖了BENZ,换了一部「疯人」的扩大机。
    
 
我不知道你从这个故事中读到了什么,但我听到的时候,心神却耽溺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那样的情怀了。
    
 
认真以待的地方,自有它的真善美在,万事万物如此。用最好的马、贵重的衣物换得的岂是美酒而已,与尔同消万古愁的豪快与透澈如何?用部BENZ换得的又岂是部扩大机而已,一生相伴的心声情韵如何?
    
 
那一次的晤谈,不但改变了我的音响观,我的生涯也在此时转了一个弯。我从一个音响刊物的总编辑变成了一个很难把我的职业说清楚的人。没有车。
TOP
18#

黄生好文继续
Pass Zen的台湾经验

标题中的Pass指的是Nelson Pass,相信关心Hi-end音响的读者们都知道这个名字(厂牌名称为Pass Lab.)。Pass最近推出了一部1,000W输出的X-1000功率扩大机,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中出尽风头。不过这部大家伙并不是我这次想谈的焦点,我想谈的是他的小家伙─Zen系列。
    
 
你在市场上是买不到Zen的,Zen是Nelson Pass为自己装的爱好者设计的一系列DIY作品,印象中共有Zen、Son of Zen、Bride of Zen等「一家子」。这些前级、后级的电路特色就是极度的简单─单端、单级放大 ─ 一两颗Mosfet、几个电阻、几个电容就行了。
    
 
这当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制作计划,事实上,基本电子学讲到音频放大单晶电路时差不多就是那个模样了。可是这个再简单不过的DIY却在「自己装」的圈子里颇造成了一些轰动。不但市面上有人卖不同版本的印刷电路板、零件包,更有厂商把它商品化了上市(Pass先生对这类以copy营利的行为啧有烦言)。我几乎在所有DIY型的杂志、网页都看过试作、讨论的文章,在几个场合也被抓着问看法,这些都让我开始觉得事情好象比我想象中的要有趣得多。
    
 
我想了几个会把事情变有趣的原因:
    
 
(1)单端的热潮─受到真空管单端式设计的热潮感染。
    
 
(2)Nelson Pass的设计 ─ 台式蛋塔几十年在那也没太多人理,葡式蛋塔一来可就得排队了。同样的电路要说是我黄某设计的,大概看人都只会看到鼻孔或白眼。这样说,有百分之一的自嘲成分(酸葡萄嘛),另百分之九十九却是「有的放矢」─ 输出不够大的前级还推不动的后级,行吗?(这也就是为什么Pass在成品机的设计都至少采用两级放大的原因,比起一般的设计仍然简洁许多,但,不是一级。)
    
 
(3)简单易装,人人可上手。
    
 
换句话说,上面三点可以综合起来「解读」:不必花太多钱就可以照鼎鼎大名的Nelson Pass的设计装出一台当红的单端式扩大机。结论是:酷毙了!
    
 
于是,很多人也就开始了这一趟Pass之旅,而Pass的设计也有了台湾经验。
    
 
既是简单易装,果然,很多人都装成功了 ─ 会响。响得好不好呢?当然,众说纷云。
    
 
有人赞好,说音质自然美妙,温润可人。有人一头雾水(Nelson Pass?)之余,勉强说音质自成一格,说穿了简直怪异。
    
 
这种相异的评价倒不是什么出奇的事,换作葡式蛋塔照样有人惊艳、有人倒弹。但有趣的是,两个人装(或一个人装两部),同样照方抓药,却装出不一样的声音(装不响的就不论了),咦?那,换句话说,这里谈的声音好坏并不能只看成是对同件事物的主观评价相左,而根本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于先了。何以如此呢?不是简单易装吗?不就是照方抓药吗?
    
 
「简单易装」是绝对肯定的 ─ 至少就「管派」的看法来说,相同的单级放大电路,怎么省也得多一组把真空管点热起来的灯丝电源。至于「照方抓药」,就有点意思了。
    
 
我观察到两种状况。状况一是照足斤两型,方子(零件表)上说是A牌,他绝不会斗胆用B牌顶替;方子上说是22K的电阻,他绝不会用21K马虎;最重要的主动组件,则是从Pass那儿(www.passlab.com)邮购的。如此这般,如何还能出错?!至于状况二呢?根本就说方子有误,改之,照我的方子!这两造要是碰上面,有得吵了。
    
 
就算吵,也吵不出结果的。简单说,状况一的人根本是还没进入状况;状况二的人可能知道状况,却没有(不愿?)把道理讲个清楚。于是,Pass Zen的台湾经验大约只能在一阵街谈巷议后伊于胡底了。
    
 
其实,事情有那么严重吗?(陈水扁音)一点也不严重,一点也不难解。但需要从比较基本的地方了解起。
    
 
这个电路能装得响,至少证明了这是个吃不死人的药方子。至于要吃出好处,就得看你有多懂了 ─ 既要懂药的原理,也要懂自己的体质(会这么说,是因为DIY本来就有点「医者自疗」的况味在)。假如先不论个人的特殊体质,只以普遍论之(─ 厂制机的前提条件),懂药的基本原理是最重要的。
    
 
说药,可能沉重了些。换个方法说,做菜吧!你上街买了几斤笋,剥掉壳、去掉苦的头、削掉老韧的尾,一番折腾下来,只能烧出几两上好的油焖笋。主动组件(以Zen的例子来讲,Mosfet)也就像笋一样,看起来一个模样,能用的地方却支支不同。要用得好,就是得剥开、切开了,才能判断。
    
 
以Zen系列的电路来说,一级放大已经排除了负回授的可行性(事实上Zen系列也以无负回授为特点),少了负回授这么一道百试百灵的遮味、提味、调味高汤,仅有的既是原味,「笋子」先就绝对不能差,还得用对地方。所谓用对地方,在基本电子学上,也就是工作点的选定。这同时也就意味着支持工作点的被动组件(像是偏压电阻)得随着对应改变 ─ 光是一味照方抓药未必行得通的道理在此。
    
 
说来简单不过,做起来却得有点手脚。但更重要的或许是,谁真一步步认真去做了?谁真的实测过手上那几对IRFxxx的特性曲线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DIY族几乎只会一知半解的「下笋子」、「加高汤」。直到Zen来了,不用高汤了,才对「一支笋」的原貌与用法不知所措。或许Zen的台湾经验,其珍贵处就在于让我们再想想吧!
    
 
说到珍贵,话题一转。假如要用很简单的电路架构做出1,000W输出的好机器,那真是不可思议 ─ 这需要挑出多少「好笋」啊!Pass的X-1000用的是所谓「超对称」的电路,我目前所知的只有两级放大、平衡运作、交叉耦合等模糊的概念。主观上音质如何先不去说它,但其珍稀昂贵的必然性,从那近百颗「好笋」的阵仗来看,倒是很容易理解的。
TOP
19#

汗!!!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