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19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化茧成蝶,可与言诗——沐声DA005解码器用家手记(此贴阅读量异... [复制链接]

81#

先留个记号再说
淘宝小店 :
门耳朵 DSD  数码播放器
https://shop236654229.taobao.com
TOP
82#

感谢各位帮顶!
目前煲机超过200小时了,但声音还在变化中,线材也未调整到位。但对DA005有了个大致的了解,今晚开始正式试听,陆续写一些听感,本周四前完成。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3#

在此之前,再发一个专论:听觉的生理心理学常识
有感于发烧圈内存在的简单基于经验或机械照搬物理学定律,导致的种种问题,从心理学角度补充一些与音响、与发烧的相关心理学常识,使问题讨论能够有一个共同的、科学的基础。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4#

专论B:听觉的生理心理学常识
经验直觉的困境与科学思维的意义:两小儿辩日的解读
感觉与知觉
感觉阈限:绝对阈限与相对阈限
阈限定义的依据:50%人口比例
等响度曲线:人耳的非线性特征与仪器的线性特征
听觉的个体差异
知觉训练与知觉能力的提升
听觉的年代差异(关于古董音响)
听觉的种族差异(关于美国声、英国声以及将来可能的中国声)
听觉的年龄差异(听力衰退与老烧)
知觉的信息加工过程
人类认知方式:模式识别与老烧的优势
个体差异与个体偏好
品味与格调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5#

经验直觉的困境与科学思维的意义:两小儿辩日的解读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列子》中一段很有趣的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后来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对东西方文化差异很感兴趣,尤其是对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有了更多的理解,总是情不自禁想起“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6#

中国式思维模式从夏商周三代滥觞,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都是唯一的思维方式。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接触西方式的思维方式,但局限于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在特定领域之中;大多数中国人依然是传统的中国式思维,包括受过现代教育的许多人,工作时的思维方式是西方的,生活中的思维方式依然是中国式的(例如胡适)。
西方思维方式在古希腊时期已经初步形成,在罗马时期延续,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这种思维方式依然是唯一的模式。近现代科学技术即以传统的西方思维模式为基础,逐渐成为世界性的主流思维模式。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7#

按照张岱年、费孝通等学者的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大致有这样一些基本的认识:
1、    东西方思维方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2、    中国思维重思辨,西方思维重实证
3、    中国思维偏具象(形象思维),西方思维偏抽象(抽象思维)
4、    中国思维强调辩证逻辑,西方思维强调形式逻辑
5、    中国思维是定性思维,西方思维是定量思维
6、    中国思维是总体论,重综合;西方思维是还原论,重分析
7、    中国思维面向过去,重传统、重继承;西方思维面向未来,重创新、重发展
8、    中国思维是同心圆模式,西方思维是直线模式(费孝通最富有启发性的成果)
9、    中国思维有两种方式:比喻推理、类比推理,由近及远、由此及彼,采用同心圆的方式达成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传统文化中众多的寓言故事,如唇亡齿寒、黄雀在后、东施效颦等等,就是例证);西方思维有两种模式: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完成从个别性、特殊性到一般性、普遍性的认知,演绎推理完成从一般性、普遍性到个别性、特殊性的认知。
10、    中国思维缺少体系性,没有精确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也缺少规范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个人感悟;西方思维有严密的体系,有精确的定义、定理、公式,有规范的研究方法,可以通过重复实验进行证实或证伪。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8#

有了这些基本前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回过头去反思曾经令孔子困惑的“两小儿辩日”,会有新的发现。
1、两小儿谁是谁非?
甲:结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依据——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乙:结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依据——近者热而远者凉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同心圆思维模式,选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认识的起点,采用比喻、类比的方式,对未知事物进行认识。顺着甲、乙的逻辑,会觉得都有道理,似乎都对;但结论相互矛盾,孔子也无法判断,被两小儿嘲笑。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89#

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高中生而言,运用地理学和数学、物理学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做出判断:
观察者所在位置A地所在的纬度圈,是一个圆,一天24小时,A在这个圆形上运行,A点与太阳的距离随之发生变动;正午时(地方时12点整)A与太阳距离最近,午夜时(地方时0点整)A与太阳距离最远,其它时间居中。(初中几何)
所以,乙是正确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0#

甲说得好像也很有道理,为何错了呢?
物理学光学知识:太阳光从宇宙真空环境进入地球大气层,传播介质改变,传播速度减小,由此产生折射效应,类似于放大镜的作用。早上阳光进入大气层达到地面所经历的路径较长,折射产生的放大效应明显,太阳显得较大;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阳光进入大气层达到地面所经历的路径最短,放大效应小,太阳就显得小。同时,还有背景变化造成的视觉误差:日出时高度低,周围有山峦、树木等作为参照系,就显得大;正午时太阳位于最高位置,周围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因此显得小。

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高中生很容易做出判断:甲错误、乙正确。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1#

2、然而,进一步思考,发现乙也未必正确——结论是正确的,依据是错误的(糊里糊涂地蒙对了,瞎猫碰个死耗子而已)。

地理学常识:白天地球接受阳光辐射能量,温度升高,夜间没有阳光能量补充,地面长波辐射损失热量,温度下降。昼夜气温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大致是当地时间4~5点气温最低,日出后逐步升高(太阳高度角增加,地面与大气接受的能量增多),下午13点左右温度达到最高值(太阳高度角正午12时最大,太阳辐射能量最大,但地面与大气具有一定的热容量或者说热惯性,最高温出现时间略微滞后于太阳辐射最大时间——气温的年变化也具有类似的规律),然后逐步下降(太阳高度角减小,地面与大气接受的能量减少),日落后,没有太阳辐射能量的补充,地面与大气散热,温度逐步下降。

所以,地面与大气温度的日变化,与距离太阳的远近没有直接联系。乙的依据是错误的。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2#

3、
再进一步讨论:一天当中地面与太阳的距离到底有多大变化?
答案是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地球赤道上,地面到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也很小,正午与午夜相差一个地球直径,大概是1.27万公里,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49亿公里,最大差距不足万分之一!
在孔子活动的区域(北纬30~40度),这个差距缩小到万分之0.3~0.4,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春秋时期,燃香计时已经是很精确的计时手段了,讨论这种差距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两小儿讨论的问题无价值,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伪命题!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3#

4、
两小儿辩日,是中国式思维的一个缩影,暴露出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
1)问题界定不准(没有严格的概念定义,内涵、外延不清晰,讨论来讨论去,结果是个伪命题)
2)研究方法缺失(基于日常生活经验进行类比推理)
3)结论不不确定、不可靠,难以形成一致认同的结论。有多个似是而非的结论,南辕北辙、自相矛盾,无从判断是非对错(道家的相对主义由此而来,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很容易走向诡辩论)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4#

不难发现,发烧友之间讨论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是,基本上都是中国思维模式,跟两小儿辩日如出一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端,谁也无法说服对方,道不同不相为谋,最后互骂SB、不欢而散。

然后遇到下一群人,开始下一轮讨论,进入下一个循环——于是永远在原地踏步,难有发展,形成一个怪圈。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5#

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是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由西方思维模式发展而来)分析、讨论问题。
1)清晰界定问题(概念的定义、内涵与外延)
2)选择研究方法
演绎推理:从已知的科学原理出发,预测可能的结果,进行证实或证伪(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归纳推理:从纷乱复杂的现象中归纳、提出出普遍性的结论,并从科学原理予以解释
3)总结研究结论
提出有操作性的改进方案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6#

中国传统式思维有两大特点:
1、零散不成体系:多灵感、顿悟,少推理、证明,往往以格言、警句的方式出现,缺少概念的准确定义、严谨的逻辑推导与完整的系统框架,例如《周易》、《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等,几乎找不出反例。
2、重结论,轻论证。论点、论据、论证是基本的三要素,而中国传统式思维往往只有结论(论点),缺少论据与论证;即使有也不严密,往往是采用例证证明或比喻,证据不充分(往往是生活直观经验)、论证不严谨(往往以偏概全)。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7#

感觉与知觉
感觉(sensation)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也是最初级的认识形式,需要进行后续的加工。感觉只能反映事物表象中的个别属性。
获得感觉的器官成为感官,感官分为5种: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据研究,人从外部获取的信息中,视觉占82%,听觉占15%,其他嗅觉、味觉、触觉合计占3%。
所以,各种感觉中,视觉最重要。
正因为如此,知觉心理学的研究中,视觉研究最多,听觉其次。在有些时候,借助于视觉研究的成果类比听觉问题,可以有助于理解。

所谓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而成的、对事物表象的总体认识成果。
生活中,人们对于感觉与知觉并未严格区分,往往把知觉说成是“感觉”,比如“跟着感觉走”、对某人“没感觉”。

感觉、知觉合称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只能达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大脑对感性认识进行深度加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规律,这就是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基本形式,演绎构成了科学体系。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8#

阈限定义的依据:50%人口比例
感觉阈限是通过大量人的实际测量确定的,是群体平均水平。
不同的人感觉敏锐性不同,所以,一般是以中位数50%,作为绝对阈限、相对阈限的标准。
重点:感觉阈限是人群统计平均值,个体之间存在感觉灵敏度的差异。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99#

等响度曲线:人耳的非线性特征与仪器的线性特征
测量仪器的基本要求,是具有线性的输入——输出特性。如果声音能量级是1,测量数据是1;那么声音能量级达到10时,测量数据也是10。
但是人耳就不一样,具有非线性的输入——输出特性。如果声音能量级是1,听感响度是1;那么声音能量级达到10时,耳朵觉察的响度是2(强一倍),声音能量级与听感的输出——输出是对数曲线关系,而非直线关系。

另外,对于同样能量级、但频率不同的声音(例如100hz、500hz、1000hz、2000hz、50000hz、10000hz、2000hz),测量仪器的数据是一样的。
然而,人耳就不一样,对不同频率具有不同的敏感度。1000hz最敏感,其他低频、高频信号敏感度都会下降。所以,同样能量级但频率不同的声音(例如100hz、500hz、1000hz、2000hz、50000hz、10000hz、2000hz),人耳的主观听感响度是不一样的。
这就是等响度曲线。
等响度曲线.jpg (, 下载次数:0)

(2020/8/24 15:36:08 上传)

等响度曲线.jpg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100#

以上两点充分说明,人耳具有非线性特征,而仪器具有线性特征,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效应,绝不能简单地等同。如果深入研究,还会发现人耳与仪器其它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但仅此一点,就为听感派找到了有力的武器,可以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地“耳朵收货”了,而伪技术流的指标党只能一败涂地、落荒而逃。
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