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发烧友戒烧必读 [复制链接]

81#

      昨日去聆听了时光兄的四对阵列,真是很有启发性的听音经历,钢琴低音部的声音呈现可算我听音响历程的一个标杆了。
       大家知道,在低音部,钢琴的倍频泛音几乎与基频是等压的,这对钢琴本身是个考验。普通家用立式钢琴,虽然你敲响大字组C(65hz左右),实际上听到的是以其倍频小字组c(130hz左右)为主的声音,这样的琴声会缺乏沉着的重量感。而且,即便是大琴,只要有轻微的调弦不到位,这个重量感一样不对路!如果再降一组,33hz左右C1音对到65hz左右C音,这时钢琴的规模感就受影响了。
      很多音响系统响应出33hz不成问题(要看声压级),更不用说65hz,但是记得上面说的“轻微调弦不到位”,在音响系统里等价于各类轻微失真,注意是轻微(音分级),这时播放出的钢琴低频就“有一点点不像”了。再谈重量感和规模感也没意义了。
       以上述标准去听音响重播钢琴,时光兄的系统研制及调效已经完全上路了!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7-11-28 18:40:07
TOP
82#
TOP
83#

      这盘“琴声依旧当年”,一个字:好!
      声如其名,那些珍藏在心底的优美旋律和忍不住翩翩起舞的动人节奏。
      手风琴,节奏大师手中的利器。四拍子、两拍子多变的切分音行型,哈巴捏拉、伦巴、波尔卡、探戈,还有三拍子的“蹦嚓嚓”……。欧洲的富丽、南美洲的浪漫植入了我们自己的旋律,仿佛回到了那些美好而单纯的年代。
      录音上成!既不失应有的声色细节,又没有炫技派手中的“放大镜”与“显微镜”。坐在家中,人在对面,演奏家和你亲切得如同老友……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7-11-29 22:13:10
TOP
84#

听声辨器之余,看看这个关于卡农的介绍短片,轻松下。https://wapbaike.baidu.com/item/%E5%8D%A1%E5%86%9C/574520?fr=aladdin
这是一种趣味而直观的复调和声对位。
其中提到的“三只老虎”,大概是下面这样。再听“赋格艺术”时,可有助于辩听4个声部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7-12-01 22:18:33
TOP
85#

容祖儿的那首“翅膀”,就是卡农。而且就是那首著名的D大调卡农
http://m.iqiyi.com/w_19rt78r73x.html
TOP
86#

在168注册两年。
购买wilson audio sophia3两年。
认真玩音响两年。
发图片一张自贺!
TOP
87#

回复 271楼时光车间的帖子

哈哈!一管多用——吸声、扩散、装饰。
整得还算好听,哪天邀你来听听。
TOP
88#

录音最后一篇:交响乐的录音
1.交响乐是音乐中最为复杂的表现形式。多个声部、多种音色(包括乐器和人声)、复杂的音乐结构、有多人统一调控、配合(指挥、各种首席、演奏员)是其主要特征。欧洲交响乐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脱胎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歌剧,18、19世纪是其最为辉煌的年代,从巴洛克的大协奏(Bach、Handel)到古典(Haydn、Mozart、Beethoven、Brahms),再到浪漫主义(Berlioz、Mendelssohn、schumann、List)、民族主义(Tchaikovsky、Grieg、Sibelius、Dvořák)、印象派(Debussy、Ravel)、晚期浪漫主义(Wagner、Mahler、Richard Strauss)、无调性(Webern、Schoenberg)、新古典(Stravinsky、Shostakovich)、百老汇(Webber、Bernstein)、好莱坞(JohnWilliams、Hans Zimmer)……,当今,交响乐的创作更多是为影视服务了,有点回到了它的起点的意思(作为伴奏形式的存在)

2.交响乐的录音和重播是困难的。首先是其从30db到130db的动态范围(44.1千hz、16bit采样率的cd格式可达96db理论动态,据说就是根据交响乐的动态确定的,74分钟左右的时长也是按照录下贝9设定的);其次是其宽广的面声原特性(一个面宽不小于15米、进深10米左右的空间发声体,上百件乐器的组合);最后是其多样的音色和较大的音域范围(弦乐组4件、木管4-5件、铜管4件、打击乐、特殊乐器、人声都有不同的音色,基频从30hz到4000hz还不包括特殊的东东,如管风琴、低音大鼓、音叉等)

3.交响乐的录音兴盛于20世纪50到80年代,从mono到stereo,从Analog 到Digital 。应该说,DDD时代已经是交响乐录音辉煌时代的尾声了,所以,尤其是那些传奇大指挥的碟片上经常是AAD与ADD。个人认为,真心喜欢交响乐的烧友还是应该主玩LP更好,AAD与ADD的过程毕竟有数字时代的影子,有过分玩弄动态、信噪比之嫌,临场氛围或有损失(个人愚见,无意于深究)。另外,除非是乐迷,愿意听听交响的烧友也最好还是听stereo(可惜了富特文格勒、瓦尔特、托斯卡尼尼这些大师了……),没有场面感,何来交响!按古法听sound field除外。以听声辩器为乐的烧友就来点“天碟片段”ok了,交响这东东,如果你不爱,整首整首的听,枯燥乏味绝对不假!对了,其实电影原声配乐可以听听。

4.录制交响乐,首先要交代出一个面声源,如果听不出个“前后左右”成片的声音覆盖,那就算失败(自己家里如果听不出,是另一回事)。stereo成熟后,这件事情变得简单了,“左右”有了彻底的解决之道,无非就是把双耳的时间差与强度差分成两个声道嘛(关于ab、xy、ms、ortf、仿真头、声像电位器等具体制式,可百度)!而“前后”的事,mono就解决了,空间残响变化而已。(整天纠结于音场的朋友,真是痛苦啊!明明录音简简单单做到的事,就是播放不好);其次是要弄出点环境声(混响)。多轨混音时代,这也是小菜一碟,设置一组全指向咪收录下来,等着后期混缩吧;上述两项,也可统称为“sound stage”。回顾历史,我妄议,管弦乐同室同录,以面对乐队前排宽度等边三角形顶点听到的声音听感为参考标准是decca的风格,更近些的是rca的风格,更远些的是DG和Philip的风格,精心加入环境声是decca的风格,控制环境声是DG的风格,对环境声少加约束是rca的风格……;最后也是最难的问题是音色的呈现,这个就没那么简单了!没有音色的填充,再大的声音舞台、再精准的乐器定位、再威猛的动态都是无本无缘的空洞形式。

5.交响乐的音色,既要体现统一的和声色彩,又要有不同参与乐器的个性表达,其间分寸的微妙拿捏,孕育了无数不同风格的指挥大师……录音时“音色的呈现”,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一两组咪就可以营造出立体声的声像舞台,而要把音色填充其中,所要用到的指向咪就多了,其间,根据音乐进行中实时动态的电平调整,也是事先要做认真背书的,后期成品制作,也算是一门艺术了。如果说录音师是交响录音的指挥家,也一点不过分,decca的Wilkinson就是这样的“指挥大师”……
用管乐组来说说音色录制之不易:管乐组通常4件乐器,小号、长号、圆号、大号。小号!轴向0.5米距离,可测得130db声压,4米可测得96db声压,长号加5db。高频,谁会凑近号口去听啊!想变聋子?对这兄弟俩,录音咪离轴30°,大于4米,是个常识。由于其强指向性,棚内录音有条件时,要加大尤其是小号的录音距离,这样,可获得融合的音色。现场录音,没办法,主话筒可能会捕捉到其轴向声音,虽然在10m开外,有的录音,小号声还是偶有尖厉和不稳定。而圆号又不同,音色温暖,4个八度,可从大号连接到小号,录音时基本把它组和在木管组后面,有solo段的通常要加指向咪录。大号,有特殊的分裂音音色,要把这种质感录出来,仅靠指挥后面的主话筒不成,但交响录制通常不强调这个音色,所以不加咪!爵士就不一样了,最好是用超心型话筒捕捉,所以,交响里通常听不到爵士里大号刺激的音色……

6.一碟好好的交响乐录音拿到你的手里,到底能放出几成功力呢?从其中一个方面来看,是你能整出多大的不失真动态——这取决于你的系统、听音环境和播放软件本身。家庭音响发烧,能在听音位获得40db-90db的动态范围听交响,很好了。对于系统来说,把钱堆进去,100db的可听动态范围也没问题(关键是极低频声压要上得去130db声压级,看看那些“低音柱”或巨大口径的低音单体。中低频段,95db以上可算噪音了,中高频段,85db以上也可算噪音。另一个关键是30db声压级的中、高频弱奏要有合格的乐器质感),但要在这个动态范围听音响,环境营造就是大问题!有的烧友说“环境没影响”,在45-75db声压级动态范围听点小东西,没多大影响正常!……总之,我认为,用音响听交响乐,假设软体技术能储存90%的重播信息,你在家里也就能等比缩小后播出个音乐厅或教堂管风琴现场的3、4成功力。其实,即便你精心打造出100db动态范围的音响系统、专属空间(我认为,至少1200立方起步),你也面对录音本身的动态压缩问题,在流行届这是惯例的母带处理方法。为照顾到实际音响播放的大多数情况,以音乐欣赏为主导,交响录音其实也极少有混缩成等比来记录现场的。我孤陋,所有的软件里,仅此管风琴一碟。说自己系统牛逼的,找来听听看,能不能细若游丝,又能不能排山倒海……,这才是对你系统最大的考验(一般系统,数十秒时间里,你要不什么也听不到,要不就听到电声噪音),如果你完整再现了这碟的动态,你才知道,坊间所谓音响发烧的动态,大多也就是“叶公好龙”而已。

TOP
89#

回复 274楼时光车间的帖子

写到这里,自己都被吓到,好好听音乐吧!
TOP
90#

搞到一盘布里姆的鲁特琴。
鲁特琴是古典吉他的前身之一,琴身小于吉他,拉弦张力却更大,比吉他演奏要难,声音相对吉他而言,音头清脆,延音短,有复弦的特殊音色,听起来颇为乖巧。
布里姆是古典吉他大牛!他和威廉斯的二重奏,音色变化的丰富性应该胜出。也只有这样的高手才能如同吉他般驾驭鲁特琴,演奏如此复杂的曲目。
此碟是演奏家本土的英国民谣。在18-19世纪欧洲古典兴盛时代,英国本土并没有非常杰出的作曲家(亨德尔虽然在英国,但是德国人),但之前两个世纪,却有不少著名的本土曲调流传下来(比如托比亚斯.胡默写的东西),这个阶段也是鲁特琴兴盛的时期。经过布大师编曲的这些曲调,恬静美丽而又富于和声色彩的变换,鲜有华丽的颤音、柔弦、加花,显得朴实无华。仿佛带你云游在古老国度的乡村中,流连忘返!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8-01-17 11:21:51
TOP
91#

回复 277楼Real的帖子

real兄,您是外国人吧!
看您写的句子,语法好像不是中文的?
TOP
92#

回复 279楼Real的帖子

那看来是我不太懂中文了
TOP
93#

还是在这个堂口学点知识舒坦哇!
要么瞎吵乱闹一地鸡毛,要么吹牛皮吹到自己都圆不了。
时光车间 发表于 2017/12/15 20:24:32

Thank you for your encouragement!

In my opinionall of them are  salesmen or somebody' s fansthey are Working hard for each masterin factThis is full of businessmenTrue fanciers rarely make a soundit's a little bit better in jdbbs!

时光兄,降温了,注意保暖

TOP
94#

1.约翰.道兰、托比亚斯.胡莫都是15-16世纪“前巴洛克时期”英伦作曲家。这个时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全面推广的阶段,社会充满自由的风气。在音乐上亦然!源于意大利的“牧歌”在英国也流行起来,这是一种民间的复调和声与歌唱旋律结合的“通俗音乐”形式!
2.naxos录制了early music系列,介绍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其中就有这两碟,“胡莫上尉的诗曲”和约翰道兰的“流淌的眼泪”(道兰这个小调歌曲集更加著名)。naxos的严谨录音加上“古律”调音,使得播放出来的乐音及其透明清澈(尤其胡莫这集里的古弦乐),美不胜收!
3.道兰是英国鲁特琴古乐集大成者(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据说是鲁特琴演奏家),这个专辑中女声歌曲和鲁特的伴奏皆可自成一体独立演绎,合在一起时非常独特,与现在通常的歌曲与伴奏完全是两回事,这是复调音乐特有的多旋律线特性的完美展现,音乐在横轴上的旋律进行和在纵轴上的和声对位构筑出一个巧妙的时空!让我总是忆起儿时观看万花筒的惊喜。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7-12-19 20:00:37
TOP
95#

回复 284楼时光车间的帖子

        嗯!那个时代的英国也算“闷骚”流行。
        后来德国的魏斯,西班牙的桑兹都受道兰的影响。他们都是传说中的鲁特琴大师。(拿索斯的魏斯全集也非常棒)
        魏斯与巴赫几乎同年生死,据说魏斯抱只鲁特琴就可以去和巴赫演奏的键盘叫板。他们都是伟大的和声对位大师,维也纳古典主义辉煌的铺垫者。(他们在当时远不如泰勒曼出名,那个时代的音乐是意大利风的天下,就算后来莫扎特写部用德语唱的歌剧,也还是压力满满)
        而桑兹的音乐,舞曲风格明显,寻求多变的节奏,这恰恰是伊比利亚半岛音乐的伟大贡献!(今天流行音乐的很多要素都借鉴于此)
TOP
96#
TOP
97#

1.对于《赋格的艺术》,共识是:它算作一部完整的对位法教科书,以穷尽的态度去面对赋格的手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分歧是:批评方认为它缺失音乐应有的情感特征;赞赏方认为这恰恰代表了“神性的意志”。在我看来,“赋格的艺术”是值得随时聆听的声音,有如一杯纯净的白开水,不可或缺而又淡定的存在着,完全超越了“喜”与“不喜”的境界。
2.伟大的往往孤独!在莱比锡坚守27年的BACH,用音乐“捍卫着”上帝的意志,这部赋格是他的终曲。曲终人来聚,到了260年后的今天,亦无人可以撼动他“西方音乐之父”的崇高地位。而“赋格的艺术”也绝对当得“一骑绝尘”!
3.这三碟代表了“赋格艺术”通常的三种表演形式——键盘、弦乐四重奏及室内乐团,14首赋格和6首卡农也有不同的演奏编排顺序,真是各有特色:朱晓玟的钢琴演奏环环相扣,连贯而坚韧,中性无色的音乐呈现完全超越了所谓“东方女子特有的细腻”。爱莫生四重奏有着极为精细的和声织体层次(“四个人干一个人的活”),包裹性强,主题在和声中的呈现就像绿叶簇拥中星星点点的蔷薇花蕾,夺目而不失秩序。马里奥爵士的圣马丁乐团则充分挖掘了音乐中微妙的色彩变化,施之予不同的配器,用卡农分割几段赋格的编排顺序很好的组织了音乐,成为一个更加完整而丰富的篇章。
最后编辑guoguo 最后编辑于 2017-12-24 20:52:02
TOP
98#

,lp好!
TOP
99#

        “赋格”,也称为追逐的游戏。简单想象4条不同形状的环形跑道,开头50米形状相同,4个队员分别在各自的跑道,等前面一个跑出50米后起跑,互相追逐……(它与卡农追逐的不同在于卡农的跑道是完全相同的,跑者的速度亦然)。所以有人也用听赋格去冥想太阳系中行星围绕恒星的运动。
       来看一下“对位法第一首”开头陈示部的钢琴谱子。 4/4拍,开始4小节奏出以2分音符为主的上行主题(第三首时,这个主题变形为下行),5小节开始,第二个队员高5度“起跑”,9小节开始,第三个队员“起跑”,比第一个队员低8度,最后13小节开始,第四个队员也“起跑”了,比第二个队员低8度。到16小节,完成一个4部赋格的陈示部……
TOP
100#

自己动手,换了一组空开漏保!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