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家帮出主意配SACD机 [复制链接]

查看: 4372|回复: 18
1#
马兰士SA-1和SONY 的Sony SCD-1机 选哪一个?

这两个型号都是他们自己厂的比较顶级的产品,有谁知道哪个好?或者各有什么特点?

由于要订货,听不到比较,所以请听过的用过的DX帮忙参考一下。
分享 转发
TOP
2#

SACD新世界
SACD是否會成功?
劉漢盛

SONY SCD-1,售價500,000日幣,限量生產每月500部。器材提供︰北歐音響(02-25773935)
原廠公佈規格︰頻率響應2Hz-100kHz(SACD)/2Hz-20kHz(CD),動態範圍大於105dB(SACD)/100dB(CD),訊號雜音比大於100dB,輸出電壓2V(RCA)/4V(XLR)。外觀尺寸430╳149╳420mm(寬╳高╳深),重量27kg。

<圖片>

SACD終於上市了,打響第一炮者是勢在必得的SONY。

SONY對於SACD的推出早已準備多時,選擇在今年五月推出應該是策略上的運用:一方面搶先DVD-Audio的推出,另一方面則配合著CD唱盤市場的極遽萎縮。

從SONY推出Beta錄影系統以來,我們在市場上看到了許多產品推出成功與失敗的例子:Beta系統整體而言好過VHS系統,但是最後的贏家是VHS;雷射光碟剛推出時有幾種規格,但是最後統一市場者是Pioneer的Laser Disc;DAT的效果無話可說,可惜因為版權保護的問題而無法在消費市場成功;MD曾經一度即將宣告失敗,卻在日本眾廠商的推拱之下硬生生地取代錄音機市場;MP3音響效果平平,網路下載耗時,但是年輕電腦族卻趨之若鶩,現今已成為一股熱潮。

許許多多的例子告訴我們,產品優劣不是決定勝負的唯一因素,掌握推出的時機與市場潮流恐怕才是致勝之道。在DVD-Video光碟機的擠壓之下,傳統CD唱盤與D/A轉換器幾乎已經沒有生存的空間,預算有限者早已將重播CD的任務交給DVD-Video硬體,而預算無限者也因為期待新音樂格式的來臨而暫停購買。此時,正是SONY認為的「天時」。未來的大潮流在那裡?在影音結合、在多聲道,而無論是SACD或DVD-Audio都具有這二方面的功能。在掌握潮流上,SACD也算作到了,不過第一代SCD-1還只是單純的二聲道機而已,預計要到下一代機種,才會有多聲道的出現。

除了掌握天時與潮流之外,SACD還要擔心什麼?第一,它要擔心DVD-Audio的正面競爭。畢竟,這是「DVD論壇」所共同支持的格式,而這其中包括了十大主要廠商,這股力量不容忽視。第二,它也要擔心日後是否會有影音結合的DVD機種?也就是說一部DVD機就已經包含了Video與Audio的用途。在技術方面並沒有執行的困難,問題的癥結點是生產廠商要不要給消費者那麼多!

當然,我們消費者最擔心的就是主流軟體廠商到底支持誰?

所以,面對SONY SCD-1的推出,我們不必用久旱逢甘霖的心態去迎接,也不必興奮於它的效果。我們要思考的是它到底能夠為消費者、業者創造什麼福祉?如果SACD能夠切中消費者與業者的需要,它將會成功;否則,將與其他已經被人遺忘的系統一般,化作塵埃。

SACD新世界
探索SACD新世界之一 -SONY SCD-1徹底剖析
劉漢盛

或許,當我們將類比波形以各種形式切開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要以新的數位科技去把失落的東西找回來。很顯然的,SACD已經比傳統CD更進一步,把失落的東西找回更多。
  今年一月,我在美國拉斯維加斯CES時,就已經看到SONY的SACD唱盤了。當時只是覺得SONY這部原型機外觀看起來蠻厚重的,是一部精心設計的產品。<圖1>

六月,當論壇在第一時間取得SONY這部SCD-1唱盤之後,我一看,咦?這根本就是一月時我在CES所看到的器材嘛!原來SONY早在當時就已經把事情準備好了。

精緻作工的重裝甲產品

等我把SCD-1抱回家時,才真正體會到它的「重量感」 - 一部SACD唱盤可以作到將近30公斤,那真的是不容易。由此可見在這場世紀末(或稱下個世紀初)的新軟硬體格式中,SONY勢在必得的決心。

等我慢慢的研究了這部機器,這才發現它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重裝甲唱盤。上蓋厚,底蓋更厚(一公分),而且側蓋也是用很厚的鋁板製成,側板上還貼有補強條與阻尼物質,甚至連機械拾取系統底下都以厚金屬為底墊。從這麼拼命的作法來看,這部SCD-1絕對下足了成本,它給人的第一眼印象是成功的。

它是個慢郎中

還沒看過SCD-1唱盤時,我曾推想到底它要怎麼來讀SACD與CD?看到機器內部,終於真相大白,原來SONY還是採用二個雷射頭來分別讀取。或許也因為雷射頭要判斷送進來的軟體到底是哪一種,所以頂蓋關起來之後的後續動作到音樂唱出來可說是超慢的(部份原因是因為轉軸要先從最左邊走到最右邊),甚至連那個頂蓋的關蓋動作也是超慢的(不過很滑順)。如果遇上了性子急一點的人,可能會等得不耐煩。

頂蓋動作慢是因為馬達慢慢拖,以避免噪音。那讀取動作為什麼會那麼慢呢?一方面要先判斷是否SACD;另一方面則是顯示字幕。在顯示幕上,它會有文字顯示這張SACD的曲目,這是以前CD唱盤所沒有的噱頭。可能就是因為雷射頭要先讀取許多基本資料,所以音樂才會那麼慢才唱出來。不過,即使我事先在頂板上選擇了SACD或CD,按理說它已經不需要分辨,但是其唱出音樂的速度還是一樣慢。

謹慎精緻的作工不容易被超越

從箱內所看到的線路板以及配線上看來,我可以感覺這仍是一部傳統日本器材的作法,只不過較接近日本高級機種般,包括機箱與各方面都作得更精緻罷了。看到這麼精緻的外觀機箱,或許我們可以這麼推測:第一代的SACD唱盤在未來聲音的表現也許很快會更好,不過其謹慎的態度與精緻的作工恐怕很難被超越。

<圖2>為了要與DVD-Audio競爭,SACD也有多種規格,例如可以與CD相容,並以二個雷射頭讀取。

由於這是從未見過的新產品,因此我對於其內部所用各種晶片與零件並無概念,只看得出上面印著SONY字樣。比較清楚看得懂得就是一塊上面印著DSD的晶片,想當然爾那就是SACD的心臟部位。

SACD理論上的好處

或許很多人會誤以為SACD系統所採用的DSD(Direct Stream Digital)錄音方式是很新的科技,其實不然。Philips很早就推出位元流D/A轉換系統,而SONY也在三、四年前就推出DSD,不過幾年下來並未將多位元系統打敗。可以說,SONY與Philips發展這套系統已經有許多年,只不過這次二大廠商藉著世紀末大家期待改朝換代的心情,舊酒新瓶地將DSD系統加了個更適合時代的名稱,叫作「超級CD」。

由於要與DVD-Audio競爭,SACD也有多種規格。例如可以與CD相容(二層設計,一層為CD,另一層為SACD,並以二個雷射頭讀取);也可以容納多聲道;還有影像。它摒除傳統CD使用的PCM錄音方式,而是用DSD方式錄音。它沒有以多位元的方式將音樂訊號分成細微電壓(16bit就有2的16次方種不同電壓對應,24bit就有2的24平方種不同電壓對應),而是用1bit位元流的方式,把所有訊號以每秒280萬次(44.1kHz取樣的64倍)的高取樣方式,直接把類比音樂訊號波形以脈衝方式轉變為數位訊號(所以稱為『直接位元流數位』)。

<圖3>SCD-1的操作方式與一般CD唱盤沒有什麼兩樣。最左側的SACD/CD按鍵主要是用在雙層軟體上,一般單層SACD唱片或是普通CD唱片都可以經由系統自行判讀。

100kHz的頻寬值得省思

由於取樣次數高,所以取樣過的波形很圓順,比較接近原來的類比波形。再者由於不採用多位元,省卻位元轉換程序,降低了因為數位濾波而可能產生的失真與雜訊。還有,由於不像多位元系統般容易(位元愈高就愈容易)受到電源或外部干擾的影響,因此理論上品質會比較穩定。

除此之外,在製造成本上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1bit成比本多位元(例如24bit)數類轉換器還低,在未來價格降低戰中比較容易佔上風,只是它的碟片製造成本會比較高。

DSD錄音方式可以輕易把頻寬延伸到100kHz以上(傳統CD只有20kHz),動態範圍也可以達到120dB(現階段傳統CD的24bit解碼晶片理論上可以作到144dB動態範圍,不過實際上無法達到那麼高)。問題是,目前的擴大機規格並未放寬到100kHz,喇叭更未見到頻寬達100kHz者,所以這項規格可說英雄無用武之地。從SCD-1背板有限制高頻的切換裝置來看,本機的頻寬也已經自我設限在50kHz或70kHz。所以,讀者們倒不必擔心自己的音響系統無法再生100kHz的頻寬,因為目前這個數字只不過是個理想值而已。

<圖4>SCD-1的背板有平衡式與非平衡式類比輸出端,數位輸出則是用在播放CD唱片時的16bit/44.1kHz規格。

它不是多聲道機

有關SACD的DSD工作原理以及它的優點,請讀者參閱「音響論壇」第125期,我在CES報導中已經詳述過它與DVD-Audio的各項比較,在此我僅簡單陳述。以下我從它的操作說起。

SCD-1並不是一部多聲道機,而是純二聲道唱盤,這讓我有點失望。SACD唱機無疑可以容納多聲道,為什麼SONY不搶先推出呢?我想,一來缺乏相關音樂軟體,再者它也想觀察DVD-Audio要端出什麼菜,好作為第二代機的改良參考。換句話說,目前這部SCD-1只不過擁有未來訊源的一半功能而已,大家更期待的多聲道功能仍然還要等待。以這個角度觀之,一般消費者對於SCD-1的購買慾望一定會受影響。

可以切換SACD或CD

在面板上,SCD-1只有一個電源開關以及一個顯示幕,所有操控按鍵都安排在頂板前沿。最左邊是頂蓋開關,往右依序為一組四個小按鍵 - Time、Text、Digital Out與Filter,分別為時間顯示、文字資料顯示、CD數位訊號的輸出控制,與五段數位濾波控制。再來就是SACD/CD切換鍵、Play鍵、暫停鍵、停止鍵、以及往前往後尋曲等功能,這些操控鍵與CD沒有差別,我不需說明,唯一要提醒您的是SACD/CD切換鍵要在停止時才能切換。其實SCD-1可以自動偵測,所以即使您不按這個鍵也沒關係。當然,假若您事先就選好,SCD-1可以省卻辨識的程序。

<圖5>SCD-1是一部不折不扣的重裝甲唱盤,上蓋厚,底蓋更厚(一公分),而且側蓋也是用很厚的鋁板製成,側板上還貼有補強條與阻尼物質,甚至連機械拾取系統底下都以厚金屬為底墊。從這麼拼命的作法來看,SONY這回真是下足了成本。

50kHz與70kHz的衰減

在背板,您可以看到RCA與XLR輸出各一組,旁邊還有Balanced Out切換,使用不同的端子時請不要忘了切換。再往右看有一個Command Mode,可以作CD1/CD2切換,這是遙控切換開關︰使用SCD-1時,請將開關放在CD1位置,假若想要遙控另外一部SONY的CD唱盤,則要切到CD2位置。

再往右,寫著Standard/Custom,而且還以一塊小鐵板封在Standard的位置上,可以看得出來這不是平時切換用的。這是什麼切換開關呢?Standard代表您所使用的擴大機就是一般擴大機,此時SCD-1會提供50kHz-30dB/Oct的衰減。假若您使用了頻寬超過100kHz的擴大機,就要切到Custom,本機提供70KHz-30dB/Oct的衰減。例如SONY備有TA-E1、TA-N1前、後級,以及SS-1ED喇叭,其中擴大機的頻寬為5Hz-300kHz,使用這套前後級時,您就要切換下來。這是為什麼?為的就是怕那麼高的頻率所帶來的干擾。我記得幾年前有一廠牌高級後級,它的頻寬好像也超過100KHz,但是很容易引起干擾或高頻震盪,後來在台灣就消失了。日後,當我們想要享受100KHz的頻寬時,恐怕不能不考慮干擾這個問題,這是後話。

最後,就是播放CD時的RCA與Toslink二組數位輸出端子。您可以利用SCD-1當作高級CD轉盤,另外配用外接式D/A轉換器使用。我想,一般音響迷大概都會選擇使用RCA端子。

集SONY音響技術之大成

值得注意的是,SONY把幾年前就開始使用於CD唱盤上的雷射頭不動、CD移動的機械系統用在SCD-1上面。同時,使用在SONY CDP-MS1唱盤上的24bit五段高頻衰減濾波線路VC24也用在SCD-1上。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窺知,這部第一代SACD所使用的技術有許多是SONY已經行之有年的東西,可說集SONY音響技術之大成。

在使用SCD-1時,操作方式與CD並無二樣。您打開頂蓋,拿起金黃色CD鎮,將SACD片放入,然後按Play,靜靜等一陣子,會聽到輕微的「搭」一聲,音樂就流瀉出來了。到底SACD會發出什麼震撼人心的音響效果呢?我想這是很多人都在期待的。而我呢?我倒並不期待它會有驚天動地的表現。為什麼?因為一來DSD的錄音方式幾年前就有,SONY唱片裡也有許多這樣的再版片,以前聽過也沒有感受到驚天動地的表現。再者,1bit的位元流技術與晶片也早已在平價CD機種中應用。我所期待的大概就是:當從錄音開始一直到製作成光碟、播放出來都一條龍式的採用DSD技術時,我到底會聽到什麼樣的聲音表現?另外,我期待SACD的多聲道系統,不過這部份的期待當然落空了。

<圖6>SONY近年來極力推廣的「CD動,雷射頭不動」傳動方式,也被運用在第一代SACD上頭。

整體而言表現比CD更上層樓

用SCD-1當然就要去買SONY第一批推出的那13張SACD,我第一張聽的SACD就是Keiko Lee的「Beautiful Love」,從封面上看不出她的嗓音竟然那麼低沈與富磁性。我的第一個印象相當不錯,就好像我以前聽到JVC XRCD的感受:聲音清澈,細節很多,堂音很自然,人聲質感直接。

第二張聽的是「New Band Music」,感覺也不錯。沒想到日本人竟然也能把管樂演奏錄得像Telarc唱片。內中管樂的空氣感、吹氣感都相當好,聲音也很豐潤細緻。沒錯,連聽二張SACD,我都感受到細緻的聲音特質。

第三張我聽的是Telarc那張複合片,內中包含同樣曲目的SACD與CD,這是特別提供音響迷比較用的。同樣的,這張SACD層的感覺也不錯,不過我覺得CD層的表現也很好。直覺上,我還是覺得最源頭的錄音效果最重要,只要錄音很傑出,以CD格式來聽也很好。像Telarc這張本來就錄得很好,所以即使用CD層來聽都令人感動。

與幾部高級CD唱盤作比較

全部十幾張SACD分幾天聽下來,我慢慢對SACD有了更深的認識。此外,為了瞭解用SCD-1當CD唱盤時,它的表現比起一些高級CD唱盤又會如何,我也花了許多時間在作這方面的比較。有關軟體的相互比較結果,我另外分幾個小篇來寫,您可以閱讀另文。而在硬體的比較方面,我把家裡現有的Vimak 2000數位訊源,高級的Sphinx 32電源分離式CD唱盤,頂級的Marantz CD-7唱盤,以及SONY DVP-S7000 DVD光碟機都拿出來比。

當然,我們比較的是唱CD,其結果如何呢?老實說除了SONY 7000之外,其他每部CD唱盤都有勝過SCD-1的地方;當然,SCD-1也有許多勝過它們的地方。最明顯的就是SCD-1堂音、細節、層次感、空間感的確都比較好,不過其他CD唱盤也都有它們的長處。例如Vimak的整體聲音較厚,低頻量感比較豐富;Sphinx 32的弦樂音色與質感、聲音的光澤、速度感方面也勝過SCD-1;Marantz CD 7的高頻中頻溫暖感覺也勝過它。

想買SCD-1要考慮軟體供應

從以上交叉比較的結果,我認為假若您只想把SCD-1當作SONY 高級CD唱盤來買,那是無可厚非的。它的售價雖然不低,但也不能說非常貴。用這樣一部器材來唱CD,您擁有的除了聲音表現之外,還可擁有「第一」的快感。不過,您要體認到還有別的CD唱盤在聲音表現上並不輸給它。

假若您真的想買SCD-1來唱SACD軟體,您唯一要考慮的是軟體的數量。短期內,我想會有幾家發燒小廠配合推出軟體,但是礙於要更換錄音設備,並不是所有錄音室都願意配合。當然,為了推動SACD,SONY一定會大力推出軟體,您也只能照單全收而已。根據DVD的經驗,如果沒有多家主要廠商配合推出軟體,硬體就算表現再神也沒有用。至於以後會不會因為與DVD-Audio競爭失敗而變廢物?這絕對不會!至少它還是一部高級CD唱盤,您也可以把它當作高級CD轉盤。無論如何,它還是有用的。

SACD的新鮮印象

最後,我想為初次聽到的SACD聲音下個新鮮印象:

平均說來,它會比一般的CD表現還好,例如細節、堂音、層次、空間感等都是它的優點。但是,對於最富音樂魅力的一些音響特質,例如中頻飽滿、低頻的密度與彈性、音色等等,它未必就會勝過傳統CD。舉個例子,它的小提琴表現仍然顯得太油滑光亮,缺乏真正小提琴該有的稍暗木頭味,而且雖然細節多,但是擦弦質感仍然不夠真實,不過大提琴表現就比較好。很有意思,這與我第一次聽到CD時的感覺幾乎一致。當然,SACD的聲音表現肯定又更上層樓。

此外,我也覺得SCD-1就是帶有SONY的聲音特質:清亮。我不是說它低頻不夠,它的低頻夠,但是沒有魅力;它的高頻細緻突出,但是也少了一些魅力;它的中頻飽滿,仍然缺乏魅力。要注意,我所說的魅力是LP唱片的那種魅力。

對於聲音的魅力,我很難用文字來形容。或許我可以說:SCD-1的聲音就是太「清」了,就像魚翅的高湯濃稠度稍微不夠。CD上市十幾年下來,我們已經清楚的知道,LP雖然在動態範圍、低頻向下延伸方面遠不如數位系統,也摻雜了各種可能的音染在內,但是我們在聽LP時,所得到的聲音就是比較接近真實樂器所演奏的聲音魅力,這是不爭的事實。

或許,當我們將類比波形以各種形式切開那一刻開始,就注定了要以新的數位科技去把失落的東西找回來。目前,SACD已經比傳統CD更進一步,把失落的東西找回更多。但是,它還是沒有把最迷人的聲音魅力完全找回來。未來,DVD-Audio能夠找回更多嗎?沒有人能夠肯定。我這次所聽到的SACD音效就能為它下個定論嗎?當然不能,所以我強調這只是個聆聽的「新鮮印象」而已。未來,如果軟體與硬體數量更多時,論壇還會陸續為您作測試報告。

純SACD軟體試聽結果

先說SONY那張SACD測試片。小提琴仍然有尖銳油滑感,琴弦摩擦與琴腔共鳴的細節仍然不夠,不過大提琴質感非常好,鋼琴則算普通,一般CD也能夠有很好的表現。爵士人聲表現不錯,不過別忘了那是特選片段,許多CD與XRCD也能夠有這個水準。爵士樂演奏表現很好,不過也有許多CD的錄音能夠達到這個水準。

Telarc那張測試片,是我認為所有聽過的SACD中整體表現最好者。它的聲音細節豐富,音質柔軟豐潤,音色溫暖,高頻段與低頻段的平衡性非常好。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錄音的成就還是很重要的。如果錄得不好,不管是SACD或未來的DVD-Audio,結果還是一樣糟糕。

至於華爾特指揮的莫札特38號與40號交響曲,我就不想再把CD找出來比較了。因為我覺得這樣比下去其實沒有什麼意義,如同LP或CD的不同版本會有不同的效果,拿PCM方式錄製的數位母帶去轉換成DSD形式的SACD,同樣也會有好壞高下之分。

其餘幾張SACD錄音都有相當好的水準。不過,如同許多日本錄音,它們走的都是清澈乾淨的路線,感覺上這些錄音就是缺少濃稠的味道。唯有「New Band Music '99」這張管樂演奏頗有Telarc錄音味道。

以Miles Davis「西班牙素描」與「Kind of Blue」的SACD版與CD版作比較

很有趣的是,在這裡有二個結果。在「西班牙素描」方面我認為SACD並沒有討到好處,反而踢到鐵板。為什麼?SACD在第一首一開始左邊的響板樂器,與中間的樂器主旋律位置都比較後退,樂器線條也比較細,沒有CD版那麼飽滿與前傾。管樂的吹氣質感與樂器體都變細,而且形體小一些。高頻量感比較突出,如鈸就比較清楚。

整體而言,「西班牙素描」CD版的樂器形體比較大,音像比較飽滿,音場位置也比較前面,質感比較鮮明。SACD版應該說就是比較細緻,鈸也因為其他樂器形體變小,聲音退縮到後面而顯得比較清楚。

而「Kind of Blue」呢?那是天差地別!SACD版比CD版好太多了。不僅音像凝聚浮凸飽滿,有活生感,音質也很美,而CD版就顯得瘦小乾枯,感覺上好像營養不良的樣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雜音透露了一些訊息。SACD版的母帶雜音非常大,這表示它沒有作雜音消除或衰減的工作,因此保留了大部份的原音,而CD的雜音很小,這也表示很多音樂訊號也隨著雜音被消除而不見了。

以這樣的差異而言,您說哪一種比較好呢?這又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就我自己而言,我會喜歡「西班牙素描」的CD版與「Kind of Blue」的SACD版,因為比較鮮活真實,而且音場的前後景深也比較好。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在將舊的訊源重新以DSD方式再版時,仍然會遇到許多不可預知的結果。因此,再版的SACD並不一定保證會勝過CD版,當然也可能會因為以前CD的再版不良,而使得SACD有更接近原音的機會。

用DSD再版CD與原版CD作比較

使用比較軟體: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

這張CD絕對是音樂迷與音響迷的共同名版,很多人都擁有它,所以我會想用它來作比較。無論用哪部CD唱盤來唱,都呈現一面倒的結果:原版CD勝過DSD再版CD。而且,這是天差地別的勝過,任何人一邊工作一邊聽都可以聽出來,與Telarc那張複合測試片要仔細聽才分得出高下的結果差別很大。

到底原版CD好在那裡呢?好在整體的聲音非常平衡、圓融,音質的軟硬程度非常適中,低頻豐潤有彈性,聲音具有光澤與甜美的味道。DSD再版CD則顯出硬調的聲音,從高頻到低頻都顯出冷硬的調子。不僅甜美的味道盡失,連聲音的平衡感也損失很多。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您是用什麼理論上更進步的方式去再版,只要再版過程不夠仔細謹慎,所得到的差異就會是天差地別,而這種天差地別的差異遠比新舊Format的差異來得更大。

<圖7>SCD-1隨機附贈二張SACD唱片,其中這張Telarc測試片是我聽過的SACD中整體表現最好者。

以Telarc SACD Sampler的SACD層效果與CD層來作比較

當我以SONY SCD-1來唱Telarc這張複合軟體時,可以確定SACD軟體勝過CD軟體。請注意,這張CD上的二種軟體都是以DSD方式錄成,只不過一種作成CD,另一種作成SACD而已。

為什麼訊源錄音方式相同,最後作成的產品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表現?這是因為SACD從頭到尾貫徹1bit的位元流作法,而CD在將母帶製成CD版時,就必須轉換成16bit/44.1kHz的CD規格,可以說為德不卒。

在此,我還是要提醒您,這二者之間並不是天差地別的差異,您還必須認真聽才能清楚分辨。

SACD的音響二十要表現:

「音質」更細緻;「音色」沒有特別感受;「高中低頻段量感的分佈與控制力」無法比較;「音場表現」更寬更深;「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無法比較;「透明感」差不多;「層次感」更好;「定位感」更好;「活生感」更好;「結像力與形體感」差不多;「解析力」更好;「速度感與暫態反應」差不多;「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差不多;「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沒高下之分;「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更好;「細節再生」更多;「空間感」更好;「整體平衡性」無高下之分。

從以上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SACD的確在許多方面得到品質的提昇。不過,這些提昇並不是讓人覺得非買不可的提昇。如果要作個比喻,我覺得似乎在聽JVC的XRCD時也可以得到這些提昇。您可以因為SACD的這些表現提昇而去買它,也可以不去買它而繼續聽原來的CD。

此外,不同的CD唱盤還是有它們各自的特性。有的中頻低頻比較厚,有的低頻量感比較多,有的高頻質感比較柔等等。這些特性並不是SCD-1可以勝過的;換句話說,SACD的訊源與CD相較,已經有相當多的提昇,不過以後您在購買SACD唱盤時,各廠牌的特性與優點仍然會左右整體表現的高低。
TOP
3#

Marantz SA-1文:楊德宜/攝影:羅明傑 <圖>

自SACD(Super Audio CD)面世以來,SONY、Sharp、Pioneer、Marantz與Accuphase等日本廠家已經推出了多款播放機種,SONY Music、Telarc與DMP等眾多唱片公司也發行了上百片音樂軟體,讓SACD在新世代數位訊源的競爭中保持領先態勢。不過,SACD播放機正式引進本地市場,卻是在這一款最高價位的Marantz SA-1出現後才真正開始。

SA-1承襲高價位SACD常見的裝甲級機箱結構,外觀賦予Marantz家族慣有的香檳金色優雅外觀,能夠與同廠PM系列擴大機形成完美的搭配。打開機箱頂蓋,會發現SA-1與同廠旗艦CD唱盤CD-7的規劃方式非常近似,除了音頻放大電路板同時用上了八只高速電壓增幅HDAM模組以外,機箱內電路區隔與屏蔽設計的規劃工作亦是相當完善,這些都是在其他SACD製品上所見不到的。

SA-1採用位元流D/A轉換線路,原廠還刻意將TDA1547這個晶片配置在HDAM晶片附近,以求得最短類比音頻訊號傳輸路徑的優點。在音頻放大線路板上,隨處可見優質的大型被動元件,這些都是Marantz為了提昇訊號雜音比所作的努力。在操控與傳動機構部分,SA-1的表現更是令人激賞,過去SACD唱盤讀取速度太慢的問題有了大幅度改進,就連CD與SACD之間的格式變換時間也控制在5秒鐘以內,這使得音響迷更難找到理由拒絕SACD了。

目前本地代理商已經正式引進SA-1,「音響論壇」在短時間之內將會進行測試評論,對SACD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多加注意。 ■
TOP
4#

Marantz SA-1 SACD唱盤


規格
SACD/CD唱盤,XLR/RCA端子皆備,Toslink光纖端子一個,頻寬2Hz-100KHz,動態範圍109dB,輸出電平2.2V Balance/3.9V Single Ended,體積458X133X365mm重量17.7公斤。定價:25.5萬。進口總代理:百韻。<圖1><圖2>

Marantz的SACD唱盤終於在台灣露臉了!對於SACD發展已經感到不耐的人,SA-1的推出不啻為SACD的未來打了一針強心劑。雖然它在日本的定價比第一砲推出的Sony SCD-1還貴上5萬日幣(SCD-1定價50萬日幣),但是大家對這高出的5萬日幣並不在意,反而,對於SA-1的聲音表現多所期待。這也難怪,最近幾年,Marantz努力塑造他們注重音樂重播的形象,而在實際反應上,Marantz近年的產品的確也讓各界評論員頻頻發出正面的讚歎,尤其是那部以16Bit DAC製成的CD-7。

外觀內部與CD-7類似

SA-1第一次在國際場合展出是在1999年8月柏林電子展上,而我第一次看到它是在2000年CES。或許是為了延續各界對CD-7的良好印象,SA-1無論在外觀或內部安排上都酷似CD-7,這是我看到SA-1的第一個印象。不相信嗎?我一一指出給您看:有通風柵欄的厚重頂蓋像不像?應該說一模一樣。面板的左右二側角落結構像不像?一樣是圓角造型。面板上的圓形按鈕呢?也是一樣。CD承盤呢?也是安置在左邊。以外觀來說,除了SA-1多了圓形復古式顯示窗之外,其他可說源自同一設計。

再來看看內部,右邊線路板上同樣的排列著六個Dual HDAM(High Definition Audio Module)模組與二個一般HDAM模組,其排列方式與CD-7一模一樣。甚至連電容器也同樣採用高級的Elna Silmic電容。雖然沒有資料顯示SA-1也是Ken Ishiwata設計的,不過基於CD-7與SA-1是那麼的相似,我寧可相信這二部機器無論在外觀或內部設計上都系出同源。

到底SA-1會不會如CD-7一樣,博得世人的好評?這且按下不表,我們還是要循例先把SA-1上下內外都介紹過後,才會談到它的聲音表現。先說面板吧!SA-1的面板上只有一個操控按鈕需要說明,那就是SACD/CD切換按鈕。假若您播放的是複合SACD,而想先聽CD層時,請按這個按鈕,注意看顯示窗內的CD燈號是否亮起?反之,假若想先聽SACD,就讓SACD燈號亮起。當然,您也可以什麼都不管,讓SA-1本身去掃描辨識。

再來,顯示窗裡所顯示的就是如同CD般的基本資料,它無法如Sony SCD-1或XB9一般,顯示每軌的歌名。其實,能否顯示歌名倒不是那麼重要,一般人大概也很少想從顯示窗上得到這個資料,直覺上您會翻閱SACD封套才對。倒是SA-1的這個圓形顯示窗頗有復古味道,相當程度上沖淡了新科技的硬調子感受。

繞到背板,所看到的是一組RCA類比輸出與一組XLR輸出,還有一個RCA數位輸出與一個Toslink光纖輸出。此外,它也與Sony SCD-1一樣,設有Standard與Custom的切換。還記得這個標準與Custom的切換有什麼作用嗎?原來這是限制SACD高頻段再生之用。假若您所使用的擴大機與喇叭是一般規格,那麼就把這個切換開關放在Standard。如果是特別為SACD100KHz頻寬所設計的擴大機或喇叭,就要放在Custom位置。這是為了避免100KHz頻寬對於傳統以滿足20KHz頻寬為主器材產生負面影響所設計的。

到處都用銅

打開頂蓋,我們可以看到裡面的顏色都是紅銅色的,這代表著內部所有的金屬部份不是採用銅板就是鍍銅。為什麼要用銅呢?這是因為銅對於雜訊的屏蔽有良好的功效。所以,您可以看到承盤部份以銅版封起來,上面打了許多透氣圓孔。環形變壓器也與銅板密封,不過底下還有一個小變壓器就沒有這樣做了。底板、背板也都是銅,包括HDAM模組也是以銅色金屬密封。像這麼徹底的「銅化」,在別的廠牌上倒是很罕見的。

再來,我們要仔細觀察右邊最上面這塊線路板。您可以看到上面有四個Philips TDA1547 1 Bit位元流數位類比轉換晶片,為什麼要採用四個呢?原因是純平衡設計,所以每聲道需要二個TDA1547,二聲道就用了四個。TDA 1547之外,目光焦點當然就是那八個HDAM。什麼是HDAM呢?其實那就是常住歐洲的Marantz純音響設計師Ken Ishiwata所設計的類比放大模組,如果我沒記錯,Marantz早在八、九年前就開始使用HDAM了。每個HDAM裡面都有差動FET輸入級,以及FET緩衝輸出級,它不是積體線路,而是FET與微型零件(Surface Mount)的組合體。所謂Dual HDAM我猜就是二聲道使用的HDAM,可是在SA-1裡面一口氣就使用了六個Dual HDAM與二個單聲道HDAM,這到底是怎麼安排的?老實說,從寫CD-7時,我就不知道這八個HDAM到底怎麼安排成純平衡線路的二聲道使用,現在當然也不明白。難道每聲道各採用三個Dual HDAM與一個一般HDAM嗎?

好東西都用上了

再來我們看看這塊線路板上的主要零件之一電容器。這些電容器分為紅色與咖啡色二種,不過都是Elna,其中靠近輸出端子者使用的是咖啡色的Silmic型電容,紅色的則是Cerafine型電容,這些電容都是高級電容。其實SA-1不僅使用高級電容,我還注意到這塊線路板上所使用的微型零件體積相當大,與一般微型元件稍有不同。由此也可見Marantz是卯足了勁,把一切最好的東西都用上了。
SA-1的線路板分上下二層,我們剛才說的都是上面這塊線路板,下面那塊由於要拆開並不是那麼容易,所以我就沒拆它。不過,從上面這塊都是類比線路來看,下面這塊應該是數位線路。這二塊類比與數位線路板之間,就以一塊銅板隔開並支撐,讓二塊線路板之間有好幾公分的高度間隔。

從SA-1內部的所有結構佈局來看,可以知道電源、數位、類比等三大部份的屏蔽與隔離所下的功夫最多,從這裡也點出100KHz的規格遠比20KHz要麻煩許多,它比傳統20KHz的環境更怕機內雜訊、RF、EMI干擾,所以SA-1乾脆連平常不需要屏蔽的承盤也封起來。連Sony都沒有這樣做,而SA-1卻「無所不用其極」,這會不會是反應過度了?說來有趣,Sony的SCD-1與SCD-777ES以重裝甲取勝,重量高達二十幾公斤,而SA-1卻注重「銅屏蔽」。到底何者為優?老實說,實在很難評估,總之這二種作法都對聲音有益。

Telarc與DMP的錄音很好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進入聲音表現的部份了。這次,我的試聽軟體選了三張DMP以及一張Telarc的SACD。它們分別是「DMP does DSD」、Back & Ryerson的「Alto」、Manfredo Fest的「Just Jobim」、以及Telarc的Monty Alexander的「Sstir it Up,The Music of Bob Marley」。這四張SACD都是複合(Hybrid)SACD,也就是說裡面同時容納CD層與SACD層。這種複合SACD其實只是唱片公司的權宜之計,試想,擁有SACD唱盤的人還會需要CD層嗎?而只有CD唱盤的人會多花錢去買用不上的SACD層嗎?我認為唱片公司應該把SACD與CD分開,大家都可以省錢。除非這種複合SACD只賣一片CD價錢,這樣大家當然沒有意見。

SACD唱盤有了,軟體也有了,按理說,我們也應該有頻寬達到100KHz的喇叭與擴大機,這樣才能測試出SACD的真正實力。可惜,目前除了Sony與Pioneer有推出與SACD搭配的擴大機與喇叭之外,我們並無法找到這樣的東西。所以,我也只能以家裡現成的器材來聽SACD(四對喇叭,三套不同擴大機)。饒是如此,我也已經感受到SACD的威力了,而且這次的威力還比我第一次以Sony SCD-1聽時來得強大。為什麼威力會更強大呢?難道SA-1比Sony SCD-1好上一截嗎嗎?不是!主要是這次的軟體所帶給我的不同感受,讓我覺得SACD的威力大增,這是後話。

這次感受的SACD威力更強大

不知各位還記不記得,去年我們在測試Sony SCD-1時,對於它那世界第一慢的上片播放速度「頗有微詞」。相對於SCD-1,SA-1的反應速度就與一般CD唱盤無異,呼的一聲抽屜就進去了,再沒多久音樂就唱出來了。我第一張聽的是「Alto」,標題的Alto指的是Alto Flute,我沒想到長笛加上吉他與打擊樂器的簡單演奏,竟然能夠在我家裡塑造出非常龐大的音場,這個音場裡的龐大空間感十分清楚,各種樂器的泛音豐富已極,而且聲音豐滿自然,既能再生清楚質感,又不會剛強硬調,整體的鬆軟柔美讓人聽了還想再聽。
各位,假若您吃了某樣東西還想再吃,就表示這個食物的確可口。同樣的,假若您聽了某張軟體還想再聽,就表示整套音響系統包括軟體都很平衡自然。雖然我用的都是傳統擴大機與喇叭,但是我所聽到的聲音表現卻已經超過熟悉的CD了。我相信,這還不是SACD的完整表現,它應該還可以更好。

SACD的確比CD好

「Alto」的好聽,讓我直覺的產生懷疑:到底是錄音本身傑出讓我感動呢?還是SACD的錄音規格助長了它的好?要證明這點懷疑十分容易,因為這是一張複合SACD,我可以馬上比較它的CD層與SACD層的音效。甚至,我還可以用SA-1唱SACD層,再以我的Vimak數位系統唱CD層來做比較。無論是用SA-1唱CD層與SACD層、或CD歸CD唱盤來唱我都試過了,我所得到的結果是:二者都是SACD優秀。
接下來我又試了「Just Jobim」,情況還是一樣,無論是鋼琴、Bass、各種打擊樂器或爵士套鼓的音響效果都讓我耳目一新。老實說,DMP的錄音本來就不俗,現在以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方式來錄音,怎麼聽都覺得空間感的描繪能力增強了,我們所能感受到的錄音空間感更真實。而且,聲音的細節毫無疑問也增多了。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樂器的音質音色、質感等都更為真實。

聽「DMP does DSD」這張SACD時讓我得到了最大的滿足感。這張SACD精選DMP五張SACD的片段,總共十首曲子。在裡面,我聽到了非常低沈柔美的低頻效果;我也聽到嘹亮、溫柔、有厚度有破金之聲的銅管;我還聽到細碎清脆柔美無比的鈸;還有,龐大的音場、寬廣的動態範圍、極快的暫態反應與寬鬆的整體聲音。老實說,假若單聽CD層,您也一樣會與我一樣有上述的感動。可是,聽了SACD層之後,無論如何我都不願回頭再聽CD層。為什麼?雖然CD層與SACD層之間沒有天差地別的差距,但是SACD層所多出來的那些東西絕對是一個耳朵正常的音響迷所無法割捨的。更嚴重的是,您會一直期待想再聽到那些東西,就好像上了癮。

不願再回頭聽CD

我最後一張聽的是Telarc那張「Stir it Up」。記得上次我聽Sony SCD-1時,就對內中所附那張Telarc 測試片印象深刻。可是,當我聽「Stir it Up」的第一首時,卻感受不到什麼令人興奮的音響效果。接下來的第二首也一樣,害我差點「拋棄」這張SACD。從第三首開始,它開始展現出過人的音響效果,腳踩大鼓與Bass搭配出來的噗噗聲既軟質又有彈性,Bass的拉奏質感是那麼的真實,尤其樂曲結束前那一長聲Bass更是精彩。整個音場也因為有了豐富低頻的支撐而顯得龐大。等我一路聽下去,發現錄音越來越精彩,到了第八首之後,幾乎每首曲子的音響效果都有讓人驚訝的地方。例如第八首奏到後面,突然大聲的演奏讓我感受到SACD的動態範圍與暫態反應能力。第十首「I Shot the Sheriff」假若您開得夠大聲,一開始的龐大氣勢就會讓您下一跳,而曲中的伸縮號聲音也真實無比,其他各種樂器更不用說。當然,最重要的腳踩大鼓與Bass的噗噗聲還是那麼的軟質而有彈性。

嚇人的音效不僅於此,第十一首「So Jah She」一開始的鋼琴與Bass合奏出來的寬廣低沈低頻效果如果沒有讓您嚇一跳,那就表示您府上的音響效果真的還有改善的空間。第十二首的鋼琴、第十三首的猛爆合奏都很難用文字形容這首歌的低頻效果有多好,假若SACD錄音每首都像這樣的話,我想這個世界恐怕遲早要被SACD顛覆。

生動的音響效果令人著迷

咦?這篇文章不是在寫Marantz SA-1嗎?怎麼寫到最後,好像在介紹SACD軟體了。其實,我會這樣形容軟體的音響效果,當然也是因為SA-1的傑出再生能力,才能讓我那麼感動,而寫下這些感性的聆樂感受。沒錯!這就是我想為SA-1所做的結論:用SA-1來聽SACD,可說張張都令我感受到音樂演奏以及錄音之美。雖然我已經擁有萬張CD,但是只要SACD的軟體夠多,我還是會毫不猶豫的轉換跑道。

SA-1與SCD-1的差別

聆聽過程中,我也記錄下SA-1與SCD-1的不同表現,這應該也是讀者有興趣的:SA-1的鈸稍微甜些,有光澤些、明亮些;SCD-1的鈸比較細,也更有空間的延伸感。SA-1鋼琴觸鍵比較剛強一點點。低頻的感受也有不同,二者一樣低沈,不過SCD-1的量感稍微多一點柔一點低一點。SA-1則比較有彈性比較凝聚。以整體的音像凝聚程度來看,SA-1比較凝聚,接觸質感或吹氣質感都比較清晰,而SCD-1則比較鬆軟,線條沒有那麼凝聚,可能因為這樣,所以也感覺到音場的規模感比較大些。SA-1的銅管比較有光澤,音色也明亮些。在解析力方面二者差不多。

在比較過程中,有時我會覺得某些地方好像SCD-1比較好,馬上轉到SA-1整體比較之後,卻又發現SCD-1也不會被比下去。同樣的,有些音樂片段我也疑似SA-1比較好,再次比較之後,卻又覺得SCD-1並沒有比較差。比來比去,我可以這麼說:Sony SCD-1與Marantz SA-1可說各擅勝場,不分軒輊,並沒有絕對傾向某一方的一面倒情況。無論購買那一部,您都不會有無法彌補的遺憾。 ■

回145期目錄
TOP
5#

SACD新世界
從其他角度來看SACD的未來性
許詠翔

  在CD被某些音響迷唾罵了二十餘年後,終於出現好像足以取代它的新音響載體了。只不過,一來就來了二種,除了原來制定CD規格的SONY-Philips集團推出SACD外,還有DVD論壇集團推出的DVD-Audio。諷刺的是,SACD使用的是DSD數位編碼技術,反而是敵對的DVD論壇,在DVD-Audio上沿用了PCM的編碼規格。
真的是雙雄爭霸嗎?

雖然目前市場上展現出來的態勢,是SACD與DVD-Audio雙雄爭霸的局面,不過假如從對抗的集團來看,卻是擁有DVD-Audio的DVD論壇集團,和擁有CD與SACD的SONY-Philips集團對抗的局面。從這個角度來看,對於制定CD規格的SONY-Philips集團而言,發展一種可以取代CD的新規格並不是那麼迫切需要 - 只要CD一直生存下去,他們就可以一直賺取應得的權利金。<圖1>

那麼也許你會問,為什麼SONY-Philips集團又要發表SACD規格?答案很可能是為了牽制對手。對於SONY-Philips集團的對手而言,他們會願意支付CD權利金,而不發展一套可對抗系統的原因,是在衡量對抗和合作所付出的成本後作出的妥協決定。但是一想到只要發展出能成功取代CD系統的新音響規格,所得到的驚人利益(不但可以停止支付權利金給SONY-Philips集團,還可以向其他廠商收取權利金),這些對手們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對手這樣積極動作,讓SONY-Philips集團不得不繼續開發新規格,以牽制對手的行動。

換句話說,對於DVD-Audio集團而言,他們除了必須擊敗SACD外,還必須確保在擊退對手後,有力量作取代CD的工作。至於SONY-Philips集團,他們卻只有一個任務 - 只要確定DVD-Audio規格的潰敗就行了,至於SACD能否取代CD,則可以說是附帶的獎品。有當然最好,沒有的話,他們照樣可以在CD規格上收取龐大的權利金。

牽制??決勝??

如果說SACD只是SONY-Philips集團牽制DVD-Audio武器,那還真是有點武斷。不過如果說SONY-Philips集團想讓SACD馬上就變成全面取代CD,又沒有那種感覺,原因如下。

宣傳太少:對於一個可能是下個世紀的主流音響規格,SONY-Philips集團投下的宣傳實在太少了。無論是公佈規格、試用機出廠或是正式上市,都沒有任何大眾媒體(指電視、報紙)作報導。或許你會認為那是台灣的大眾媒體傳遞訊息的速度不夠,我舉幾個例子讓大家作判斷。今年年初SONY公佈新世代電視遊樂器PS 2規格時(請注意,只是規格,連試作機都還沒有完成),國內主要的電子媒體當日都有播報相關新聞。前兩個月,SONY公司發表一款電子狗寵物,當天的電視媒體、隔天的報紙都作了報導。可是SACD呢?

器材數量過少:目前SACD的播放器材只有一部SONY SCD-1,至於另一家協力廠商Philips呢?抱歉,還沒有器材上市。而SCD-1一部多少錢?五十萬日幣!如果只是價格高的話還無所謂,問題是SCD-1的生產量一直受限。好吧,我們把SCD-1當作試探性的作品好了,那麼將隨之搶佔市場的後續平價機種呢?對不起,即使是SONY或Philips的官方網站,我們都看不到後續主攻市場機種的計劃。

軟體策略:目前SONY出版的軟體都是評價很高的老錄音重發,或許他們想證明SACD在聲音上是比CD進步很多的規格。但你我心中都明白,發行這些軟體並無助於SACD的普及化。

PS 2三合一計劃並未將之列入規格制定:訂閱普洛電子報的讀者們,應該知道SONY將下一代遊戲主機PS 2定位為遊戲、影片、音樂三合一機。我們簡述一下這部機器的暫定機能,這部器材的中央處理系統Emotion Engine(CPU)是由SONY自行開發的,其工作時脈為300MHz,整數運算能力比Pentiume II-400少了1倍,浮點運算比Pentiume III-500高出約3倍。輸入載體是DVD-ROM,而這也正是SONY能將影片功能列入PS 2主要機能之一的因素,不過目前是為確認PS 2是否有MEPG 2的影像解壓機能,也就是說未來想以PS 2看DVD-Video的朋友,可能得加裝一片MEPG 2規格的電影卡。對於規格這樣驚人的器材,音樂播放功能仍停留在CD的Format,以一部遊樂器的生命週期約為四、五年左右來計算,可以確定在這段時間中,SONY公司不見得會讓CD消失在平價硬體市場中。

只作牽制工作,能力綽綽有餘

若是以讓SACD擔任牽制工作的觀點來看,則SONY-Philips集團(嚴格上應該說是SONY公司)搶先讓SACD上市的作法就顯得很合理。

首先,市場上有二套新規格,將使消費者無所適從,購買新器材的行動就會減速,這也正是SONY-Philips集團所希望見到的。只要消費者一天不買新規格的器材,SONY-Philips集團就可以坐收CD權利金的利益。

其次,生產軟體的廠商,尤其是像EMI這種作風保守,或是像環球唱片集團這種心存觀望的公司,只要市場一天不穩定下來,他們不是得選擇兩邊壓寶,就是暫時減緩對新規格的接受腳步(事關權利金,不得不謹慎),而軟體廠商的步調不一,將影響消費者對新規格的接受,只好重回CD的懷抱。從這點看來,SONY-Philips集團從宣佈SACD規格的那天起,就作到了兩件事 ?增加CD的生命週期,還有讓DVD-Audio無法快速統合取代CD市場。<圖2>

再來,對於零售商而言,三種規格的軟體只要一天不統一,他們就得有進貨量與庫存量皆三倍於從前的心理準備。這點在流行類的唱片還不明顯,但在古典及爵士類等分眾音樂就十分明顯了。逛過唱片行的讀者一定知道,一般較不暢銷的唱片,唱片行通常一種都只有一片存貨,因為它們的流動率不高,賣掉再叫貨就好了。即使如此,許多唱片行還是常被巨額的存貨所苦,所以要他們讓每種Item都準備CD、SACD、DVD-Audio三種存貨,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唱片行只好選一種銷路最好的進貨。CD唱機、SACD唱機、DVD-Video光碟機、DVD-Audio唱機、迷你Combo甚至於多媒體電腦、DreamCast、PS2這些遊戲機,共同能播放的音樂軟體規格是 - 答對了,是CD。結果CD仍然是軟體最容易取得的規格而將繼續為消費者所認同。只要CD一天不死,SONY-Philips集團照樣收他們的權利金,您說他們幹嘛那麼積極的推動新一代規格。

決勝於疆場之外

不過呢,DVD-Audio集團並非沒有取勝的機會,畢竟這個集團的實力總和超出SONY-Philips集團許多。事實上,他們已經在DVD規格這兩戰中,漂亮的贏了SONY-Philips集團(以DVD擊敗MM-CD,讓DVD-ROM取代CD-ROM的成為下一代電腦的主要輸入設備),這也就是SONY-Philips集團為何如此急於推出SACD的原因。DVD-Audio的利基哪裡呢?第一,集團整員實力總和驚人,要打價格戰(包括器材定價、及對軟體支援廠商的權利金優惠,小型音響廠商製造相容機種權利金優惠等),絕對可以將SONY-Philips集團剋得死死的(當然,如果讓DVD-Audio被迫以價格戰出招,SACD就已經達到SONY-Philips集團推出它的目的了,因為那時SONY-Philips集團再談合的會議上將有更多的籌碼)。第二、如果沒有意外,DVD-ROM將成為下一代多媒體電腦的標準配備,到時候,只要讓DVD-Audio的24bit/192kHz PCM規格成為下一代電腦音效卡的標準規格,甚至只要開發出可以模擬這個規格解碼能力的軟體(別忘了,讓PIII或K7規格的CPU作這種工作簡直是輕而易舉),就可以讓DVD-Audio成為所有電腦族的主要音樂規格。您知道現在全世界有多少電腦在運作嗎?甚至連SONY的PS 2,SEGA的Dreamcast DVD Version(如果有的話),都可以透過軟體換裝的方式成為DVD-Audio的播放機器。第三,DVD-Video已經打下的市場。DVD-Video是件成功的商品,是個成功的規格是不爭的事實,雖然目前DVD-Video光碟機無法播放DVD-Audio(這二種規格不能通用,相信是SONY-Philips集團當時在MMCD與DVD規格統合會議談判桌上『努力』的結果),但誰都不能保證,下一代的DVD-Video光碟機不會加入播放DVD-Audio的功能。到時候,凡是購買DVD-Video器材的消費者,都將被強迫接受一部DVD-Audio的播放機。有了播放機,會不去買軟體嗎?

情況真的如此大好嗎?

當然不,SONY-Philips集團可不是省油的燈,從避免DVD-Audio與DVD-Video統合,以及推出SACD牽制DVD-Audio這兩件事,都可以看出他們手段高明。不過,真正可能讓DVD-Audio集團滅亡的,還是這個集團自己。首先,這個集團雖然成員皆為資本額驚人的日本家電大廠,但卻沒有一家擁有世界級的唱片出版集團。當時SONY被迫和DVD-Video規格制定集團妥協,和松下集團擁有環球製片廠著很大的關係(他們沒有信心推出一部看不到史匹芬史必柏作品的Video播放器材,還能賣得好)。然而現在,DVD-Audio集團卻沒有這樣的優勢了(環球唱片集團和環球製片廠非同一家公司)。由於軟體發行廠商並不屬於自己,也就是說,今天所有願意發行DVD-Audio軟體的唱片公司,都可能也加入SACD的集團(最好的例子就是年初宣佈加入DVD-Audio軟體生產行列的環球唱片集團,近來也宣佈可能加入SACD的行列,讓DVD-Audio在軟體支援這項,幾乎完全失去優勢)。但制定SACD的SONY-Philips集團手下卻有世界五大唱片集團中SONY-哥倫比亞公司,可能發行DVD-Audio的軟體(至少在兩集團尚在激戰的期間不會)。想想看,您會買一部聽不到瑪利亞凱利、麥可傑克森或華爾特、馬友友唱片的器材嗎?

第二,DVD-Audio集團成員複雜,步調不一。兩軍交戰,最忌旗下各行其事。然而DVD-Audio集團成員太多,每個成員的公司狀態又不一樣。某些較小的公司,可能為了自己經營狀況的考量下,等不到規格戰勝負確定,就推出各種規格通吃的機種搶佔市場佔有率。只要這類器材一推出,SONY-Philips集團就距離勝利又更近了一步。這是一個簡單的算數問題,假設目前市面上有100部新規格的數位音響訓源,SACD與DVD-Audio兩集團旗鼓相當的話,而50部的DVD-Audio播放器中,卻有10部兼容機(兼容機推出後,專用機還能不能保有這樣的市場佔有率可能是個大問題),這將使得兩集團的佔有率變成六比五。換句話說,兼容機愈多,SONY-Philips集團愈佔便宜。等到這個比例愈來愈懸殊的時候,您看軟體商的反應吧!根據產量控制與下游廠商的進貨要求,他們不可能一直同時支援兩個規格的。到時候,轉向支持市場佔有率具優勢的機種是自然的趨勢,也就是,DVD-Audio可能開始發生買不到軟體的情況。所以DVD-Audio集團成員發行兼容機,簡直就是在幫對手SACD增加市場佔有率的行為。<圖3>

那麼SONY-Philips集團有沒有可能發行兼容機呢?可能性相當低,尤其是在兩集團搶市場佔有率的時候,更是幾乎不可能的事。原因呢?首先銷售硬體的利益扣掉付給DVD-Audio制定集團的權利金以及加裝兼容裝置的成本(包括開發成本、可變焦的雷射頭、解碼晶片增加及線路Lay-Out等成本),所剩可能不多。再加上損失後續軟體的權利金收入(如果消費者買SACD的軟體,無論是哪一家出版的,SONY-Philips集團都可以抽到一份權利金,但如果賣出的是DVD-Audio軟體那麼他們就什麼也收不到了),以及損失的市場佔有率(別忘了,這是影響消費者和軟體廠商決定的關鍵因素),怎麼算都是SONY-Philips集團吃虧。尤其是規格勝利所得的龐大利益,將使SONY-Philips集團暫時忽視硬體銷售數量。

就算贏了又如何

我說過,無論是SACD或DVD-Video都是在贏了之後,才會面臨最大的挑戰 ?取代CD的戰爭。CD存在的時間實在太久了,這讓它擁有極大的市場佔有率,以及龐大的軟體支援數量,SACD或DVD-Audio想要取代CD,至少必須作到下列條件:

快速地設計各個價位帶的機種

這也是最難的一點,目前無論是SACD或是DVD-Audio,都還處在試作的階段。各種晶片、傳動結構都還沒有進入量產階段,也就是說,目前要這些機種生產出中低價位的器材,恐怕在成本上還有很大的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中低價位的SACD以及DVD-Audio機聲音必須有超越同價甚至於更高價位帶CD唱盤的能耐。在必須控制成本,以及中低價位CD唱盤聲音已有一定水準的情況下,這並不是簡單的事。看過SONY SCD-1的讀者一並會發現,這部器材的結構、用料都不輸給高價的Hi-End CD唱盤。這卻已不免讓人懷疑,SCD-1的好聲,到底是來自於機械結構的補強,還是新技術的使用。連帶的也想到,失去厚機箱、大電源、高級機械結構的平價SACD或DVD-Audio唱機,是否還能發出好聲?

快速發售並壓低軟體價格

軟體支援是硬體生命是否能延續的關鍵條件,目前SACD才剛上市,支援的軟體不多是意料中事,不過這種情形如果一直持續下去,恐怕會讓HDCD的命運再度產生在它的身上。SACD還有一個相當大的問題,軟體的價格太高,目前一張SACD軟體折合台幣約要九百多元。這個價格是一般CD的二到三倍,對於音響迷而言,較好的音質、音效可能是無價的,但對於一般聽音樂的消費者而言,他能感受到或者說他願意花這麼大的代價去感受這樣的改變嗎?要讓消費者願意接受SACD,它的軟體價格,絕對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原因。至於DVD-Audio,因為資料太少,仍然無法作任何的評估。

設計更優秀的行銷策略

CD上市之時,SONY-Philips集團為它作的宣傳策略可說是相當經典的,尤其是「永恆不滅」的訴求,對於當時用慣LP的人,是非常具有震撼性的。現在,無論是DVD-Audio或是SACD想要取代CD,其立足點都顯得不夠強。如何凸顯DVD-Audio與SACD比CD優秀的地方,可能就要依靠行銷企劃人員的長才了。<圖4>

來自網路販售音樂挑戰

MP 3的出現,讓世界各大唱片集團相當緊張,表面上的理由是基於版權因素。事實僅止於此嗎?其實MP 3(或者說是網路販售音樂),對傳統的唱片有著很大的顛覆性。這個顛覆性不只是在販售通路上,也會對傳統唱片的製作模式帶來很大的變化。以往歌手想要發表自己的作品,得通過種種管道,得到唱片公司的認同,才能讓自己的音樂得以介紹給大家。萬一唱片公司認為你的音樂缺乏商業利益,或是不符合市場需求,你可能就只有利用一些餐廳駐唱的機會,對者很小或是很固定的群眾發表自己的音樂,而且所收到的利益將相當有限。這樣的情形如果長久下去,將使市面上音樂的類型逐漸被唱片公司和市場「統一」定型。愛樂者將失去許多新類型音樂的機會,整個音樂藝術也將因為小眾或新類型音樂被消音,而失去進步的機會。最明顯的就是日本的流行音樂市場,在唱片公司有計劃的培養之後,音樂的風格幾乎被定於一尊。網路音樂將可以打破這個界線,作曲者只要自己獨立或和幾個同好合作架設一個小網站,就可以將自己的作品公佈,等作品在市場口碑建立之後,再以網路銷售或和唱片公司合作的方式發行。而創作者也將因為可以在第一時間和他的聽眾透過線上交換意見,而獲取更多的創作經驗和材料。這種讓唱片公司無法完全掌控市場行進路線的改變,恐怕也是他們很不願見到的情形。不過長期的來看,分眾而百家爭鳴的市場,才有利於人類文明的進步。網路傳播可以防止大企業的「規模經濟」、「制定規格」侵蝕人類的精神文明,這可能是大家未曾預料的結果。<圖5>

相對的,無論是SACD或是DVD-Audio就缺乏這種徹底顛覆市場結構的前瞻性。

總之,無論是對於DVD-Audio或是SACD而言,想要成為新一代的音樂媒體主流,都有一條很長的路要走。

SACD新世界
探索SACD新世界之五 -

首批SACD軟體出擊 廿一世紀軟體情報分析
徐鵬博

  相信二十來歲的年輕愛樂族,很難想像當CD正式出現時,對卡式錄音帶造成多麼重大的衝擊,在質與量都占優勢的情況下,CD取代錄音帶是理所當然的結果。而十多年後的今日呢?我們可能得必須承認,風水輪流轉,CD將準備步入當初錄音帶的後塵了!
世代替換

那麼,取代CD的是什麼型態的產品呢?目前具潛力的SACD與DVD-Audio正磨拳擦掌準備進攻這塊市場大餅。SACD的速度是快了些︰5月21日,包括器材(SCD-1唱盤)與唱片都由SONY公司正式在日本販售。

SACD在質與量上有什麼壓倒性的優勢嗎?是的,SACD的總播放時間可達109分鐘,有別於CD的74分鐘;它最多能收錄255首曲子,也勝過CD的99首;而最重要的優勢是在於SACD因為錄音方式的差異(DSD錄音,不同於CD的PCM錄音),所造成在音質密度與取樣頻率上的長足進步。本文鎖定在日本SONY公司推出SCD-1唱盤之際,同時發行的第一批13張SACD。從外觀來看,它們是有兩摺的紙盒裝,不同於常見CD的塑膠盒。由於這些軟體有古典、爵士、流行,有新錄作品(以DSD錄製),也有名盤的重發,在在顯示SACD在音質上與過去的CD都有大幅度的勝出。

<瞧瞧圖片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古典名盤的重生

我們先從名盤重發開始談起。華爾特之所以能在二次大戰後留下指揮盛名的最重要原因,莫過於美國CBS唱片公司提供了哥倫比亞交響樂團,讓他完完整整地Run過生平最後一次德奧作品;而這些品質精良的類比錄音,也就代表了華爾特一生最高的藝術成就。其實早在去年十月左右,SONY已計劃將這一套藝術遺產重新發行,將原來的類比錄音經過DSD錄音技術處理,最後以CD的播放型式發行;過去以來,每個月穩定發行四張(不過國內並沒有正式的管道發行),總共預計發行約33張,內容則包括了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的貝多芬、布拉姆斯、莫札特、布魯克納。這些唱片當然可在CD唱盤上播放,而其音質與聲音的密度、紮實度均明顯勝過之前發行的畫報版與SBM版等,但由於國內代理商興趣缺缺,短期內想在台灣看到這些唱片可說是難上加難。而這次隨著SCD-1發行的SACD裡,就有華爾特指揮的莫札特「第38、40號交響曲」。這張1959年錄製的唱片,在經過40年後的DSD技術「重生」,華爾特溫暖而優雅迷人的詮釋方式,更增加了清晰與具象的美感,堪稱為華爾特指揮藝術的代言品,因此也不難想像SONY把它拿來為SACD打頭陣的動機。

另一來自SONY的音樂遺產,便是加拿大籍鋼琴家顧爾德的鋼琴錄音。這位宣佈「現場演奏會已死」的音樂怪傑,充份信仰錄音的未來發展性。在他宣佈不再開個人演奏會之後,下半輩子便窩在自己的錄音室裡,一個音一個音地雕琢他崇尚知性、對位之美的音樂世界。他為SONY留下了為數眾多的巴哈鍵盤作品,這次以DSD錄製的SACD雖然不是他「驚世駭俗的經典」 - 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但也推出了難以讓後人取代的名盤:巴哈的「二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這張1964年的錄音,也忠實地呈現了他觸鍵精巧、均衡且活潑的特色,比起市面上SBM版的CD,自然是高上一截。

Miles Davis的爵士魅力

首批發行的13張SACD,日本人一口氣竟選了五張Miles Davis的錄音,比起古典唱片(4張)的總數還多,由此可看出日本人對這位爵士大師的熱愛。他敢於嘗新實驗的精神,當初在美國西海岸受到很大的矚目,後來成為酷派爵士的開山祖師,也成為國內爵士迷最熟悉的爵士大師之一。而他演奏生涯從四○年代到八○年代,數度在樂壇上的浮浮沉沉與風格轉變,讓Miles Davis錄音作品呈現了豐富而多樣的特質。

第一張即是他早期著名的錄音「Kind of Blue」,當時Miles Davis所組的五重奏團是爵士樂界領導級的樂團,團員有John Coltrane、Red Carland、Paul Chambers與Philly Joe Jones等人,他們不僅走出了獨立的一家之言,也讓這張1959年的錄音成為六○年代的先驅;而同時期Miles Davis與Gil Evans指揮的Gil Evans大樂團所合作的「Sketches of Spain」(1959、1960年錄製)自然也成為各爵士媒體們的焦點。這張錄音取材自西班牙作曲家羅德利哥的作品「阿蘭費茲協奏曲」,他們結合學院派體制音樂加上爵士樂本身的自發性創作,成為當時里程碑式的作品。

雖然Miles Davis對於大樂團有興趣,但由於當時的潮流是五重奏編制的演出,所以他將大樂團的組織稀釋到只剩幾位好手:貝斯手Ron Carter、鼓手Tony Williams、鋼琴手Herbie Hancock、還有最傑出的薩克斯風手的人選,國內樂迷最熟悉的大師John Coltrane。1964年錄製的「My funny Valentine」,就是這個時期的著名錄音,同曲也成為Miles Davis的招牌音樂。1969年Miles Davis把五重奏團打散之後,與英國吉他高手John McLaughin合組一個吉他小樂團的時期,此時他們運用了更多的鍵盤樂器和吉他在音樂概念中,另外更加入了高音薩克斯風、低音單簧管,更多更奇怪的巴西和印地安打擊樂器,將爵士樂作一次徹底的解放,「In A Silent Way」及「Bitches Brew」這兩張傳奇性的錄音即為明證,而這次的SACD則選自同時期的佳作「A Tribute to Jack Johnson」。最後則是「The Man with the Horn」,Miles Davis在八○年代東山再起的代表性錄音作品。

這五張SACD約略地把Miles Davis在不同時期的創作與演奏風格點了出來,它們都是採用類比式錄音,以DSD技術處理過後,將器樂的韻味徹底展現,其在音質上的真實感,如果與原版CD比起來就更加明顯了!

以DSD技術錄下的SACD與CD

至於以DSD錄製的新作,多半是日本人的演出,古典方面有一張由鋼琴家橫山幸雄(Yukio Yokoyama)在1998年12月錄製的蕭邦鋼琴選集「Cher Chopin」,他在蕭邦音樂的音粒裡營造出清晰與靜謐夢幻的感覺,在DSD的錄音處理下,更顯出其不凡的氣質;另一張古典SACD專輯則是張性質與氣氛完全不同的錄音,由汐澤安彥(Tokyo Kosei)指揮東京佼成管樂團(Tokyo Kosei Wind Orchestra),在1999年2月所演奏的管樂名曲集「New Band Music '99」,除了A. Reed所做的管樂曲之外,也改編了幾首小約翰.史特勞斯、史麥塔納的作品,而銅管明亮而溫暖的特質,也更適合在音質佳的SACD身上展現。

那麼人聲呢?以這張韓國女爵士樂歌手李晶子(Keiko Lee)在1997年3月演唱的SACD專輯「Beautiful Love」為例,聲音裡含有一股難以訴說的美感與真實感,彷彿是像是真人在你面前演唱般地舒服。她的聲音也在另一張由法國爵士樂鋼琴手Georges Arvanitas的演奏專輯「Rencontre」裡的第八軌出現,而這張SACD唱片則是Arvanitas在1997年的近新力作;另外也有由香港前衛派吉他樂手Eugene Pao在98年10月所錄製的爵士專輯「This Window」;最後還有一張由日本當紅藝人槙原敬之(Noriyuki Makihara)演唱的流行專輯「Such a Lovely Place」。這林林總總13張SACD包羅了各領域的音樂,目的就是為了徹底展現SACD在整體音質的優越性。但話說回來,它們的售價也比CD貴上許多。四張以DSD格式錄製的新片(橫山幸雄的蕭邦、東京佼成管樂團的管樂名曲、Georges Arvanitas彈奏的Rencontre、Eugene Pao的吉他演奏)均要折合台幣1020元;而其他以DSD錄音方式重新處理過的名盤也要950台幣左右。

除了日本SONY對SACD的強力發行之外,日本的Denon唱片公司也開始錄製SACD唱片,目前共有二張,分別為宮川彬良指揮大阪愛樂管弦樂團(COCX 30301)、與東京都交響樂團演出武滿徹作品集(COCQ 83156)。另外像dmp就是引進了這套錄音系統,錄下了The Steve Davis Project演出的爵士專輯「Quality of Silence」(CD-522)。這張唱片雖然不是SACD,但在聲音的純度與豐潤度上已經倍受楊主編的讚賞了!目前他們手上共有兩張以DSD錄製的CD,除了上述的那張之外,還有由Joe Beck與Ali Ryerson吉他演出的「Alto」(CD-521),同樣具有錄音的高水準。

搶先發行

趕稿之際,又從日本SONY的網站得知第二批SACD將於7月1日發行,共有10張唱片,在所有參與DSD錄製的唱片公司裡,他們的動作是比較快的;相較之下,歐美的相關動作就比較慢了。在硬體尚未推出之時,美國方面預先計畫將在10月左右共發行超過40張的SACD。

另一方面,我們也收到Telarc海外銷售部經理Kajo Paukert的電子信函,約略告訴我們現今SACD發展的概況:

謝謝你向Telarc請教有關DSD與SACD格式的問題。你如果有從日本SONY那裡得到消息,應該就會知道有一張Telarc的樣品SACD附在他們第一代的SACD唱盤中。那是一張雙層的SACD(Hybrid SACD),不僅可以在SACD唱盤上播放,也同樣可以在普通的CD唱盤上播放。能夠體驗到DSD錄音技術在SACD唱盤上播放的無限潛力固然是很重要,但是與原來的CD規格能不能相容也是關鍵之處,所以Telarc會把重心擺在雙層的SACD上面。

同時,我們現在所有的錄音也都開始採用DSD錄音技術,但是這些錄音可能要等到美國、歐洲與亞洲的其他部分(意思就是日本之外的其他國家)都能夠買到SACD唱盤之後,才會以SACD軟體版本發行,這些唱片包括:

On Broadway- 康澤爾指揮辛辛那提大眾管弦樂團(Telarc CD-80498)

皮亞佐拉:「探戈」 - 魯道夫.威爾森法蘭德斯管弦樂團(Telarc CD-80526)

Stir It Up - Monty Alexander(Telarc CD-83469)

Dave Brubeck The 40th Anniversary Tour of the U.K. - Dave Brubeck/鋼琴(Telarc CD-83440)

至於這些SACD要如何銷售,我們還沒有一套明確的計畫。目前只有在日本才能買到SACD唱盤,而且還是限量發行。而我們在這場競爭之中好像是搶先了一小步,因為SACD至少也要等到耶誕節左右才會在美國上市,而且我認為在比利時的Philips公司還沒有製造SACD唱機與唱片之前,歐洲是不會有什麼動靜的。

所以,現在我們所會做的大概就是將以上提到的這些訊息與唱片,幾個月之後公佈在Telarc的網站上。

後語

這場取代CD 的科技大戰即將上演,其要角之一的SACD已經不耐久等,開始有所行動。他們以絕佳的音質攫取了評論員的聽覺。這些SACD的出現,尤其是重發片部分,拿來與原先CD版本相比之後,更讓我們對這場大戰的期待愈來愈高了!

SONY在5月21日發行的第一批SACD
蕭邦選集(Cher Chopin)
橫山幸雄-鋼琴
錄音時間:1998年12月15-18日
唱片編號:SRGR 701
巴哈:兩聲部與三聲部創意曲
顧爾德-鋼琴
錄音時間:1964年3月18、19日
唱片編號:SRGR 702
莫札特:第38、40號交響曲
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
錄音時間:1959年1月13、16日、12月2日
唱片編號:SRGR 703
管樂名曲集
汐澤安彥指揮東京佼成管樂團
錄音時間:99年2月2、3日
唱片編號:SRGR 704
Miles Davis/Kind of Blue
錄音時間:1959年3月2日、4月6日
唱片編號:SRGS 4501
Miles Davis/Sketches of Spain
錄音時間:1959年11月15、20日、1960年3月10、11日
唱片編號:SRGS 4502
Miles Davis/My Funny Valentine
錄音時間:1964年2月12日
唱片編號:SRGS 4503
Miles Davis/A Tribute to Jack Johnson
錄音時間:1970年2月18日、4月7日
唱片編號:SRGS 4504
Miles Davis/The Man with the Horn
錄音時間:1980年5月1-6日、1981年1月、3月、5月6日
唱片編號:SRGS 4505
李晶子/Beautiful Love
錄音時間:1997年3月2-4日
唱片編號:SRGS 4506
Georges Arvanitas/Rencontre
錄音時間:1997年10月13、14日
唱片編號:SRGS 4507
Eugene Pao/This Window
錄音時間:1998年10月3、4日
唱片編號:SRGS 4508
Noriyuki Makihara/Such a Lovely Place
唱片編號:SRGL 601

SONY在7月1日發行的第二批SACD
蕭邦、柴可夫斯基:鋼琴協奏曲
中村紘子-鋼琴(SRGR 705)
孟德爾頌、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伊薩克.史坦-小提琴,奧曼第指揮費城管弦樂團(SRGR 706)
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
華爾特指揮哥倫比亞交響樂團(SRGR 707)
德弗札克:第九號交響曲「新世界」
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SRGR 708)
Weather Report/Heavy Weather(SRGS-4509)
Herbie Hancock/Head Hunters(SRGS-4510)
李晶子/If It's Love(SRGS-4514)
Lee Konitz/Dig Dug Dog(SRGS-4515)
Jaco Pastorius/Jaco Pastorius(ESGA-501)
T-Square/Sweet & Gentle(SRGL-602)

準備參與DSD錄音工作的唱片公司
A- Records Populair/Challenge Records
Deutsche Grammophon
Denon
DMP
Hyperion Records
Les Disques Lyrinx
Mobile Fidelity Sound Lab
Musical Fidelity
Philips Classics
Polygram Recording Services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International
Sony Music Entertainment Japan
Telarc International
Green Room Productions
Polyhymnia International
Wisseloord Studios
TOP
6#

麻子 在 2003-7-18 12:37:11 发表的内容
谢谢leslie!


不客气,为你服务
TOP
7#

听说sony scd-1 不生产了,不知道是不是。
TOP
8#

刘汉盛没有提到Sony SCD-1机的一个缺点,当你放入一张SACD和CD双层的碟子时,不一定能自动读取SACD,必须人工选。
TOP
9#

麻子 在 2003-7-17 19:29:42 发表的内容
马兰士SA-1和SONY 的Sony SCD-1机 选哪一个?

这两个型号都是他们自己厂的比较顶级的产品,有谁知道哪个好?或者各有什么特点?

由于要订货,听不到比较,所以请听过的用过的DX帮忙参考一下。


音乐传真的SACD好!
TOP
10#

LW 在 2003-7-18 11:29:18 发表的内容
这几台DD已经落后。索记777AX,马记14A(是新14A,不是旧的14A),已经全面超越他们的地位。


倒也不尽其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