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论坛

注册

 

返回列表 12345678» / 20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黑胶隐秘 ——变量中的盘、臂、马达 [复制链接]

查看: 532629|回复: 679
11#

确实水平尺不能太短。俺的盘是软的,独乐兄推荐这把水平尺合适吗?@独乐乐也
可乐迷 发表于 2017/9/21 12:19:01
软盘肯定不合适,但是可以在那家店铺里找到同一牌子的,其他轻量级的款,这个价位,这家牌子的水平尺做工精度都不错了。
TOP
12#

搬凳子进来听大师讲课
nhxieshen 发表于 2017/9/21 14:22:01
欢迎来坐,我不是什么大师,但将我所讲的悟透学透了,肯定可以成为独挡一方的大师!
TOP
13#

哥们!写完两贴么换个岗,去上点唱片!

时光车间 发表于 2017/9/21 22:45:09

老大,上碟是苦差,吹牛是乐事啊
TOP
14#

受教定了同款水平尺,多研究,希望楼主更新
苗歌 发表于 2017/9/21 22:43:34

言重了,老兄也多分享。
TOP
15#

                                                                                                                  道可道,非恒道



          进一步讲到唱臂的调节,开讲之前先来一个小故事:


         话说一个烧龄挺长的发烧友,开始玩黑胶,因为跟下面这个品牌的老板是朋友,所以选择了他们家的唱臂和德国某重盘盘,顺定制之程,将唱盘一起抬去给老板调校好再抬回家来。并嘱咐:路上颠簸,可能得重新调一下针压!













          我去到第一件事,当然是用开普路的水平尺看一下水平(此水平尺是我推荐给他,叫他顺便买多一只回来给我),结果当然是“乌哩哇喳”,一塌糊涂。他还是用木架子,很难调整水平,幸亏德国这款唱盘的脚钉有螺丝,可以轻轻松松地调整水平。调好试听,第一张碟子是前几天压出来的复刻版RCA名盘索尔第指挥的《威尼斯》,手气不是一般的差,这张复刻碟盘面不是很平整,播放第一首竟然严重失真,我颇为意外,细看唱片的情况,按道理不应该出现这么大的问题。





        没办法只能重新调整唱臂了,可是除了针压计,什么工具都没有带来。单点磁悬挂唱臂,左右水平很重要,首先从这个方面重新调整,试听有改善,接下来调唱头方位角,改善非常明显,回来数轮,一边关注声音的情况,同时关注《威尼斯》的播放情况,直到播放《威尼斯》基本正常,再微调声音。




        看到这里可能有很多发烧友会问:没有任何工具就敢调盘,这是什么野路子?大家不要忘记,这支唱臂已经给开发者调好了再拿回来的,也就是说我是在“正确”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如何在“正确”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调整,这才是此文的主题!









TOP
16#

                                                                                          超越“正确”的调校



        所谓超越正确的调校,其实就是为众多资深黑胶玩家所不齿的“耳朵”调声!!!


       而本人恰恰认为“耳朵”调声是最终极的调声法门,那么这种调声法门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超越正确的调校法门的标准:寻找最健康、动态、张力最大的声音、最为通透、泛音最丰富、最全面的声音状态是这个法门的唯一标准!!!


       首先理清一点,如果黑胶调校不正确,声音什么方面压缩、损失最大?低频、动态和高频泛音,是最容易丢失的,只要音响会响,中频都会存在,不过中频正确与否又另当别论!其中黑胶新手最为头疼的是低频,一套调整不到位的黑胶系统,想要点过瘾的低频?难!!!
    

       超越正确的调声法门,讲究的不再是动手或者技术,而是心智与技术的结合,再重温我之前的文字:当一套系统的信息量越来越大,玩家必须相应地具备敏锐的处理信息的能力,一个软硬件同样注重的玩家,是一个音乐的欣赏者,也是一台信息处理器,因为我们必须完全消化这些信息才懂得如何作出调校和协调。人类的瞬间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很难面面俱到!表现在音响调校上便是:普通的玩家往往简单地注重低频、或者高频、或者韵味、或者解析力,却很难在一瞬间整体把握声音的所有信息!整体把握的基础是以高度睿智的、空杯的、宁静的、无我的心态作出判断,培养这种心态是一个极致玩家终身的修行!这是一种格物的修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修行!


        那么,我们为何需要“超越正确的调校”,而不是死心塌地追求“正确”呢?


        因为通过现有的工具和人类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得到百分百的“正确”,只能无限接近“正确”!也就是讲通过工具去调校的黑胶系统永远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那么如何巧妙化解这些误差,就成了各玩家独自探索、修行的功力了。假如一个玩家一味地相信工具,从来不敢有丝毫的怀疑、越矩,只能成为一个平庸的玩家,是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进步和境界的!



        正所谓:“道可道,非恒道”一成不变的道理,最终都会被历史淘汰!


         易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变易不居”可以理解为,对于一门学问,我们得钻得进去,也要能出来!当然,钻进去乃是基本!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又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最后回到易经“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处事、做事,用到很多经典里的道理,但是却不知其所以然!




       通过本人调整的某些音响系统,焕发出新的生机,达到“洁净精微”的声音状态,很多老烧对这种“多一分即多,少一分即少”的声音抱有敬畏之情,以致弄得神经兮兮,随便碰了一下什么地方就以为声音跑掉了,或者移动一下钉位,就觉得声音没有以前好听了,我非常理解这种心情,但是我必定是要为对方打破这种心理局限的,这也可以讲是本人对“变易不居”这个道理的践行!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9-22 08:31:32
TOP
17#

用激光水平仪会不会更好
hideplayer 发表于 2017/9/22 14:36:12
激光和电子的都不好,还是踏踏实实玩水泡。
TOP
18#

            接下来将再回头从自己把玩的唱臂、唱头讲述超越“正确”的调整,又是如何发出“规尺误我三年”的感慨!



             冷冷清清的帖子写着没有意思,这个帖子写下去要公布太多秘密,有点后悔了,也给那些可恶的潜水客们一些功课,没有10个以上顶贴,本人将弃帖不写。也就是说到42楼之前,没有我什么事情了,什么时候过42我再回来。先在这里说拜拜,我先去干点有生产力的活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9-23 07:26:14
TOP
19#


每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CES大展是全球Hi End音响的前哨站,不但顶尖产品齐聚一堂,还有许多概念性的音响产品问世。本刊245期刘总编所作的2009年CES大展报导中,有一篇专访引起我高度的兴趣,就是一位名为Micha Huber的年轻人以有「数学之父」称号的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为名的「泰勒斯定理」设计的一支唱臂。






1.调整VTA时,要先松开唱臂座后方的螺丝。图中那根长螺丝就是VTA的调整处,可以看到螺纹非常密,调整的精度非常高。
2.Simplicity的臂管与唱头壳采用经过阳极处理的铝合金制作,负责循迹的是左边那根臂管,外面的臂管则是用来调整唱头的角度。
3.万向轴承下面两个小螺丝就是用来调整Azumith(水平循迹角)的地方,松开之后,可以对整个轴承做微幅的左右调整。
4.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支唱臂,可以看到Simplicity的平衡锤结构,同时也可以发现它并没有传统的抗滑装置。


简单的定理,不简单的设计


泰勒斯定理大家一定都知道,因为那是国中几何的程度,简单的说就是「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Micha Huber利用这个简单的定理设计的唱臂现在叫做Thales Original(后来又推出改良版的Thales AV)比较容易解释这个定理如何应用在唱臂上,虽然采用一般常用的固定支轴设计,却在旁边以另一根支杆带动唱头转动,所以「理论上」唱头的循迹角度永远与唱片的轨道成垂直角度。而这次介绍的Simplicity则没有Original那么费工,经过精密的计算,Micha Huber把转动唱头的支杆与带动唱头的臂管结合在一块,成为独一无二的双臂管唱臂。Simplicity在平衡锤的设计上也别具巧思,改成两个半圆形的设计,分别负责平衡两根臂管的重量,而调整针压的重锤则同样设计成圆饼状平衡整支唱臂的重量。








左:Simplicity唱臂的外箱与说明书,一整个就给人很精密的专业感。

右:原厂所附送调整针压的平衡锤,共有三种重量(另一个装在唱臂上),各种重量的唱头都可以安装在Simplicity上。






这就是泰勒斯圆,可以说明「秦勒斯定理」,也就是只要是半圆的内接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

「正切」固定支轴唱臂?


以往「正切」与「固定支轴」可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设计方向,井水不犯河水,却透过Micha Huber的巧思合而为一,所以原厂称这支唱臂为「正切」固定支轴唱臂(tangential pivoted tonearm)。不过这概念虽然听起来简单,制作起来却非常不容易,Micha Huber运用多年在钟表制造业的经验,以钟表级红宝石作出的万向轴承是整个Simplicity的关键。有人可能会质疑这个轴承的接触点太多,不过根据柏琦林老板的说法是当唱臂在移动时其实都已经是slow motion,摩擦力的影响反而不大,重点是整个轴承的平衡度,我想这也是这个轴承作成八角形的主因。






Thales唱臂的工作原理:右边黑圆是黑胶唱片,M是唱臂的支轴,CM就是唱臂,只要让唱头对着CB方向转动,不论在蓝色圆上哪一点都是垂直的。





固定支轴唱臂的循迹误差,9吋(红色),10.5吋(绿色),12吋(蓝色),Simplicity则是黄色,可以看出一般的单点支撑臂只有两点的循迹误差是零,而Simplicity则是贴在零点那条线上,误差只有0.008度。


「简单」是为了让您享受音乐


黑胶迷一定都知道唱盘与唱臂的调整是锱铢必较的,稍有丝毫的差异,声音听起来马上就不对,除了必须要有精密的结构之外,一支好的唱臂还必须要有方便与稳定的调整机构。而Simplicity的调整则是正如其名一般的「简单」,只要用到原厂所附送的两件工具,所有调整就大功告成。第一件是专用尺规,是用来调整唱臂的有效距离,只在放在唱盘中心,扣住唱臂座上的缺口就好。






左:唱臂座装上唱盘之后,接下来的第一步就是用原厂附的尺规将唱臂调整到定位。

中:尺规上的缺口刚好与唱臂下面的形状吻合,卡进去就到定位,非常简单。

右:安装唱头则需要用到这个工具,它也是用阳极处理的铝合金制作的,精密度非常高。






左:唱头壳也是采用阳极处理过的铝合金制作,与唱臂的结合是非常精密的滑轨设计,装上去之后再用小板手从中间的小洞锁住即可。
右:柏琦林老板特别找到的超小型水平仪,用来调整唱臂的VIA与Azumith。当天搭配的是My Sonic Eminent GL唱头。


Simplicity采用独立的唱头壳设计,一方面可搭配自家工具方便调整,另一方面也方便用家更换唱头,实在是非常贴心的设计。调整完成的唱头(连同唱头壳)装上唱臂前端的金属片,用家不需要再在唱臂上调整唱头,大大减低唱头受损的危险。另外,Simplicity的VTA调整除了唱臂座上的螺丝锁定之外,还有一根长螺丝顶住唱臂结构,精密度也远胜一般唱臂。整个唱臂的安装调整过程不到五分钟,却可以达到前所未有的超低误差,实在是不「简单」!





先将唱头装上专用的唱头壳(不要锁紧),对准凹槽放进去,再从上面看下去,十字线对准唱针,从下面把螺丝锁定就完成唱头的调整了。

「换唱头只要三秒钟」一点都不夸张,如果还嫌麻烦,可以多买几个专用的唱头壳,想换什么唱头听都没问题。






这是Simplicity唱臂关键的精密钟表级红宝石万向轴承的特写,一共采用了6颗红宝石
灵活度非常好。



展现绝佳的音乐性


最后还有一个地方需要调整,说明书上写的是「循迹力」(Tracking-Force),这是在平衡锤后面再安装上去的一个圆盘,不过有一部份是挖空的。放在中间位置代表的是「中性」(Neutral ),顺时钟转动则会降低往中心的循迹力,逆时针转动则会增加往中心的循迹力。因为重量差很小,所以这是非常细微的调整,但却会对声音造成改变。柏琦的林老板说这是用来训练「对音乐的了解程度」之调整,虽然是细微的调整,但调整到定位后,音乐的美感就会自然流泄出来。林老板用一张Denon录音的小提琴家Gerard Jarry与钢琴家岩崎淑(Shuku Iwasaki)演奏的舒伯特「三首小提琴奏鸣曲」(Schubert: ThreeSonatinas For Violin and Piano,Denon OX-7093-ND)的同一段音乐让我听听看不同位置的差异。虽然只是微调,但是声音很明显不同,当调整到定位时,原本就很杰出的音响性(音质音色、声音厚度、音场定位)完全没有改变,但是音乐性却变得出奇的好。听起来非常流畅自然之外,节拍与轻重、步调与强弱都很自然的浮现,能感觉到音乐家是用感情在演奏,诠释风格完全没有遮掩的呈现,每个音符都充满了深思熟虑的想法,让人会被音乐深深触动。

最后编辑独乐乐也 最后编辑于 2017-09-24 06:22:31
TOP
20#


           首先,我们来重温一下上面这篇枪文,本人使用的是这支号称“安装最简单”的黑胶唱臂。


           人,到了一定年纪,思想、做法总是容易僵化,虽然自己也明白变通的重要性,但是往往因为种种原因而懒惰下来,最根本原因就是相信厂家的设计,从来不去怀疑。当我为那位玩德国唱盘国产唱臂的发烧友作超越“正确”的调整过程中,自己也被深深震撼。其实在为别人调校音响的时候,他们以为我胸有成竹,但是我本人却是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态,因为音响玩得越久,便发现未知的东西越多。对音乐重播的敬畏之情越深,自然而然调校的态度越专注。有时候在复杂的系统中,长时间的尝试,会忘饥饿,忘记疲劳,全身心达到一种战斗的状态!在调校别人的音响时,我并非是单纯的付出,而是一个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过程。


           在别人的系统中吸取养份,转过头来滋润自己的音响。我也是从那一刻播下怀疑自己黑胶系统调校的种子,这颗种子慢慢发芽,最终忍不住动手,而这一刻离我开始玩这支唱臂足足有三年之久,可见一个人的惰性是那么可怕。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有过太多的折腾,太多的挣扎!不过话又说回来,正是这些坚实的基础,才令自己对家里系统的声音了如指掌!当一套系统已经大约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接近喇叭与空间相互的极限,就像面团一样,不管你拍扁还是搓圆,它还是那么多。各种低层次的调校,无非就是改变一下声音的组成部分,改变一下味道,一负一正,等于零,折腾无数最终却打回原形。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加面粉加水,再次全面超越原来的声音,唯有做到这一点才称得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一套原本声音已经非常优秀的系统里,压榨出最后一点潜力,比调整一套声音普普通通的系统要困难百倍、千倍!



         参考调校别人系统得来的经验,配合自己黑胶系统的情况,轻轻地将唱臂座向外侧移动了大约半毫米,已经非常明显地听出进步,吉列尔斯父女合作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弦乐团更加明确自然的排布开,所有声音的通透了一分,高频延伸明显提升,而低频不少分毫,整体还是厚实的声底。这是一张很便宜的唱片,但是要播放出美轮美奂的声音,似乎只能是数百万系统的专利,跟我记忆中无比华美的声音仍有差距,但是无疑又靠近了一步!




        再试听《The Three 》,B面最后一首,爵士鼓那咬牙切齿的动态,更加到心到肺!




         试听的黑胶不再一一罗列,调校继续,运用弹指神功向外侧微调,一次两次,声音的状态过了高峰再往回调一下。然后,静下心来细细欣赏音乐,这时候的声音让我由衷地发出之前所说的感叹,真是“规尺误我三年”!!!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