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有人认识Sonic Frontiers的SFC-1合并式胆机? [复制链接]

查看: 12332|回复: 55
31#

我算是Sonic Frontiers 的老用户了。它的Type Ⅰ转盘及解码,我使用多年直至二年前才退役,退役前还杀赢过不少万多元级的新机型。它的Line 2 前级还在我的系统中服现役,状态满意,所以对这个牌子的器材我是很有感情的。不过,要让它更靓声,必须把原机的俄制6922胆丢掉,根据你对声音的追求及系统整体搭配的需要,换上Mullard、Siemens CCa 或德律风根胆,才能更好发挥它的作用,原厂用俄制6922是出于成本所作的妥协。不过,这样又要"大出血",可能"妹仔大过主人婆",哈哈! 当然,即使不换胆,声音还是达到一定质素的。值得遗憾的是这个一度当红的牌子已经消失了,市面上只有二手货。
TOP
32#

我记得第一次碰见Sonic Frontiers的总裁Chris(Christopher)Johnson时是在广州的音响展上,他给我的第一眼印象很深刻:大大的肚子,浑身是劲的解说以及天真的笑容。当时,Sonic Frontiers的产品才刚冒出市场,而音响大环境也正在最热的浪头上。从打开底板的机身上,我看到了各式补品零件焊在线路板上,而机器的售价却不高。当时我就暗忖:像这样的机器以后一定会大红特红。果然,没多久之后,香港、台湾代理上陆续引进,而Sonic Frontiers的产品也正式进入二地杂志的评论里。不用说,对当时的Sonic Frontiers产品,台湾香港二地杂志皆赞誉有加。

音响狂飙的时代

其实,二地杂志称赞Sonic Frontiers产品并不只是因为机器内部大量采用补品组件,最重要的是声音表现相当好,而相对售价却不高。可以说,Sonic Frontiers产品一出娘胎就打着高价值价格比的旗帜。高价值价格比的鲜明旗帜也让Sonic Frontiers从原本的家庭式企业转变为正规的生产工厂,员工们日夜赶工生产包装,大部份产品都卖到亚洲与美国,在加拿大本地反而很少见到Sonic Frontiers的产品。那真是个音响狂飙的时代,亚洲的音响市场需求量甚至强过美国,全世界各地的音响设计者、音响公司老板莫不络绎不绝于台湾、香港、大陆的音响展上。

到底Chris Johnson是怎么把握住这个音响狂飙的机会呢?另外一位Chris又是何方神圣呢?以下让我慢慢回忆吧!Chris Johnson与台湾许多学生一样,是个音响迷,长年阅读各类音响杂志,自己对真空管DIY很有兴趣,念的是加拿大医学院排名第一的多伦多大学商学院。大学时就在音响店打工,从那里他学得了音响行业的一些相关知识,也发现众多DIY族很需要补品组件,因此他的生意头脑马上转了几圈,从1986年就开始在家里卖起补品零件来,那时他才21岁而已。

念大学就做起生意

俗话说无心栽柳柳成荫,Chris的生意越做越好,每个月为他赚进不少钞票。既然生意这么好做,何不正式的开张大吉呢?或许各位会想不通,既然生意不错,那就继续做下去,不开公司就不必缴税,这比正式开公司要赚得多,何必多此一举呢?各位有所不知,一来加拿大人民守法习惯了,赚了钱不缴税好象会良心不安。再者,假若要卖零件给公司行号,那就必须要有「发票」(加拿大当然不叫发票啦!),否则很快就会穿帮,给国税局查出是地下经济。守法的Chris为了走更远的路,于是与另一位好友John Sloan在1987年12月23日就正式成立公司,除了卖零件之外还兼替人组装音响。这个零件部门到现在都还生意鼎盛,不过名字已经改为The Parts Connection(TPC)。由于John懂得电子,动手的事就由他来负责。而Chris懂得做生意,动口的事就让Chris打点。

套件大受欢迎

1988年,他们开始学着设计自己的扩大机,当时设计了一部电源分离的后级,不过一直没有正式生产。1989年,他们又设计了一型单声道套件,后来称为SFM-75,卖价1575美金(够便宜吧!)。没想到这个产品正对市场胃口,短短一年内卖出170对(那年是大学的第四年,真怀疑怎么没被当掉?)。虽然套件很成功,不过Chris并没有盲目一头栽下去,毕业后他白天到IBM上班,下班后就打理自己的公司业务。对于精力充沛的Chris而言,白天晚上二头烧不算什么,他的问题在于自己公司的生意越来越好,眼看着就忙不过来了。这真应了运气如果到来,钢门也挡不住的话。在IBM上班一年后,Chris终于看破,毅然挥别别人羡慕的打工生涯,同时也把公司迁离家里地下室,搬到工业区里,从2000平方尺大的厂房慢慢扩大为5700平方尺。或许各位奇怪,怎么经常看到北美那些白手起家的音响公司老板不是在车库发迹就是在地下室起家?为什么不说在客厅起家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北美的房子几乎都有车库或地下室,尤其加拿大,建筑法规就规定House要有地下室,所以那些音响天才不是先在自家车库烧烧焊焊、就是在地下室里敲敲打打,等稍具规模之后才见天日。这年,也就是1990年。

另外一位Chris加入

1990年是Sonic Frontiers值得纪念的一年,一方面公司从地下室搬迁到工业区,人员也雇用了五个人,开始小规模的生产线生产。更重要的是,那年我们的第二个Chris加入了Sonic Frontiers,担任副总裁(总裁当然是胖Chris)。话说这位Chris Jensen长得与Chris Johnson可完全不同,他一副风流倜傥模样,身材也很标准,可说玉树临风。我刚才说过,胖Chris已经算是很会做生意了,不过这位英俊Chris更胜于他。他们二人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也是损友,有妞可以泡不忘通知对方,逃课也一齐落跑。不过人家就是有本事临时抱佛脚还毕得了业。这位英俊Chris加入Sonic Frontiers之后,Sonic Frontiers才有能力建厂房。为什么?因为他负责到银行找金主贷款投资,说动那些银行的蛋头主管赶搭音响狂飙时代列车,保证他们赚钱。其实,这就好象我们的电子、网络公司集资的Road Show一般,只不过Sonic Frontiers不需要几亿美金的资金而已。

<图2>Chris Johnson手中抱着的就是自豪的T3 007星型开盖宝贝。或许T3是他家空前绝后最独特的设计。

全盛时期

1991年,Sonic Frontiers有了资金,有了厂房,于是开始进军全世界。一月,他们参加了拉斯维加斯CES,参展的器材就是改良过的那对后级套件SFM-75Ⅱ单声道后级,以及SFS-50立体后级,还有SFL-1高电平前级。由于他家的机器采用补品零件,而且售价又非常平实,一下子就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代理商,尤其是亚洲的代理商。Sonic Frontiers乘着音响热潮的翅膀,一下子飞到云端。

1992年,他们推出SFS-50Ⅱ后级,又推出功率小一点的SFS-40立体后级,以及更大的SFS-80立体后级、SFM-160单声道后级。还有SFC-1综合扩大机。1993年推出SFP-1以及SFP-1 Signature唱头放大器。同时,也推出更贵的SFL-1 Signature前级以及SFD-2数类转换器与SFL-2前级。而SFD-1则要到1994年才推出。

1995年,Sonic Frontiers又推出SFD-1Ⅱ以及SFD-2Ⅱ。为什么才过一年就急着推出第二代版呢?那是因为当年刚好HDCD在热头上,假若没有配备HDCD译码可能会被讥为落伍,所以才马上改款。1995年,也就是我去工厂访问的那年,Sonic Frontiers做了更大胆的决定。由于前一年才把工厂搬迁到目前的厂区,新厂占地22,000平方尺,人员也增至五十几人,兵强马壮之下,Sonic Frontiers决定要开发更昂贵的机种,那就是211 PP Reference。这对211管机当年订价二万五千美金,我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或看过这套后级。不过,这套后级的确改变了音响迷对Sonic Frontiers的印象:从平实的物超所值转变为华而不实的昂贵。

产品线调整得当

当年,当我在工厂内看到211 Reference时,心中就有一点不安,我担心这二位年轻的Chris被音响热潮冲昏了头,开始患了大头病,迷失了方向。我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我看到了二个征兆,昂贵的211 Reference是其一,它会破坏Sonic Frontiers原有的形象,同时假若卖得不好,连带各地代理商也要倒霉,毕竟那么贵的东西,只要库存个五套就会令人受不了。此外,快速的扩厂虽然可以满足市场的强劲需求,但是也有风险存在,万一市场需求降低,已经扩充的产能要怎么办呢?

幸好,这二个问题都在双Chris的英明睿智下解决了。211 Reference他们只生产了原型机,据此向全世界各地代理商征求数量,要有50套他们才要正式生产。结果因为无法凑足这个数量而停止了生产211 Reference的计画。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亚洲音响市场已经开始走下坡,假若执意生产211 Reference,虽然可以卖出几部,但势必增加库存压力,且破坏Sonic Frontiers原本物超所值的形象。

至于扩充产能的利用,二位Chris也已经有了计画,当年在参观工厂时,比Sonic Frontiers更平价的Anthem系列就已经准备妥当。经过这几年的经营,Anthem已经成功的打入加拿大本国市场,而且业务蒸蒸日上,目前Anthem系列产品反而比Sonic Frontiers还多,计有Pre -1(内置唱头放大)、Pre-2L前级,Amp-1、Amp-2后级,Integrated-1、Integrated-2综合扩大机,CD-1 CD唱盘,MCA-2、MCA-3、MCA-5多声道后级,以及AVM-2 AV收音扩大机。

Anthem系列取代平价Sonic Frontiers

Anthem平价系列的成功,挤压了Sonic Frontiers原本较低价的产品线,在几经考量之后,二位Chris决定顺应市场潮流,调整Sonic Frontiers产品线的范围。他们决定只保留最高级的Line 前级系列与Power后级系列,还有Transport 3与Processor 3,其余通通停产。这样的决定也曾引起台湾音响迷的误解,有人甚至还谣传Sonic Frontiers业务走下坡,所以才缩减产品线。事实证明当初这样的决定是正确的,Line 1、2、3与Power 1、2、3旗帜鲜明的打出全平衡设计的卖点以及相同的设计架构,所不同的仅是前级电源供应的豪华与否、以及后级输出功率的大小而已。这样的作法反而让有需求的读者们更清楚的知道自己适合的对象。

至于改变策略之后的Sonic Frontiers是否失去以前物超所值的形象呢?没有!我们可以从它们的售价来分析,最便宜的Line 1售价98,000元,Power 1售价108,000元,目前有哪家厂牌的真空管机能够以全平衡设计(前级后级皆然)而卖那么低价者?没有!而每声道55瓦的Power 1功率会不够吗?只要空间不大,一般86dB效率的喇叭都够用了,这是很实用的瓦数,怎么会不够呢?

因此,如果以全平衡设计、以及输出功率来衡量,就算是更贵的Line 2/Power 2 、Line 3/Power 3也一样可说物超所值。对于这块物超所值的招牌,二位Chris倒是不忘时时把它擦亮,这是他家的金字招牌,一点都马虎不得。

仍然物超所值

从Chris Johnson创立Sonic Frontiers公司迄今,已经有12年历史。从他们搬迁到目前厂址,也已经有6年时间。这六年来,全世界音响界的变化不可谓不大,许多的名厂牌在这段期间内,因为无法因应市场的巨变而倒下或萎缩。而Sonic Frontiers在双Chris的掌舵之下,不仅安然度过,还让Anthem欣欣向荣,看来他们在多伦多大学商学院的这四年训练并没有白过。未来,Sonic Frontiers已经把力量放在AV产品上,不仅Anthem已经有完整AV产品,连Sonic Frontiers也即将推出DVD唱盘以及AV多声道后级。据说,明年1月拉斯维加斯CES中就可以看到这些新产品了。

今年,Chris Johnson35岁,而Chris Jenson也才38岁,这样的年纪却已经掌理Sonic Frontiers12年(与音响论坛一样),他们二位可说英雄出少年,环顾全球,像他们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多。这于这样专注于物超所值产品的厂家,我们衷心希望他们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闯过天关,让音响迷永远能够享受到价廉物美的Anthem系列以及物超所值的Sonic Frontiers。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1162897292.jpg[/upload]
TOP
33#

randy 在 2003-9-1 16:11:45 发表的内容
这管不是JJ啊!


CVC 也是东欧造.
TOP
34#

打破傳統管機的聲音特色
Power 3是全平衡式每声道两百二十瓦真空管后级,它的偏压可以自己调整,调整时记得要把面板与背板都调在Mute位置,观察真空管旁的LED,要完全不亮才是正确的。<图片>

从第一次听到Sonic Frontiers的声音时,我就感觉Sonic Frontiers创造了自己的声音,或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Sonic Frontiers这种管味,但它的销路却证明了大多数人都能接受这种声音。Sonic Frontiers的声音特质是什么呢?就是不过于纤细、不过于柔软、不过于粗暴、不过于单薄。按照我自己更直接的说法,那就是「壮硕」、「健康」的声音。

拋弃老管机声音特色

在老式的传统管机中,虽然有很温暖甜美多汁的中频段,不过低频段却无法延伸,有时还太柔软无力,控制力也比较差,高频段的延伸也受限。而在某些新派真空管机中,管机的声音几乎与晶体机无异,低频段速度虽然快,但是有趋向硬的感觉;高频段虽然透明异常,不过有过分强调的嫌疑;中频段则讲求凝聚,有时还偏向太瘦。对于喜欢晶体机的人而言,老式真空管机实在太「温」了,遇上有些流行音乐,屡屡就有总是差了一口气的感觉。而真空管簇拥者相反的觉得晶体机的速度是够快了,解析力也很强,低频的冲击性也够猛,但总觉得就是缺少一股温润与光泽,而且泛音之美也不够丰富。

基本线路架构都相同

在这样的情况下,Sonic Frontiers所走的路线刚好就撷取二家之长,就算他家最便宜的机种,听起来也有中频厚实,低频还沉得下去,高频光泽泛音不缺的特质。此外,Sonic Frontiers的声音富有冲击性,并不会软趴趴。各种乐器接触质感很结实,好象每一个打击触点都清楚的浮现在您面前。而昂贵机种与廉价机种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音质高贵程度与音色美丽程度,还有推力而已。其它「音响二十要」虽然多少也会有差异,不过已经不是重点了。假若要更严格的说出差异,依照我的印象所及,早期机种的声音是比较「年轻的壮硕」,而现在的系列则属于比较「成熟的壮硕」,就好象一个人25岁与40岁的差别,容貌、声音、个性都差不多,只是处事方法更圆熟了。从声音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质的提升。

或许您会觉得奇怪,假若如我所言,Line 1/Power 1与Line 3/Power 3的基本结构、用料大部份都相同,差别只在电源供应以及功率大小而已,为什么还会有音质、音色以及推力的差别呢?各位不要小看了前级的电源供应差异,一个优质的电源供应,其成本远远高于一般的电源供应。而优质电源供应所能带给扩大机的就像是提供一个健康有力的心脏,让全身血管都能得到充分的血液供给。这样一来,我们所听到的声音当然就会有所不同了。
TOP
35#

leslie是本坛有名的“抄手”哦!

呵呵,来裸照啦![em5]
TOP
36#

不是没有,是系统提示:一次只能上三张,这是功放管EL34,英国制造的,但我还找不到这个胆管牌子的资料![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5452111576.jpg[/upload]
TOP
37#

音量电位器[upload=jpg]uploadImages/2003911659347612.jpg[/upload]
TOP
38#

俄制6922 - 并不单纯是成本问题, 主要厂家生厂要货源稳定,故不能用 NOS. 除了此厂家卖的数量较小,存一小批货可卖几年.
TOP
39#

使用EL-34的管子輸出五十瓦功率,聲音則屬於早期Sonic Frontiers的風格.
TOP
40#

这管不是JJ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