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郎朗在星海演奏(图) [复制链接]

1#
9月5日晚上,已经签约DG的钢琴新星郎朗与广交和余隆(指挥)合作,在星海音乐厅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其超凡的技艺和迷人的魅力彻底征服了全场观众。音乐会曲目演奏完毕后,郎朗还返场加演三次,其中与他父亲(拉二胡)合演名曲“赛马”
,把全场气氛带进高潮。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7230879114.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72303648781.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72331917801.jpg[/upload]
分享 转发
TOP
2#

郎朗的没听过,但余隆指挥的现场听过不少,感觉还不错,有模仿克莱巴的影子,最有印象的一次是前届“北京音乐节”的结束场,由大贺典雄(索尼总裁)率东京交响乐团在保利剧院的演出,当演奏“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第3乐章中段,大贺典雄突然昏倒落地,一阵忙乱后由余隆匆速上阵指挥余下的乐章,居然把乐队的气氛调度得更为出色,而大贺典雄前面的指挥全都死气沉沉,不知是否预兆着什么。事后得知,余隆还是第一次陪东京交响乐团玩,余指挥的功力可见一斑。
最后编辑小克
TOP
3#

一般的音乐厅都是不允许的,但是hifi168版主是例外!
TOP
4#

插个问,平时在星海听音乐会的时候可以随便拍照的吗?
TOP
5#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820202194531.jpg[/upload]
TOP
6#

星海行不行不知道,但在北京的音乐厅我就亲眼看到很多人拍照和录影,不过要注意绝对不能用闪光灯,快门的声音也不能大。
TOP
7#

好象不能.
TOP
8#

星海的音乐会一般允许拍照,但禁止用闪光灯。
也有个别情况是不许拍照的,就是当音乐家本人提出这个要求时,比如上次帕尔曼来演出就是。
TOP
9#

上海玩家 在 2003-9-9 17:31:59 发表的内容
首先买了不听是怪事情,其次飞版买这样的商业垃圾也是怪事,再次,没必要讨论这个小弟弟吧?该怎么就这么去,无非是弹钢琴的一个F4而已。

F4?四缺一?四缺三!哈哈~~看来郎先生要和周杰伦等东西类聚了。
TOP
10#

朗和李都是造星运动的产物
TOP
11#

       我有一张他的TELARC录音,一直没有打开来听,也没兴致去听。
TOP
12#

本年度最令人愤怒的音乐会
央视国际 2003-9-7 17:41

  南方都市报消息:我的一个朋友,在看完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Haneke)的电影《恐怖游戏》(FunnyGame)之后把那张DVD掰碎,他觉得导演戏弄了他。
  我从郎朗的音乐会现场回来,有类似的感觉。
  9月5日晚,星海音乐厅的上座率前所未有地满,观众的情绪前所未有地高涨,喝彩声前所未有地高,我陷在座位里,前所未有地沮丧。生平第一次经历了令我真正愤怒的音乐会。走出大厅,我立刻打电话给编辑,要求换掉已经上机排好版的文章,然后,又打电话给深圳的好友,当街对着电话大骂了一通脏话。
  当然,在报纸专栏里不能骂脏话,要讲道理。
  首先,我要说郎朗是我在星海音乐厅听过的所有钢琴家中,除大卫·赫夫高特(DavidHelfgott)外技巧最差的一位。而要命的是,他还狂喜欢炫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中每一个著名的八度段落到来之前,都能感觉到他踌躇满志、跃跃欲试的激动,但弹出来的结果,只是如赵晓生所说的“大炼钢铁”,一味就快求响。在郎朗的眼里,一首曲子似乎不是一个完整的实体,而只不过是无数散落的珍珠,他硬是不愿意拿线将它们串起。
  其次是音色问题,天啊,从来没听过星海的那台斯坦威被弹得这么难听!连坐在我旁边的学琴不到一年的朋友都说:他怎么老是在砸琴啊。他似乎是在用弹普罗科菲耶夫的方式来弹柴可夫斯基。第一乐章时我坐在第一排,由于离钢琴和乐队太近,效果完全失真走样,那些强横霸道的敲打令人不快已极,为求公正,第二乐章开始我特地跑到音乐厅最后一排聆听,效果稍好,但音色仍然粗糙。
  最致命的硬伤却是音乐气质的问题。从郎朗整场的表现来看,毫无疑问他就是一个想出名想疯了的小朋友,在台上出尽浑身解数想取悦观众(自然,他精于此道)。钢琴家挤眉弄眼手舞足蹈是常事,但为什么他的表情和动作都显得如此做作(不是夸张,而是做作)?对乐句的处理,活泼跳脱是好事,但为什么他的造句永远是那么生硬(更不要提乐曲的整体结构了,那是完完全全没有的)?根据昨天的演奏会给我的印象,郎朗就像一个刚学会一些高级技巧的钢琴系学生,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们秀给观众看。其音乐气质之浮躁之低下,确实有令人如坐针毡的感觉。
  平白无故听我骂了一通脏话的那个朋友在电话里教育我:他在海外时,看到当地的华文报纸都对郎朗作大幅报道。而根据主办方所提供的资料,海外的英文报纸也在不分青红皂白地吹捧。古典乐界的造星机器之精密,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李如一)
TOP
13#

在一个偶像漫天飞舞的时代,古典也不能脱俗了,似乎没点特色就是失败。古典乐迷的悲哀,古典入门者的误区。
TOP
14#

我看了郎朗的DVD,听了CD,感觉他的老柴第一确实有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和我听过的诸多钢琴家的处理都不一样,是否喜欢要看个人喜好了。但有一点是勿用质疑的,郎朗肯定是我国最出色的年轻钢琴家之一,巴伦邦和芝加歌交响乐团的一些音乐家对他的赞赏不会都是吹捧吧!
TOP
15#

对于有强烈个人风格的音乐家,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是常有的事,时间是最好的公证。
TOP
16#

首先买了不听是怪事情,其次飞版买这样的商业垃圾也是怪事,再次,没必要讨论这个小弟弟吧?该怎么就这么去,无非是弹钢琴的一个F4而已。
TOP
17#

呵呵,为什么?
TOP
18#

TOM 在 2003-9-9 15:23:32 发表的内容
呵呵,为什么?


这里有个小故事。
他出的第一张TELARC唱片的时候,我真的还没听过朗朗弹琴,唯一的信息都是杂志上介绍的文章。问题在于杂志上评论的文章唬人的技术不低,是从演奏技术上下手然后再到感情发挥上面的,说朗朗如何如何牛——在没有亲耳听过之前,我唯一的办法只好暂时相信评论所说的。尽管我知道现在商业炒作很厉害,但我总不忍心一看到这种阵势就来个“立杀不赦”吧?

所以一有CD上市时我立刻买一张(其实我蠢了,应该先买一张D版听听),买回来之后本来想打开来听听了。不过后来一想,这张唱片的曲目都是钢琴独奏(后来TELARC出的第二张是协奏曲),我就改变念头,等有时间心平气和的时候(也就是说有心情欣赏独奏的时候)在慢慢听不迟。这一等就是好几个月,接着朗朗第二张CD面世(就是上述的那张协奏曲),这回我弄了一张D版先听听。

我听了这个D版的第二张后,马上就有结果了:这回得了,看来第一张也不用我费心思去听了——不是说录音效果不好,而是从唱片上来听,朗朗的表演,在我的审美观来看只能说是:Just so so 。由此也可见商业广告的篡改力是多么强大。

我暂时还没有很清楚地看到朗朗表演时的神情(只是通过电视),如果KEN兄描述无误的话,那么我想如果我真的在场的话,我的反应恐怕也会是“冷眼旁观”。
TOP
19#

我以前说过:同一部作品,不同人听来有不同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听,也会有不同感受,有时可能相去甚远。这就是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的魅力。
由此而想到的演奏者的问题。一部作品,演奏者要完美地诠释当中的含义(假如还能“完美”的话),除了技巧上能完全胜任外,重要的一环就是如何“揣摩”作者的意图、思想、当时的心境......现实世界的人与人之间,尚且难以毫无障碍地坦诚沟通,何况面对的只是五线谱?就算翻查史料,去了解作者当时的背景如何如何,那也最多能弄个大概,还未剔除历史的误笔。所以,实际上“揣摩”是很难很难。而且,这还是“揣摩”这一层次而已。
所谓“大师”,我以为,应当是开创一种前人无法达到的高度的方法,或是走出一条对后世影响极深远的路,又或是修炼至后人难望其项背的境界者。

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能懂得多少人世间的沧桑与苦难?明晓多少人间的道理?在座的30岁以上的朋友,你们自己也都曾经经历过这个年龄,回头想想。

就拿“拉三”来说,拉氏所生活的那个年代,是沙皇晚期,动荡不已的年代给知识分子心中烙下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忐忑与焦虑,深深地埋藏在那代人心底。试问,有几位20岁的朋友能身同感受的理解?呵呵,看看那部《齐瓦戈医生》就通晓了,是吗?

大师。

或许,“大师”的定义早已不是我以为的那样了。可以分解成多层次、多段落。所以可以这样说“莫扎特写第一部传世之作的时候只有6岁,我们今天还在演奏他6岁时的作品,莫扎特6岁就已经是大师了。白居易写“春风吹又生”时几岁?我记得是8、9岁吧,你能说白居易写了这样的千古佳句就因为8、9岁就不是大师?”哦,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逻辑——因为莫扎特是大师,他6岁时写出作品,所以他6岁时就已是大师.....

饶了我吧,这矫情的大师年代。
TOP
20#

见解颇为独特,有一定道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