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啊,我在还没有听这张CD之前,通过明珠台卖的广告,我开始还觉得Maksim还真的有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结果把CD买来一听,发现原来电视广告里的片断已经就是这张CD最精彩的地方,并且通过唱片更加准确的声音,我发现当初被电视台给迷惑了——Maksim的所谓的“音乐”不耐听,缺乏内涵(不要问我怎样个“缺”法啊——本来脱离整部作品的乐段内涵就有损失了,他这样一改就更甚了)。这个CD要不是我急着听,我是不会花美元去买的——只有给我初印象很好或者是绝版难找的唱片才会由此殊荣。
我上面忘了说,关于“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去照顾,我写得很清楚,是对于“古典+流行”的形式来说的,流行音乐怎么做我这里不讨论。menn朋友指责我,认为我是说流行音乐从下往上等等,就没有依据了。流行乐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但是“古典+流行”完全不同,是把相隔一两个世纪的东西合在一起,其难度远远大于纯粹的古典或者是流行。探索是可以的,但是要知道,探索不是指像Maksim、Bond这类型的“把古典旋律+节奏”的东西,可以很肯定地说,这类型的只是商业上的一时之作(也不要问我具体怎么“一时”啊!这里不是讨论数学问题。)。因此menn尽管想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也不能像上面所描述那样,歪曲和随便引申对方的论述啊。我写的每一句话都是有很强的逻辑性的,并且我写之前就考虑好人家会怎么批驳的,所以我写的东西,只有还没考虑到的,写下来的是绝对逻辑严密的——不过这也增加了阅读时的思考量,其后果是如果不细心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去读,很容易就会理解错的。
比较正确并且有希望的新旧结合的尝试,应该看回20世纪初的那场艺术跟高维理论的结合(具体情况请参考我以前的拙作“评论Lyrita SRCD-201”那篇文章)。各位可能觉得“高维理论”似乎很少听过,但是可以告诉大家,现在大家经常看见的毕加索、达利等的现代作品和50年代到现在诸多的科幻电影,其实都是高维理论的产物,他们不是阳春白雪,而是相当通俗亲近的。我不敢说这在音乐方面的影响大过绘画、电影艺术,但是肯定的是,影响占的比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