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PAN 在 2004-3-14 13:18:13 发表的内容 我对朗朗的好感是看他演出和听他的琴音所得的第一印象,,看到mydisc 的采访令我有所加强。如此年轻便有此等艺术修养和成就,并且还不断谋求进取,难能可贵。能得到国际上一定程度的认可不可能是靠个人或传媒吹出来的,继续努力,必修正果。 |
这里就不讨论能力问题了。毕竟这里大家都是局外人,了解信息不多。我也承认,“不是猛龙不过江”这句话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既然讨论开来了,在mydisc的访谈录里,我觉得朗朗议论到的“现在如果是要德国再来发展一些新的音乐,我认为很困难,因为他们的底子已经用完了,他们还有什么能够用的呢?他们已经涌现了太多伟大的艺术家了!他们已经到了一个“瓶颈”!”这段话,有点欠周详了。
这里考虑到是采访时的说话,所以我可以理解朗朗当时的瞬间想法。我并无深入研究西欧现代艺术,但是我很肯定,他们的音乐,目前没有“底子用完”这类的苗头——这一点无需我来辩护,因为早有才学远超过我的人来代替我这样做了。甚至可以问一问,“底子”是什么东西呢?mydisc兄当时如果反应得过来,可以继续追问一下?其实他要论述谭盾的艺术观,不必用“别无他路,唯独此路”的方法来着手,并且这个法子实在不高。
换一个角度来看,朗朗这席话相当容易引起界内的争论,并且我看他也难以应付。他在中国说这番话尚可,假如他在德国接受采访时说这样的话呢?就好比说假如斯特恩当年访华的时候说:“中国的传统音乐肯定发展不起来,你们已经没什么选择了,一定要借助西洋的元素才能找到出路。”,那可能接踵而来的就是中国民族乐界的口诛笔伐啦。
的确从mydisc兄的访谈录,可以看出朗朗性格爽快,并且已经学会了思考,这点在同龄人里是比较出色的了。正如朗朗自己所希望的,是要把文化知识补上——他也知道,没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弹钢琴的人最多只能是一位钢琴演奏员,要想成为“大师”,路途还将遥远。
目前古典音乐界里的商业,是会毁人的。目前社会赞扬之风比以往盛行,辅以商业包装,我想任是意志坚定的艺术家都难免受其影响,于是我觉得过于postive的情绪,不利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克莱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可能有人觉得我喜欢提negative的建议,是否有妒忌他人的倾向?这里我可以很坦白地说,没有。首先文艺界的事情与我的利益无任何关系、冲突;我目前在我自己这块领域可以说过得很好,出路相当之好,不会有“怀材不遇”的情绪。因此我的讨论,都是以“让被讨论的对象走得更好”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