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PICHIT兄请进 [复制链接]

查看: 2698|回复: 11
11#

盟主有没有3万左右的其他箱子
TOP
12#

Symbol的设计可适用于二声道或多声道系统,当使用在二声道时,它与其它Avalon的喇叭的调整方式相同。它能提供非常准确的中声道音像以及宽广的舞台效果。由于一般此种喇叭的分开距离较远且有一定的"TOED IN"角度,因此在水平扩散上会有中空的现象,中声道的放置就适时补足并产生平直的整体性的前声道音像。Symbol的特殊外型设计与精确的分频网络结构,可以消除一般喇叭设计上的狭窄空洞音像。 Symbol的主动式超低音使用400瓦的推动功率,其中包含Avalon特别设计的2只12吋低音单体,102公分(宽) x 51公分(高) x 51公分(深) ,重达66公斤的音箱能产生低至20Hz的低频,可始用平衡及非平衡输入,数字显示屏以及增益控制,效果控制,房间校正控制等,可说是一只目前最完美的超低音。中声道宽为97公分,23公分深与20公分高,它包含的单体就如同一对Symbol喇叭那么多,3只陶瓷表面处理的中音单体以及2只高音单体,特殊设计的中声道固定架能有效降低共振并调整中声道角度,每只中声道重量达24公斤,所有的这些单元设计,就是要组合Avalon多声道系统的完整性,并提供家庭剧院最杰出的震撼效果,由于其杰出的表现,美国Audio Engineering Society并曾邀请Avalon展示其多声道系统,Avalon在后来也陆续的接到其它团体作过类似的展示与介绍。
器材评论 - 细仔也能大声唱 Avalon Symbol
2002-07-21
Avalon Symbol喇叭覃章行 Symbol优秀的音场表现,让前后歌者与演奏者的分离度更为明确。侧墙到侧墙之间毫不空虚,加上深及背墙的惊人深度感,让舞台从原本的南港101,顿时跃升为香港的红堪。 Symbol喇叭●二音路三单体低音反射式设计●使用1吋钛振膜凹盆单体一只,5 1/4吋陶瓷振膜中低音单体二只●参考售价︰158,000元●进口总代理︰欧美(02-27003678) 原厂公布规格:频率响应45Hz-24kHz(±1.5dB),平均阻抗5Ω(最低3.5欧姆),灵敏度86dB(2.83V,1m),建议扩大机功率30-150W。尺寸1090╳200╳230㎜(高╳宽╳深),重量16Kg。 <图2>Symbol细瘦的音箱,是Avalon首次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作品。狭窄的前障板,让声音拥有良好的扩散性。类似四角锥状的音箱,没有两两平行的面,降低音箱内的驻波,同时也大幅地减少不必要的音染。 <图3>第一次出现在Avalon喇叭上的5 1/4吋陶瓷振膜中低单体,虽然悬边颇为肥厚,其前后活动的冲程却不大。两颗中低音单体间距甚短,配合上低音反射式的音箱,可以让它们发出丰沛又沉潜的低频。 <图4>很早便美国发展演唱事业的Ayako Hosokawa,经过长年的累积,早已培养出雄厚的爵士演唱实力。FIM将这位爵士女伶在「三盲鼠」的多张录音,从中撷取精华,再委托日本JVC以XRCD技术处理母带,制作成「A World of Love」。三盲鼠的爵士录音已相当著名,加上XRCD技术处理,音质当然更上层楼。(FIM XRCD 011,天碟代理) 搭配器材/参考软件Marantz CD-14 CD唱盘,Sonic Frontiers SFD-ⅠMKⅡ数类转换器,Sonic Frontiers Line-2前级,Pass Aleph 5后级,Marantz PM-14SA综合扩大机,Dynaudio Contour 1.8 MKⅡ喇叭,Onix Grand Master、JAT平衡线,MIT MH-750 CVT SeriesⅡ、Linn喇叭线,NBS Monitor 0、Power Station、Power Source Bass Power、Onix Grand Master电源线。软件︰Ayako Hosokawa「A World of Love」(FIM XRCD 011)、The King of Bass(King Records KICC 282)、OPUS 3 Test CD 5(OPUS 3 CD-99200)、阿卡多演奏「魔鬼的声音」(DG 449 858-2)、安赛美指挥法雅「三角帽」(Decca 466 991-2)、Patricia Barber「Companion」(FIM XRCD027)。笔者有一群音响迷朋友,常会互通电话讨论所听器材的感想,若是在经销商处有新器材可以试听,也会相约去听。笔者一直对Avalon喇叭的声音很有好感,尤其是那漂亮的外观,真是「用看的都爽」。笔者早有耳闻Avalon会出一款新设计的喇叭,在当时就很期待它能早日现身台湾,上个月笔者接获朋友通知,Avalon新款喇叭Symbol已经出现,且声音表现相当够水稳,最重要的是,它的定价仅15万8仟元,顿时让笔者想更换喇叭的念头,再次地浮现。 体型娇小的Symbol与Symbol的初次接触,是在Avalon经销商「非常音响」处。由于在此之前,笔者仅在Avalon原厂网站上,看过Symbol的照片,对于它的大小尺寸,完全没有概念,所以第一眼看见Symbol时,相当讶异于它那体积不大的身躯,相较于旁边的量产顶级喇叭Eidolon,两者的体型实在有着极大的差距。「非常」店内摆放有许多不同品牌的器材,而Symbol的平均阻抗又是怪异的5Ω,所以笔者便藉这个机会,以多种不同输出功率的综合或后级扩大机,试着驱动Symbol。虽然Symbol的效率仅86dB,看起来一付不好伺候的样子,但实际驱动时却不是这么回事,即使以一部平价的Denon PMA-2000RⅢ驱动,都可以把Symbol推出相当惊人的气势。当然,功率大还是有好处,当以Jeff Rowland Model 112推动时,Symbol发出了当天最为悦耳的声音,也因为有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所以笔者便自告奋勇地接下Symbol的试听工作。 朴素的外观说到Avalon的喇叭,脑中就会浮起Eidolon、Opus,甚至是旗舰Sentinel的影像,除了这些喇叭外型与众不同之外,淡淡的鹅黄色、左右两支喇叭完全对称,漂亮至极的鸟眼枫木木皮,更是让每个看过Avalon喇叭的人,印象深刻。即便是价格较低的深色木皮,Avalon也都能以极精细的手工,作出外观美丽而令人赞叹不已的音箱。与同门师兄相较之下,Symbol的外观着实朴素许多,若不是因为网罩底部有个Avalon标志,相信有很多人会认不出这是Avalon的作品。就好象血液可以透露出人类的讯息一般,虽然Symbol朴素的外观,无法让人与Avalon以往的喇叭联想在一块,但还是可以从音箱上的一些特点,看出Symbol纯正的Avalon血统。1989年现身至今的Avalon,虽然历经了设计师(Charles Hansen)出走等事件,但老板Neil Patel对Avalon喇叭的设计,仍然保有一些不变的坚持,这些不变的坚持,也可以在Symbol上看到。譬如说,以往的Avalon喇叭,总是将箱体切削出许多斜面,让整座音箱没有两两平行的面。使用计算机设计音箱的Symbol,虽然没有如其它喇叭那般,有着众多的斜面,但采用了类似于四角锥、下宽上窄的方式,同样达到无平行面的要求。另外,Symbol的前障板,同样为后顷8度,负责再生中低音域的陶瓷振膜单体,一上一下的排列。Symbol使用与Arcus相同,由法国Focal制造的1吋钛振膜凹盆高音单体,从外观上看来,这颗单体与JM Lab Utopia系列所使用者相同,有着延伸佳、细节多、透明度高的优点。比较特别的是,首次将高音单体摆放于另一面后顷的前障板上,这与以往Avalon喇叭置于同一前障板的方式,完全不同。为了达到高刚性的要求,Avalon制造出的音箱,总是有惊人的重量。由于曾经搬运过Eidolon与Opus,所以深知Avalon的重量级音箱,到底多吓人。体型相当瘦小的Symbol,所使用的音箱,同样有着高刚性的优点,这也就是细瘦修长的外观下,蕴含着16公斤重量的原因。由于Avalon的设计师们认为,要制造出庞大的气势,多单体并不是唯一达到此目的的方法;藉由严格地挑选高品质的单体,同样可以以不多的单体,营造出庞大的音场与气势。所以历年来Avalon所出产的喇叭上,除了Radian及其改良型Radian HC(三音路四单体),与三年前推出的Opus(四音路四单体)外,便鲜少看见他们使用多单体的设计。但在Symbol身上,Avalon再次使用了多单体的设计,至于为何如此,由于原厂资料并未就此部分详细解说,所以并无法确切的知其原因。不过笔者推测,其目的应该是想藉由增加一颗中低音单体,配合下方的低音反射孔,让两颗仅5 1/4吋的中低音单体,可以发出丰沛的量感,与沉潜的低频。此外,接线端子的设计,Symbol采用与其它型号喇叭相同,置于音箱底部,以螺丝紧锁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必须使用Y型插,好处是非常的牢固,即使搬动也不会有脱落的顾虑。 扩散性佳,音场宽大不管是否有开机聆听,一般发烧友大多都会将喇叭的网罩拿下,以减低网罩对声音的干扰。但若是使用Avalon喇叭,千万不能将网罩拿下,因为所有的Avalon喇叭,其网罩皆经过特殊的设计,可以对单体发出的声音,做适度的扩散与吸收,使得声音有更好的表现。在Eidolon或是Opus的网罩上,除了单体的正前方外,其余皆以棉布覆盖。虽然Symbol的网罩也同样的经过设计,但高音单体,与中低单体不同,前者是以棉布,后者则是改以类似MDF板的材质。由于Avalon原厂表示,摆位时只需小小的Toe-In,甚至完全不需要,所以开始调整时,Symbol便是以无Toe-In的方式,配合三一七摆位法聆听。由于Symbol是属与窄前障板的喇叭,这种设计通常会有音场庞大的优点,若是单体的配对够精密,还会加上定位精准这一项好处。几张CD播放下来,Symbol果然展现出音场宽大的优点。音场的宽度,以墙到墙(Wall to Wall)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甚至聆听某些曲目时,还会有超出侧墙的感觉。音场深度更是Symbol的强项,由Patricia Barber演唱的「Companion」,原本优秀的录音,加上XRCD2的重新再制,让这张现场演唱录音,更添真实感。Symbol优秀的音场表现,让前后歌者与演奏者的分离度更为明确。侧墙到侧墙之间毫不空虚,加上深及背墙的惊人深度感,让舞台从原本的南港101,顿时跃升为香港的红堪。音场内演奏、演唱者彼此的距离,较原先更显分离,也增加了音像的实体感。除了宽大的音场,解析能力好,情报量丰富,透明干净几无染色的高频,也是Symbol值得称赞的地方。播放小提琴的演奏时,揉弦的质感,相当真实;具有厚度的琴板共震声,带有些许的光泽;高把位演奏的琴音,细致与延伸的程度,有水准以上的表现。由Opus 3发行的Test CD 5中,现场演出的录音,无论是人们的交谈声,还是杯盘餐具碰撞所发出的细小声响,都在Symbol的挖掘下,一一地浮现在音场中,丰富的细节所营造出的骚动感,让这首现场录音有着更好的活生感。 让人讶异的中低频苗条修长的Symbol,在其不大的音箱内,发出雄厚饱满的中频,与量感充沛的低频,是让人最感讶异之处。以低音大提琴为主角的「低音王」,近距离录音的方式,已让低音大提琴具有较大的形体感,以Symbol播放时,形体感又大了一些;不但如此,声音也变得更富有能量。第三首6把低音大提琴的合奏,速度感与低频细节的再生,Symbol的表现只能算是中庸,不过整张演奏的琴音非常滑顺流畅,且稍微带有粘滞感,丝毫不见一点生涩。不管是低音大提琴,还是小提琴录音,以Symbol播放都非常的顺耳好听。很早便前往美国发展的细川铃子,爵士乐演唱功力了得,FIM将以往她在三盲鼠的录音,收录并将母带以XRCD技术重新处理,发行的「A World of Love」。以Symbol聆听,人声的厚度增加了,好象细川铃子突然增胖了几公斤,声音丰腴了起来;钢琴原本稍显单薄的琴音,饱满的程度也获得了改善,且依旧有着不错的光泽;向上延伸的细微泛音,清晰可闻,并没有因增添了厚度,而在透明感上妥协。 不适合螺孔摆法虽然原厂不建议Symbol以大角度Toe-In的方式摆位,但笔者还是尝试不同摆位的声音差别。由于Symbol细瘦修长的外型,让笔者想起听过的一则有关喇叭摆位的故事。以前有对外型细瘦、单体直径小且等级不高的喇叭,由于代理商无法将它调整到发出满意的声音,只好将它库存起来。后来有人将这对喇叭以奇特的摆位法,让它发出人人惊叹的音场深度,与极为精准的定位。如何奇特的摆法呢?将喇叭摆到接近聆听位置附近的侧墙,再以「超大」角度Toe-In。后来这人将这型喇叭带往日本,据说日本发烧友听了也大感讶异,即使是日币售价不低,却仍然创下不错的销售成绩。笔者就是想以「另类」摆位法,看看Symbol是否也能发出「奇迹」般的声音。可惜的是,不管怎么挪动喇叭的前后位置与Toe-In角度,就是无法得到较原先摆位更好的声音。将Symbol大幅拉开Toe-In后,甚至造成音场中央略显空洞的结果。看来,原厂的建议还是有其可信度存在。 还是Jeff Rowland最搭之前提过,在「非常音响」时,曾以不同扩大机搭配Symbol。但由于店内摆设物太多,所以并无法对每种搭配作出最精确的判断,仅能大致的分辨声音如何。回到自己的聆听室,笔者又以Denon PMA-S10Ⅲ、Jeff Rowland Concentra Ⅱ两款声音走向迥异的综合扩大机搭配Symbol。PMA-S10Ⅲ雄壮的低频,似乎无法与中低频已显丰厚的Symbol,达到良好的契合;相反的,曾为Avalon老板之一的Jeff Rowland设计的Concentra Ⅱ,搭配起Symbol,高频柔美细致,没有一丝火气,中低频质量兼备,没有过与不及,动听悦耳的程度,更甚Line-2加Pass Aleph 5。若是只想轻松地享受音乐,Jeff Rowland Concentra Ⅱ与Avalon Symbol的搭配,真是可以让人许久不动换机的念头。不久后,Avalon的第一套多声道喇叭系统,就会与世界各地的音响迷见面,而主声道就是使用Symbol。笔者曾听过有人想以五支Opus,组成家庭剧院系统,这样的花费实在吓人,光是五支喇叭,定价大概就要200万。不过,以后要听整套Avalon之声组成的家庭剧院系统,无须高昂的花费,以Symbol为主的多声道系统,是达到这个目的最佳的快捷方式。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