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讨论]曾经关于茶种、茶区的一些肤浅讨论
1.茶种和产地密切不可分,产地的气候特征、土壤构成对茶种影响深远。在中国还没有可以普种的茶种实例。比如西湖龙井好卖,全国许多地方都引种,别说贵州、安徽等地,就是杭州周边也没有功,植物还是那个植物,表观特征高度相似,但茶质、茶味早已由量变扩大到质变。普饵也不能,我绝对反对泛普饵化。但因为泛普饵化对云南经济有好处,可以通过普饵声名卖出相当多数的云南茶,此观点必将导致主流传媒的严重不认同,也导致茶商的普遍反感,我为此必将难行。所以只能泛泛说说自己的心得,根据我对普饵的肤浅总结,普饵的最核心茶种特指曾经港销、侨销在后期陈化取得良好效果的普饵生茶,该茶种地域跨度易武、勐海两县,时间跨度就更大,因为植物原种从来就存在着,这一物种一直在这一地点活跃,从中药典谱的相关描述来看,它一直存在在这一区域。但我坚决将仓、南涧、凤庆、保山等泛临仓大叶茶种从中划开,甚至到不了思茅、澜仓。该茶种和其它茶科植物一样,是祖先千年的选育种,同样存在着高度不稳定性,根据横断山脉错综复杂的气候变化,随着纬度和海拔增高,该茶种喜阳喜高温的植物活性会产生很大变化并逆转其关键特性,对于我们所关心的茶味、茶质来说,它已经不再是同一种茶了。
2.茶种是动态变化的,其中有性繁殖更容易导致茶种的交叉遗传,对我们所关心的茶味产生深远的影响。普饵茶种是大树种茶,和灌木化后再选育的大叶种茶的变异和退化不同,对其性状的影响主要是有性繁殖所带来的影响,今天的易武在交叉遗传影响中,该茶种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退化,表现为野性化、部分木质纤维化。这和易武的历史原因和后来的人为大意有关,易武茶种并没有朝一个单方向变化,而是呈现物种交叉遗传的多样化,其中一些可以非常肯定地判断为普饵茶种,一些还具有普饵茶种的关键特征,但很多茶种已经偏离普饵到质变边缘或者已经质变。易武依旧是普饵茶种最宝贵的植物学基地,但从中再通过有性繁殖到最恰当的普饵品质有一段艰难的育种道路要走。所以我再次推出一个千夫所指的观点,今天的普饵名种依旧还要看勐海茶种,尤其以勐海基地茶种为上佳,其去处了野生的性烈及木质化、纤维化(是中国茶祖先育种并人工化的必然取舍)又保持了茶质的高度厚重,并维持种性状的较好稳定性。讨论这一茶种变异时我不会谈临仓种,泛临仓种根据我前面所说一是因为植物为了生存自然淘汰了它本身喜高热、喜高阳的关键普饵植物学特征而使茶味发生根本变化,另一是云南茶叶界为了和内地最流行的绿茶争夺市场而人为朝向绿茶特征育种所导致,其核心特征是水细质薄,虽然和一般绿茶比,它依旧是融出物优胜的茶种,但按照普饵要求,该地区是不能符合要求的。而恰恰云南最大的茶区就在这个区域,假如被扫出普饵定义之外,相信喜欢的人不会多。这牵扯到对“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就是普饵茶种”的否定。唉,多年以来,我在云南各地甚至周边贵州都常常喝这些大叶种的绿茶,这些是茶研所的灌木改良栽培种大叶茶。多年以后,在普饵市场开始启动以后,我是很难理解我喝的这类茶会是那些港销、侨销七子饼的茶种,当然事实他们也不会是。
3.关于制作和陈放
这方面台湾茶人、香港茶人研究颇深,我深感佩服。但对其中的一个观点我觉得过于概念化了,就是极度迷信传统制作工艺。普饵茶之形成,有自然性和人工性两种,自然性属于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干预的功绩终究是小的,也就是在大自然的变化之中挑选适合人类口味的罢了,人类就是到了飞上火星的时代也造不出一片茶叶。但人工性就不不同,绝对会随着茶人的认识大大提高制茶的工艺,泥于传统意义并不大,当然本人坚决反对流程中任何不环保不尊敬自然的化学行为。我的体会就是现在市售普饵普遍压得不够紧,由于茶的透气性强,个人趋向在不伤茶的情况下越紧越好。而在陈放方面,也是港台茶人的强项,说来惭愧,内地陈放的直接经验几乎可以说没有。在溫度,溼度,通風性,光線等的深入讨论中,千万莫忽略氧气,这方面小弟可有一点直接经验,放在过于密封的塑料桶中的普饵因缺氧而延缓陈化。
对普饵来说,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元时代。其名称目前还和曾经的乌龙相似,是一个概括、泛指的不科学时代,举一个茶科发展重新细分再命名的例子:
安溪产的是铁观音———>>安溪出产铁观音,铁观音以外的品种是色种—————>>安溪出产铁观音和黄旦、乌龙、本山、毛蟹以及其它色种——————>>安溪出产铁观音、本山、黄旦、毛蟹、乌龙、奇兰、梅占。。。。。。。>>>>,不会停止。
普饵也是如此,未来注定将会细分,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那些不同品种之间的差异早已从茶味、茶质上面构成质变。在新的命名没有成立之前,市场必将混乱,讨论也没有条理,我的普饵观点是暂指港销、侨销那一、二种。该种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命名,再加上其它茶区性格截然不同的普饵也缺乏命名,望大家积极参与,展开广泛的科学命名工作。
以雲南生產之鮮葉日曬而成曬青毛茶與緊壓茶!
此乃普洱茶之正意!!!有何爭議??
个人认为有争议,“雲南生產的曬青毛茶”还是范围太大,中国还没有一个著名的茶的产区有这么大,更何况从易武、勐海到凤庆、保山的气候跨度极大,温度、湿度、土壤、阳光都有质的不同,把这些地区的大叶种茶划为一类怕不够科学、精确。当然也就制不成同一类茶,这个就如同如果云南认为渥堆熟茶是普饵,那我们这里很多玩的都不是普饵;如果普饵是黑茶,咱们这里玩的也不是普饵。
就我们现代人理解过去,总是怀疑古人缺乏科学种植茶树的能力,但我常想阶段科学所带来的破坏可能比古代粗管要严重得多,要更不科学。茶经过几千年发展和人类喜好的选择,一般不会存在什么原始种了。那些古董茶基地、乃至茶园也觉不会是我们想像的粗耕野放茶,中国古代农业已经相当了得,存在着和今天不同但同样有效的物种划分和科学分类,官府也会管理这些茶园并强烈保持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总之,不会是“瞎蒙”的,绝对是科学选育、精心挑选的。当然,茶质也就没得说,确实有保证。
另外,我还要说说关于港销、侨销的个人看法,一般普饵书上基本喜欢把这些东西的成功说成偶然因素,其实不然,根据满清时代的情况,这一地区的茶种一直被科学记录并经典化。已经存在着一股系统集成的认知。后来因为战争等因素,有一些相当人物去了南洋、香港。后来的七子饼绝对也不会是“瞎蒙”的,而是幕后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有一股强大的认知促成。
原文:http://www.ywcha.com/bbs/viewthread.php?tid=81&f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